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建立切实可行的SD大鼠脑胶质瘤模型的方法。方法实验于2005-03/05在泰山医学院基础研究所及天津神经外科研究所动物实验室完成。选择成年SD雄性大鼠20只,应用立体定向技术,于大鼠头部正中矢状线旁3mm,前囟前1mm处,利用微量注射器将100万个C6细胞(10μL)注入硬脑膜下5mm处。注射时间为5min,留针3min。术后1,2周对存活的大鼠行MRI检查。对术后2周检查肿瘤阳性的大鼠取脑组织做病理切片,对瘤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结果17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17只大鼠2次MRI检查见肿瘤所在部位一致,但第二次检查时肿瘤体积更大。双侧长有肿瘤的大鼠有15只,单侧长有肿瘤的2只,总的肿瘤阳性率为100%。②经病理检查证实17只大鼠脑内肿瘤均为胶质瘤。结论大鼠硬脑膜下注入100万个C6细胞能成功建立脑胶质瘤模型,成功率100%。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化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的建立方法和观察大鼠C6脑胶质瘤生长规律的动态MRI影像,进行MRI影像学与病理学的对照研究。方法35只SD大鼠采用立体定向法建立脑胶质瘤模型,其中20只用于生存分析,余下15只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只,分别于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行MRI动态观察并行瘤体体积测定。MRI影像学检查后,取脑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立体定向法建立大鼠C6胶质瘤模型成功率高,颅内接种成功率100%。大鼠接种后至第三周有大鼠开始出现死亡,荷瘤大鼠平均生存时间为28±1.5天。第一周末,第二周末,第三周末MRI扫描及瘤体积测定分别为:9.35±0.3 mm3,142.32±0.6 mm3,270.04±1.2 mm3。病理瘤体测量分别为:8.9±0.2 mm3,137.8±0.7 mm3,269.11±0.7 mm3。结论立体定向法是建立大鼠脑胶质瘤的有效方法,大鼠C6脑胶质瘤动物模型肿瘤生长具有一定规律,其生长特性和病理特征与人脑胶质瘤相似,可作为脑胶质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理想模型。MRI能够反映大鼠C6脑胶质瘤的动态生长特征,为进一步胶质瘤的实验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OT磁共振在重组单纯疱疹病毒介导的Endostatin—Angiostatin(Endo-Angio)融合基因对大鼠C6胶质瘤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采用立体定向方法在颅内接种C6细胞,将荷瘤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大鼠分别于接种后1、2、3周进行MR检查;第2、3周检查结束后每组留取2只鼠脑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治疗组大鼠于第1周检查后于肿瘤接种位置原位注入EndoAngio融合基因进行治疗。结果:第1周检查共25只大鼠成瘤(成功率83%),第2周两组肿瘤体积均增大,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1),病理检查显示治疗组大鼠微血管腔减少,问质水肿及细胞水肿较对照组明显严重;第3周时治疗组大鼠体积减小,小于对照组(P〈O.01)。结论:重组单纯疱疹病毒介导的Endo—Angio融合基因对大鼠C6胶质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3.0T磁共振可以较好地动态观察大鼠C6胶质瘤的生长及治疗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放射线照射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分析放射线诱导胶质瘤细胞死亡方式的发生规律。方法选用24只生后5—6周雌性SD大鼠,购自安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大鼠C6胶质瘤细胞购自中科院细胞库。所有大鼠均采用立体定向法制作脑胶质瘤模型,即人脑皮质下5mm注入4m体外培养和传代后的C6细胞悬液。随机抽签法将大鼠分为9Gy照射组、12Gy照射组和模型组,每组8只。前2组分别于造模后21d行照射剂量分别为9Gy、12Gy伽玛刀治疗,模型组未给予照射。