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鼠原位小肠移植术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onchik和Russel法异位辅助小肠移植模型 (HIT)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小肠移植免疫学方面的研究。Kort于 1973年建立了一期吻合肠管的原位小肠移植模型 (OIT) ,但因操作复杂 ,血管和肠管吻合合并症高达 4 0 % [1] ,限制了该模型的广泛应用。我们自 2 0 0 1年 8月至 2 0 0 2年 12月应用改良的Kort法行原位小肠移植 178次 ,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动物模型。现将模型的制作和并发症的预防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由黑龙江省动物供应基地提供的Wistar大鼠 ,体重 2 0 0~ 2 5 0 g ,符合实验动物健康标准 ,术前禁食 8~ 10h ,不禁水。1.2 …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简化的大鼠异位全小肠移植术技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为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供、受体均为雄性近交系Wistar大鼠,共180只,配对手术.采用供肠的肠系膜上动脉与受体肾下腹主动脉端侧吻合、门静脉与受体左肾静脉套管法端端吻合重建移植小肠血供,移植小肠远端腹壁造口.结果:手术耗时130min,移植小肠热缺血时间约30min.90只受全大鼠术扣即时存活率为100%,长期存活率(>7d)为95.6%.结论:简化术式具有操作简便,移植小肠的热缺血时间短,手术成功率高等优点,有利于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小肠移植(SBT)虽然已开展40余年,但由于手术技术、免疫排斥、感染等原因,成功率远低于其他脏器移植,因此建立可靠、重复性好的实验动物模型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大鼠小肠移植是应用和研究最广泛的动物模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稳定的大鼠原位节段小肠移植模型.方法 供、受体均为雄性SD大鼠,各40只,采用供体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漏斗状袖片与受体肾下腹主动脉端侧吻合,供体门静脉与受体左肾静脉Cuff套管袖套吻合.切除受体大部分小肠,供体小肠近、远端分别与受体残留小肠近、远端行端端吻合.结果 供体手术时间(40 ±5)min,受体手术时间(50 ±8) min.热缺血时间(5±2)min,冷缺血时间(15±5) min.动脉吻合时间(5±2)min,静脉吻合时间(4 ±2)min.90.0% (36/40)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10d.结论 该模型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模型成活率高,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5.
大鼠肝小肠联合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一种封闭群大鼠进行的肝小肠联合移植模型。术中供体肝与小肠整块游离和灌注,分开切取。供肝原位、供肠异位移植于受体大鼠。主要血管用Kamada袖套法吻合,正式实验21次,3天以上存活率为43%。结果表明:减少手术时间和简化操作技术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因素和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介绍一种新的大鼠辅助性肝-小肠联合移植模型。方法 整块切取全部小肠和60%的肝脏。同时切取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的动脉段以确保移植器官的血供。供体小肠的静脉血通过供体完整的门静脉回流,将供体左肾静脉水平肝下下腔静脉斜形切断吻合于受体两肾静脉之间的下腔静脉,供体腹主动脉和受体腹主动脉端侧吻合。切除受体的小肠,通过小肠端-端吻合重建肠道。结果 整个手术时间平均为130min。3个月的生存率为8%(16/20)。移植后90d,对3只大鼠行剖腹探查及组织这检查,观察到移植物的形态及功能均正常。观察移植后12个月的5只大鼠,肝功能正常,移植肝及小肠均呈正常的组织学结构。结论 大白鼠辅助性肝-小肠联合移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三套管法大鼠原位小肠移植动物模型进行改进,提高原位小肠移植的成功率.方法 取106只SD大鼠作为供、受体进行同种同基因原位无造瘘全小肠移植,动静脉吻合采用改良三套管法,其中受体肠系膜上静脉套管采用手术显微镜下套管.供体小肠近端与受体近端空肠端端吻合,远端与受体升结肠端端吻合.手术后存活超过3d即认为手术成功.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90.6% (48/53),供体小肠热缺血时间为0,冷缺血时间为(30±2.48) min,手术成功后7d存活率为97.9% (47/48).结论 在三套管技术的基础上,采用手术显微镜辅助下肠系膜上静脉套管,大大提高了该动物模型的成功率,缩短了手术技术的成熟时间.  相似文献   

8.
