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肺切除时肺功能的评价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位星  罗万俊  蒋海河  龙隆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1):61-62,65
目的探讨术前肺功能检查对评价全肺切除病人耐受性的意义。方法总结119例全肺切除术,术前根据FEV1、MVV及其占预计值比例、PPOFEV1、血气分析(特别是PCO2)结果及临床资料综合判断病人的耐受力。并强调完善的围术期处理。结果全组术后发生并发症29例(24.4%,其中肺部感染并发症13例,室上性心律失常9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心脏疝2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住院死亡4例(3.1%,上消化道大出血2例,心跳骤停1倒,心脏疝1例),其余病例顺利出院。结论综合正确评价肺功能及病人的耐受性,积极的围术期准备既可避免让一些患者失去手术治疗机会,又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癌一侧全肺切除术后的护理要点,以掌握此病的更多护理操作及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CU和新疆职业病医院ICU行一侧全肺切除术的37例肺癌病例的临床资料,对术后护理,包括呼吸支持与气道管理、液体管理、合理体位及功能锻炼、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心律失常的预防及护理、术后镇痛镇静、心理护理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37例患者中,术后12例(32.4%)发生并发症,其中心律失常7例(18.9%),肺不张并肺部感染3例(8.1%),急性肺水肿2例(5.4%),经积极治疗及护理均痊愈出院,无一例发生围术期死亡。结论加强单侧全肺切除术患者的术后护理,可以有效地减少术后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是患者术后早日康复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及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分析1985年3月至1999年底154例肺切除术后27例心律失常的临床资料。结果:91)27例心律失常中,窦性心动过速19例次,房性早搏12例次,房室闪界性早搏5例次,房颤-房扑9例次,频发室性早搏2例次;(2)>60岁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14/41,34.15%)与40-60岁组的发生率(10/70,14.29%)和<40岁组的发生率(3/45,6.98%)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术前心电图正常组(20/117,17.09%)与异常组(7/37,18.92%)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4)全肺切除组(12/20,60.00%)与肺叶切除组(15/134,11.19%)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年会眼过60岁、全肺切除、术后伤口疼痛及血压不稳是肺切除术后诱发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在围术期处理中,应注意:(1)在去除诱发心律失常的病因后,如心律失常仍不消失,应高度警惕并视为紧急处理的指征;(2)重视对血流动力学紊乱的纠正,防止血压波动并确保心肌充分供氧;(3)密切观察心律失常的演变过程甚至比判断其为何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更重要,如发现心脏起搏点不断下移,应警惕更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非小细胞肺癌全肺切除术术后心肺并发症及其临床规律,指导肺癌全肺切除术心肺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单位1999年1月-2006年12月施行全肺切除手术的7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指标包括严重心律失常、肺部感染、ARDS、低血容量性循环障碍等常见心肺并发症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预测的肺功能。【结果】全组围术期死亡1例(1.4%),16例(22%)出现心肺并发症。心肺并发症包括严重心律失常1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3例、肺部感染2例及低血容量性循环障碍8例。【结论】非小细胞肺癌全肺切除术后心肺并发症常见,其原因主要是血流动力学及肺功能改变;术前准确的心肺功能评估,术后密切的监护,及时、正确的处理是防治全肺切除术心肺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转移瘤外科治疗的适应证、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对28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肺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无围术期死亡,全肺切除2例次,肺叶切除8例次,肺楔形切除21例次(其中10例在胸腔镜下行手术切除)。平均随访5年,随访率为100%,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7.9%(19/28)、42.9%(12/28)、25.0%(7/28)。术后做放、化疗者的5年生存率为26.6%,未做者23.4%,两者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有适应证的肺转移瘤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对于明确为单发转移的患者可在胸腔镜下行转移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6.
2001年6月-2007年10月,我院共做肺切除术36例。近期效果良好。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6例患者。男25例,女11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50.50岁。其中原发性肺癌20例,支气管扩张肺大泡8例,毁损性肺疾患2例,肺部良性肿瘤6例,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气管内插双腔管。术式:左全肺切除术5例,右全肺切除1例,肺叶切除术23例。肺段切除术7例。术后出现并发症4例。1例急性肺水肿,2例心律失常,1例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全组无围术期死亡。  相似文献   

7.