治疗后1周取大鼠肿瘤与脑组织交界处组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坏死率及凋亡率,HE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纳入大鼠24只,模mm和实验组2分别有1只大鼠在麻醉意外中死亡,其余2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肿瘤细胞坏死率及凋亡率:两剂量照射组肿瘤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均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Gy照射组肿瘤细胞的凋亡率高于12Gy照射组,坏死率低于12Gy照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组织学变化:各组肿瘤与脑组织均可见肿瘤生长,伽玛刀两剂量组治疗后出现了肿瘤中心坏死,坏死区细胞稀疏,向外细胞渐增多,其间含有很多的破碎细胞,再向外则为密集的瘤细胞,并有细胞内、外的水肿和出血,同时也有不同程度的核固缩细胞,12Gy照射组较9Gy照射组坏死增加。结论伽玛刀可诱导脑胶质瘤模型大鼠肿瘤细胞凋亡和坏死,在治疗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肿瘤坏死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常规MR检查结合CT灌注成像早期观察胶质瘤基因治疗效果的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50只于右侧尾状核接种C6胶质瘤细胞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大鼠于相同位置注入携带融合基因的重组单纯疱疹病毒.接种后第2、3周行MR常规及CT灌注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 第2周对照组与治疗组大鼠C6胶质瘤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大鼠的rCBF及rCBV小于对照组(P<0.05).第3周时治疗组大鼠肿瘤体积、rCBF及rCBV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可早期发现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对大鼠C6脑胶质瘤局部微循环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大鼠C6脑胶质瘤VEGF,MMP-2,MMP-9表达与其MRI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磁共振成像动态监测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的生长并评价MRI所测某些参数及其与VEGF、MMP-2、MMP-9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方法在30只雌性Wistar大鼠右侧尾状核接种C6细胞,并于接种后1周、2周、3周行MR扫描。在各序列图像上测算肿瘤体积、肿瘤强化程度和EI,分析三者之间及其与标本免疫组化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4只大鼠荷瘤成功,其MR表现与文献报道相似。随着C6细胞植入时间的延长,肿瘤细胞密度增加并血管生成增多,肿瘤体积增大、强化程度和瘤周水肿程度加重,并且彼此之间呈正相关。VEGF、MMP-2、MMP-9在肿瘤周边表达明显且表达区域相似,VEGF和MMP-9与肿瘤体积、肿瘤强化程度和EI均呈正相关,MMP-2与肿瘤强化程度和EI呈正相关,P<0.05。结论:MRI能够比较清晰的显示大鼠脑胶质瘤的生长,所测肿瘤体积、强化程度和EI之间呈正相关,且与VEGF,MMP-2和MMP-9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紫杉醇由于水溶性低及全身毒性的问题而限制了其抗癌的临床应用,为克服这些缺陷,应用紫杉醇-聚乳酸纳米缓释膜片对鼠脑胶质瘤进行了局部缓释化疗,观察其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系C6抑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5/2006-03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与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实验室完成。Wistar雌性大鼠40只,在立体定向条件下选取大鼠脑右侧尾状核区为靶点,接种2×105个处于对数生长期的C6细胞,1周后经MRI检查后证实32只大鼠种植成功,将其随机分成2组各16只:①实验组:于接种C6脑胶质瘤细胞后第7天将紫杉醇-聚乳酸纳米缓释膜片(由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徐秀玲博士惠赠)植入瘤细胞接种部位。②对照组:手术,但不植入膜片。观察两组一般情况及死亡时间;采用复查MRI检测及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结果:①接种1周后MRI检查,脑内形成实体瘤,成瘤率为80%,无远隔转移;苏木精-伊红组织病理证实是胶质瘤,GFAP免疫组化染色阳性。