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分析各项超声心动图指标在胎儿主动脉缩窄方面的诊断价值,探讨不同超声参数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性,进一步综合评估多个超声参数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在笔者医院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可疑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峡部偏细的胎儿62例,以出生后超声心动图检查或尸检证实为金标准,分为缩窄组与正常组。对两组的超声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右心室/左心室横径(RV/LV)、主肺动脉/升主动脉内径(PA/AO)、主动脉峡部/动脉导管内径(AI/DA)、主动脉峡部/升主动脉内径(AI/AO)、主动脉峡部Z分数(AI Z-score)、升主动脉Z分数(AO Z-score)。结果 AI/DA、PA/AO、AI Z-score、AO Z-score、AI/AO指标ROC曲线下面积(AUC)>0.5,有一定的诊断价值(P<0.05)。当以PA/AO>1.78、AI/DA<0.56、AI Z-score<-2、AO Z-score<-2、AI/AO<0.57为截断值,诊断胎儿主动脉缩窄的敏感度分别为63.6%、90.9%、90.9%、63.6%、72.7%,特异性分别为80.0%、77.5%、65.0%、67.5%、57.5%。单一指标诊断的价值有限,2~3个任意指标超过界值时,其超声联合诊断价值提高。结论 以AI/DA<0.56为截断值,推荐作为诊断胎儿主动脉缩窄的一项超声指标。单一超声指标诊断胎儿主动脉缩窄的诊断价值有限,联合多个超声指标诊断及综合评估心脏大血管情况可提高该病诊断的敏感度与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张贤月  姜凡  解翔  罗平  顾莉莉  蓝晓锋 《安徽医学》2018,39(10):1225-1227
目的 分析单纯性和合并其他异常腹内段脐静脉扩张者与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指导产前超声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18例脐静脉扩张孕妇病例资料,将其分为单纯组和合并其他异常组,比较两组之间孕妇年龄、首诊孕周、扩张内径、存活率之间的差异;分析其合并异常的种类与数量。结果 腹内段脐静脉扩张发生率约1.4‰。单纯组和合并其他异常组孕妇年龄、首诊孕周、扩张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组存活率大于合并其他异常组(x2=7.031,P=0.008)。合并其他异常组中,主要合并消化系统畸形、先天性心脏畸形和前腹壁畸形。结论 单纯性腹内段脐静脉扩张胎儿出生结局良好,产前发现腹内段脐静脉扩张时,应重点观察是否合并消化系统畸形、先天性心脏畸形和前腹壁畸形。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肢端肥大症合并高血压、糖代谢异常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改变。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4月至2021年8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的肢端肥大症患者120例,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和(或)糖代谢异常分为A组(无合并高血压和糖代谢异常),B组(仅合并糖代谢异常),C组(仅合并高血压)和D组(同时合并高血压及糖代谢异常),比较各组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差异,以分析肢端肥大症患者合并症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 各组右心超声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超声参数结果显示:D组左心室质量指数、室间隔厚度明显高于A组、B组,二尖瓣口舒张充盈早期与晚期峰值速度比值(E/A)明显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发生左心室肥厚、左心房扩大、左心室E/A比值异常的概率更高(OR=3.40,P=0.005;OR=4.14,P=0.009;OR=5.95,P<0.001)。结论 通过超声心动图能敏感发现且准确评估肢端肥大症合并高血压和(或)糖代谢异常的心脏改变。  相似文献   

4.
