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类型大肠肿瘤,由于其在病变形态及发生、发展上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腺瘤,因此,日本学者将之单独列为一类肿瘤进行研究。LST与大肠癌有关,故近年来对其研究增多,本文作者就其流行病学、肿瘤分子生物学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TM4SF9在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细胞株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四分子交联体5(TM4SF9)在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rmor, LST)、SW480和Lovo细胞中的差异表达,以及TM4SF9表达差异与三个细胞株黏附能力的关系. 方法: 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3个细胞株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从中筛选出TM4SF9作为研究对象,用半定量RT-PCR技术验证基因芯片检查结果,用黏附实验研究3个细胞株黏附性的差异. 结果: 基因芯片检查发现TM4SF9在3个细胞株中都有表达,Lovo细胞株表达最强,LST表达最弱,半定量RT-PCR检查与基因芯片检查结果相符,黏附实验显示TM4SF9表达水平最高的细胞黏附性最强. 结论: TM4SF9在LST,SW480,LOVO 3个细胞株中存在差异表达,黏附性较强的细胞株表达较高,其与LST特性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25例诊治报告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 (LST) originates from the large intestine mucosa with prominent lesions that mainly extend laterally other than vertically. The pathological morphology and evolvement of this disease distinguish itself from other adenomas, and its close association with colorectal cancer has been noted. Up till now, no report on LST involving the large intestine has been available in China, therefore we presently report our experience in the diagnoses and treatment of 25 LST patients (26 lesions) identified with conventional endoscopy and mucosa staining during the period from Nov, 2000 to Oct, 2001. Among the 26 lesions, 11 were classified into granular homogeneous type, 15 into nodular mixed type, and 3 patients were found to have intramucosa carcinoma and 2 serrated adenoma. The biggest lesion was 60 mmx70 mm, the smallest being 11 mmx12 mm, and 6 lesions were within the range of 11 to 20 mm, 9 within 21 to 30 mm with the rest 11 lesions exceeding 31 mm in diameter.Type IV pit pattern was predominant in the the 26 lesions, accounting for a proportion of 61.54% (16/26). Two lesions with V(A) pit pattern and 1 with IV pattern were pathologically diagnosed to be intramucosa carcinoma, and 8 with type III(L) pit pattern were tubulovillous adenoma. Immediate or elective endoscopic mucosa resection or partitioned mucosa resection was performed in the 25 cases without incidences of the complications as bleeding or perforation.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细胞经原代培养的细胞株的超微结构特点。方法将1例经肠镜切除的直肠LST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建株,然后进行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并与直肠腺癌及正常粘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进行对照。结果LST原代培养的细胞表面被覆大量微绒毛,胞浆内有较多溶酶体、线粒体和吞噬颗粒,核异型性明显,核仁巨大,异型核沟。结论LST原代培养细胞具有高度恶性倾向。  相似文献   

5.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25例诊治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指起源于大肠粘膜的一类隆起型病变,这类病变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而主要沿粘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故被称为侧向发育型肿瘤。大肠LST的病变形态和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腺瘤,并与大肠癌的关系密切。目前大肠LST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对2000年12月~2001年10月作者所在医院常规肠镜检查中发现的25例大肠LST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了总结分析。该25例病例共发现26处病变,内镜下大体分型为颗粒均一型11处,结节混合型15处;病理检查发现粘膜内癌3例,锯齿状肿瘤2例;病变大小11~20mm6处,21~30mm9处,31mm以上11处,其中最大者60mm×72mm,最小者11mm×12mm。26处病变的腺管开口类型以Ⅳ型为主,占61.54%(16/26);ⅤA型2处,与另1处Ⅳ型共3处病理诊断为粘膜内癌;ⅢL型8处,病理诊断为管状绒毛状腺瘤。25例病例全部在发现病变的同时或择期进行粘膜剥离或分片粘膜剥离治疗,全部病例未发生任何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原代培养细胞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细胞经原代培养的细胞株的超微结构特点。方法 将1例经肠镜切除的直肠LST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建株,然后进行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并与直肠腺癌及正常粘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进行对照。结果 LST原代培养的细胞表面被覆大量微绒毛,胞浆内有较多溶酶体、线粒体和吞噬颗粒,核异型性明显,核仁巨大,异型核沟。结论 LST原代培养细胞具有高度恶性倾向。  相似文献   

7.