②实验组平均生存期长于对照组[(56.5±18.7),(17.6±1.6)d,P<0.05];实验组肿瘤平均直径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紫杉醇-聚乳酸纳米缓释膜片进行局部化疗可有效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大鼠C6脑胶质瘤CT灌注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用于大鼠C6脑胶质瘤微循环研究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方法在20只雌性Wistar大鼠右侧尾状核接种C6细胞,荷瘤大鼠分为二组,一组于接种后1、2、3周分别行MR检查以评价肿瘤生长,另一组于接种后2周时行CT灌注成像,每次检查结束后留取鼠脑标本作病理学检查。结果大鼠C6脑胶质瘤的生长特征及MR表现符合文献报道。肿瘤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及瘤脑交界处CBV,MTT,PS值均明显大于对侧正常脑组织(P<0.05),肿瘤中心PS值大于肿瘤周边(P<0.05),CBF、CBV、MTT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区有较多新生血管,肿瘤周边更为丰富。结论CT灌注成像可用于研究大鼠C6脑胶质瘤的微循环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人参皂甙Rh2对C6胶质细胞瘤体内侵袭的影响。方法 将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EGFP)基因的pegfp N3质粒体外转染C6胶质瘤细胞 ,将C6阳性克隆以立体定向法植入SD大鼠脑实质内 ,建立大鼠胶质瘤移植模型。一周后经MRI检测接种成功的大鼠 ,随机分成两组 ,采用阴性对照及腹腔给药的方法 ,用病理检查、荧光显微镜及MRI观察Rh2对胶质瘤侵袭的影响。结果 稳定转染EGFP基因的C6瘤细胞于体内、外均可发出绿色荧光 ,在荧光显微镜下易于区分肿瘤与非肿瘤区。 16 μl/mlRh2可明显抑制肿瘤体内侵袭。 结论 Rh2降低了C6瘤细胞的体内侵袭性 ,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10.
C-myb、PKCa在脑胶质瘤侵袭作用中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胶质瘤侵袭性生长过程中,C-myb的作用及其与蛋白激酶Ca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Wistar大鼠35只,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和对照组(5只).实验组每只大鼠于右侧大脑皮质运动区种植C6胶质瘤细胞10μl(3×107个/μl),对照组则注入10μl生理盐水,于术后10天将大鼠全部处死取材,进行大体观察、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将实验组侵袭性量化为0~Ⅳ级,分别检查对照组和实验组肿瘤侵袭性中,各组C-myb、PKCa的表达,并对其进行评分.结果1.实验组大鼠均可见肿瘤生长,其中28只表现为侵袭0~Ⅳ级;2.C-myb表达越强,脑胶质瘤侵袭的级别越高,呈正相关(P<0.01);3.肿瘤区C-myb与PKCa表达在肿瘤各级中均为高度一致;4.在肿瘤0~Ⅳ级侵袭中,瘤周区及边缘区的C-myb、PKCa二者表达评分密切相关(P<0.05);5.对照组中,C-myb、PKCa均为阴性表达.结论本组资料表明,C-myb是脑胶质瘤侵袭性的重要癌其因,脑胶质瘤的侵袭性生长是临床术后复发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C6大鼠脑胶质瘤的伽玛刀治疗,检测伽玛刀治疗前后VEGF的变化,探讨伽玛刀治疗胶质瘤作用机制。方法 50只SD大鼠,采用立体定向法对40只SD大鼠进行动物造模,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14 d后对其中20只进行伽玛刀治疗作为治疗组,20只作为肿瘤对照组。伽玛刀治疗后7 d,对所有大鼠处死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VEGF在正常大鼠基本没有表达,在肿瘤对照组大鼠中表达增强,伽玛刀照射组VEGF的表达降低。结论伽玛射线可降低大鼠C6脑胶质瘤VEGF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超声造影在脑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1例脑胶质瘤患者于术中瘤体摘除前后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肿瘤及瘤周造影显像特点、对照核磁成像对肿瘤定位、明确边界、术后判断肿瘤残余情况以辅助手术.结果 31例脑胶质瘤(Ⅰ级2例,Ⅱ级13例,Ⅲ级11例,Ⅳ级5例)超声造影均可明确肿瘤边界、判断瘤周水肿带,术后肿瘤残余18处,超声造影判断残余肿瘤的灵敏度85.71%、特异度90.32%,常规超声判断残余肿瘤的灵敏度61.91%、特异度83.87%.结论 术中超声造影在脑胶质瘤手术中具有较好的临床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13.