龚晓平 《现代医学》2003,31(6):404-406
目的 探讨小儿主动脉缩窄的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4例经心血管造影、外科手术及尸体解剖确诊为主动脉缩窄患儿的临床资料,讨论其临床分型及诊断方法。结果与结论 多数主动脉缩窄患儿合并动脉导管开放,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及心功能不全表现;四肢血压差异有助于缩窄部位的初步诊断;二维超声心动图结合电子束CT检查是明确诊断主动脉缩窄简便、安全、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缩窄的临床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主动脉缩窄的诊断方法。方法:分析1985 ̄1997年经心血管造影、手术及尸检证实的12例病人的临床特征,讨论其临床分型及诊断方法。结果:此组病例多数合并粗大动脉导管未闭畸形,有重度肺动脉高压表现,根据上下肢血压的差异对缩窄的部位进行初步诊断。准确诊断主要依赖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心血管造影。结论:二维超声心动图结合静脉法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是诊断本症比较简便、安全及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1年6月至2014年12月接收的80例新生儿,其中经过超声心动图证实患有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新生儿38例,根据肺动脉压力分为轻度组(20例)、中度组(12例)、重度组(6例),其余42例新生儿为对照组。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比较各组患儿心脏各腔室大小,并对比分析测量结果。结果 患儿心脏右房内径、右室内径及主肺动脉内径随着肺动脉收缩压(PASP)的增高均有增大趋势。对照组与轻度组、轻度组与中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间右心房内径(RA)、右心室内径(RV)、主肺动脉内径(MPA)分别作两组样本t检验,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PASP的增高,新生儿低氧血症(PO2)逐渐加重,各组样本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心动图可对新生儿肺动脉高压进行准确诊断,对判定患儿预后、临床诊疗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陈红坚 《西部医学》2010,22(7):1298-1299
目的探讨超声对胎儿主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胎儿主动脉狭窄的产前超声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5例胎儿检查都可见左右心不对称,左心发育不良,主动脉狭窄,室间隔缺;其中3例合并有较严重的胸外畸形;5例胎儿均行人工终止妊娠,经尸检病理证实与产前超声诊断相符。结论胎儿主动脉狭窄是一种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产前超声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在孕18~24周进行超声筛查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与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主动脉缩窄的诊断方法。方法:分析1985~1997年经心血管造影、手术及尸检证实的12例病人的临床特征,讨论其临床分型及诊断方法。结果:此组病例多数合并粗大动脉导管未闭畸形,有重度肺动脉高压表现,根据上下肢血压的差异对缩窄的部位进行初步诊断。准确诊断主要依赖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心血管造影。结论:二维超声心动图结合静脉法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是诊断本症比较简便、安全及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寻斑点追踪技术在胎儿主动脉缩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产前行最后一次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可疑主动脉缩窄的胎儿96例,根据胎儿在产后第1周是否需要行主动脉缩窄手术,分为主动脉缩窄组与非主动脉缩窄组(假阳性);同时选择200名健康的胎儿作为对照组。对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测量后,使用二维图像进行斑点追踪技术分析,并测量和计算出相关参数。以对照组健康胎儿上述各项超声参数的均数和标准差为参考,按照公式计算出96例可疑主动脉缩窄胎儿的Z分数,最后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出将主动脉缩窄组与假阳性组分开的变量。结果:96例可疑主动脉缩窄胎儿中有46.88%(45/96)产后确诊为主动脉缩窄,另外的53.13%(51/96)产后及跟踪随访1~2年后没有发生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缩窄组产后确诊存在其他心血管异常情况的胎儿占比明显高于假阳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了四腔心切面舒张末期大小、心室舒张末期大小、心室舒张末期形状、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心室应变、心室基底-心尖收缩功能和左心室功能中的28个变量,这些变量能够有效将产后确诊为主动脉缩窄的胎儿与假...  相似文献   

10.
高次子  张晓红  王静芳  张维维 《安徽医学》2017,38(10):1296-1298
目的 分析超声心动图(UCG)对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同期选择接受体检的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开展UCG及心电图检查,对比分析两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 超声心动图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的阳性率(96.67%)高于心电图(75.00%),研究组心脏左房内径及其与主动脉根内径比例均超过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射血分数及E/A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CG和心电图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均有一定效果,但是超声心动图临床诊断的阳性率更高,具有积极的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磁共振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患者25例:单纯型11例、复杂型14例;其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8例、合并室间隔缺损4例、房间隔缺损2例.全部病例MRI检查包括SE序列、Cine MRA及对比增强MRA,所有患者均做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25例患者磁共振均可轻清晰显示病变范围、程度、类型,明显优于心脏超声诊断,与手术所见一致.磁共振诊断主动脉缩窄的准确率为100%,诊断主动脉并发畸形的准确率为78%.结论 磁共振可清晰显示主动脉缩窄的类型、范围、程度及伴随畸形,基本可代替心血管造影,对临床治疗及术后随访均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2.
动脉导管降主动脉夹角测量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连续心血管造影片上测量了50例伴有动脉导管未闭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动脉导管降主动脉夹角:单纯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缩窄伴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的动脉导管降主动夹角均为钝角:重症法鲁氏四联症患者的动脉导管降主动脉夹角则总为锐角,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患者的动脉导管降主动脉夹角常为钝角,但也可为锐角,导致动脉导管降主动脉夹角改变的机制可能与胚胎时流经动脉导管的血流方向有关。  相似文献   

13.
