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乳头瘤病毒辅助细胞学筛查宫颈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作为宫颈癌细胞学筛查辅助手段的作用。方法 用薄层液基细胞涂片法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用第二代杂交捕获试验检测所有细胞学异常患的13种高危型HPV DNA。细胞学检测为非典型鳞状细胞、HPV检测阳性,以及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鳞状细胞癌等细胞学异常行阴道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分析HPV感染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与细胞学检测细胞异常的关系。结果 HPV DNA检出率随宫颈病变程度加重呈趋势性增高。非典型鳞状细胞中31.4%HPV检测阳性,HPV阳性的非典型鳞状细胞宫颈上皮内瘤变及更严重病变占51.1.%。结论 HPV DNA检测作为宫颈癌细胞学筛查的辅助手段,最清楚的作用是提高诊断精确率,减少细胞学检查结果为交界或轻度异常患不必要的阴道镜检查。高危型HPV检测可指导早期HPV感染的治疗及患的追踪随访。  相似文献   

2.
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作用。方法用薄层液基细胞涂片法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对细胞学异常患者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试验检测高危型HPV DNA。 HPVDNA检测阳性和细胞学检测结果为非典型鳞状细胞或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ISL)以上患者,均行阴道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分析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结果HPV DNA检出率随宫颈病变程度加重呈上升趋势。非典型鳞状细胞者中HPV检测阳性为31.4%,HPV阳性的非典型鳞状细胞患者中51.1%为宫颈上皮内瘤变或更严重病变。结论HPV DNA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可作为细胞学的辅助手段提高诊断准确性,减少细胞学结果为轻度异常患者不必要的阴道镜检查。高危型HPV检测可指导早期HPV感染者的治疗及用于惠者的追踪随访。  相似文献   

3.
持续性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测和HPV的检测成为宫颈癌筛查的重要手段,但宫颈脱落细胞学具有较高的假阴性率,HPV检测虽然有助宫颈脱落细胞学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内细胞的分类,但只有很少一部分HPV感染者的宫颈病变发展成宫颈癌,HPV检测不能确定HPV感染者是否处于宫颈病变的进一步进展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液基细胞学涂片技术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对2010年7月~2012年3月进行宫颈细胞液基细胞学涂片检查的15365例体检者的体检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病变以上级别,包括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SIL)、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SL)、鳞状细胞癌(SCC)及人乳头瘤病毒感染(HPV)的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查与组织活检,并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822例(5.35%)为ASC病变,380例(2.47%)为LSIL,其中156例(1.02%)合并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68例(0.44%)为HISL,7例(0.05%)为SCC.与病理结果比较准确性较高.结论宫颈液基细胞学涂片操作安全、简便,与病理结果符合率高,是宫颈癌筛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子宫颈病变与性传播病原微生物感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沙眼衣原体(CT)和支原体(UU)4种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子宫颈病变关系。方法采用PCR荧光法检测4种病原微生物的DNA,并同时做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HPV、HSV-Ⅱ、CT、UU、HPV HSV-Ⅱ、CT UU、HPV CT DNA检出率分别为17.8%、10.3%、6、21%、15.9%、3.3%、2.9%、1.3%,细胞学诊断阳性者146例,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病变(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鳞状细胞癌(SOC)的HPV感染率分别为15.38%、71.11%、77.14%、100%。结论HPV感染是宫颈癌、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的高危因素;HPV、HSV-Ⅱ、CT、UU感染是宫颈糜烂的主要病原体.这几种病原微生物合并感染时,由于其相互作用,可促进宫颈病变的进程,导致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7 296例门诊患者行HPV-DNA检测,其中4206例行液基细胞学检测,其中101例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结果 HPV感染年龄段分布:31~40岁、41~50岁患者感染率分别为1.51%和2.58%,30岁以下及50岁以上HPV感染者均在20%以上.良性细胞改变、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ISL)、高度上皮内病变(HISL)的HPV-DNA检出率分别为16.73%、48.33%、69.23%、76.92%,即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HPV阳性率也增加(P<0.05).HPV病毒载量分阴性、低、中、高4组,慢性宫颈炎以病毒载量阴性组构成为主,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Ⅱ级(CIN Ⅱ)、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Ⅲ级(CIN Ⅲ)及宫颈癌以高病毒载量组构成为主.结论 HPV-DNA定性和定量测定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生的可能性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7.