大鼠小肠移植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 通过改进技术 ,建立一种简便稳定存活率高的大鼠异位节段小肠移植模型。方法 “无损伤”游离 ,原位冷灌注 ,切取带有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并门静脉的节段小肠 ,4℃乳酸林格氏液保存 1h。游离受体左肾静脉 ,切除左肾。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供体腹主动脉对受体腹主动脉的端侧吻合 ,门静脉与受体左肾静脉行袖式吻合。移植肠近端关闭 ,远端外置。结果 共进行 87次移植实验 ,其中 2 6次为正式实验。动脉、静脉吻合时间分别为 2 5~ 30min和 5min。 2 6只受体鼠中2 1只存活超过 3d ,平均存活 (8.93± 2 .5 9)d ,最长存活时间为 14d。结论 良好的血管吻合和充分补充液体是手术成功、移植肠具有良好活力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小肠节段分期移植术式探讨同济医科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430030)刘敦贵,夏穗生自从Lillehei于1959年首先施行狗的原位全小肠移植以来,原位和异位节段小肠移植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就小肠节段分期移植术式作一探讨。1 供移植小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研究小肠移植排斥反应提供良好的动物实验模型,方法:选用BALB/c小鼠进行同种异体异位节段性小肠移植。结果:在施行的210次手术中,模型稳定后的108次小肠移植的手术成功率为74.07%。结论:精细的显微外科手术技术是减少出血,防止血管吻合口并发症和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保证,掌握麻醉的深浅度,合理的补液以及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对同系原位全小肠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为对照组、移植组、L-NIL治疗组,每组12只大鼠.对照组行十二指肠造瘘术,另两组均行同系原位全小肠移植及十二指肠造瘘术,术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L-N6-(1-亚氨乙基)-赖氨酸(L-NIL).于术后2 d,各组取6只获取肠段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炎性损伤程度,并采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NOS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各组另6只行小肠传输实验,观测小肠传输功能.结果 移植组呈明显炎性损伤改变,iNOS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1.278±0.142)%,(56.33±5.16)%较对照组(0.066±0.016)%,(9.17±3.17%)上调(P<0.01),较对照组小肠传输延迟(P<0.01).L-NIL治疗组炎性损伤程度较移植组减轻,iNOS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0.588±0.096)%,(26.17±4.14)%较移植组下调(P<0.01),且小肠传输延迟有改善(P<0.01).结论 iNOS在术后早期移植肠炎症损伤及其引发的肠运动功能障碍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免疫耐受在移植领域的应用前景,建立猪节段性小肠移植免疫耐受模型。方法 12只幼猪为受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另选体重相近的异性猪为供者,实验组用供者骨髓细胞预处理,2周后行节段性小肠移植,术后不使用免疫抑制剂;对照组不作预处理。结果 实验组部分移植小肠获长期存活,T细胞亚群明显下降,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6均无明显变化,外周血白细胞发现嵌合现象,病理表现为轻度急性排异和慢性排异或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大鼠异位节段小肠移植模型。方法:对40例(80只)Wistar大鼠施行异位小肠移植,供受体术前抗生素灌胃,改变供受体术式,减少受体手术时间、手术损伤及供肠缺血时间;采用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吻合以及左肾静脉-门静脉单套管吻合,血管吻合方法采用单纯间断吻合,重建供肠血管;移植小肠双造口,静脉补液通路采用股静脉。结果:肠缺血时间≤35min,吻合口无狭窄,40例大鼠接受小肠移植,建模成功35例。结论:改进小肠移植技术中的多个细节后,降低了大鼠小肠移植术的难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门静脉途径输注供体骨髓细胞后,大鼠小肠移植中受体基因嵌合率的改变及可能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异位节段小肠移植模型(供体为雄性BN,受体为雌性Lewis,各15只),并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FK506组、PV组(喂养FK506及经门静脉注射供体骨髓细胞组).应用原位荧光杂交定位检测以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析供体雄性细胞的SRY基因在移植术后受体大鼠血液、肝脏及脾脏中的嵌合情况.结果 PV组受体雌性大鼠血液(3.03±0.16)%、肝脏(0.86±0.05)%、脾脏(4.08±0.12)%中供体SRY基因嵌合率均较FK506组(1.15±0.07)%、(0.21±0.02)%、(1.23±0.05)%、对照组(1.10±0.07)%、(0.22±0.02)%、(1.17±0.06)%明显增高(P<0.01).结论 经门静脉系统输注供体骨髓细胞可建立稳定的混和嵌合体状态.  相似文献   

15.
