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分析了明代《伤寒论》文献,指出明代《伤寒论》研究对后世温病学说具有多方面影响。认为明代《伤寒论》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广义伤寒病,包举温病之内容。明初的《伤寒论》研究,及时拨正了以伤寒方统治温病,和刘河间等家例用寒凉,“以伤寒一断为热而无寒”之偏,奠定了深化温病研究之基础。明代伤寒学者对多种温热病之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辨证规律以及诊断、治疗方法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论述,丰富了温病辨治方法。明代的《伤寒论》研究促进了温病学说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历经1700余年而不衰,除著作本身具有重要价值外,还与历代医家的研究整理工作分不开。 在芸芸众多的《伤寒论》研究者中,新安医家是不可忽视的。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撰写了大量著作,提出了很多独特见解.现择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者分述如下。 一、创错简重订 开伤寒学派 尽管晋唐以来研究《伤寒论》的名家辈出,但形成学术上的流派却始于明代方有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三纲鼎立”学说的渊源、形成、发展及对后世《伤寒论》研究的影响,阐述了笔者对此学说的看法,即认为此学说做为研究《伤寒论》的一种方法很值得赞赏,对后世研究《伤寒论》具有深远的影响,但若据此进行错简重订,以图恢复《伤寒论》原貌则实在不妥。并进一步就目前应如何进行《伤寒论》的研究略抒浅见,认为应分两条途径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4.
明代前、中、后时期的《伤寒论》研究规模和水平呈较高、低、高三种态势。明初至明末,《伤寒论》研究范畴逐渐由广义伤寒病向《伤寒论》原文复归,明代是《伤寒论》研究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明代《伤寒论》研究的不足是轻视校勘,以及著录原文过程中的不严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纯粹的《伤寒论》研究和广义伤寒病研究的交织融合。  相似文献   

5.
“宋本伤寒论”原指北宋所刻大字本、小字本《伤寒论》。传至明代,仅有的一部小字本《伤寒论》被赵开美翻刻于《仲景全书》之后旋即亡佚,后世遂美称赵开美辑刻《仲景全书·伤寒论》为“宋本伤寒论”。本文所称“宋本伤寒论”指赵刻《仲景全书·伤寒论》,该书国内外仅存6部,笔者皆曾目睹手抚,并有较详笔记和照片。本文仅对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仲景全书·伤寒论》详加考证,以期对校勘研究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试论宋儒治学方法对宋代《伤寒论》文献研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宋儒治疗方法的特点及其对宋代《伤寒论》文献研究的影响,认为儒医将儒家治学方法带进了《伤寒论》的研究后,宋代医家不仅注重对《伤寒论》内在辨证治疗规律的阐发,且在治疗温病时,不拘泥于经典著作,对《伤寒论》中治方较少的温病的治法进行了补充,开《伤寒论》辨证论治规律研究之端,并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浅析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为已是宋金时代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著有《注解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三卷,《药方论》一卷,构成成氏伤寒医学三种。其中学术价值最高的《注解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明·赵开美刊刻的《伤寒论》所据底本为宋·元祜问国子监雕印的“小字本”《伤寒论》,在《伤寒论序》后有国子监牒文一则,此牒文为国子监刊刻“小字本”《伤寒论》而准尚书礼部的符。此牒文反映了宋国子监刊刻“小字本”《伤寒论》的原因以及所用费用等事宜,为后世研究《伤寒论》流传史提供了史料,后世学者研究《伤寒论》版本流传史也多以此牒文为基础的。由于现在流传的《伤寒论》多不附上此牒文,对此进行研究者也少,有的学者甚至对此牒文提出了疑义。对牒文进行全面研究不仅可以正本清源,对研究《伤寒论》版本及其流传史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宋金元时期出现伤寒学术史的第一个高潮期,由于受到宋代经学学风的重大影响,伤寒研究明显表现出宋学经典辨疑思潮的学术特点。宋儒"以己意解经""议论解经"的方法在伤寒学术研究中成为主流,大多数医家论伤寒基本脱离仲景《伤寒论》原文,发挥仲景未尽之意,补未备之方。宋儒的疑古思想转化为后世朱丹溪的错简重订论,为明代伤寒学术争鸣之发端。此时汉唐经学的影响仅见于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以经证经,朴实解经,是宋金元时期唯一一部全面注释《伤寒论》的著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林亿所进行的《伤寒论》整理研究工作及其贡献进行了讨论和评价,认为林亿为后世提供了一个《伤寒论》最佳文本,推动了后世对《伤寒论》的整理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审证求因"这一中医学临证方法在宋金元时期几部典型伤寒学著作如《伤寒总病论》、《南阳活人书》、《伤寒发微论》、《伤寒明理论》中的体现,以简单反映审证求因理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审证求因"这一中医学临证方法在宋金元时期几部典型伤寒学著作如《伤寒总病论》、《南阳活人书》、《伤寒发微论》、《伤寒明理论》中的体现,以简单反映审证求因理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赵开美是明代著名文献学家,保藏、整理了《古今杂剧》,翻刻了《宋板伤寒论》,明清学者对他保藏、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贡献有高度评价。明钱谦益撰赵开美《墓表》,对全面了解赵开美有重要价值;清末孙毓修撰《脉望馆书目跋》对了解赵开美书目成书过程、内容特点、抄录人士有重要意义;日本森立之读书得间,发现开美晚年又名琦美。  相似文献   

