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7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结果:肿瘤位于十二指肠降部7例,水平部5例,升部5例。17例中恶性9例,伴转移2例,低度恶性6例,良性2例。17例中腔外生长14例,腔内外生长3例,肿块最大径3~20cm,其中≥5cm者16例,<5cm者1例。肿物密度不均匀伴中心坏死13例,伴破溃5例,分叶状10例,增强动脉期周边强化15例,16例肿块边缘可见尖角征。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具有相对特征性的CT表现:腔外生长不均质肿块、动脉期周边强化、尖角征。掌握这些CT表现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朱龙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10):1768-1769
肠间质瘤是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一种,本文对2002年7月~2011年11月在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及CT征象作一分析,以期提高该肿瘤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 6例,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56岁.所有病例均有CT检查资料.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断性上腹疼痛6例,体检腹部包块5例,上腹疼痛伴黑便5例,恶性呕吐不全梗阻症状者1例,黄疸1例.实验室检查:粪潜血(+)6例,血红蛋白、红细胞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SCT在十二指肠间质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表现及病理风险分级。结果:12例中,位于十二指肠降部9例、水平部3例。CT平扫均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影;增强扫描动脉期出现中度或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多数肠腔扩张。免疫组化:CD117阳性10例、CD34阳性8例。风险分级:低度危险性6例、中度危险性4例、高度危险性2例。结论:MSCT扫描可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术前定位、危险程度评估,以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影像学依据,确诊仍需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顾艳  周胜利  苗重昌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100-1104
目的:探讨MSCT对小肠间质瘤(SIST)诊断和侵袭危险度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32例SI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依据病理组织学将其分为极低和低危、中危、高危3组。MSCT图像分析包括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边界、动态增强表现,并对各侵袭危险组的上述征象进行χ2检验。结果:32例SIST中,极低危及低危14例、中危8例、高危10例。发生于空肠23例、回肠6例、十二指肠3例。SIST的形态、密度、边界及血管样强化在不同危险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多为明显不均匀强化,且强化方式均为静脉期高于动脉期,但肿瘤强化峰值、肿瘤的部位在不同危险性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ST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点,不同侵袭危险性肿瘤的某些MSCT征象有差异性,中高危险性多表现为直径〉5cm、密度不均匀、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及血管样强化,有助于术前诊断和对SIST侵袭危险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5.
罗敏  胡道予  王秋霞  肖明 《放射学实践》2007,22(10):1055-1057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14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资料,并结合三维重组进行观察.结果:14例十二指肠间质瘤肿瘤中降部7例,水平部4例,升部3例.良性间质瘤5例,均向腔内生长,呈圆形或类圆形,与肠壁等密度、密度均匀,边界清.恶性间质瘤6例,向腔外生长5例、腔内外生长1例,肿瘤边缘有分叶,密度不均匀,2例可见囊变坏死及气体影,明显不均匀强化5例,明显均匀强化1例,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5例.潜在恶性3例,向腔外生长2例,腔内外生长1例,平扫等密度、密度均匀,临近肠壁增厚,不均匀强化.CT检查的敏感度为100%,定位准确率为92.1%(13/14),定性准确率78.6%(11/14).结论:MSCT双期增强扫描结合重建技术能准确显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供血血管,对鉴别肿瘤良恶性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腹内胃肠外间质瘤的MS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内胃肠外间质瘤(EGIS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E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18例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肿块最大直径平均14.8 cm,直径>10 cm者15例.肿瘤位于网膜7例,肠系膜3例,腹膜1例,腹膜后3例,盆腔3例,肝脏1例.CT平扫肿块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囊实性等低密度,实性部分位于周边、囊变坏死区多位于中央.增强后实性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中度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囊变、坏死无明显强化;其中4例在动脉期病灶内可见条状强化的血管影穿行其内.8例(44.4%)肝转移,2例(11.1%)肠系膜转移,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示CD117阳性18例,CD34阳性7例,而Desmin阴性16例,S-100阴性14例.病理诊断EGIST高度恶性11例,低度恶性5例,潜在恶性1例,良性1例.结论 EGIST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临床诊治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7.
8.
