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所致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航空总医院60例AMI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心电图、心肌酶等指标,判断再灌注心率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经溶栓治疗后,60例患者再通率为85.00%(51/60)。血管再通患者以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为主,占74.51%。33例前壁梗死患者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25例(75.76%),27例下后壁梗死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13例(48.15%)。60例均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且与患者心肌梗死部位无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再灌注心率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且与患者心肌梗死部位无关,可作为判定再通的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2.
王振芳  唐民 《现代医学》2003,31(3):188-18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及特点。方法 对51例31~76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42例临床判定再通,再通率82.4%: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以房早、室早(63.0%)和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54.3%)为主,且后者仅发生在再通组。其特点是大多数为一过性,可自行终止,但有3例转变成室速。结论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是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殊类型,可作为判定再通可靠的无创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主要对急性心梗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病理机制进行详细研究,以找到更加有效的防治方法.方法 以2008年1月~2011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心肌梗死部位、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病至冠脉再通时间及发病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急性心梗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病率为46.36%,急性心梗溶栓后6 h内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比率显著高于6~12 h者(P<0.05).大部分患者心律失常为单纯室早,还有部分患者属于短暂性室速、室颤或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急性心梗溶栓后,患者的胸痛症状会显著缓解,但是溶栓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较大,所以应该持续地观察患者心电图及血压情况.  相似文献   

4.
心梗发病率较高,药物治疗就是在发病6小时以内溶栓,冠状动脉再通前出现的心率失常称为缺血性心律失常(IIA),再通后出现的心律失常为再灌注性心律失常(RIA)。我们对130例心梗患者进行溶栓,其中66例AMI冠脉分为单纯溶栓组和溶栓加利多卡因组,观察如下:(1)单纯溶栓组:32例,仅用尿激酶静点,未同时用利多卡因及极化液。(2)溶栓加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重组链激酶静脉溶栓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75例采用重组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冠脉再通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101例(57.7%)判定临床再通,79例(78.2%)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其中35例(34.65%)发生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19例,均发生在下、后壁心肌梗死患者。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以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最常见且特异性高,可作为判断再灌注较为可靠的指标。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可作为下壁心肌梗死再灌注的可靠指标。大多数再灌注心律失常不必常规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6.
梁松建 《中外医疗》2011,30(23):64-64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再灌注治疗后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及应对处理方法。方法对本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并观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具体的发生情况。结果再通率的发生率较高,67例,达到83.7%,再灌注导致的心律失常的发生以房早、室早和加速性室性自主一心律为主。结论早期溶栓仍然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措施,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缓慢心律失常死亡率明显高于快速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临床分析(附7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芳  吴静 《北京医学》2005,27(4):217-2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点.方法分析175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冠脉再通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101例(57.7%)判定为临床再通,79例(78.2%)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其中35例(34.65%)发生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AIVR),19例发生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且仅发生于下/后壁心肌梗死患者.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以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最常见,且特异性高,可作为判断再灌注较为可靠的指标.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可作为下壁心肌梗死再灌注的可靠指标.大多数再灌注心律失常不必常规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8.
