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叶延瑶  张洪  宋敏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20):3071-3072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以免疫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传播途径主要为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1].目前对于艾滋病的诊断主要依据实验室检测,包括 HIV 抗体检测、HIV抗原抗体联合检测、免疫印迹试验(WB )、重组/线性免疫印迹试验(RIBA/LIA)及核酸检测等.由于医学界至今仍无针对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及特效药物,早发现、早治疗便成为控制传染源的关键[2].为了进一步保障血液安全,2010 年起我国各血液中心便陆续开始对献血者进行核酸检测,不断有报道单独 HIV 核酸阳性的献血者被检出[3],有效地降低了 HIV 经血传播的风险.为了进一步减少医院内感染,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本院)对输血、手术及有高危行为特定患者行 HIV-1 型核酸检测.现将本院发现的 1 例 HIV抗原抗体检测呈阴性而核酸检测呈阳性的病例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HIV窗口期样本三种类型真空采血管核酸检测结果的分析,探讨三种类型真空采血管样本对HIV窗口期样本核酸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分析一例2018年7月30日在马边县采集的无偿献血者三种类型真空采血管HIV窗口期样本的核酸检测结果.第一种是带分离胶抗凝真空采血管5℃低温离心20 min;第二种是带分离胶促凝真空采...  相似文献   

3.
我国5城市合格献血者血液HIV及HCV残余风险研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目的研究我国献血者血液HIV及HCV残余风险;评估我国开展血液核酸检测(NAT)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采集乌鲁木齐、昆明、北京、广州、杭州5城市献血者血样,用Chiron Procleix HIV-1/HCV Assay血液核酸检测体系,对各项血清学筛查均合格的89 467份血液作16人份混合血样NAT检测,凡筛查不合格血样再作单人份检测;对于抗-HCV阴性而HCV RNA NAT阳性者,用备用管作抗-HCV、ALT、及HCV RNA NAT复检。结果共检出HCV RNA NAT阳性但抗-HCV EIA阴性标本3例,未检出HIV RNA NAT阳性但抗-HIV EIA阴性标本;在87 034份血清学筛查合格献血者中,检出HCV NAT阳性2例,其中1例复检ALT为254U/L,未检出HIVNAT阳性;在2 613份血清学筛查不合格者中,检出1例HCV NAT阳性但抗-HCV EIA阴性标本,该献血者抗-HIV阳性、ALT 372U/L;未检出HIV NAT阳性但抗-HIV EIA阴性的标本。结论血清学筛查使我国的血液安全性已有相当高的保障;而NAT技术可进一步提高血液的安全性,但在我国是否可应用于常规血液筛查,需考虑成本与效益比。此外,ALT筛查对排除抗-HCV漏检血液仍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导致的以免疫系统功能缺陷为特征的致命性疾病.输血是 HIV 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采供血机构开展 HIV 抗原抗体等检测后,输血安全性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窗口期漏检、病毒变异、试剂的灵敏度低、免疫静默感染和人工失误等原因[1],仍...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本地区无偿献血者经血液筛查后血液中HIV残余风险,分析其与检测策略和献血次数的关系。方法收集本站2014—2017年使用2种不同检测策略[ELISA单一试剂检测(丽珠,万泰,新创试剂盒)和ELISA双试剂检测(丽珠+万泰,万泰+新创试剂盒)]的实验室HIV抗原/抗体反应性结果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回报的确证结果,采用残余风险数学模型估算残余风险,分析其与检测策略和献血次数的关系。结果重复献血者的HIV流行率为0.024 3%(33/135 723),残余风险为1/699 212,初次献血者的HIV流行率为0.059 8%(108/180 587),残余风险为1/213 648,重复献血者的残余风险和流行率均低于初次献血者(P<0.05);单一试剂检测HIV的流行率为0.052 4%,残余风险为1/145 915,双试剂检测HIV的流行率为0.035 7%,残余风险为1/701 744,单一试剂的残余风险高于双试剂的残余风险(P<0.05)。结论进行HIV抗原/抗体不同ELISA试剂的残余风险估算可帮助实验室对不同的检测策略进行评价,筛选出适合本实验室的检测策略,提高检出率,同时为招募一些固定、低危的献血者提供依据,有利于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常规和核酸筛查后传播H IV的残余危险度,评价常规筛查措施的效果,并为进一步开展血液核酸筛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2月—2008年2月无偿献血者的资料,用数学模型法研究输血传播H IV的残余危险度。结果在重复无偿献血者中,H IV流行率为0.00489%(3/61363),首次无偿献血者中为0.00974%(4/41080)。经评估,抗-H IV筛选及核酸筛查后的阴性血传播H IV的残余危险度分别为1∶207125和1∶414250。