14.
明代赵开美本《仲景全书》,因其中《伤寒论》部分被认为是现存最接近北宋本的版本而受到重视。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仲景全书》原刊本,在首册的护页,有两则手书题记,题记作者声称拥有北宋治平官刊大字景写本《伤寒论》,这是首次显示此重要文献存世的记录。此题记曾先后引起数位中日学者的注意,但其作者为何人,始终未能得以确认。经由考察《仲景全书》原件,以及考证题记内容及藏印,确认了清末的徐坊即为题记的作者。此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探寻治平官刊大字景写本《伤寒论》这一珍贵版本的踪迹,未来或有机会为《伤寒论》的版本学及文献学的内容增添新页。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各地医学流派鹊起,对医学界影响颇著。作为岐黄之源、医圣故里的河南,历代不乏医学集大成者。商代莘(今河南开封)人,商相伊尹,调五味而创《汤液经》;东汉南阳郡涅(今河南南阳)人,长沙太守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创六经辨证,为后世尊为医圣;东晋颍阳(今河南许昌)人,东阳太守范汪精研伤寒,能于外科,著《范汪方》;隋代荥阳(今河南郑州)人,大都督刘祐,著《产乳志》两卷;唐代宰相河南洛阳人长孙无忌领衔编著《本草》《药图》《药经》;五代南唐陪戎副尉、剑州医学助教汴州(今河南开封)人陈士良,著《食性本草》十卷;明代开封人周定王朱橚领衔编纂古代最大方书《普济方》;清代乾隆帝师景日昣(河南登封人)编著《嵩厓尊生书》;河南尉氏县人、清代陕西布政使刘鸿恩的《医门八法》等。  相似文献   

16.
臌胀病的理论与证治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的。春秋战国至汉晋时期,《内经》、《伤寒论》等书所论,为后世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宋金元时期,对于臌胀病认识、治疗理论和临床,均有新的突破和创新,尤其是金元医家主攻派与主补派的论争,更加促进了臌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明清时期医学在总结前人论治臌胀的基础上,赋予新义,并有所发明,无论在病因病机还是诊断,治法方药上均有较大的进步。近现代医学继承和发扬前人经验,并注重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使其学术理论与临床实践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根据易学的象数关系理论探讨《伤寒论》中用药与功效的关系。方法采用《伤寒论》原文中的剂量用数和后人对每个药物在不同方中功效的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配对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量与效关系的研究。结果药物剂量用数与汗、吐、下、和、温、消、清、补8种功效虽有相关,但不能用数来完全解释功效。结论探讨出一种研究《伤寒论》用药规律的方法 ,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关于《注解伤寒论》所据之祖本,一般认为其本于林亿等校定的宋本《伤寒论》,然通过对成注本与宋臣校定本《伤寒论》的对校,发现异文特多,难以均用误写来解释。且某些异文,成注本虽与林校本有异,然与《金匮玉函经》中相应的文字同,说明此等异文非成公任意改动所致。又宋代《伤寒论》传本众多,如将《伤寒补亡论》中引《伤寒论》文与林校本对校,发现郭氏引文所据之底本非为林校官定本,即宋代研究《伤寒论》者不一定均采用林亿等校定之官本,成注本之祖本亦非本于林校本。  相似文献   

19.
血瘀证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型之一,在中医经典《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血瘀证的症状及诊断有详细论述,为后世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以现代中医诊断学的思路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涉及血瘀证的信息进行系统性归纳,总结与分析仲景血瘀证的诊断特点,并将2书中出现的诊断依据与血瘀证现代诊断标准相对比,为全面了解仲景血瘀证的诊断特点提供思路。对研究从汉代至今血瘀证诊断的发展和演变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