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氧磷酶 (paraoxonase ,PON)是结合在高密度脂蛋白 (HDL)上的一种有机磷化合物水解酶。近年的研究表明PON可以对抗低密度脂蛋白 (LDL)的氧化修饰 ,从而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相关。现就PON抗氧化机理 ,PON活性及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进展做一简介  相似文献   

2.
张亮  程纯 《临床荟萃》2014,(7):833-837
对氧磷酶1(paraoxonase1,PON1)是一种与高密度脂蛋白相关性酯酶,具有芳香酯酶、内酯酶活性及水解有机磷化合物等作用。PON1可以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以及抑制巨噬细胞转化为泡沫细胞,从而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作用。对氧磷酶1活性受到许多可变及不可变因素的影响。介绍PON1生物化学特性、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及其活性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与血清对氧磷酶(PON1)基因192位点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5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48例正常人的PON1基因192位点多态性进行分析,同时检测血脂水平。结果:脑梗死组及正常组均以QR基因型为主,频率分别为O.50,O.54,QQ,RR基因型频率分别为O.10、O.25,O.40、O.21,两组人群基因型分布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脑梗死组R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分别为O.65,O.48(χ^2=4.18 P&;lt;O.05)。且脑梗死组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载脂蛋白B水平高于正常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升高趋势,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低于正常组。结论:PON1基因192位点多态性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有关。R等位基因可能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对危险因素。且血脂异常参与脑梗死的发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冠心病(CHD)中血清对氧磷酯酶1(PON1)的抗氧化功能。方法测定心绞痛及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PON1活性,比较其与氧化指标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及血脂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心绞痛组及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清PON1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心肌梗死组低于心绞痛组。与脂质氧化产物MDA呈负相关,与抗氧化指标GSH呈正相关。结论血清PON1参与脂质抗氧化机制,可能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酶。  相似文献   

5.
夏岳  杨玉恒  原淑鸿 《临床荟萃》2004,19(3):177-179
对氧磷酸酯酶 1(Paraoxonase ,PON 1)又称芳香基二烷基磷酸酯酶、对氧磷酸、屏氧酶、副氧酶 ,属于水解酶类。由于PON 1在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下面就其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PON 1的生物学特性1.1 PON 1的理化性质 PON 1是由肝脏合成的相对分子质量约 4 5 0 0 0的糖蛋白 ,含 35 5个氨基酸残基 ,有三条糖链 ,酶的等电点为 5 .1。PON 1有 3个半胱氨酸 ,第 2 83位半胱氨酸处于游离状态 ,而另外两个则形成分子内的二硫键 (cys4 1 cys35 2 ) [1] 。PON 1通过疏水性极强的N…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与血清对氧磷酶(PON1)基因192位点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5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48例正常人的PON1基因192位点多态性进行分析,同时检测血脂水平。结果:脑梗死组及正常组均以QR基因型为主,频率分别为0.50,0.54,QQ,RR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0、0.25,0.40、0.21,两组人群基因型分布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脑梗死组R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分别为0.65,0.48(χ2=4.18P<0.05)。且脑梗死组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载脂蛋白B水平高于正常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升高趋势,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低于正常组。结论:PON1基因192位点多态性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有关。R等位基因可能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对危险因素。且血脂异常参与脑梗死的发病。  相似文献   

7.
