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煮散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郭玉勤  王玉玺  邹存清 《中草药》1998,29(3):207-209
论述了中药煮散的沿革、理论依据、实验和临床研究,从而制定出煮散的最佳粒径和常用量标准,分析论证了煮散的可行性以及优缺点,指出药物粉碎成颗粒煎煮可以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煎出率。  相似文献   

2.
煮散从剂型本身来看,并非独立剂型,而只是汤剂的一种用药形式,具有汤剂的一切特点。  相似文献   

3.
任大伟 《中药材》1990,13(11):44-45
一、中药煮散的历史沿革中药煮散是一种以水为溶媒与颗粒共煎取汤服用的用药形式,属汤剂的范畴.煮散是随汤剂的出现而出现的,当时药材修治多为(口父)咀,大颗粒入煎,即为原始的煮散.煮散于唐、五代始用于民间,至宋代才为大多数人使用.唐末雷敩《炮炙论》载药材修治多剉细或捣细,为煮散的前身.后宋《证类本草》载药如甘草、茯苓等皆要求捣筛为末,细粉入煎,标志着煮散发展到了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4.
中药小剂量煮散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维安 《中药材》1992,15(8):38-39
中药小剂量煮散的药物利用率高,用药量小,经临床验证,其用药量仅为原汤剂处方量的5%±即具治疗作用,具有调配简便,剂量准确,煎煮、服用、携带方便,药物符合卫生标准要求等优点,是中药汤剂剂型和饮片调剂工作的一个改革。  相似文献   

5.
煮散从剂型本身来看,并非独立剂型,而只是汤剂的一种用药形式,具有汤剂的一切特点.  相似文献   

6.
中药煮散的历史源流及其与现代配方颗粒的对比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回顾中药煮散的历史源流和形成原因,对比分析现代中药配方颗粒的时代背景和未来发展趋势,为中药配方颗粒应用推广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查阅历代医学典籍,系统回顾中药煮散的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及过渡期的状况,全面分析中药煮散在宋代成熟的六大因素。收集国内外现代配方颗粒的研究文献,详细了解其发展历程,客观分析其临床应用现状。将中药煮散与现代配方颗粒的应用特点进行分析对比。1宋代煮散盛行的原因有六大因素:国家实行仁政,广泛提供免费医药;学医、业医者人数大增;军队庞大,用药极费;宋代人口迅速增加;瘟疫频发,疾病增多;中央及地方政府财力不足。2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应用特点:中药配方颗粒提取并浓缩了中药饮片有效成分,保证疗效同时,补充了现代人群对中药汤剂"速、简、便"的需求且性价比相对较高,但其自身品种限制、质量控制缺乏统一标准、以及单味提取的配方颗粒无法达到配伍中药煎煮过程中的增效、减毒等因素,也制约着其临床应用和推广。3二者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各有所长,应辨证施治。该文认为中药配方颗粒吸取传统中药煮散"难、繁、浑、乱"的经验教训,解决"呆、贵、限、乱、失"等的问题,是其推广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推广中药煮散大有必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守玉 《中成药》1993,15(12):47-47
中药煮散是把中药材粉碎成粗颗粒或细末(粒度大小以2mm~4mm粒度为最佳)与水共同煎煮后,有的过滤去掉渣子服用,有的不滤去渣子服用。中药煮散不是独立的剂型,而是汤剂的一种用药形式,有汤剂的一切特征,是一种传统的剂型。中药煮散用的中药材比饮片少得多,能在较短时间内煎出有效成分,能节约大量药材,节约能源、人力和物力等,是件值得推广的事业。  相似文献   

8.
张玉芳  孙田华 《河南中医》1994,14(3):176-176
经方煮散初探张玉芳,孙田华,李雁,琚玮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经方,剂型,考证“煮散”一词始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其中卷八及卷十二分别记载有“续命煮散”及“伏神煮散”。煮散又称颗粒煎剂,是汤剂的一种,乃药材颗粒与水共煮而制成的液...  相似文献   

9.
“煮散”初见《金匮要略》,例如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右剉麻豆大,每服四钱七,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唐宋时期更为盛行,虽有其历史因素,但在防病治病中充分发挥其一技之长,明清时一些医药名家仍然使用煮散方。“煮散”应是浸出制剂的一种剂型,即将药物加工粉碎  相似文献   

