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8例老年患者、31条肢体,共53处病变部位行血管形成术联合支架植入术(PTAS)进行治疗,术后1个月对患者的跛行距离及踝肱指数进行监测,同时对术后病变部位的血管通畅率进行随访。结果行PTAS手术后,髂动脉的成功率为100%,股腘动脉的成功率为95.24%;术后1个月,患者的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35±0.11)增加至术后的(0.95±0.09),间歇性跛行距离由术前的(117.3±29.9)m增加至术后的(518.4±122.7)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术后2年髂动脉的血管通畅率为91.67%,股腘动脉的血管通畅率为80.95%。结论 PTA联合PTAS治疗下肢动脉ASO手术成功率高、创伤性小、安全有效,且能有效改善缺血区的血液供应,再狭窄可能性减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对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6年10月~2008年5月采用PT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18例患者(22条肢体)病史资料和术后随访资料。结果20条肢体获得影像学成功,技术成功率90.9%;治疗后第1周踝/肱指数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6、12个月肢体通畅率分别为81.8%和63.6%,术后12个月肢体保全率和存活率分别为90.9%、95.5%。结论PTA是安全有效的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介入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介入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22例(26条患肢).结果 18例患者症状明显缓解,2例开通失败后行截肢术,2例介入术后再截肢,明显减低了截肢平面.介入术后6周22支病变血管保持通畅(73%),术后3个月及半年的再通率分别为59%和51%.1例高龄患者术后出现心脑血管意外而死亡,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介入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足患者经皮胫腓动脉腔内成形术(PTA)后随访3~12个月显示:15例(17条腿)术后临床动脉影像达100%成功。1例于3个月后截肢,其余病例临床疗效满意。3个月动脉开放率达94%。结论是:PTA对胫腓动脉阻塞的DM患者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PTAS)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单侧下肢ASO患者84例,所有患者采用PTA或联合PTAS进行介入治疗,检测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观察手术成功率及术后1、6、12个月踝肱指数(ABI)、血管开通率。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2.86%。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患者hs-CRP水平[(2.72±0.64)mg/L vs (5.31±1.53)mg/L]及RutherfordⅣ级(33.33%vs 7.14%)、Ⅴ级(14.29%vs 2.38%)、Ⅵ级(11.90%vs0)比例明显降低(P0.05,P0.01)。术后1、6、12个月ABI和血管开通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且术后1、6、12个月ABI呈明显升高趋势(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疗效的危险因素(95%CI:0.801~0.993,P=0.037)。术前hs-CRP是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95%CI:1.053~4.174,P=0.035)。结论经皮腔内介入治疗下肢ASO效果显著,年龄是影响手术效果的主要因素,术前hs-CRP是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心肌梗死 (MI)后遗留冠状动脉 (冠脉 )完全闭塞临床较常见 ,急性闭塞可致心肌坏死 ,慢性闭塞可致心肌缺血 ,常规药物治疗难以减少因血管闭塞所致的危险因素 ,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 (PTCA)联合应用血管支架植入术 (Stenting)为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 ,现将我院 1 997年 7月~ 1 999年 2月用此方法治疗 2 0例的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病例选择 :冠心病 2 0例 ,男 1 8例 ,女 2例 ,年龄 46~ 70 (平均 56)岁 ,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 1 0例 ,急性心肌梗死 (AMI) 8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2例。冠脉造影 (CAG)显示完全血管闭塞 2 0支 ,左前降支 1 3…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手段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合股-腘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18例(20条患肢)。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侧下肢末梢泛红试验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平均随访15个月(1-26个月),与术前相比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跛行距离加大(〉1000m)。结论髂动脉腔内介入血管成形术结合股-腘动脉转流术是治疗多节段多平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尤其适合高危重症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比较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前后的经皮氧分压(TcPO2)、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的变化,评价TcPO2在评估下肢ASO患者PTA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 ASO患者101例,下肢ASO患肢111例,行PTA术后2~9 d复查TcPO2、ABI及TBI.根据有无T2...  相似文献   

9.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1964年由美国Dotter和Judkin开创。1972年,Grüntzig研制成双腔球囊导管,使PTA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已成为治疗血管狭窄—梗阻性疾患的成熟方法。根据近年统计,美国已有1800余所医院开展此项技术,每年有32万例患者得到治疗,成  相似文献   

10.