结论无偿献血者血液经抗-H IV筛查后仍存在传播H IV的残余风险,需进一步采取措施(如核酸筛查),减少残余危险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深圳地区2003~2014年无偿献血者 HIV 感染率变化趋势,以及研究 HIV 感染窗口期确认过程。方法2003~2014年共584111例献血者经进口与国产2种 ELISA 试剂及血液病毒核酸(NAT )检测方法(2006年开始使用)筛查 HIV 项目,抗‐HIV 阳性样品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确证,统计分析12年来献血者 HIV 感染流行趋势。另外,使用高灵敏度的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对抗‐HIV 阴性/NAT 阳性样品确认 HIV RNA 的存在并随访跟踪复查,以判定是否为 HIV感染窗口期。结果深圳地区2003~2014年献血人数逐年增长,抗‐HIV 筛查阳性率呈平稳下降趋势,但经 CDC 确认为 HIV 感染的献血者流行率则急剧升高,2014年的献血者 HIV 感染率为2003年的26.61倍;感染 HIV 的献血者中由同性性行为传播的比例逐年升高。通过跟踪复查、Rt‐PCR 检测,4例抗‐HIV 阴性/NAT 阳性样品为 HIV 感染窗口期,深圳地区无偿献血者的 HIV感染窗口期检出率为1/117995(4/471978)。无偿献血者 HIV 感染率在男性组、18~<39岁组、已婚组、初次献血组分别明显高于女性组、39~<60岁组、未婚组、重复献血组(P<0.05),而非该地与该地户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圳地区的血液筛查机制与手段能较好地杜绝 HIV 感染窗口期带来的输血风险,有效保障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青岛地区首次/重复无偿献血者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情况,评估血液常规筛查后仍存在的经输血传染HIV的危险度,评价现有筛查措施的效果。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1年5月无偿献血者HIV项目的初筛和确证实验结果,分别计算重复献血者和首次献血者的HIV流行率,并用流行率/窗口期数学模型法进行经输血传播HIV的残余危险度研究。结果在首次无偿献血者中为0.004 65%(9/193 679),重复无偿献血者中HIV流行率为为0.007 58%(9/118 715),计算经血清标志物筛查后的阴性血传播HIV的残余危险度分别为1∶186512。结论重复献血者中HIV流行率远远高于首次献血者,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青岛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虽然经过HIV筛查,但仍存在传播HIV的残余风险,需进一步采取措施以降低输血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南宁地区无偿献血者HBV感染状况及血液在经过常规病毒血清学筛查后经血传播HBV病毒的残余风险,探讨本地区开展血液核酸筛查的意义。方法分别应用EIA法和速率法对2010年11月2日~2011年12月31日经快速法HBsAg和速率法ALT初筛合格的70 428份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常规病毒血清学筛查;应用罗氏Cobas S201核酸检测系统对68 716份经常规病毒血清学筛查合格的血液标本进行6样本混合法的HBV-HCV-HIV检测,并对阳性混样池进行拆分检测及对拆分检测阳性的标本送鉴别部门进一步分项鉴别确证。结果常规病毒血清学筛查中,HBsAg阳性标本有309份,阳性率为0.43%;核酸检测中,HBV DNA阳性标本有83份,阳性率为0.12%(1/828)。结论南宁地区常规病毒血清学筛查合格的献血者血液经血传播HBV的残余风险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核酸检测(NAT)的应用对提高血液安全,降低输血传播HBV残余风险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采供血机构开展血液病毒核酸检测的条件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纵观输血发展史,无论是重要的血液安全政策的实施还是重大的技术革新的应用,都能明显降低输血传播传染性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太原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流行状况,评估输血传播HCV的残余风险及血液安全现状。方法 通过血站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太原地区2016~2021年无偿献血者HCV的检测结果,分析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HCV的检测结果和流行病学特征,采用发病率-窗口期数学模型评估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血液输血传播HCV的残余风险,分析不同血液筛查模式下重复献血者血液输血传播HCV的残余风险。结果 太原地区2016~2021年共检测献血者标本662 705份,其中初次献血者HCV的阳性率为1.83‰(595/325 009),输血残余风险为14.91/10万;重复献血者HCV的阳性率为0.04‰(13/337 696),输血残余风险为0.31/10万;输血传播HCV的总残余风险为7.47/10万。共检测重复献血者标本337 696份,采用2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HCV的血液筛查模式,输血传播HCV的残余风险为0.31/10万;采用2次ELISA检测抗-HCV联合1次HCV核酸检测试验(NAT)的血液筛查模式,输血传播HCV的残余风险为0.06/10万,增加NAT后,重...  相似文献   

12.