董丽梅  孙敬霞  王洪玲 《黑龙江医学》2010,34(9):666-667,683
目的应用薄层液基细胞学技术及TBS诊断系统,探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细胞学特点。方法对3 500例受检者的宫颈脱落细胞采用薄层液基细胞学(TCT)检测和TBS分类诊断,将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以上病变列为细胞学阳性病例,分析不同宫颈病变及其与临床的关系。结果 3 500例受检者TCT标本满意率为97.36%,细胞学阳性病例447例,总检出率12.77%,其中ASCUS+不典型腺上皮细胞(AGUS)占6.40%;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占2.94%;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占3.26%;鳞状细胞癌和腺癌(CA)占0.17%;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348例(9.94%)。在447例TCT阳性病例中,宫颈光滑-轻糜组与中-重糜组分别占50.11%和49.89%。结论 TCT和TBS系统能准确反映宫颈病变情况,HPV是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重要相关因素,预防HPV感染、筛查和监测HPV感染对象、治疗HPV,及阻止CIN病变是防止宫颈癌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回顾性分析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CT)结果为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HSIL)和非典型鳞状上皮不除外高度病变(ASC-H)2组病例的组织病理学结果、人乳头瘤病毒(HPV)-DNA分型检测结果 ,比较这2种液基细胞学结果在诊断高级别宫颈病变中的作用。结果显示:ASC-H组宫颈上皮内瘤变Ⅱ(CINⅡ)以上患病率显著低于HSIL,但高度提示宫颈高级别病变;HPV分型检测是对ASC-H高级别病变的有效预测;对于HPV16(+)的ASC-H、HSIL患者建议进行更积极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宫颈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大量的研究认为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几乎所有宫颈癌都伴有HPV亚型.本研究旨在评价TCT联合HPV-DNA检测对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新柏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技术筛查并与病理学诊断相结合,对宫颈炎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一级及其以上(≥CIN1)病例各200例进行高危型HPV16/18型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宫颈病变≥CIN1组阳性病例69例,阳性率34.5%;宫颈炎对照组阳性病例16例,阳性率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危型HPV16/18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密切相关.HPV高危型患者CIN发病率较高,特别是高度病变,HPV高危型检测在宫颈病变的检查中有重要意义.如与宫颈细胞学检查(TCT技术)、阴道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相结合可提高宫颈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TCT)、阴道镜、人乳头瘤病毒(HPV-DNA)3种方法在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诊断及处理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110例ASCUS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查和镜下活检,同时对65例患者进行HPV-DNA检测.结果:110例ASCUS患者中有44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占40.0%;高度鳞状上皮内瘤(HSIL)发生率为17.27%[包括CINⅡ10.91%,CINⅢ4.55%,宫颈癌(CC)1.81%];HSIL发病平均年龄为(44.38±12.17)岁,与湿疣、低级别CIN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SIL中的ASCUS患者中感染HPV病毒以HPV16亚型最多,占47.06%,其次为HPV58(17.65%)、HPV18(17.65%)、HPV52(17.65%)亚型;HPV(+)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测,CIN检出率为54.76%,明显高于HPV(-)患者(30.43%)(P<0.05),同时高于直接阴镜活检患者(35.56%)(P<0.05).结论:≤32岁的ASCUS患者以宫颈湿疣为主,40岁以上的ASCUS患者,如果同时感染HPV16、HPV58、HPV18、HPV52型,极有可能已经出现了宫颈病变,甚至是高级病变及宫颈癌.宫颈细胞学为ASCUS的HPV(+)患者行阴道镜检测有助于提高CIN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赵静  谭晓燕  张颖  郭海燕 《海南医学》2006,17(4):100-101