赵武  李奋 《实用全科医学》2010,8(5):545-546
目的主动脉缩窄(CoA)属于左室流出道梗阻疾病谱之一,本研究目的旨在分析CoA的病理形态和合并心脏缺损。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0月-2009年12月手术治疗的74例CoA的临床资料。结果导管旁型26例(35.1%),导管前型17例(23.0%),导管后型2例(2.7%),弓和/或峡部发育不良25例。简单型CoA14例(18.9%),复杂型CoA60例(81.1%)。合并畸形包括室间隔缺损42例(56.8%)、动脉导管未闭39例(52.7%)、二叶式主动脉瓣18例(24.3%)、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15例(20.3%)、主动脉瓣狭窄8例(10.8%)、二尖瓣狭窄3例(4.1%)、主动脉瓣下狭窄1例(1.4%)、主动脉瓣上狭窄1例(1.4%)。结论CoA以导管旁型最常见,也常表现为弓和/或峡部发育不良。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是最常见的合并缺损。CoA常和其他左室流出道梗阻病变(二叶式主动脉瓣、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发生,提示它们在发生上具有共同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儿童主动脉缩窄3例,占该院同期先天性心血管病手术的0.6%。合并畸形有动脉导管未闭2例,室间隔缺损1例。手术在全麻低温下进行,缩窄段主动脉切除、端端吻合术2例,牛心包加涤纶布主动脉成形术1例。术后过程顺利,随访8~12年效果满意。作者对本病的诊断、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新生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2013年4月至2015年5月23例手术治疗的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全组患儿均在全身麻醉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缩窄矫治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所有患儿延迟关胸。结果:全组术后早期死亡1例,随访2~27个月,无再次手术及死亡病例。手术时间(192.7±43.4) min,体外循环时间(132.4±26.4)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5.3±18.4) min。ICU停留时间(185.3±56.4) h,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42.4±24.5) h,延迟关胸时间(36.3±18.6) h,术后住院时间(15.3±4.6) d。术后并发症12例,包括术后出血6例,急性肾功能衰竭4例,伤口延迟愈合1例,迟发主动脉再缩窄1例。结论:对于病情严重的新生儿期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行一期手术矫治安全有效。充分游离主动脉弓部和个体化的主动脉成形方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25例新生儿中患有动脉导管未闭10例、室间隔缺损4例、主动脉缩窄5例、主动脉中断2例、主动脉瓣狭窄、三尖瓣闭锁、肺动脉瓣闭锁、大血管转位各1例,报告了治疗经过,结合文献讨论了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主动脉弓中断伴室间隔缺损纠治手术的经验.方法 36例主动脉弓中断伴室间隔缺损的患儿,其中1例伴轻度升主动脉发育不良和左室流出道狭窄,1例伴第5弓残存,2例伴主肺动脉窗,1例伴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主动脉.所有患者均行一期解剖纠治手术.结果 手术死亡2例,5例延迟关胸.术后6月~5年随访,1例死亡,2例左支气管轻度受压,2例存在心室水平残余分流,6例降主动脉流速稍快,全组心肺功能均良好.结论 主动脉弓中断伴室间隔缺损一经发现须及时手术治疗,一期纠治手术成功率较高,需密切关注主动脉吻合口狭窄及左支气管受压对患儿远期生存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We report the case of a 44 year old man who presented with an infective endocarditis and was found to have a coarctation of the aorta associated with a sinus venosus atrial septal defect and a small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The association of coarctation with a sinus venous atrial septal defect presenting with endocarditis in an adult is extremely rare.  相似文献   

19.
C D Morris  V D Menashe 《JAMA》1991,266(24):3447-3452
OBJECTIVE--To determine long-term survival and the cause of death after repair of one of eight congenital heart defects in childhood. DESIGN--Cohort study. SETTING--General community. PARTICIPANTS--All Oregon residents with one of eight congenital heart defects, which was repaired surgically between 1958 and 1989 when the patient was aged 18 years or younger, including (1) tetralogy of Fallot; (2) isolated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3) isolated atrial septal defect; (4) coarctation of the aorta; (5) aortic valvular stenosis; (6) pulmonary valvular stenosis; (7) 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 and (8)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Follow-up of this cohort of 2701 individuals was obtained from 94%. MAIN OUTCOME MEASURE--Mortality from cardiac and noncardiac causes. RESULTS--Age at surgery and operative mortality hav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over the last 30 years. Late cardiac mortality at 25 years after surgery was 5% for tetralogy of Fallot and isolated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10% for coarctation of the aorta, 17% for aortic stenosis, 5% for pulmonic stenosis, and less than 1% for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there were no late cardiac deaths after atrial septal defect repair. For transposition, late cardiac mortality was 15% at 15 years after the Mustard operation and was 2% at 10 years after the Senning operation. CONCLUSION--Surgical repair of most congenital heart defects is associated with lingering cardiac mortality, particularly for aortic stenosis, coarctation, and transpos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