脑节细胞胶质瘤MRI表现与临床病理联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节细胞胶质瘤的MRI与临床病理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例脑节细胞胶质瘤的MRI和临床病理特点。结果:病灶全部为单发,幕上18例,幕下2例。额叶8例,颞叶7例,顶叶、枕顶叶、额颞叶及小脑、延颈髓各1例。17例为术前检出肿瘤,3例为术后检出肿瘤,其中2例为原发灶复发,1例为非原发灶部位新发肿瘤。MRI上肿瘤信号呈多样性,根据MRI表现可分囊性为主型和实性为主型,增强后,肿瘤强化呈多样性,囊性为主型可无强化或伴壁结节强化,实性为主型可局灶强化、弥漫强化。瘤周水肿多较轻或无。脑电联合同步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最大激活区与病理灶位置一致。结论:脑节细胞胶质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应用脑电联合同步功能磁共振成像有助于临床术前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CT灌注成像评价大鼠C6脑胶质瘤生长过程中血流量(CBV)和血管通透性表面值(PS)的变化及其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方法在30只雌性Wistar大鼠右侧尾状核接种C6细胞,于接种后1周、2周、3周分别进行CT灌注成像,每次检查结束后留取鼠脑标本作病理学检查。结果:各组肿瘤区CBV和PS值均比对侧正常脑组织PS值增大(P〈0.05),荷瘤2周及3周组肿瘤中心区PS值比相应肿瘤周边区PS值增大(P〈0.01),与荷瘤1周组比较,荷瘤2周和3周组肿瘤中心PS值增大(P〈0.05);肿瘤区VEGF阳性表达随肿瘤生长而增加;肿瘤中心区CBV和PS值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s均为0.453(P〈0.05),肿瘤周边CBV和PS值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s分别为0.443和0.742(P〈0.05)。结论:大鼠C6脑胶质瘤的生长伴随着肿瘤不同区域CBV和PS的增加,肿瘤区CBV和PS值变化与VEGF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人源性裸鼠原位胶质瘤模型,探讨临床型3.OT MR对其进行成像的可行性和正确性.方法 以U87MG细胞混悬液注入17只裸鼠脑实质,建立裸鼠原位胶质瘤模型.分别于接种后各时间点以临床型3.OT MR TlW、T2W及增强TlW扫描;扫描结束后处死荷瘤裸鼠,并行HE染色观察.于MRI及HE片上分别测量肿瘤最大截面积,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4只裸鼠建模成功,T2WI及增强T1WI均可见明显肿瘤形成.接种后30天T2WI及增强TlWI测得的肿瘤最大截面积分别为(27.62±5.56)mm3、(28.80±5.42)mm3,均与HE测得结果[(25.65±4.95)mm3]成正相关(r=0.975、0.972,P均<0.01).结论 临床型3.0T MR能无创检测裸鼠的脑内成瘤情况,T2WI及增强T1WI均可很好地显示肿瘤,且能动态观察肿瘤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反转录病毒介导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对C6胶质瘤的抗瘤效应,从而为肿瘤的基因治疗提供基础研究数据。方法:将重组TNF-α反转录病毒载体PLJ+TNF转染大鼠C6胶质瘤细胞,ELISA法检测该细胞中目的基因的表达,MTT法检测体外增殖能力;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大鼠右股内侧接种转基因2&;#215;10^6C6细胞,对照组同法同部位接种未转基因C6细胞,常规饲养5周,每周测量肿瘤大小,绘制肿瘤生长曲线,比较两组皮下肿瘤大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6胶质瘤细胞与C6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转基因前后TNF-α分泌情况:1&;#215;10^6个C6细胞体外培养24h每毫升上清液分泌TNF-α(2.42&;#177;0.76)U;1&;#215;10^6个C6胶质瘤细胞体外培养24h每毫升上清液分泌TNF-α(1753&;#177;2.31)U,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动态TNF-α检测显示:转基因C6细胞能稳定地表达高水平的TNF-α;大鼠皮下接种肿瘤细胞5周后,实验组3只未见肿瘤生长,其余肿瘤直径为(15&;#177;0.3)cm,对照组肿瘤直径为(2.4&;#177;0.2)cm,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TNF-α基因转染大鼠C6胶质瘤细胞后能持续分泌高水平的TNF-α,对大鼠C6胶质瘤皮下肿瘤具有明显的抗瘤效应。  相似文献   

17.