目的探讨对宫颈病变患者进行高危型人乳头瘤状病毒(HPV-DNA)检测及追踪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28例宫颈细胞学检查异常的宫颈病变患者进行高危型人乳头瘤状病毒(HPV-DNA)检测,对检测的HPV-DNA阳性患者(阳性组)和HPV-DNA阴性患者(阴性组)的细胞学检查、阴道镜下定位活检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并对HPV-DNA阳性患者一年后的转归情况进行追踪.结果(1)228例宫颈细胞学检查异常患者中,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状病毒(HPV-DNA阳性)159例,感染率69.7%.(2)细胞学检查诊断:HPV-DNA阳性组鳞状上皮内病变(SIL)发生率17.6%(28/159),显著高于HPV-DNA阴性组1.45%(1/69)(P<0.01).(3)阴道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阳性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生率28.3%(45/159),显著高于HPV-DNA阴性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生率2.9%(2/69)(P<0.01).(4)HPV-DNA阳性患者一年后转阴率88.4%(130/147),11.6%(17/147)的患者持续感染,宫颈炎患者HPV-DNA转阴率最高92.2%.结论高危型人乳头瘤状病毒(HPV-DNA)感染者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高危人群,检测和追踪高危型HPV感染对及时发现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液基细胞学结合高危型HPV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超薄液基细胞学(LCT)结合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4264例行LCT检查的患者,其中621例结果为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形细胞(ASCUS)及以上患者同时行HR-HPVDNA检测和阴道镜检查并活检,分析2种方法对诊断宫颈病变的临床意义.结果 将细胞学结果与组织学结果作对比分析,细胞学异常的621例样本中ASCUS 388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147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75例,鳞状上皮细胞癌(SSC)11例.细胞学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LSIL 72.41%(147/203),HSIL 92.60%(75/81),SCC 100%(11/11).621例ASCUS异常患者中HPV感染率43.32%(269/621),HPV在不同宫颈病变中的阳性率分别是:宫颈癌100.00%(11/11),宫颈上皮瘤样增生(CIN)Ⅲ 84.85%(28/33),CIN Ⅱ 70.83%(34/48),CIN Ⅰ 84.073(172/203),正常或炎症7.32%(24/326),高危型HPV感染阳性率随宫颈病变程度加重而明显升高.LCT检查的敏感性为81.04%,特异性为91.64%;HR-HPV检测的敏感性为90.47%,特异性为93.14%.结论 液基细胞学(LCT)结合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提高了宫颈病变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是防治宫颈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妊娠合并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比妊娠合并宫颈浸润癌多见,妊娠期CIN发病率为0.93%~5%[1],86%妊娠期CIN属于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其中大部分为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14%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2].  相似文献   

14.
