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征,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手术切除、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分析术前MS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图像,5例进行了多平面重组(MPR)。结果:15例中,胃间质瘤9例,肠道间质瘤5例,胃及十二指肠同时发病者1例。肿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腔外生长为主。良性4例,3例直径小于5cm,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均匀强化。恶性9例,密度不均,内可见低密度液化坏死区,增强扫描时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内部坏死囊变区无强化,1例出现肝转移,1例出现脾转移。交界性2例,直径分别为3.6cm和4.3cm。结论:MSCT及其多平面重组技术能够显示病变的特征及其与周围的关系,对GIST的定位、定性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CT平扫和增强资料。结果 原发十二指肠恶性肿瘤 8例 ,其中十二指肠腺癌 3例 ,恶性淋巴瘤 2例 ,恶性间质瘤 3例 ;十二指肠继发性恶性肿瘤 12例 ,其中壶腹癌 3例 ,胰头癌 8例 ,胰腺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癌 1例。十二指肠腺癌CT表现为肠腔局限性不规则环状狭窄伴软组织肿块 ,增强扫描肿块有中度强化 ;恶性淋巴瘤的特点是长范围的肠壁增厚或肠腔外肿块 ,增强扫描肿块有轻度强化 ;恶性间质瘤的特点是巨大软组织肿块伴明显、不均匀强化 ,肠梗阻不明显。壶腹癌表现为十二指肠降部内侧壁的局限性肿块 ,增强有轻中度强化 ,伴肝内外胆管扩张 ;胰头癌累及十二指肠表现为十二指肠内侧壁凹凸不平 ,邻近的胰头部肿块 ,增强扫描不强化 ,伴肝内外胆管扩张 ;胰腺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癌侵及十二指肠表现为胰头部巨大肿块伴明显强化 ,肝内外胆管不扩张 ,肿块与十二指肠分界不清。结论 CT检查对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CT表现和病理相关性,提高CT对该病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GIST的CT征象,并与病理对照。结果18例GIST(胃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1例,肝胃韧带1例,腹膜后1例,乙状结肠系膜1例)。病理诊断良性7例(38.9%),病灶长径1.5-5cm,平均4cm;交界性3例(16.7%),病灶长径3-6.5cm,平均5.8cm;恶性8例(44.4%),病灶长径5-25cm,平均10.3cm。CT表现为大小不等圆形或类圆形分叶状影。其中,原发胃肠道肿瘤15例(哑铃型3例,腔内型4例,腔外型8例),密度均匀9例,病灶直径平均4.5cm,密度不均匀6例,病灶直径平均9cm,胃肠道外肿瘤3例,密度均匀1例,病灶直径平均5cm,密度不均2例,病灶直径平均14.9cm,增强扫描直径小于5cm或良性GIST,强化均匀,直径大于5cm或交界性、恶性GIST,强化不均,内见大小不等不规则或囊状低密度影。与病理学对照,CT判断GIST良恶性符合率为77.8%。结论GIST影像表现与病理特征相关,肿瘤体积较大,密度不均,边界模糊,包膜强化不连续,分叶状生长,是提示恶性间质瘤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手术及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的CT表现。41例GIST中,35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6例行直接增强扫描,6例行延迟扫描。结果41例GIST中,胃间质瘤25例,小肠间质瘤8例,回肓部间质瘤2例,直肠间质瘤3例,横结肠系膜及小肠网膜间质瘤3例,其中2例合并胃腺癌,1例合并腹膜后淋巴瘤。肿块最小约2cm×1.5cm×1cm,最大约13cm×15cm×19cm。病变向腔内生长者16例(占39%),腔外生长者25例(占61%),较小肿块平扫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呈均匀强化,较大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后边缘强化较明显,中心强化不明显。结论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与消化道有关的肿块,较小时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强化明显且均匀,较大时中心伴囊变、坏死且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应考虑GIST。  相似文献   

5.