对氧磷酶的生物学特性及与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氧磷酶(paraoxonase,PON)家族是由PON 1,PON 2,PON 3三大成员组成的。三者在分子结构、基因结构及生物学特性上都有很多相似性。对氧磷酶最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是抗氧化性,这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目前的研究已经肯定对氧磷酶具有抗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作用,但是这种关系主要是由PON 1活性决定的,而与PON 1的基因多态性关系不大。对氧磷酶的活性与糖尿病(DM)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呈负相关,但是其基因型与DM的关系还需要有更多的研究来证实。吸烟可以降低血清对氧磷酶的活性和浓度,酒精对PON的影响与酒精的摄入量有关,而维生素E等影响的研究结论尚不一致,需要进行更多的实验。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付氧酶(paraoxonase,PON)是2型糖尿病(T2DM)并发症的危险因子之一。PON基因多态性与T2DM的关系已成为国内外领域的研究热点,但主要集中在其与T2DM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有文献报道PON与动脉粥样硬化(AS)、冠心病(CHD)、脑梗死发病相关。本研究从T2DM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DN)入手,采用基质辅助激光吸收-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ALDI-TOF MS)对PON1(Q192R)多态性进行分析,以探讨PON的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NPs)与DN之间的临床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对氧磷酶生物学特性及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氧磷酶(PON)是一类催化水解磷酸酯键的芳香酯酶,它可降解有机磷酸酯、芳香羧酸酯及氨基甲酸酯等。对氧磷酶基因家族拥有PON1、PON2和PON3三个成员,它们有相似的结构及酶活性。近年来研究发现,PON与动脉粥样硬化及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密切相关。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对PON在疾病发病机制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入,现就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AMI)患者对氧磷酶-1(PON1)Q/R192基因多态性及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紫外线分光光度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LP)法检测65例AMI患者和70名健康体检者PON1活性及PON1Q/R192基因多态性。结果 AMI组血清PON1活性[(78.56±16.69)U/m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18.65±30.25)U/mL](P<0.01)。AMI组与健康对照组3种基因型及2种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与健康对照组间不同PON1 Q/R192基因型间血清PON1活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内及健康对照组内PON1 Q/R192不同基因型间血清PON1活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ON1活性降低是AMI的危险因素之一;PON1Q/R192基因多态性与AMI的发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正对氧磷酶(PON)为一种能起催化水解磷酸酯键的芳香酯酶,发挥抗氧化应激的重要作用,PON1是PON超家族成员之一,PON1广泛分布在哺乳动物肝、肾、血、脾、脑等组织中,其活性在人群中的分布相差非常大。本文就PON1的结构、功能、基因多态性与疾病易感性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PON1的结构与功能1.1 PON1的结构PON相对分子质量为44×103,等电点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血清对氧磷酯酶1活性与氧化功能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冠心病(CHD)中血清对氧磷酯酶1(PON1)的抗氧化功能。方法测定心绞痛及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PON1活性,比较其与氧化指标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及血脂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心绞痛组及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清PON1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心肌梗死组低于心绞痛组。与脂质氧化产物MDA呈负相关,与抗氧化指标GSH呈正相关。结论血清PON1参与脂质抗氧化机制,可能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氧磷酶-1(PON1)有机磷脂酶活性及芳香酯酶活性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153例ACS患者为ACS组,47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阴性的患者为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另以健康体检者52例为健康对照组。收集纳入组人群血液标本检测PON1有机磷脂酶活性及芳香酯酶活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载脂蛋白A1(ApoA1)等相关生化指标,分析PON1有机磷脂酶活性及芳香酯酶活性与ACS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HDL-C水平、PON1有机磷脂酶和芳香酯酶活性均低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N1有机磷脂酶和芳香酯酶活性均为ACS患者的危险因素(P0.05)。HDL-C联合PON1有机磷脂酶和芳香酯酶活性的ROC曲线下面积、特异度和灵敏度均增加(P0.05)。多支阻塞组与单支阻塞组相比PON1两种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N1有机磷脂酶活性与TC(r=0.182,P0.05)、HDL-C(r=0.235,P0.05)、ApoA1(r=0.186,P0.05)均呈正相关。PON1芳香酯酶活性与TC(r=0.139,P0.05)、HDL-C(r=0.189,P0.05)、ApoA1(r=0.165,P0.05)均呈正相关。结论 ACS患者PON1有机磷脂酶活性及芳香酯酶活性均下降,但PON1酶活性下降与ACS患者冠状动脉阻塞支数无关,PON1有机磷脂酶和芳香酯酶活性联合HDL-C检测可提高对ACS的危险预测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对氧磷酶1(PON1)的芳香酯酶活性检测新方法在冠心病中的应用情况,分析PON1的芳香酯酶活性检测新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再选取同期来该院体检的健康人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冠心病患者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血清PON1芳香酯酶活性,同时统计不同病变程度冠心病患者的PON1芳香酯酶活性,对比冠心病患者和对照组研究对象以及不同病变程度的冠心病患者之间的PON1芳香酯酶活性,将冠心病患者的PON1芳香酯酶活性、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性别、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三酰甘油(TG)列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分析冠心病的影响因素,旨在通过PON1芳香酯酶活性判断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结果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的年龄、BMI、TG、TC以及LDH-C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的PON1芳香酯酶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对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病变患者的PON1芳香酯酶活性明显低于单支病变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与患者的年龄、性别、BMI、TC、LDL-C、TG以及PON1芳香酯酶活性均有关(P0.05),其中与年龄、性别、BMI、TC、LDL-C以及TG呈正相关,与PON1芳香酯酶活性呈负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的PON1芳香酯酶活性会明显降低,且病变程度越重PON1芳香酯酶活性下降越明显,表明PON1芳香酯酶活性与冠心病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paraoxonase,PON)于1953年被发现,因其能水解对氧磷而得名对氧磷酶.PON存在于多种微生物、昆虫、爬行动物、鸟类及哺乳动物体内,以兔血清PON活性最高.PON主要由肝脏分泌,广泛存在于肝、肾、脑、血液等器官中,以肝和血液中的PON活力最高.肝脏中的PON全部存在于线粒体中,血液中的PON主要与高密度脂蛋白(HDL)结合[1].  相似文献   

16.