胃间质瘤的MS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nal tumor,GST)是一类独立的来源于胃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约占所有胃肿瘤的2%,分良性、潜在恶性(交界性)、恶性3种。本文收集经本院MSCT检查,并经手术、光镜及免疫组化检测证实的12例胃间质瘤进行分析,探讨GST的MSCF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勤明  李锡林  张华   《放射学实践》2009,24(5):502-50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GIST患者病例资料,均行术前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发生于胃16例,小肠8例,结肠3例,直肠1例。良性5例,交界性6例,恶性15例。CT定位诊断符合率92.9%(26/28)。17例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10例呈不规则形,1例呈哑铃状。大多数病灶密度不均匀,肿瘤内部可发生出血、囊变、坏死,钙化及气体影,增强扫描病灶大多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部分恶性间质瘤可侵犯临近脏器。结论:GIST的CT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定位较准确,对肿块诊断及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胰头区域十二指肠间质瘤(DST )的 CT、MRI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疾患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免疫组化证实的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 T 和M RI表现,11例患者均行C T 检查8例,3例同时行C T和 M RI检查,重点观察肿瘤部位、形态、大小、边界、密度/信号、增强程度及胰胆管扩张等,统计分析C T、M RI表现,并和病理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11例患者中,手术病理结果为良性3例,交界性2例,恶性6例。其中9例位于十二指肠降部(81.8%,9/11),2例位于水平部(18.2%,2/11);呈圆形及椭圆形5例(45.5%,5/11),呈不规则分叶状或浅分叶6例(54.5%,6/11);肿块向腔内生长3例(27.3%,3/11),向腔内外生长2例(18.2%,2/11),向腔外生长6例(54.5%,6/11)。C T和M R平扫肿块呈实性等密度/等信号者3例(27.3%,3/11),呈囊实性混杂密度/信号者8例(72.7%,8/11);增强后3例中度至明显均匀强化(27.3%,3/11),8例呈中度至明显不均匀强化(72.7%,8/11)。病灶内见钙化、气体影、胆管扩张各见1例(9.1%,1/11)。结论 DST 多为腔外生长,中心偏向十二指肠,肿块富血供,呈明显强化;肿块内气体、钙化可能为少见特征表现;如肿块分叶状、局部坏死囊变、强化不均,则多提示为恶性或潜在恶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少见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CT影像、病理结果及临床资料。12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8.9岁。观察者记录肿瘤的数目、大小、位置、形态、密度、强化特点及是否存在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结果12例中,1例为多发肿瘤,11例为单发肿瘤。肿瘤的最大径为0.5~2.7cm,平均最大径为1.7cm。位于十二指肠球部4例,降段4例,乳头部4例。3例肿瘤在CT图像未见明显病变显示,2例表现为肠壁的局部增厚,7例表现为腔内结节。CT图像可见的9例肿瘤平扫密度均较为均匀,增强扫描后,在动脉期强化达到峰值7例,在静脉期强化达到峰值2例,其中8例为明显强化。1例存在淋巴结肿大。4例伴有胆管扩张。结论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多表现为十二指肠肠壁或肠腔内明显强化的结节或肿块,邻近增大的淋巴结是提示肿瘤存在的线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CT检查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3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中十二指肠腺癌30例,恶性间质瘤3例,恶性淋巴瘤1例,神经内分泌癌2例。十二指肠腺癌CT表现为十二指肠局部软组织肿块影,伴肠腔不规则狭窄;恶性间质瘤CT表现多为较大软组织肿块,有明显强化,肿块多腔外生长;恶性淋巴瘤CT表现肿瘤累及肠管范围较长,肠壁增厚明显,呈轻-中度强化,但肠梗阻症状不明显;神经内分泌癌CT表现软组织肿块或结节影,强化较明显。结论:CT检查对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先浪  王晓荣   《放射学实践》2014,(3):314-317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MSCT征象,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定性诊断水平。方法:搜集本院2009年1月-2013年9月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析其MSCT特点,包括肿瘤的生长方式(腔内型、腔外型或腔内外型)、大小(〈或≥5cm)、囊变、坏死、钙化、溃疡、强化程度及方式、区域淋巴结是否肿大和远处器官是否有转移等,判断上述征象对间质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18例胃间质瘤均为单发病灶,其中恶性9例,潜在恶性5例,良性4例。发生坏死、侵犯周围组织、腹腔淋巴结肿大、远处转移的间质瘤几乎全是恶性或潜在恶性,肿瘤≥5cm、腔外或腔内外型生长、囊变、溃疡、钙化、不均匀强化的病变,恶性及潜在恶性几率明显增加。结论:胃间质瘤的MSCT征象具有一定特征,肿瘤出现坏死、侵犯周边组织、区域淋巴结肿大和远处器官转移可判断为恶性及潜在恶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GIST的16层螺旋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37例GIST中发生于胃23例,小肠8例,结肠3例,肠系膜3例。位于消化道的34例中,瘤体位于消化道腔外27例,腔内、外混合生长7例。