大鼠C6胶质瘤模型构建及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Wistar大鼠C6胶质瘤模型,研究C6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细胞侵袭情况,肿瘤细胞及血管特性,肿瘤自发消退现象,模型最佳应用时间段及应用范围.方法 Wistar大鼠各50只,其中9只用于对照.将C6胶质瘤细胞悬液和DMEM培养基立体定向接种于大鼠的右侧尾状核,分别于接种后3,7,14.21,28,35.50 d进行增强MRI扫描及病理切片HE染色,MMP-2,CD31免疫组化染色.同时观察荷瘤鼠的生物学行为.结果 肿瘤模型于接种后7 d可在MRI上见到肿瘤生长,病理切片可见肿瘤细胞沿神经纤维向周边侵袭,成出芽状生长,14~28 d为快速增长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及新生血管CD31成强阳性表达,肿瘤细胞聚集,血脑屏障严重破坏,并可沿胼胝体向对侧生长.大部分荷瘤鼠死于30 d内,但有2只28d后出现肿瘤自发消退现象,病理切片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肿瘤内部出现软化灶.结论 大鼠C6胶质瘸模型的生长过程,病理性质与人脑间变,胶质母细胞瘤具有相似性,生长稳定.尽管部分荷瘤鼠出现肿瘤自发消退现象,但此模型仍适合大部分抗胶质瘤药物或基因治疗等的临床前期研究.试验研究最佳时间窗为14~28 d.  相似文献   

18.
脑节细胞胶质瘤的CT、MRI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节细胞胶质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回顾性分析17例脑节细胞胶质瘤的CT及MRI表现。结果:病灶全部为单发。幕上15例,幕下2例。颞叶6例,额叶5例,顶叶2例,胼胝体压部、额颢叶、左侧小脑半球及延颈髓各1例。其中15例为原发性肿瘤,2例为复发。CT检查3例,2例呈低密度影,1例等密度影,瘤周轻度水肿。1例邻近骨吸收,增强后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均匀强化。MRI检查16例,7例肿瘤脑回样分布,5例呈椭圆形或类圆形,余呈不规则生长。17例肿瘤中6例内有壁结节。肿瘤呈完全囊性、均匀实性,还可以囊性变。T1为均匀低信号或等低信号。T2为高信号或混杂信号,T2水抑制像上肿瘤边缘和实性呈高信号,其他部分呈等偏低信号,扩散加权像(DWI)上呈低或等偏低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升高。瘤周境界较清,多数病例水肿占位效应不明显,增强后肿瘤不强化、轻度强化,也有不规则强化。结论:节细胞胶质瘤影像学较有特征性,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1C-MET PET/CT对脑胶质瘤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11例经MRI检查后拟诊胶质瘤的术前患者接受11C-MET PET/CT检查,将结果与术后病理比较。结果:11例患者中,1例术后病理为胶质细胞增生,其余10例均确诊为胶质瘤。11C-MET PET/CT与MRI在术前诊断脑胶质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100%、100%、100%和100%、0、91%。结论:11C-MET PET/CT对脑胶质瘤的术前诊断价值优于MRI。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术后不同时期的MRj增强表现,客观分析其术后的手术切除程度。方法2009年2月-2012年10月32例脑胶质瘤患者均在术后1d~2周进行第1次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21例在术后3d内进行检查),术后1~3个月随访复查21例,术后6~12个月随访复查18例,术后1~3年MRI随访16例。分析不同时期的MRI平扫及增强表现,以期发现正确评价手术切除程度的指标。结果术后3d内行MRI增强检查仅有4例出现反应性强化,肿瘤残余有7例,结合其影像学表现可较准确地区分术后反应性强化及肿瘤残余。结论胶质瘤术后早期(3d内)进行MRI增强检查可准确评价肿瘤术后切除程度,便于制订下一步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