全肺切除术后并发心律失常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律失常是全肺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1999年1月~ 2 0 0 1年 12月我们共为 113例患者施行了全肺切除术 ,术后发生心律失常 3 2例 ,占 2 8.3 %。现分析报告于下。1 临床资料113例中 ,男 79例 ,女 3 4例。年龄 3 4~ 71岁 ,平均 5 8.4岁。左全肺切除术 86例 (占 76.1% ) ,右全肺切除术 2 7例(占 2 3 .9% )。术前有基础心脏病者 3 8例 (占 3 3 .6% )。 113例术后均入ICU病房 ,常规鼻导管吸氧 4L/min ,均使用惠普系列监护仪 2 4h心电监护。3 2例心律失常中 ,发生于术后 3d内 2 7例 (占 84.3 % ) ,其中发生于术后 2 4h内 13例 …  相似文献   

8.
李超  王秀云  彭涌  汪庆强  杨勇 《医学争鸣》2005,26(17):1627-1628
1临床资料 开胸术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患17(男13,女4)例,年龄43~72(平均62,5)岁,纵隔肿瘤2例,肺肿瘤肺叶切除术7例,全肺切除术2例,纵隔肿瘤加肺叶切除术1例,食管癌5例,合并高血压11例,合并糖尿病6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4例,术前吸烟史超过10a10例,超过标准体质量10%以上8例,以呼吸增快(〉28次/min)。  相似文献   

9.
毛新  王平  彭浩 《广东医学》2006,27(4):541-542
目的 比较心包内处理肺血管全肺切除术和常规全肺切除术两者之间的安全性厦生存率,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组行右全肺切除4例,左全肺切除21例。同期行常规全肺切除者48例,患者均为Ⅱb期和Ⅲa期。结果 本组无手术早期(30d内)死亡。随访1—5年,随访率为84%。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5%,31.8%,27.6%。同期行常规全肺切除术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5.2%,38.6%,28.7%,两组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心包内处理肺血管全肺切除和常规全肺切除的安全性及生存率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心包内处理血管全肺切除术提高了肿瘤切除率,为术后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条件,在适合的患者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心包内全肺切除术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包内全肺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防治。方法 回顾70例心包内全肺切除术病例资料,分析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结果 15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21.43%,室上性心律失常5例,急性肺水肿6例,支气管胸膜瘘及进行性血胸各2例,15例均治愈出院。结论 心包内解剖肺血管并不一定增轵一肺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害性;洋地黄类制剂可以防治心包内全肺切除术后室上性心律失常;术后限制液休入量是防治急性肺水肿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癌全肺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择60例肺癌全肺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和系统性的分析。结果(1)心律失常、肺部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低血容量性循环障碍是肺癌全肺切除术的常见并发症。(2)60例患者术后有59例患者治愈,痊愈率为98.33%,有1例患者因治疗无效死亡,死亡率为1.67%。结论肺癌全肺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进行并发症治疗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32例患者成功实施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无中转开胸,无中转肺叶切除,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肺良性疾病22例(68.75%),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8例(25.00%),肺转移癌2例(6.25%).切除部位:右上肺后段8例(25.00%),右上肺前段3例(9.38%),右下肺背段4例(12.50%),左上肺固有段5例(15.62%),左上肺舌段7例(21.88%),左下肺背段5例(15.62%).全组手术时间100~260min,平均137min,术中出血量20~220mL,平均115mL,术后胸腔引流时间1~5d,平均2.7d,术后住院时间4~10d,平均7.3d.结论 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对局限于肺段无法行肺楔形切除的良性病变、肺功能差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孤立的肺转移瘤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肺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为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459例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肺叶楔形切除术14例,肺叶切除术387例,全肺切除术30例,探查术28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143例。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发生心律失常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心律失常总发生率为31.2%。单因素分析显示,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术前心电图情况、术中心包有损伤、术中出血量、FEV1/FVC、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心电图异常、术中心包有损伤、FEV1/FVC、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是术后心律失常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中减少对心包和肺组织的损伤,术前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术后纠正电解质紊乱,可以减少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肺切除术的病因及并发症。方法:分析199例全肺切除术的围手术期处理。结果:199例全肺切除术中,支气管残端均采用纵隔胸膜包埋;其中因肺肿瘤而实施全肺切除的189例,占95%(189/199);心包内处理肺血管行全肺切除者27例,占13.6%(27/199);术后30d内发生各类并发症35例,占17.6%(35/199);其中心率失常20例,占10.1%(20/199),支气管胸膜瘘2例,占1%(2/199),死亡2例,死亡率1%(2/199)。