对2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早期心电图(ECG)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24例冠脉全部再通,其中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RA)者22例(占91.7%),均为短暂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与频发室性心律失常。当冠脉出现再通后经静滴肝素等 RA 均在12h 内消失。AMI 在静注尿激酶后 ST 段2h内迅速下降50%以上,下壁心梗的 T 波在冠脉再通4~6h 后开始演变,出现酷似陈旧性心肌梗塞图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尿激酶静脉溶栓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128例,分析再灌注和未再通组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和转归。结果:128例再灌注率为68%。溶栓开始后2小时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37.3%,其中出现室性早搏18例,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3例。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8例。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可作为判断再灌注较可靠的无创性指标。大多数再灌注心律失常不必常规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多能自行终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梗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QTcd)的改变及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68例急性心梗患者在人院时、溶栓前后和恢复期体表心电图QTcd的变化,与20例冠心病患者比较,并观察其与不同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心梗患者入院时QTcd高于冠心病组,溶栓治疗再通组QTcd高于未再通组,至恢复期仍略高于冠心病组。发生Lown氏Ⅲ级以下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与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cd相近,均显著低于Lown氏Ⅲ级以上和室扑/室颤的患者。结论:急性心梗患者溶栓治疗前后QTcd的变化对预测近期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早期心肌梗死静脉溶栓与再灌注心律失常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静脉溶栓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RA)的意义。方法:对43例AMI者施行尿激酶、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重组人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于60~90min内行静脉溶栓治疗,同时进行心电监测RA的发生情况。结果:43例中临床判定冠脉再通35例(再通率为81.4%)。RA的发生以室性早搏(67%)、房性早搏(69%)及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58%)为主,其次为窦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21.8%)。临床特点多为阵发性,可自行终止;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仅发生于冠脉再通组。结论: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是溶栓后的特殊类型,可作为一项无创性心电监测的指标,对判定冠脉溶栓再通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疗法后再灌注后心律失常情况.结果 61例临床判定血管再通,其中再通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74.5%,明显高于未通组的40.9%.结论 溶栓治理后心律失常发生率高,类型复杂,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及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溶栓治疗与益处。方法:对15例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析。结果:15例中溶栓再通者11例,未通者4例。其中.出现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如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等3例,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和/或心源性休克致死亡者2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积极溶栓治疗,可挽救濒死心肌,降低总性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及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溶栓治疗与益处。方法:对15例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进行分析。结果:15例中溶栓再通11例,未通4例。其中出现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如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等3例,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和/或心源性休克致死亡2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积极溶栓治疗,可挽救濒死心肌,降低急性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30例患者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冠状动脉再通25例,再通率83.33%;未通5例。再通病例中均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6例,室性早博7例,短阵室速4例,室颤2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窦性心动过缓6例,死亡6例均为窦性心动过缓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早期溶栓仍然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措施,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缓慢心律失常死亡率明显高于快速心律失常(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STEMI)尿激酶静脉溶栓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STEMI患者158例,分析再灌注和未再通组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和转归.结果 158例再灌注101例,再灌注率为63.9%,溶栓后2小时内 R A出现71例,其中室性心律失常58例,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13例,发生率为70.1%.结论 再灌注心律失常可作为判断再灌注较可靠的无创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窗内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明确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静脉溶栓治疗的关系。方法:对2012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符合标准的114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按照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0~3、3~6、6~12 h分成三个治疗时间窗,收集其治疗时间内静脉溶栓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三个时间窗对应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24.6%、8.8%和6.1%。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常发生情况为: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17.5%,室性期前收缩8.8%。结论:静脉溶栓治疗开展的越早,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可提示溶栓再灌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G-Td)的临床影响和意义。方法 STEMI患者发病在12小时内溶栓治疗的111例患者,按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是否再通,分为再通组(73例)和无再通组(38例)。测定并记录溶栓前、溶栓后2小时和24小时的G-Td。结果溶栓前两组STEMI患者的G-Td无明显性差异(P〉0.05),溶栓后再通组的G-Td明显低于无再通组,有明显性差异(P〈0.05);溶栓前两组的室性心律失常无明显性差异(P〉0.05),溶栓后再通组的室性心律失常明显低于无再通组(P〈0.05)。结论 STEMI患者有效的溶栓治疗,可以缩短G-Td、改善心肌细胞电稳定性、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张金芳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5):3505-3506
<正>溶栓已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重要措施,但缺血心肌在一定时间后再灌注可引起再灌注损伤,常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reperfusion arrhythmia,RA)。前壁梗死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而下壁梗死多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总结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照分析40例经急诊溶栓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溶栓再通后有无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分为再灌注心律失常组(观察组,n=20)及无再灌注心律失常组(对照组,n=20),于溶栓后1、6个月应用心脏超声检测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及心功能NYHA分级评估患者心功能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入院时心功能Killip 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LVEF值较对照组低(P<0.05),心功能NYHA分级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靶血管溶栓治疗再通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患者心功能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