基因芯片筛选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初步筛选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相关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大肠癌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线索。方法 抽提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癌细胞株、SW480细胞株、LoVo细胞株的总RNA并纯化mRNA;将18816种人类基因及LST片段PCR产物用Bioroboties公司的BG600点样仪点样于纤维膜上,制成基因芯片。将3个样品的mRNA分别逆转录合成探针并^33 P标记,同芯片杂交。严格洗片后Fuji film公司FLA 3000扫描仪扫描芯片信号图象,ArrayGauge 1.0软件分析比较3种细胞株中差异表达基因。结果和结论 在18816种人类基因中存在着一系列LST同普通大肠癌细胞株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在本研究中共有差异表达基因97个,其中共上调58个,共下调39个。表明其可能存在不同的肿瘤发生机制.故进一步研究其相关基因,在分子水平上阐明其发生机制及与大肠癌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内镜下的诊断与治疗价值,以及LST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Olympus CF—Q260AI和CF—H260AZI电子肠镜,对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作肠镜检查的患者(共3962例),在发现病变后采用0.4%靛胭脂行病变粘膜染色,放大内镜观察,确定病变腺管开口分型,择期进行粘膜剥离切除术(EMR)或分片粘膜切除术(EPMR)治疗。结果检出LST患者26例,检出率0.66%,病变数31个,其中直肠11个,乙状结肠5个,降结肠2个,横结肠4个,升结肠9个;颗粒均一型11个,结节混合型18个,扁平隆起型2个;表现为ⅢL型腺管开口7个(22.6%),Ⅳ型腺管开口19个(61.3%),兼有ⅢL型及Ⅳ型腺管开口5个(16.1%)。全部病例行EMR或EPMR治疗,未发生任何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3个(9.7%)病理提示局部癌变。结论提高LST的临床检出率须应用粘膜染色技术和放大内镜。LST的腺管开口大多数表现为ⅢL型或Ⅳ型,而ⅢL型腺管开口多为管状腺瘤,Ⅳ型腺管开口多为绒毛状腺瘤,LST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对其应足够重视。治疗上采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基因芯片筛选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初步筛选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相关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大肠癌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线索。方法抽提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癌细胞株、SW480细胞株、LoVo细胞株的总RNA并纯化mRNA;将18 816种人类基因及LST片段PCR产物用Biorobotics公司的BG600点样仪点样于纤维膜上,制成基因芯片。将3个样品的mRNA分别逆转录合成探针并33P标记,同芯片杂交。严格洗片后Fuji film公司FLA 3000扫描仪扫描芯片信号图象,ArrayGauge1.0软件分析比较3种细胞株中差异表达基因。结果和结论在18 816种人类基因中存在着一系列LST同普通大肠癌细胞株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在本研究中共有差异表达基因97个,其中共上调58个,共下调39个。表明其可能存在不同的肿瘤发生机制,故进一步研究其相关基因,在分子水平上阐明其发生机制及与大肠癌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81岁,因"间断血便1周,为少量鲜血附着于黄色大便表面"于2010年11月9日以"便血原因待查"收住我科.入院后肛门指检:直肠后壁触及一约2 cm扁平包块,质地柔软,活动差,边界不清,退出可见指套血染.入院后相关检查:血红蛋白109g/L,大便隐血实验(免疫法)阳性,肝肾功能和肿瘤标志物均正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并优化白念珠菌总蛋白质组分析的二维电泳条件.方法:以白念珠菌国际标准菌株SC5314为材料,制备其总蛋白质组样品.以真菌细胞破碎方法、裂解液成分、上样量、固相pH梯度胶条的选择为侧重点,通过不同条件下电泳图谱的比较建立最佳二维电泳技术条件.结果:成功建立白念珠菌总蛋白质制备方法,优化了白念珠菌蛋白质组分析的二维凝胶电泳技术,获得重复性和分辨率都较理想的白念珠菌总蛋白质二维电泳图谱.结论:优化后的二维电泳条件符合白念珠菌的特点,为白念珠菌蛋白质组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血清蛋白质组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建立血清蛋白质组双向凝胶电泳(2-DE)技术.方法对血清蛋白质2-DE的各种条件进行调整、优化.结果建立了稳定的2-DE技术.结论已建立的血清蛋白质2-DE技术,将为进一步开展疾病的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人骨肉瘤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像分析方法。方法: 组织标本分为骨肉瘤组和肿瘤旁组。对第一向双向电泳的关键因素与环节进行一系列优化。分离骨肉瘤总蛋白,银染,用ImageMasLer 2D Elite 3.01分析软件分析图谱,使用基质辅助电离解析飞行时间质谱仪主要高丰度部分差异蛋白质进行鉴定。结果:获得分辨率和重复性好的双向电泳图谱。变异系数平均值(%)和变异系数范围(%):骨肉瘤组为23.00±10.11和3.80~6.89,肿瘤旁组为20.33±9.90和2.70~6.89。同一蛋白质斑点在3次实验中等电点、分子量的相对标准差分别为(8.93±1.17)%、(10.16±2.02)%和(10.87±3.86)%。初步鉴定11个蛋白,其中9个蛋白质只在骨肉瘤中特异高峰度上调表达,分别为转甲状腺素蛋白、磷酸甘油醛异构酶、慢收缩骨骼肌钙蛋白T、心肌钙蛋白、肌动蛋白、肌球蛋白、膜联蛋白-5、 热休克蛋白-1及Fanconi anemia groupD2蛋白;鉴定2个蛋白,锰超氧化物歧化酶、碳酸酐酶蛋白质下调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用于研究骨肉瘤蛋白质组双向凝胶图谱分析方法,认为初步鉴定的部分差异蛋白可能为骨肉瘤的关联蛋白,其在骨肉瘤发生和进展的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建设  庞明珍  吴逸明 《重庆医学》2011,40(34):3480-3481,3483
