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手术治疗急性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手术治疗29例颅脑损伤合并视经损伤患者,15例行额部冠状切开减压,12例行额颞部开颅清除眶骨骨折片或血肿,矫正额眶骨折错位畸形。有视神经管骨折者,用微钻磨开视神经管,切开视神经鞘进行神经减压。2例眶尖综合征者行额颞切口,经眶尖外侧壁磨开眶上裂和视神经管神经减压。结果25例有效,其中1例眼球突出、3例眼球内陷均得到矫正,总有效率86郾2%。结论眶部CT检查对管内段视神经损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CT检查阴性不能除外该病;疗效与视神经损伤程度和手术时机等因素有关;经额部或额颞入路手术行视神经减压,结合术后高压氧治疗对颅脑损伤合并视神经损伤的患者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的疗效。方法对外伤性视神经病患者应用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治疗,无效者15例行鼻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术前视力无光感者6例,光感者4例,眼前手动者2例,眼前数指者2例,视力0.02者1例。受伤至术前不足7天9例,超过7天6例。结果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10例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总有效率为66.67%(10/15),术前无光感眼有效率为33.33%(2/6),有光感以上视力者术后有效率为88.89%(8/9)。结论鼻内镜下经筛蝶入路视神经减压对外伤性视神经管内段神经病疗效确切、较其他入路创伤较小,尽管超过创伤后7天,仍然是一种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计算机三维模拟设计切除额眶部骨纤维异常增生症病灶范围、术中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进行视神经管减压, 以保护视神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额眶部稳定期骨纤维异常增生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应用计算机三维模拟技术设计切除病灶范围, 术中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对额眶部骨纤维组织进行保留外形的次全切除、按设计模型立体额眶部开窗, 同时对视神经管内段和球内段进行术中减压, 保留额眶带的外形重塑。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测量突眼度、患侧额部前凸点左右差值、患侧额部外侧点左右差值、眶额点左右差值、患侧视力, 检查眼底情况, 并对术前与术后即刻、术前与术后6个月各左右差值使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7例患者, 男性2例, 女性5例, 平均年龄22.5岁。7例患者均获6~39个月随访, 平均11.4个月。术后6个月, 两侧眼球突度的差异变化, 由术前平均(6.7±1.6) mm, 改善至(2.9±1.1) mm, 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侧额部前凸点...  相似文献   

4.
大鼠视神经部分损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动脉瘤夹建立一种新型的大鼠视神经部分损伤模型.方法 使用标定力量为90 g的动脉瘤夹钳夹大鼠眶内段视神经9s建立视神经部分损伤动物模型.采用立体定向上丘荧光金注射逆行标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方法,观察损伤2周后RGCs数目的 变化,并对正常及损伤后大鼠视网膜、视神经的形态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视神经部分损伤后RGCs密度为(778±81)个/mm2,与正常对照组(2047±97)个/mm2、假手术组(2033±117)个/m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学研究结果显示,光镜下对照组视网膜各层排列整齐,视神经纵切面纤维排列整齐;钳夹伤组视网膜节细胞层部分胞核呈固缩状,视神经纤维排列紊乱,损伤处可见大量断裂的纤维残端和空泡化的细胞.结论 本方法建立的动物模型具有稳定性好、操作简便的特点,是研究视神经损伤与修复机制较为理想的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进一步探讨提高脊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早期诊断率及显微外科手术疗效。方法:回顾1990年5月-2000年5月民治的脊椎管内神经鞘瘤42例,其中颈段8例,胸段21例,腰段13例,全部病例均经X线,脊椎造影、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切片诊断。结果:早期确诊率仅36%,术前确诊率为865。36例肿瘤获得全部切除术,6例肿瘤大部分切除,术后经1-10年随访,优良率91.6%,结论,要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脊椎管内神经鞘瘤,能有效地防止肿瘤的复发,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胸腰段椎管内肿瘤患者术后运动康复方案,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同期对照试验设计,将80例胸腰段椎管内肿瘤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0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干预组构建并实施胸腰椎管内患者术后运动康复方案。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疗效量表(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焦虑、抑郁和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胸腰椎管内患者运动康复方案的应用,有利于加快神经恢复、增强活动能力、减轻疼痛、缓解负性情绪,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脊柱虚拟手术系统(spinal virtual surgery system,SVSS)进行脊柱胸腰段椎弓根钉固定术前设计,建立植钉相关参数测量的方法;通过对SVSS植钉相关参数与实际测量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验证SVSS测量的准确性。