十二指肠肿块的MS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SCT对十二指肠肿块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肿块的MSCT,全部病例均经术前SIEMENS SENSATION4层或16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在工作站上对原始横断面图像数据再行薄层重建和MPR重组。结果本组中7例行胃十二指肠镜检查,19例行剖腹探查或病灶手术切除,病理诊断腺癌11例,壶腹癌4例,间质瘤6例,脂肪瘤3例,腺瘤1例,腺肌增生症1例。腺癌是最多见的十二指肠肿块,常发生在降段乳头周围,主要CT表现为十二指肠腔内肿块伴肠腔不规则缩窄,病灶轻中度强化;壶腹癌发生在壶腹部,除肿块外多伴肝内外胆管的早期扩张;间质瘤为形状不一的较大肿块,但少见肠梗阻征象,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腺瘤体积较小,多为乳头状或息肉状结节,虽为良性肿瘤但有恶变倾向;脂肪瘤为位于肠壁内的脂肪密度肿块,增强扫描无强化,诊断较有特征性;腺肌增生症表现为沿肠管长轴分布的弥漫性肠壁增厚,增强扫描与肠壁同步同度强化。结论MSCT可敏感地发现十二指肠肿块,揭示不同性质肿块的表现特点,对术前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8,自引:5,他引:6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21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5例,回肠4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者8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者12例,呈高,等,低混杂密度者1例,增强扫描:病灶中度或明显强化者10例;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多数小囊状坏死者5例,病灶中央坏死,液化,周边强化者6例,21例GIST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4例,肿块直径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10例肿块内有坏死,5例出现转移灶。结论:CT检查对于GIST的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亦很有价值,但CT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GIST6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4劁,回肠2例。痫灶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肿瘤呈均勺等密度5例;肿瘤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低密度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门脉期病灶明显均匀强化3例;病灶中央变性、坏死、液化、周边明显强化2例;病灶轻度强化1例;6例GISI、中均为恶性,肿块直径3-8cm,边界清楚4例;肠系镆增厚伴淋巴结肿大1例,脂肪间隙模糊1例;粘膜面溃疡2例。结论:CT检查GIST定位准确,定性较难无特异性,确诊需依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MS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6月~2012年2月间经手术病理确诊的GIST病例18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MSCT平扫和增强检查。结果18例中发生于胃部9例,肠道9例。肿块多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良性4例,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均匀强化;交界性6例;恶性8例,密度不均,内见低密度液化坏死区。结论多层螺旋CT (MSCT )可以清楚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密度、强化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其定位、定性及手术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螺旋CT征象与其恶性度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40例GIST患者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着重观察螺旋CT征象,结合病理组织学分级对照分析.结果 40例中,肿瘤发生于胃21例,十二指肠5例,空回肠11例,结肠1例,肠系膜2例.良性者,CT表现为直径多<5 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轻度均匀强化.恶性者,CT表现为直径多≥5 cm,边缘分叶,瘤体内低密度坏死,瘤体明显强化,瘤内可见点状、条状粗乱的血管,散在分布的细小钙化,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结论 GIST的形态、大小、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及核分裂与其良恶性呈显著正相关,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对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MS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6例GIST的MSCT资料。结果:46例中,GIST位于食管1例,胃部15例,十二指肠12例,空回肠11例,结肠3例,直肠1例,肠系膜内3例;恶性肿瘤28例,交界性3例,良性15例。46例中35例肿块CT表现为外生性肿块,多较大,其中恶性肿块最大径3.5~30.1cm,最大径<5cm者10例,>6cm者18例;肿物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实性部分中度强化至明显强化,肿块内伴有溃疡形成4例,最大径>4.5cm。