王育强 《山东医药》2008,48(47):18-19
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下肢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下肢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32例(36条肢体)。结果手术均成功,术后踝肱指数(ABI)平均提高0.35,术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SIA术后6个月,治疗动脉的通畅率为86.11%。结论SIA用于治疗下肢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陈允惠  李大林  李杨 《山东医药》2008,48(12):95-96
采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2例,应用球囊在闭塞段动脉内膜下扩张再建血流通道,根据术中造影情况决定是否置入支架,术后复查踝肱指数并随访.结果 本组12例中11例成功.术后复查踝肱指数0.25~1.08(平均0.77),与术前(0.14~0.43,平均0.27)比较,P<0.01.11例手术成功者术后随访1~12个月,1例在1周后截肢,1例术后8个月截肢,其余9例均保持通畅.认为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消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 方法 2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测下行腔内超声消融治疗,术后抗凝. 结果消融闭塞血管长度10~20 cm,动脉管腔平均扩张约60%,术中造影证实闭塞动脉复通,术后2周测踝/肱指数提高0.20~0.45. 结论超声消融可以有效消融动脉硬化斑块,重建闭塞动脉血流,为动脉闭塞的患者提供治疗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使用瑞士产Straub旋切仪对28例下肢动脉闭塞症(31支闭塞动脉)行血管腔内旋切术,术后对残留血管狭窄行支架置入术,共放置16枚血管内支架。结果完全开通者27支(87.1%),部分开通3支(9.7%),未开通1支;12枚支架因原有狭窄或旋切后残留狭窄放置,4枚因旋切后内膜损伤放置。1例胭动脉闭塞开通成功后造影发现闭塞段血管穿孔,经压迫止血后恢复。随访3~23个月,1例术后5h因心肌梗死死亡,4例症状复发。认为血管腔内旋切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是一种简便可行、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皮腔内肾血管成形术(PTRA)治疗肾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6年11月随州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肾动脉狭窄患者124例,均行PTRA。比较所有患者手术前后肾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肾动脉狭窄处峰值流速(PSV)、肾内收缩早期加速时间(AT)、收缩早期加速度(AC)、阻力指数(RI)、频谱波形]、血压及血肌酐水平。结果所有患者术后PSV、AT、RI及频谱波形发生率低于术前,AC高于术前(P0.05)。所有患者术后收缩压、舒张压及血肌酐水平低于术前(P0.05)。结论 PTRA可有效改善肾动脉狭窄患者血压和肾功能,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成形术与球囊扩张后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球囊扩张成形术(对照组40例)与球囊扩张后支架植入术(观察组40例)治疗,治疗后随访6个月,超声测量踝臂血压指数(ABI)、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并评价总体临床疗效,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80%(P0.05);观察组跛行距离长于对照组,ABI和PWV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囊扩张后支架植入术可很好地改善ASO患者下肢功能,延长跛行距离,预防再狭窄,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紫杉醇药涂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金属裸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A组行紫杉醇药涂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金属裸支架置入术,B组行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金属裸支架置入术。术后即刻评估手术效果,并记录患者术后皮温、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踝肱指数(ABI)。术后3、6个月门诊随访,包括术后血管通畅率(彩超检测)、支架在位情况、ABI、跛行距离以后术后并发症[中性粒细胞计数(紫杉醇不良作用评估)、支架内血栓情况、支架再狭窄、患肢截肢率]。结果 两组手术总有效率均为100%。与术前比较,术后即刻两组患肢皮温升高(t分别为12.46、12.50,P均<0.05),ABI升高(t分别为24.3、22.3,P均<0.05),多数患者可再次触及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ABI及跛行距离比较,P均>0.05。术后6个月,与B组比较,A组ABI高(t=3,P<0.05),跛行距离长(t=2.2,P<0.05)。A组术后3个月再狭窄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术后6...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在治疗血透通路狭窄或闭塞中的作用。方法本院肾内科26例血透患者出现动静脉内瘘狭窄或闭塞,均进行了内瘘的PTA。术后观察血透通路恢复情况。结果 2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血管腔内成形治疗,术后透析恢复正常,手术成功率及临床成功率均为100%,术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观察1年。PTA术后3天内所有患者均可以进行有效的血液透析,随访的患者中有6例在术后12个月内再次出现内瘘狭窄,一年的初级通畅率为76.92%。结论 PTA治疗血透内瘘狭窄或闭塞操作简单、疗效明确且无明显并发症,可作为血透通路病变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8.
滕军  宋玲  尹作民 《山东医药》2004,44(26):35-36
2001年1月-2003年10月,我们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联合支架治疗AMI患者9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Budd-Chiari 综合征是预后差的一种少见病.作者报告1例施行肝静脉血管成形术治疗该综合征的病例.病例患者男性、48岁,腹痛及腹胀2周。10年前因回盲部克隆病行手术切除,此后需持续注射维生素 B_(12)。体查:腹水明显,腹部无肿块。腹水为漏出液,腹水白蛋白为13g/L。肝功能轻度异常。血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PTA)治疗顽固性脑血管痉挛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成年杂种犬 2 0只 ,采用枕大池两次注血模型。应用扩张后直径为 1.5mm的硅胶球囊 ,扩张压力为 2个大气压、持续时间 10s,在痉挛的基底动脉近、远端分别扩张 1次。结果  2 0只犬的基底动脉均发生痉挛 ,为其中的 14只进行了PTA治疗 ,成功13只、死亡 1只 ;另外的 6只犬 ,由于血管解剖原因 ,无法进行PTA操作。PTA治疗后 ,痉挛的基底动脉明显扩张 ,犬神经功能恢复明显加快。 2 0d后复查脑血管造影 ,接受PTA治疗犬的基底动脉显影基本正常 ,而未进行PTA治疗犬的基底动脉仍有明显的痉挛。结论 PTA是治疗顽固性脑血管痉挛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