方法取成人胸腰段脊柱标本8具(T11~L3椎体节段),先用SVSS进行椎弓根植钉术前设计和各椎体节段椎弓根左右两侧相关参数的测量,包括外展角(angle of axial view,Aa)、头倾角(angle of sagittal view,As)、入点横坐标(x-direction entrance,XE)、轴位面上测量的椎弓根轴线骨性通道全长(total pedicle length of axial view,TLa)、矢状位面上测量的椎弓根轴线骨性通道全长(total pedicle length of sagittal view,TLs)、椎弓根狭部皮质骨高度(pedicle height,PH)、椎弓根狭部皮质骨宽度(pedicle width,PW)、椎弓根狭部松质骨宽度(pedicle spongy width,PSW);然后完成尸体标本椎弓根植钉左右两侧相关参数的实际测量;最后进行虚拟植钉相关参数和实际植钉相关参数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虚拟测量(Aa、As、TLa、TLs、XE、PW、PSW、PH)和实际测量(Aa、As、TLa、XE、PW、PSW、PH)椎弓根左右两侧植钉的所有相关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L3节段的XE及T11和T12节段的PSW的虚拟测量值与实际测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节段各参数虚拟测量值与实际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与实际测量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验证了SVSS进行胸腰椎椎弓根钉固定术前设计的可行性和测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后患者视力障碍恶化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Tong H  Wei S  Zhou D  Zhu R  Pan L  Jiang J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0):746-748
目的:探讨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后视力障碍恶化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对采用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术后出现视力障碍恶化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结果及手术所见)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出现视力障碍恶化的原因,5例为临床填放物过多、3例为残瘤卒中、2例可能为血管痉挛、2例为颅内压增高、1例为视神经管内视神经受损、1例原因不明。结论: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术后患者视力障碍恶化是垂体腺瘤手术的严重并发症,及时发现和早期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9.
下颈椎屈伸运动节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测量下颈椎节段屈伸运动节律。方法:采用5具新鲜成人男性尸体的颈椎标本,动态X线摄片,测量各屈伸状态各节段的屈伸角度。结果:C4~5,C5~6活动范围最大,屈伸运动节律也最大,而且在半屈—中立—半伸范围内的活动度较半屈—全屈和半伸—全伸的活动度大。结论:颈椎病变动态X线摄片中,可根据各节段尤其是C4~5、C5~6节段的屈伸运动节律是否正常作为一诊断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脊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全平  李新奎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12):733-735,I001
目的:回顾分析了66例脊椎管内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特点。材料与方法:本组包括1983-1996年收治的66例脊椎管内神经鞘瘤,其中颈段27例,胸段13例和腰骶段26例,分别叙述临床表现为类型,影像学检查结果,手术治疗。结果:66例均得到主时、准确的诊断和手术治疗。60例获全切除,6例大部切除。平均随访2年11个月,优良率为90.9%、有效率为97.0%。结论:(1)椎 神经鞘瘤并不少见,本组4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We reviewed 39 patients with displaced three- and four-part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21 patients (group A) we had used an anatomical prosthesis for the humeral head and in 18 (group B) an implant designed for fractures. When followed up at a mean of 29.3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overall Constant score was 51.9 points; in group A it was 51.5 and in group B 52.4 points. The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assessed using a numerical rating scale and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In group A complete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was found in 29% and 50% in group B. Partial integration was seen in 29% of group A and in only one patient in group B, while resorption was noted in 43% of group A and 44% of group B. The functional outcom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or partial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p=0.022). The specific trauma prosthesis did not lead to better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The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 obtained by the two design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