10.
中药煮散的历史沿革及现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中药煮散的历史盛衰成因及现代对煮散的研究,就其优点及不足进行了总结探讨,提出合理使用煮散对节约药材、充分发挥中药效力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药煮散即把药材粉碎加工制成粗颗粒,按照剂量要求和服用次数,与水共煮,去渣取汁服用。煮散与汤剂相比,具有节省药材,便于服用等优点。该法历史悠久,唐宋盛行,现在的一些常用方剂如四物汤、四君子汤、银翘散等在原方中都是煮散,延续至今。经过剂型改革,煮散又有...  相似文献   

12.
中药汤剂是中医药治疗剂型中、运用历史最悠久 ,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常用剂型。汤剂适应中医辨证论治 ,随证加减的原则 ,且吸收快、药效迅速。李东垣谓 :“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汤剂在煎煮过程中 ,通过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七情和合 ,既能相互促进、又可相互制约 ,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但目前汤剂以饮片入药为主、存在耗药量大、煎煮费时的缺点。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药物资源耗竭 ,饮片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出来 ,为适应时代及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中药剂型改革问题显得十分迫切。笔者认为 ,中药剂型改革 ,除现代方法外 ,传统的经验与…  相似文献   

13.
14.
试论中药煮散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中药煮散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综述中药煮散的历史沿革以及近年的研究概况。方法:对近10年来有关中药煮散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结果:应用中药煮散的方法在制备中药汤剂中不论单方或复方其有效成分的煎出率都高于传统饮片。结论:应用中药煮散可达到节约药材,提高中药的使用率;同时还可以提高汤剂的煎煮质量,降低用药成本;对改良法煮散与传统饮片煎出成分的研究,也有利于中药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略论宋代的煮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煮散"一词首见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煮散的应用在宋代达到鼎盛.这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因素以及煮散本身的一些特点有关.而煮散的衰败与部分医家的反对、技术层面的一些因素、药材的私营有关,但导致煮散在宋代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医学界已经深刻认识到辨证采用医方剂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煮散煎煮标准化。方法采用本院儿科煮散经方"止咳散"用不同加水量500 ml、600 ml、750 ml,并以煎煮3 min、5 min、10 min为观察点,分别比较得膏率和麻黄碱含量,统计学处理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结果加水量500 ml、600 ml、750 ml煎煮,对止咳散药液得膏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且3 min、5 min、10 min不同的煎煮时间药液得膏率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加水量600 ml所煎出的药液麻黄碱含量明显高于加水量500 ml、750 ml(P=0. 00);且不同煎煮时间止咳散麻黄碱含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 00)。用时不同组多重比较分析显示,煎煮3 min与10 min的药液麻黄碱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煮散粒度以过10~65目,用量10~15 g/次,加水量是药量的12倍,煎煮5 min,更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析出,可作为中药煮散煎煮标准化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8.
面对中药资源紧缺问题,煮散这一古老的中药形式又重新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对煮散的历史、现代研究现状及展望进行简述,对其实现产业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彭智平  刘起华  文谨  仝小林 《中医杂志》2014,(13):1090-1093
为进一步发挥中药疗效,提倡在传统饮片以外注重服散与煮散这两种中药工艺形式。服散指原药材或饮片打为细粉,不经过煎煮,直接用水或其他溶媒送服的方法,分为吞服和冲服两种,适宜于贵重药、动物类(虫类)药、树脂类药、部分不耐煎煮类药及其他五大类中药。煮散指原药材或饮片打为粗粉(粗颗粒),然后经过煎煮滤过药渣获取药液的方法,适宜于根及根茎类、皮类、果实类与矿物类药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饮片形制入手,在总结煮散饮片历史变迁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质量控制技术和物流管理理念,提出精准煮散饮片概念及其科学内涵。本文探讨了中药煮散的历史沿革及剂量、粉碎粒度等相关问题,提出了精准煮散饮片的质量控制技术体系、规范化生产流程、自动化应用系统和质量溯源系统。精准煮散饮片是对传统中药饮片剂型的继承与创新,可最大限度的利用好现有资源;对中药饮片进行质量均一化处理,使之实现生产和配给的标准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稳定性和临床评价的可靠性,从供给侧推动中医药产业链条的整体升级,对中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