CT表现:肿块密度均匀5例,不均匀32例,增强后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33例,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呈中度或明显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主要表现为胃肠道腔外生长为主的软组织肿块,易囊变坏死,增强后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以肝脏和系膜转移较为常见,淋巴结转移、腹腔积液及肠梗阻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16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34例。术前行CT平扫2例,平扫加双期动态增强扫描32例。结果:34例中,良性5例,潜在恶性5例,恶性24例。肿瘤位于食道1例,胃22例,十二指肠1例,空、回肠5例,小肠系膜和结肠系膜各1例,复发2例,直肠1例。CT表现:黏膜下富血供肿块,倾向腔外生长,可有囊变、坏死、出血、钙化。增强后良性及潜在恶性GIST均匀强化,边界清楚,恶性GIST强化不均匀,可有邻近脏器侵犯。CT定性准确率29/34(85.29%),定位准确率30/34(85.24%)。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加增强动态扫描是目前检查胃肠道间质瘤的一种最重要方法之一,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有利于良恶性的判断,并对临床治疗及预测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刘媛  周纯武   《放射学实践》2010,25(4):410-4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表现对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其三维重组图像,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本组19例间质瘤中,良性4例,交界性3例,恶性12例;5例侵犯周围器官。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表现为类圆形、分叶状或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肿物,以向肠腔外生长为主(n=14),肿块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影。增强扫描显示,肿块呈明显均匀强化(n=2)或呈中央不规则无强化区而周边强化较明显(n=16)。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层螺旋CT表现有助于定位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GIST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GIST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病灶分布于胃14例,小肠3例,升结肠1例。肿瘤平均直径6.8cm。临床表现多为腹部不适(12/18),腹痛(11/18),消化道出血(7/18),肠梗阻(2/18)。主要影像学表现为黏膜下富血供肿块,境界清晰光整,外生性为主,肿块内出血、坏死、囊变明显,但局部淋巴结无转移。结论GIST的消化道造影及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定性需依赖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的X线和CT表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钡餐造影和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钡餐造影和CT表现,其中经数字化胃肠钡餐造影15例,多层螺旋CT检查16例。结果:本组胃肠道间质瘤中,胃部16例,小肠14例,直肠1例。恶性20例,良性10例,交界性1例。良性肿块直径均小于5cm10例(10/10),恶性肿块直径大于5cm17例(17/20),小于5cm3例(3/20)。钡餐造影表现为胃肠黏膜皱襞推压变平或破坏13例(13/15),偏侧性充盈缺损或肠壁不清、缺失、肠腔狭窄14例(14/15),病变区可见溃疡形成,位于腔外或部分腔外6例(6/15)。CT均可见软组织块影(16例),位于腔内或腔外,呈圆形或分叶、不规则形。良性密度均匀,呈均匀性强化,恶性密度大部分欠均匀,肿块内可见低密度坏死灶11例,明显不均匀强化,胃间质瘤肿块内可见钙化影5例。结论:钡餐造影和CT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偏侧性腔壁不清或缺失以及肠腔狭窄,黏膜皱襞推压变平或消失,肿块内的钙化及腔外钡斑或溃疡是其诊断重要的征象,CT在诊断和鉴别良、恶性上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与病理对照对十二指肠肿瘤诊断价值。方法 对79例经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肿瘤MSCT资料及发病机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9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中十二指肠腺癌57例,间质瘤7例,恶性淋巴瘤7例,类癌4例,脂肪瘤2例,腺瘤2例。十二指肠腺癌CT表现为十二指肠局部软组织肿块影,伴肠腔不规则狭窄;间质瘤CT表现多为较大软组织肿块,有明显强化,肿块多腔外生长;恶性淋巴瘤CT表现肿瘤累及肠管范围较长,肠壁增厚明显,呈轻-中度强化,但肠梗阻症状不明显;类癌CT表现软组织肿块或结节影,强化较明显;脂肪瘤CT表现边界清楚的低密度肿块影(CT值为负值),强化不明显;腺瘤CT表现等密度的菜花状小肿块影,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边缘有分叶状。结论 MSCT有助于十二指肠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的评估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23例,临床表现及CT表现(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及边缘、生长方式、增强特点、邻近脏器受侵、转移、腹水等征象)。结果23例均为单发,16例良性、7例恶性;病变位于胃11例,小肠8例,结肠3例,直肠1例;肿瘤直径0.8~15.9cm,平均7.3cm大小。18例呈圆形或类圆形,5例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边界较清。均匀性强化12例,11例不均匀强化。腹水2例,肝转移2例,1例腹腔淋巴结转移。结论良性胃肠道间质瘤CT特征为胃肠道壁的软组织肿块,肿瘤多比较小,圆形,边缘光整清楚,密度均匀,增强后呈均匀轻度强化。恶性GIST常见腹水、肝内转移灶、分叶状肿块、中心液化坏死及不均匀明显强化等征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