核酸扩增技术检测血液病毒方法的建立及质量保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 ,我国血站的血液病毒筛查都是使用免疫学方法 ,应用不同生产厂家的 ELISA试剂盒进行血液的初、复检 ,此筛查方法因检测试剂的敏感性、病毒基因的突变、病毒感染的窗口期等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检 ,对安全输血构成了极大危险。笔者采用核酸扩增技术 ( NAT)对无偿献血者血液进行了检测 ,旨在提高血液筛查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通过扩增反应过程的质控 ,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1 检测对象及标本处理 来自 2 0 0 0年 7~ 8月份无偿献者 ,血液经 HBs Ag、抗 - HCV、抗 - HIV、梅毒检测后阴性且 AL T≤ 2 5 U的血标本 75 0份 ,…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酶联免疫法的窗口期HIV血样。方法将酶联免疫法阴性标本采用六混样用2种试剂进行平行核酸检测,在检测出阳性标本后,亦用2种试剂对其拆分进行单管核酸检测。结果 10个月内共筛查16 769例酶联免疫阴性标本中,核酸检测出1例HIV阳性标本,罗氏一代试剂由于该标本病毒载量浓度过高体现出抑制作用,罗氏二代试剂未显示出抑制作用。结论目前现行开展的检测技术仍有安全隐患,为进一步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开展核酸检测可以提高临床用血质量,为临床安全用血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血液病毒核酸检测(NAT)集中化在重庆市血液中心开展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2016年1-6月,对重庆市14家基层血站送往重庆市血液中心的32 137份集中化检测标本的运输、检测、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等各个环节和关键控制点进行分析。结果在2016年1-6月的32 137份重庆市集中化标本中,对55份标本进行了不同原因的拒收,基层血站标本的NAT单反应性率为5.1‰(164/32 137),同期重庆市血液中心为2.3‰(129/55 859),鉴别检出率基层血站为1.8‰(57/32 137),重庆市血液中心为0.6‰(35/55 859)。结论重庆市血液中心开展病毒核酸集中化检测的效果已逐步显现,基层血站检测实验室与血液中心血筛实验室在检测能力和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逐步提高集中化检测程度,有助于血液检测效率和血液安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5.
正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机体后,攻击CD4+T细胞,最终导致免疫系统严重受损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传染病。由于具有极快的蔓延速度和极高的致死性,艾滋病的早期诊断对疾病诊治及防止医疗纠纷有重要意义,现有一例窗口期的艾滋病患者的追踪报告如下。1基本信息1.1病历资料方某,男,37岁,因发热、腹泻曾就诊当地医院,考虑感染性发热,经治疗后腹泻好转,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2种不同血液筛查策略在低风险感染人群中的应用价值,为血液检测策略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2种血液SARS-CoV-2抗体筛查策略:1)所有标本先检测总抗体,总抗阳性标本再检测IgG和IgM;2)所有标本仅检测IgG和IgM.对880份献血者标本进行抗体筛查,同时平行检测SA...  相似文献   

17.
核酸检测技术在血液病毒筛查中的应用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适用于大样本血液筛查并能满足高灵敏度要求的核酸扩增技术(NAT)及其在国内外血液筛查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小样本汇集的核酸检测技术(MP—NAT)筛查血液病毒后输血残余风险的评估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病毒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病毒核酸检测效果,同时探讨血液检测假阳性所引起的血液报废问题。方法对无偿献血者血样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和艾滋病抗体双试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筛查。同时,所有血样进行病毒核酸检测(NAT),对海口和分中心血样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海口58 786份和分中心30 476份血样进行检测,发现长途运输标本并没有影响NAT阳性检出率(P>0.05);ELISA单试剂检测阳性或灰区引起的血液报废高达0.9%,NAT单独阳性而鉴别试验阴性引起血液报废的占0.2%,而在这部分血液标本中存在一些NAT检测假阳性因素。结论 NAT检测适用于血站集中化检测实验室,可以降低输血风险;同时也应重视血液检测假阳性所带来的健康血液报废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柳州地区血液病毒核酸集中化检测的情况,探讨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血液检测的策略。方法对柳州地区开展血液病毒核酸集中检测的标本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从2015年10月至2018年9月,共检测标本253 229人份,经鉴别或拆分试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标本514人份(0.20%),丙型肝炎病毒(HCV)RNA阳性标本2人份(0.08‰),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RNA阳性标本2人份(0.08‰),核酸阳性率为0.21%(518/253 229),即血清学检测漏检率为0.21%。结论开展血液病毒核酸集中化检测,可以有效降低输血风险,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20.
刘强 《中国输血杂志》2012,(10):1015-1016
目的 通过对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再对核酸检测阳性标本进行HBV DNA定量和“两对半”检测,提高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的检出率,缩短窗口期,保障血液检测质量.方法 采用ELISA检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并使用核酸检测ROCHE COBAS S201血液核酸筛查系统,对核酸检测阳性标本进行HBV DNA定量检测,同时进行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结果 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22467份,经两遍ELISA检测HBsAg阳性标本94人份,再对于22273份ELISA阴性标本再进行核酸检测,结果 有39人份检出为HBV DNA.结论 核酸检测阳性39人份中HBsAg阳性标本8人份,其中有两例拷贝数较高,并且为HbsAg、HBeAb、HBcAb阳性.核酸检测在采供血机构血液筛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