活体小肠移植术供体的选择及处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活体小肠移植供体的选择原则和处置。方法 对我国首次成功的2例临床活体小肠移植进行回顾性研究。受体均为短肠综合征患。患1由其父供末端回肠150cm;患2接受其母亲末端回肠160cm。两供体的组织配型HLA与各自的受体半相符,ABO血型相同。供体进行严格的体检,肠镜及钡剂造影确定小肠的长度合适,D-木糖吸收实验证实吸收功能正常,血管造影示肠系膜血管分布正常。术前严格肠道准备,术中细致取肠及运用4℃UW液进行重力灌洗。供体术后常规处理。结果 两名供体术后恢复顺利,无手术并发症,肠道吸收功能恢复正常。受体1目前已经健康存活24个月,正常进食,生活自理,体重增加20kg;受体2已健康存活5个月。2例均出现了1次急性排斥反应,但经激素冲击治疗后得到控制。结论 选用组织相容性好、健康标准体重的亲体作为供体,术前供体的充分准备、术中细致操作、术后细心管理,是保证移植小肠存活和供体手术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FK506, small bowel transplantation has become clinically feasible. Both clin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jeju-nal and ileal biopsies are used for early diagnosis of rejection. More recently, the colon, in addition to the small bowel, has been transplanted to decrease the high incidence of diarrhea after small bowel transplantation. A Bishop-Koop ileostomy allows biopsies on a regular basis, but the diagnosis of rejection remains a problem after takedown of the ileostomy. Rejection of the il-eum is more frequent and more severe than rejection of the jejunum or the colon. Colon biopsy after ileostomy takedown would not rule out rejection of the ileum.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有核血细胞共同抗原CD45分子重要异型CD45R0分子mRNA表达水平在小肠移植排斥反应中的预报作用。方法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制作Wistar大鼠自体小肠移植模型、Wistar→SD大鼠异体小肠移植模型,异体移植模型依不给免疫抑制剂、予小剂量环孢A CsA、予全量CsA而分为3组。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和毛细管电泳技术测定移植术后4d移植小肠中CD45R、CD45R0分子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大鼠肝/小肠联合整块移植模型。方法分别以Wistar和SD大鼠为供、受体进行肝/小肠联合移植,并进行单独肝移植或小肠移植作为对照,不同移植组各取12只受体进行生存期观察。结果肝/肠联合移植手术52次,手术成功43例,成功率82.7%。联合移植组受体有9只(75%)存活时间超过60 d,且小肠移植物存活。单独小肠移植组受体均于20 d内死亡,单独肝移植组10只受体(83.3%)存活60 d以上。结论肝/小肠联合整块移植模型是研究肝/肠联合移植免疫学特性的有力模型。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goal in tissue transplantation is the restoration of all natural (physiological) communication pathways between the host and the graft. To this end, the effects of microsurgical reconstruction of artery, vein, lymphatic vessel, and nerve during grafting were investigated. Allogenic (MHC class II incompatible) and isogenic orthotopic (graft in functional continuity) small bowel recipients with immediate microsurgical lymphatic and nerve anastomosis were observed clinically as well as by immunological and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To explain the influence of the lymphatic system in allograft survival, short-term therapy was applied with the immunosuppressant cyclosporin A (10 mg/kg i.m.) for only 5 postoperative days. Average allograft survival ended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10 days without any therapy, increased up to 20 days after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in both groups acute rejection and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were seen) and increased further to more than 200 days following lymphatic connection of the host and the graft during allograft-ing. In this group no lymphatic edema of the graft was seen.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location of nerve anastomoses between the host and the graft without irritating the host nerve system, isografts in the same model were investigated. No paralysis of graft neighboring tissues was seen when the last ganglion function, and its following nerve plexus, of the host is saved. Nerve reconstruction must be undertaken after this last crossing of regional nerve fibers before entering the organ. The same rule is effective for organ explantation.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脏移植肝动脉重建的外科技巧和影响肝动脉重建效果的因素.方法 对2004-2005年施行的368例同种原位肝移植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368例肝移植病人中与动脉相关的并发症共22例,发生率为5.9%(22/368);围手术期发生的15例动脉相关并发症中,12例为动脉血栓形成,3例为误伤右副肝动脉而继发的大面积肝坏死;术后远期发生的7例动脉相关并发症中,动脉血栓形成3例和动脉广泛狭窄4例.所有22例动脉相关的并发症中,接受再次肝脏移植者13例.因肝动脉并发症导致病人死亡11例,占该组肝移植病人死亡的30.5%(11/36).结论 保护供体肝动脉的完整性、正确选择受体动脉的吻合部位、显微外科血管重建技术的应用以及预防或及时纠正血液高凝状态等是提高肝动脉重建质量,降低肝动脉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