瘤内点状钙化灶4例。结论:GIST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MSCT检查有助于GIST的定位以及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情况,对肿瘤诊断及良恶性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免疫组化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MSCT资料,4例术后随访7~36月。结果本组肿瘤源于胃10例,小肠5例,肠系膜1例。肿瘤平均最大径9.94cm±7.75cm,其中良性5例,直径不超过5cm,形态规则,强化轻而均匀。交界性5例,其MSCT不具特征。恶性6例,多呈分叶及多囊实性改变,不均匀显著强化,动脉期见结节或条带状显著强化,侵犯周边及远处转移。MSCT定位、定性准确性分别为87.5%(14/16)、68.8%(11/16),对恶性的阳性预测值为85.7%(6/7)。6例动态增强5min延时期肿瘤均见中度强化,5例分化不同的胃间质瘤三期动态强化曲线有差别。4例随访发现3例有术后转移。结论MSCT多平面重建及动态增强更能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的特征表现,对其定位、定性诊断及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42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26例,小肠12例,乙状结肠及直肠各1例,肠系膜2例。肿块横径1.2~22.0cm,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多向消化道腔外生长。平扫密度均匀8例,均匀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34例,呈不均匀强化,其中1例见点状钙化。CT检出肝脏转移1例,椎体及肾脏累及1例,前列腺受累1例,输尿管受累1例。本组病例术前诊断准确率为93.9%(39/42)。误诊为腹腔占位1例,后腹膜肿瘤1例,胃癌1例。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能较清晰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特征,以及与胃肠道的关系,并了解周围组织浸润情况,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维多期动态增强扫描(3D LAVA)结合胰胆管水成像(MRCP)对壶腹周围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壶腹周围癌患者在常规MR扫描基础上行3D LAVA多期动态增强及MRCP扫描,对原始图像进行3D MIP及MPR重建后处理,观察病变的直接?间接征象。结果:42例肿瘤中定性准确率为88%(37/42);其中正确诊断胆总管下段癌5例,胰头癌20例,壶腹癌4例,十二指肠乳头癌5例;胆总管下段癌定位于壶腹癌1例,胰头癌定位于壶腹癌2例,定位准确率为92%(34/37)。1例胰头癌、1例壶腹癌漏诊,漏诊率5%(2/42);2例胰头癌、1例十二指肠乳头癌误诊为炎症,误诊率7%(3/42)。总体诊断符合率为81%(34/42)。两者结合直接征象显示率达93%(39/42)。另外3D LAVA直观显示6例直径小于2cm的早期壶腹周围癌。结论:3D LAVA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结合MRCP对壶腹周围癌及其鉴别特别是早期微小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顾艳  周胜利  苗重昌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100-1104
目的:探讨MSCT对小肠间质瘤(SIST)诊断和侵袭危险度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32例SI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依据病理组织学将其分为极低和低危、中危、高危3组。MSCT图像分析包括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边界、动态增强表现,并对各侵袭危险组的上述征象进行χ2检验。结果:32例SIST中,极低危及低危14例、中危8例、高危10例。发生于空肠23例、回肠6例、十二指肠3例。SIST的形态、密度、边界及血管样强化在不同危险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多为明显不均匀强化,且强化方式均为静脉期高于动脉期,但肿瘤强化峰值、肿瘤的部位在不同危险性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ST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点,不同侵袭危险性肿瘤的某些MSCT征象有差异性,中高危险性多表现为直径〉5cm、密度不均匀、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及血管样强化,有助于术前诊断和对SIST侵袭危险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与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相关的CT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32例均行CT平扫,30例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9例低度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8例,胃外1例,其CT表现为<5 cm肿块(9/9),内部密度均匀(9/9),增强后呈均匀性强化(7/7),与临近结构分界清晰(7/7)。13例(14个病灶)中度恶性发生于胃6例(1例为2个病灶)、胃外7例,CT表现大多数为5~10 cm肿块(14/14),内部密度均匀(8/14)或不均匀(6/14),增强后呈均匀(8/14)或不均匀性强化(6/14),与临近结构分界清晰(9/14)或不清(5/14),转移(1/14)。