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胸腔内大出血是胸外科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发现与处理,后果严重。本院从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行开胸手术32例,术后并发胸腔内出血再次手术止血2例。无1例死亡。就32例开胸手术病人进行胸腔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谈些体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隧道式胸腔引流管(tunnelled pleural catheter,TPC)治疗恶性胸腔积液(MPE)的方法,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美国西南医学中心St.Paul医院自2002年10月至2005年11月共对112例MPE患者植入TPC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9例,女43例;年龄58.5±6.7岁。主要原发病为原发性肺癌、转移性肺肿瘤(原发癌为淋巴瘤、乳腺癌、卵巢癌)、胸膜间皮瘤;分析MPE患者TPC植入的效果。结果在3年观察期内,112例MPE患者共应用125例次TPC治疗,其中10例为对侧植入TPC,4例为同侧再次植入TPC。随访2周后有48例次症状完全缓解,62例次症状部分缓解,5例次症状未缓解,有5例次植管失败,5例次TPC植入术后2周内失去随访。120例次成功植入TPC患者中有51例发生继发性胸膜炎,仅5例在管道拔除后需要再次胸腔治疗。随访2周中单胸腔积液量20%。导管留置时间平均为56 d。所有TPC植入术后患者随访期的生存时间平均为144 d,随访1个月和1年的病死率分别为12.8%和83.6%。结论对具有门诊治疗条件、需要姑息治疗的MPE患者,TPC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4.
胸腔闭式引流常用于心脏术后患者,其顺利引流对排出积液、积气,重建胸膜腔负压,预防纵隔移位,缩小或消灭胸膜残腔,防止造成心包填塞引起心脏骤停等并发症。术后12h内应每隔15~30min挤压引流管1次,利用负压将引流液吸出。为保证引流管通畅,在输注冷沉淀及应用止血药物后,挤压引流管间隔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5.
胸腔闭式引流常用于心脏术后患者,其顺利引流对排出积液、积气,重建胸膜腔负压,预防纵隔移位,缩小或消灭胸膜残腔,防止造成心包填塞引起心脏骤停等并发症.术后12 h内应每隔15~30 min挤压引流管1次[1],利用负压将引流液吸出.为保证引流管通畅,在输注冷沉淀及应用止血药物后,挤压引流管间隔时间缩短,甚至间隔5 min就需挤管1次,使护理工作量增加.鉴此,笔者对胸腔闭式引流管进行改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胸膜腔负压是维持肺气体交换的重要条件[1],胸腔闭式引流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气胸、胸腔积液和各种胸腔手术后的病人,是治疗脓胸、外伤性血胸、气胸、自发性气胸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措施。2010-03—2012-03,我科对73例安置胸腔引流管的病人实施综合护理,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8.
螺旋式胸腔引流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式胸腔引流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总结2002年12月~2005年3月开胸术后使用螺旋式胸腔引流管的经验。结果应用螺旋式胸腔引流管的患者无一例因管腔堵塞、扭曲而造成引流不畅。结论应用螺旋式胸腔引流管解决了常规引流管引流不彻底、易堵塞等问题,避免了重新置管,减少了胸腔感染的机会,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部手术后早期拔除胸腔引流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探索胸腔引流管的拔除指征。
方法选择2019年11月至2020年4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胸腔镜肺部手术,并于术后早期(48 h内)拔除胸腔引流管患者117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胸腔镜肺部手术,但术后非早期拔除胸腔引流管患者114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P=0.476)、性别(P=0.216)、术式(P=0.715)、是否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或采样(P=0.200)、目标肺叶(P=0.925)、病变性质(P=0.957)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结果、拔除引流管后并发症及再次行胸腔引流情况。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拔管前24 h引流量[(245.7±98.1)ml比(120.8±46.8)ml,P<0.001]、术后引流时间[(43.9±2.6)h比(84.5±10.5)h,P<0.001]、术后住院时间[(2.2±0.4)d比(4.2±1.1)d,P<0.001]、住院费用[(5.3±0.4)万元比(5.6±0.3)万元,P<0.001]、拔管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ionl analogue scale, VAS) [(4.4±1.2)分比(3.3±1.2)分,P<0.001]、拔管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20.5%比10.5%,P=0.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拔管前后VAS [(5.9±0.8)分比(4.4±1.2)分,P<0.001]和对照组拔管前后VAS [(6.0±0.9)分比(3.3±1.2)分,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拔管前VAS [(5.9±0.8)分比(6.0±0.9)分,P=0.464]、拔管后气胸(1.7%比0.9%,P>0.999)、胸腔积液(12.8%比6.1%,P=0.084)、皮下气肿(2.6%比1.8%,P>0.999)、发热(3.4%比1.8%,P=0.703)、再次行胸腔引流(2.6%比1.8%,P>0.999)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虽然术后早期拔除引流管可能会增加拔除引流管后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但早期拔除引流管可以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并且不会增加气胸、皮下气肿、发热的发生率,也不会增加再次行胸腔引流的风险。因此,胸腔镜肺部手术后早期拔除胸腔引流管是安全、可行的,有利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加速康复。 相似文献
10.
11.
12.
胸外伤986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各类胸外伤的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986例胸外伤的受伤类型和治疗情况.闭合性损伤942例 (95.5%), 开放性损伤44例 (4.5%).肋骨骨折最常见, 占784例(79.5%),合并血、气胸330例(33.5%),肺挫裂伤168例(17%);创伤性膈疝24例(2.4%),支气管断裂12例(1.2%);其他166例.伴有多发伤者23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应的手术和非手术固定治疗.结果死亡10例(1.0%),7例为重症胸外伤合并呼吸衰竭,3例为粗木穿透胸部致广泛肺及肺血管撕裂伤;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 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胸部外伤,迅速解除导致呼吸困难的原因,妥善固定胸壁,减少反常呼吸,必要时行剖胸探查、气管切开高频喷射通气等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回顾性总结手术治疗食管、肺术后单纯胸膜腔感染的效果。方法:1985年5月~2000年5月共行食管、肺手术2480例,术后单纯胸膜腔感染38例,保守治疗11例,再次手术治疗27例,总结其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保守治疗组死亡3例,自动出院2例,余6例于发现胸膜腔感染后26~75d痊愈。再手术组1例胸膜腔感染未能控制死于呼吸衰竭,1例术后切口感染经保守治疗一月痊愈,其余均于再次手术后10~15d痊愈出院。结论:胸膜腔感染是食管、肺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再次手术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缩短治愈时间。在病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积极主张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柳皓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3,7(3):206-208
目的 探讨挂线、瘘道旷置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效果。方法采用挂线、瘘道旷置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76例。结果30d内治愈率达100%,随访2~3年,仅1例复发,远期治愈率为98.7%,术后无肛门变形、皮肤缺损、肛门失禁或狭窄等后遗症。结论该方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方法简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6.
17.
Thoracic drainage systems are currently marketed in many varieties,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 cost and complicating patient management. Realistic needs have been identified from a survey of thoracic surgeons. These are: (1) clear plastic chest catheters with multiple drainage holes in sizes 28, 32, and 36F for adults and 16, 20, and 24F for infants and children; (2) serrated plastic connectors that can be sized at operation; (3) connecting tubes of clear plastic 6 feet long with a diameter of ½ inch; (4) a single graduated volume-collecting bottle of 1- to 2-liter capacity that can be emptied and marked, with a separate waterseal component and an associated manometer; and (5) a high-flow vacuum source. A drainage system with these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safe, effective, simple, and less costly. 相似文献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