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腺肌上皮瘤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应用光镜结合免疫组化标记对3例乳腺腺肌上皮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均发生于女性,年龄26~49岁,平均30岁,3例均为良性,镜下见肿瘤由腺上皮和肌上皮两种成分构成,以肌上皮增生为主,多为梭形、透明肌上皮细胞。腺上皮表达CK 18、EM A,肌上皮表达SM A、S-100、p63。结论:乳腺腺肌上皮瘤是一种少见而独特的良性肿瘤,由腺上皮和肌上皮共同增生而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上皮-肌上皮性肿瘤(epithelial-myoepithelial tumor of breas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乳腺上皮-肌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1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1岁(27~63岁)。4例肿瘤直径1.5~3.0 cm(平均2.0 cm),无包膜,切面灰白色。显微镜下可见肿瘤由双相增生的肌上皮细胞和腺上皮细胞构成,肌上皮细胞环绕腺上皮细胞构成特征的套管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腺上皮细胞表达CK8/18、CK7,肌上皮细胞表达p63、Calponin、CK5/6。1例诊断为腺肌上皮瘤(adenomyoepithelioma,AME),3例诊断为伴有癌的腺肌上皮瘤(恶性腺肌上皮瘤,malignant adenomyoepithelioma,MAME)。结论:乳腺上皮–肌上皮性肿瘤是少见的肿瘤类型,需与导管内乳头状瘤、化生性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3.
乳腺腺肌上皮病变的超声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腺肌上皮病变的超声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例患者8个腺肌上皮病变的超声表现。结果 8个腺肌上皮病变包括2个腺肌上皮增生、3个腺肌上皮瘤、3个腺肌上皮癌。良性肌上皮病变超声表现为均匀低回声,边界清,形态规则.后方回声轻度增强;恶性肌上皮病变表现为低回声不均质,形态不规则,后方回声衰减。超声对病灶的良恶性诊断7个正确、1个错误。结论 腺肌上皮病变超声虽然缺乏特征表现,但对其良恶性诊断有一定价值。超声对术前定位及术后随访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乳腺腺肌上皮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乳腺腺肌上皮瘤(AME)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标准和预后。方法 采用光镜观察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对4例乳腺AME进行研究。结果 4例肿瘤均发生于女性,年龄31~53岁,平均41岁,其中2例为恶性AME。镜下见肿瘤由增生的腺上皮和肌上皮组成,以肌上皮增生为主,多为梭形和透明肌上皮细胞。恶性AME中可见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细胞丰富,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增多,肿瘤内有坏死。腺上皮cytokeratin( ),肌上皮SMA和MSA( ),S-100蛋白、cytokeratin弱( )。随访3例12~24个月肿瘤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 AME为乳腺少见的良性肿瘤,由腺上皮和肌上皮共同增生而成。恶性AME恶性成分多为肌上皮,转移少,转移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正>1970年Hamperl~([1])首次描述了乳腺腺肌上皮瘤(AME),认为该疾病是由腺上皮和肌上皮共同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类疾病表现为乳腺导管和小管内上皮不同程度的增生,伴有周围多灶性或弥漫梭形或立方形肌上皮细胞增生,增生的肌上皮细胞形态多样,有时需要通过  相似文献   

6.
乳腺腺肌上皮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定宝  戴林  宋秋静  阚秀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3(4):275-277,i0009
目的 探讨乳腺腺肌上皮瘤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对1例乳腺腺肌上皮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主要由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两种成分构成,前者构成管状结构的内层,后者构成管状结构的外层以及实性区域。两种细胞成分的免疫组化表达不同,前者表达CK、EMA、GCDFP-15,后者表达SMA、S-100、p63、calponin。结论 乳腺腺肌上皮瘤是一种罕见而独特的病变,属于良性肿瘤,诸多方面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对1例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肿瘤由恶性腺上皮和肌上皮两种细胞组成,呈巢团状浸润于增生的纤维间质中;腺上皮胞质红染,位于肿瘤细胞巢中央,排列呈腺管状;肌上皮围绕腺上皮排列于肿瘤细胞巢的周边,胞质透明,核分裂多见,细胞异型明显.免疫组化具有双向性表达特征,两种上皮CK5/6均(+),腺上皮CK8/18和34βE12(+),肌上皮p63和SMA(+).结论 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罕见,预后差,与浸润性导管癌、化生性癌、肉瘤等多种肿瘤易混淆;应依据形态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结果 鉴别.  相似文献   

8.
肌上皮标记在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志强  魏兵  步宏 《华西医学》2005,20(2):391-392
正常乳腺导管和腺泡由两层细胞构成,即内层的腺上皮细胞和外层的肌上皮细胞(Myoepithelial cells,MECs)。MECs位于腺上皮与基底膜之间,其胞浆中富含肌纤维,具有收缩性。双层结构完整存在通常是乳腺良性病变的组织学标志,恶性病变则出现MECs的缺失或不完整,因此MECs存在与否就成为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然而,许多乳腺良性病变均可因肌上皮或间质纤维细胞增生导致腺管扭曲受压,双层结构不易分辨,甚至形成假浸润现象,与恶性病变鉴别产生困难,如硬化性腺病与浸润性小叶癌、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乳头状癌、导管内癌与早期浸润性癌等。因此,寻找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MECs标记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MAME)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罕见的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由增生的腺上皮和肌上皮两种成分构成,前者构成管状结构的内层,后者构成管状结构的外层以及实性区域。腺上皮可见鳞状上皮化生现象,局灶腺上皮呈高度非典型增生,局灶肌上皮过度生长并可见轻度非典型性,肿瘤边缘呈浸润性生长。结论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的上皮、肌上皮成分均可发生恶变,同时恶变者罕见。以组织学结合免疫组化检测是确诊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肌上皮瘤是由单一的肌上皮构成的少见肿瘤,多见于涎腺,包括腮腺、颌下腺及腭、唇、颊、龈、磨牙后腺、口腔底部小涎腺以及乳腺。近年来国外陆续有皮肤和软组织的肌上皮肿瘤报道,而国内亦有原发于皮肤和肺的肌上皮瘤个案报道。近期本院病理科诊断一例原发于小腿腓肠肌内的肌上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