目的建立和优化肺癌组织蛋白质组双向凝胶电泳(2-DE)技术,获取高分辨率、重复性好的蛋白质2-DE图谱。方法提取肺癌组织蛋白,以固相pH梯度胶条做第一向等电聚焦电泳,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为第二向,在上述过程中分别对蛋白提取、等电聚焦电泳和凝胶染色进行控制和优化,利用ImageMaster 2Dplatinum 6.0分析软件获得二维凝胶图像。结果实验重复3次,共获15幅二维凝胶图像,平均蛋白质点数为1 137±57;随机选取1例标本的2幅图像,利用软件对2幅图像中蛋白点进行匹配,匹配率为90.4%。结论优化肺癌组织蛋白质组2-DE技术可获得高分辨率、重复性好的蛋白质2-DE图谱,为开展肺癌组织蛋白质组学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食管鳞癌转移淋巴结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分析食管鳞癌转移淋巴结与正常淋巴结组织蛋白质表达差异.方法 采用双向凝胶电泳(2-DE)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的图像分析方法,对食管鳞癌转移淋巴结与正常淋巴结组织蛋白质进行分离和比较分析.结果 获得了背景清晰、分辨率和重复性较好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比较分析显示23个蛋白点的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新增蛋白点4个,缺失1个,14个蛋白点表达发生明显上调,4个蛋白点表达发生明显下调.结论 食管鳞癌转移淋巴结与正常淋巴结蛋白质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可能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GSF细胞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谱。方法: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GSF细胞,胰酶消化后收集细胞,加入细胞裂解液使细胞充分裂解,离心后取上清液进行第一向等电聚焦电泳和平衡,再进行第二向SDS-PAGE(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显色及图像扫描与分析。结果:通过对GSF细胞蛋白提取液进行双向电泳,在17cm pH5~8IPG胶条上可得到重复性及分辨率均较好的蛋白位点。结论:GSF细胞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谱的建立。为其蛋白质组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双向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不同腹水中的蛋白质谱。方法用防止腹水蛋白质降解、去细胞成分、浓缩、去脂、脱盐及去干扰大的白蛋白等腹水的前期处理以满足双向凝胶电泳的条件。结果经2次离心可基本去除腹水细胞成分;用分子量5000的膜包超滤浓缩腹水,可消减腹水蛋白质的浓度差异;去白蛋白前,0.3mg上样量双向电泳图中可检出(421±20)个蛋白质点,去白蛋白后可检出(483±24)个蛋白质点。经上述腹水前期处理后得到较为清晰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结论腹水前期处理能满足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的要求,已建立的腹水蛋白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将为进一步的腹水蛋白质成分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肺癌组织中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一套双向凝胶电泳图像的分析方法,为进一步分析和鉴定差异蛋白奠定基础。方法:提取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可溶性总蛋白,进行双向凝胶电泳,电泳图片由专用扫描仪获取后,应用图像分析软件(PDQuest 7.1)进行蛋白差异点的表达情况分析。结果:二维电泳图片经过背景消减、点检测、点匹配等一系列分析后,得出了差异点。结论:PDQuest 7.1软件可以用来快速有效地对生物样品之间蛋白质的差异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离并鉴定乳腺癌、癌旁和正常乳腺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质,以发现可能用于早期诊断的乳腺癌肿瘤标志物.方法:提取人乳腺癌、癌旁和正常乳腺组织的总蛋白质,用双向电泳分离蛋白并进行比较.选择在乳腺癌组织中明显差异表达的蛋白点,行质谱分析.结果: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均很好的凝胶蛋白图谱.对筛选出的在乳腺癌组织中明显差异表达的20个蛋白点,共有13个蛋白点被成功鉴定,其中在乳腺癌组织巾高表达的为8个,低表达的为5个.结论:乳腺癌组织相对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蛋白存在明显的差异,过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并鉴定出的这些蛋白质可能成为用于早期诊断和评价预后的乳腺癌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二维凝胶电泳法分离人肾组织磷酸化蛋白质组.方法:利用金属磷酸盐亲和层析树脂富集人肾组织磷酸化蛋白.样品浓缩除盐后,进行一维等电聚焦分离和二维SDS电泳分离提取人肾组织磷酸化蛋白.结果:成功提取了人肾组织磷酸化蛋白,并得到了磷酸化蛋白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结论:磷酸化蛋白富集技术与二维凝胶电泳技术的结合是研究磷酸化蛋白质组的有效方法,为进一步研究人肾组织磷酸化蛋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