血清氧磷酶-1活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和探讨中国人血清对氧磷酶 1(PON 1)活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系。方法 分光光度法测定入选研究对象 (包括 6 1例非冠心病患者 ,15 1例冠心病患者 )的血清PON 1活性 ;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分组依据 ,并分析PON 1活性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PON 1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 (t=17.2 5 ,P <0 .0 0 0 1) ;血清PON 1活性单支病变组明显高于双支、三支病变组 (F =9.5 36 ,P <0 .0 5 ) ;而双支和三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13)。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PON 1活性水平明显降低 ,随着病变支数增加 ,血清PON 1活性水平有逐步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对氧磷酯酶1(PON1)与氧化应激指标检测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68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浆PON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和丙二醛(MDA)的水平并与46例健康对照组比较,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浆PON1活性和SOD水平分别为(134.5±60.2)kU/L和(81.3±11.2) U/ml,均较对照组(165.1±68.0)kU/L和(93.5±9.8)U/ml降低,P<0.05;而MDA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13.5 ±5.0)μmol/L vs(9.5 ±3.0)μmol/L,P<0.01].PON1与SOD水平呈正相关(r=0.402,P<0.05),与MDA水平呈负相关(r=-0.518,P<0.01).结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血浆PON1降低可能与脂质过氧化增加互为因果关系.PON1降低与脂质过氧化增加可能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钱书虹  钱庆文 《临床荟萃》2004,19(24):1384-1387
目的 探讨郑州地区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DN-CRF)与血清芳香酯酶(ArE/PON1)活性及其192位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组(DM,121例)、DN-CRF组(123例)、健康对照组(127例)等观察对象的血清ArE/PONl活性及其192位基因多态性、血脂和脂蛋白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郑州地区汉族人群中存在有ArE/PON1 192位等位基因Q与R,DN-CRF组Q、R基因频率为0.45和0.55,与DM、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病例组患者血清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DN-CFR组降低幅度最大;DN-CFR组内RR基因型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2胆固醇(HDL2-C)水平低于QQ基因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高于QQ基因型。结论 DN-CRF组ArE/PONl192位基因多态性与DM、健康对照组间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能排除DM合并DN-CRF与ArE/PON1的192位基因多态性有关;DN-CRF患者血清ArE/PON1活性降低,可能是DM合并DN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对氧磷酸酯酶 1( paraoxonase 1,PON1)是由肝脏合成的 44kD糖蛋白 ,与apoAⅠ紧密结合并固定于HDL颗粒上 ,是一种钙离子依赖性磷酸酯酶。PON1能够阻止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 ,抑制LDL氧化 ,并能水解氧化性LDL(ox LDL)。PON1酶活性在氧化性脂蛋白增多性疾病如冠心病 (CHD)、2型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等疾病中显著下降。PON1基因在 5 4位出现M /L和 192位出现A/B等位基因多态性 ,其B等位基因与L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病及 2型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独立的高度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2型对氧磷脂酶(PON2)基因311Cys/Ser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及其与血脂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长度片段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78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26例单纯性2型糖尿病,52例糖尿病肾病)和30例健康对照者,PCIN2基因311Cys/Ser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 PON2基因311Cys/Ser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2型糖尿病合并大量蛋白尿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er等位基因在2型糖尿病合并大量蛋白尿组明显增高。结论 PON2基因311Cys/Ser遗传多态性与中国甘肃地区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的发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