郭维婵  王彦 《北京医学》2013,35(1):52-53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主要的危险因素是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感染.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oeplasia,CIN)是宫颈癌癌前病变,不同程度的宫颈病变可能与不同的HPV亚型有关[1].总结我院2011年7~11月因宫颈病变而行HPV检测患者55例,对不同宫颈病变中HPV亚型进行分析,旨在更好的了解HPV病毒亚型,防范宫颈癌的发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宫颈脱落细胞HPVL1蛋白、人乳头瘤病毒(HPV) DNA载量对宫颈病变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取宫颈病变患者362例,宫颈刷采集宫颈脱落细胞,采用免疫化学方法检测HPVL1蛋白,HC2技术检测HPV DNA载量,根据宫颈组织病理学结果将患者分为慢性宫颈炎(19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Ⅰ期(CIN Ⅰ,4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Ⅱ期(CINⅡ,43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Ⅲ期(CINⅢ,46例)和宫颈癌(38例);根据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将脱落细胞分为未见异常细胞(NILM,122例),未明确性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75例),可疑非典型鳞状上皮病变细胞(ASCH,52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61例)和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52例),比较不同宫颈病变HPVL1蛋白、HPV DNA载量的差异.结果 130例宫颈脱落细胞HPVL1蛋白阳性,阳性率为35.91%(130/362),其中HPVL1蛋白阳性率由大至小分别为:慢性宫颈炎>CIN Ⅰ期>CINⅡ期>CINⅢ期>宫颈癌,NILM> ASCUS> ASCH> LSIL> HSIL,不同宫颈病变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类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72例HPV DNA阳性,阳性率为75.14%,低度HPV DNA载量以慢性宫颈炎或NILM最多,高度HPV DNA载量以宫颈癌或HSIL最多,明显高于其他宫颈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类型(P<0.05).结论 HPVL1蛋白在宫颈脱落细胞的表达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加重而下调,HPV DNA载量随宫颈病变程度加重而上调,二者检测在宫颈病变程度的预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分型诊断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为宫颈癌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膜杂交多重检测技术对1080例宫颈可疑标本进行HPV基因分型诊断,并与组织病理学诊断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080例宫颈可疑标本经HPV基因分型诊断筛查出372例阳性,HPV感染率为34.44%,经组织病理学确诊197例为不同程度宫颈病变,病变率达18.24%。197例不同程度病变宫颈中感染HPV154例,其中87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感染HPV59例、98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感染HPV83例、12例宫颈癌感染HPV12例。结论HPV感染与宫颈病变密切相关,HPV基因分型诊断在宫颈癌筛查及防治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天水市已婚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现状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DNA反向斑点杂交技术、超薄液基细胞学检测技术联合检测及电子阴道镜下病理活检,以病理结果为诊断宫颈病变的标准。结果 2141例妇女人乳头瘤病毒检测阳性率为17.66%,检测结果中21种亚型均有出现,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24.29%,年龄分组显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与年龄密切相关,最高峰值出现在≤31~40岁年龄段,为23.60%,随年龄增加,感染率下降。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者中,宫颈上皮内瘤样变Ⅲ级、宫颈癌的阳性率及宫颈上皮内瘤样变Ⅰ级以上总阳性率明显高于低危型、高低危混合型(P<0.05)。结论天水地区HPV感染率为17.66%,略高于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的平均感染率;高危型HPV感染除HPV16型外,HPV感染的其他主导型别为HPV58和HPV52型。  相似文献   

18.
翟锦娣 《微创医学》2005,24(4):516-517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及其临床处理方法.方法用新柏氏液基超薄细胞检测(TCT)的1 436例妇科患者宫颈分泌标本,探讨CIN的阳性率、CIN与HPV感染的关系及处理方法.结果受检者中CIN阳性136例,阳性率为9.5%;HPV阳性74例,阳性率5.2%,CIN分级与HPV感染呈正相关.结论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其级别与HPV感染之间有重要关系,TCT超薄细胞学检测对早期发现、预防和治疗宫颈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宫颈癌发病的主要原因.用聚合酶链反应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HPV,同时应用薄层液基细胞学,即TCT系统取代传统的巴氏法筛查宫颈病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对于及时发现宫颈癌的前期病变并给予积极治疗,从而降低了宫颈癌的发生率并对宫颈癌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惠珍 《华夏医学》2007,20(6):1252-1253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高危型(HPV 16/18)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作用。方法:利用膜式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技术筛查与病理学诊断相结合,以宫颈炎为对照组,对宫颈炎和宫颈上皮内瘤变一级及其以上(C IN 1)病例各200例进行HPV 16/18型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宫颈病变≥C IN 1组阳性病例69例,阳性率34.5%,宫颈炎对照组阳性病例16例,阳性率8.0%,两组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高危型HPV 16/18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密切相关,高危型HPV 16/18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可作为细胞学检查结果的补充,对宫颈癌筛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