10例高度恶性发生于胃3例,胃外7例,CT表现为5~10 cm肿块(5/10)或>10 cm肿块(5/10),内部密度不均匀(10/10),增强后呈不均匀性强化(10/10),边缘清晰(6/10)或与邻近结构分界不清(4/10)及转移(1/10)。3组在部位及内部结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与临近结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可以在术前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危险度作出初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腔外型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的MSCT表现。方法: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与免疫组化证实腔外型GST的临床资料和MSCT表现。结果:9例腔外型GST位于腹腔内胃周间隙。边界模糊不清7例,部分清楚部分不清楚2例。单囊型4例,多囊型5例。肿瘤大小平均165mm×126mm.。囊壁厚薄不均,囊内见少量条片状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囊壁、囊内分隔及囊内软组织成份明显强化,低密度区未见强化。实质期强化幅度增加。5例病灶边缘部分见多发成簇状或线状排列细小血管。MIP像上3例腔外型GST可见肿瘤供血动脉。结论:腹腔内胃周间隙的囊性肿块为腔外型间质瘤的主要表现形式,仔细分析肿瘤的各种影像表现结合合理的后处理重建技术,特别是肿瘤供血动脉的显示,能明显提高腔外型GST定位定性正确率。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诊断恶性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症实的27例恶性GIST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全部病例均作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并作多平面重建后处理。结果:肿瘤来源于胃11例,小肠9例,结肠5例,肠系膜2例;肿瘤横径4.2~22cm。边缘清晰12例,边缘不清15例。肿瘤形态多不规则,19例可见分叶。平扫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中度至明显强化,静脉期呈持续性强化。病灶内部可见多数大小不等的坏死区,9例呈囊实质性改变。合并肝脏转移4例,肺部转移1例,淋巴转移2例。本组定位准确率为85.2%(23/27),定性准确率77.8%(21/27)。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轴面结合多平面重建图像对恶性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多层CT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多层CT影像学特征及术前多层CT在预测GISTs良恶性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6例GISTs的术前多层CT和病理诊断资料,并对肿瘤发生部位及各项CT特征(生长方式、强化和瘤内坏死程度)与病理恶性度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胃GISTs25例(占63.9%)、小肠12例(占33.3%)及结肠1例(占2.8%)。其中,24例GISTs(66.7%)为高度恶性,12例(33.3%)为低度恶性。CT影像与病理对照分析,肿瘤形态不规则、浸润性生长和严重瘤内坏死更多见于高度恶性胃肠道GISTs(P〈0.05);肿瘤生长部位和强化程度与GISTs的恶性程度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GISTs的多层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肿瘤轮廓、生长方式和坏死程度对预测GISTs恶性程度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吉帆  孔嶷  征锦   《放射学实践》2013,(11):1148-1151
目的:探讨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FNTP)的螺旋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表现,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NFNTP的螺旋cT资料,并将其与临床和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0例NFNTP平均大小为3.5cm×3.3cm×3.1cm,其中病灶发生在胰头部3例,胰颈-体交界处1例,胰体尾部5例,胰尾1例。平扫呈囊实性6例,均匀低密度2例,等密度2例,2例肿瘤内可见点状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呈中度-明显强化9例,其中不均匀强化6例。6例肿瘤包膜明显强化,呈高密度环形薄壁。10例肿瘤中,仅有1例胆管扩张,2例胰管扩张,2例胰体尾轻度萎缩。结论:NFNTPCT动态增强扫描强化方式多样化,其主要特点是中度到明显不均匀强化伴瘤周环形薄壁,较少出现胆胰管扩张、血管侵犯及组织器官转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甲状旁腺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旁腺腺瘤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10例甲状旁腺腺瘤均起源于下甲状旁腺,右侧4例,左侧6例,均位于气管食管沟内。肿瘤大小约0.9cm×1.0cm~3.0cm×8.0cm,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光滑完整。平扫肿瘤呈等密度,较正常甲状腺为低密度。增强后10例肿瘤均有不同程度强化,但均较周围血管密度及正常甲状腺密度低,增强后肿瘤呈均匀强化者8例,坏死不均匀强化者2例。结论:MSCT增强及三维重建检查可准确显示甲状旁腺腺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临床手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