结论:全肺切除的主要病因为肺部肿瘤;心包内全肺切除可提高病肺的手术切除率;史气管残端纵隔胸膜化能降低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术后严格限制晶体补液量,滴注白蛋白等胶体液,利尿,减轻肺水肿,是防止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外科治疗效果,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548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进行手术治疗,其巾左全肺切除术35例(6.4%),有全肺切除术16例(2.9%),肺叶切除术385例(70.3%),袖式肺叶切除术42例(7.6%),肺部分切除术54例(9.8%),剖胸探查术16例(2.9%)。结果术后并发症36例,肺不张25例,胸腔感染11例,无支气管胸膜瘘和乳糜胸,平均住院时间(12.6±3.5)d,术后无患者死亡。结论肺癌治疗以手术为首选,完善的术前检查及恰当的手术方式可提高肺癌疗效,对肺癌术后患者行术后化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徐子唯  肖博  王冲  刘洋  王丰  韩毅 《中国医刊》2023,(10):1087-1090
目的 初步探讨以肺亚段为基础的肺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1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微创诊疗中心接受胸腔镜下肺结节切除术的1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肺段切除组(153例)和肺亚段切除组(34例)。术前明确肺结节的肺段或肺亚段归属并设计手术路径,切除的肺结节标本均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同时记录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病灶切缘距离、淋巴结切除数)、术后并发症(漏气、心律失常、低钾血症、低蛋白血症等)发生情况及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病灶切缘距离、淋巴结切除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肺亚段切除术与传统肺段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并无显著差异,其技术逐步趋于成熟,有助于部分患者肺功能的保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对肺癌肺切除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77例肺癌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全肺切除77例,肺叶切除151例,肺楔形切除49例。常规肺切除术218例,经心包切除术59例。采集既往病史,检查心、肺功能和心电图;监测并记录术后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围术期其他观察指标,分析肺癌肺切除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不同手术方式对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①277例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132例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7.65%。②年龄≥60岁,吸烟嗜好、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冠心病,既往有心律失常史以及肺功能检查FEV1/FVC<70%、超声心动图检查EF≤50%或舒张功能不全是肺癌患者肺切除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5)。③全肺切除术、肺叶切除术和楔形切除术三种不同术式整体比较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比研究显示全肺切除术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肺叶切除术和楔形切除术(P均<0.01),肺叶切除术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楔形切除术,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全肺切除术后窦性心动过速、房颤和室早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肺叶切除术和楔形切除术(P<0.01);经心包切除术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常规切除术患者(P<0.01);经心包肺切除术后窦性心动过速、房颤、室性早搏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常规切除术患者(P<0.05)。结论手术方式与术后心律失常发生关系密切,是肺癌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发生和加重的主要诱发因素。科学合理个体化选择肺切除手术方式、切除部位及范围是避免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食管切除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胸心外科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间施行食管切除术的249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249例食管切除术后并发心律失常者有82例(32.93%),最常见类型为窦性心动过速(80.49%),术后心律失常多见于年龄≥60岁、手术持续时间≥4.5h、主动脉弓上(包括颈部)吻合及术前心电图异常者,术后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处理组心律失常平均持续时间明显短于非处理组。结论食管切除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相当高,多数在短期内可以恢复,其发生与患者年龄、手术持续时间、吻合部位、术前心电图表现等因素有关。良好的围手术期处理可减少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危害。  相似文献   

19.
肺癌切除术后心律失常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肺癌患者常进行肺叶或全肺的切除术,肺叶切除后,呼吸和循环系统正常功能受到很大的影响。术后的并发症也常发生,除了术后的继发感染之外,发生心律失常最多。笔者搜集我院1984~21304年近20年间共监护的肺叶或一侧肺切除病人64例,发生心血管系统并发症24例,发生率为37.5%,其中心律失常17例,占26.5%。现对有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肺癌切除术后心律失常的预防和监护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复发再切除术的疗效、手术适应症和手术要点。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进行的余肺切除术1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7例,其中3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2例肺部感染,1例心力衰竭,1例中度贫血。术后1、3、5、年生存率为75.12%、31.18%、28.73%。结论:严格掌握余肺切除术的适应症,对于合适的患者而言,可获得较好的远期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