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带隐神经的足内侧复合皮瓣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解剖观测10具尸体标本(20侧下肢)的足底内侧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外径、长度和分布.自2004年1月以来,采用带隐神经肌腱的足内侧复合皮瓣修复跟腱及其周围组织缺损12例,7例以带隐神经的皮瓣修复皮肤缺损,5例同时携带隐神经和趾展肌腱修复部分跟腱以及皮肤缺损.供区游离植皮.结果 足内侧动脉分为深支和浅支,其直径分别为(1.5±0.3)mm和(1.0±0.2)mm.18侧肢体深支再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2侧肢体浅支再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深支无大的分支.皮瓣供区有隐神经终支和足背内侧皮神经内侧支分布.临床应用12例,皮瓣全部存活,8例获随访1个月至2年,皮瓣色泽、质地、功能良好.结论 带隐神经的足内侧复合组织瓣修复跟腱及其周围组织缺损,解剖恒定,手术简便、安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逆行足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 采用5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足标本,解剖观测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的前后分支、拇趾底内侧动脉浅支、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和隐神经营养血管及其与邻近动脉的吻合关系,并根据解剖结果设计逆行足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结果 解剖结果表明,足拇展肌表面的动脉网,足拇展肌上缘动脉弓在隐神经周围、足背和足底内侧形成血管网,构成逆行足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血供基础.2006年10月至2011年10月,临床应用该皮瓣11例,皮瓣切取范围2.5 cm×3.5 cm~7.5 cm×8.5 cm,供区以全厚皮片移植覆盖.术后所有皮瓣均成活,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患足行走正常,皮瓣及供区无溃疡发生.结论 应用逆行足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血供可靠,操作简单,创伤小,是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供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并总结游离皮瓣移植乳房再造手术发生血管危象的发生原因、分类和分期特点。方法 自2015年6月至2021年6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整形外科统计605例游离皮瓣移植乳房再造的患者,对血管危象的发生情况,并进一步总结归纳血管危象发生的具体原因、分类和分期特点。共纳入一期乳房再造412例,延期乳房再造193例;采用游离下腹部皮瓣547例,游离大腿后内侧皮瓣58例。根据皮瓣颜色、表面温度与周围正常皮肤温度差别以及可听式多普勒监测数据的变化,渐进性动脉血管危象分期:隐匿期,动脉供血障碍期,静脉回流受阻期,血栓形成期,皮瓣坏死期。渐进性静脉血管危象分期:隐匿期,静脉回流受阻期,静脉栓塞期,动脉供血障碍期,血栓形成期和皮瓣坏死期。结果 共发生血管危象65例,其中急性动脉血管危象16例,急性静脉血管危象25例,均于术中及时处理并成功挽救。渐进性动脉血管危象10例,2例经及时处理皮瓣移植成功,其余8例失败,5例直接闭合创面,3例游离大腿后内侧皮瓣移植;渐进性静脉血管危象患者14例,5例及时处理皮瓣移植成功,其余9例皮瓣失败,7例行直接闭合创面,2例行游离大腿后内侧皮瓣移植。结论 在游离皮瓣移植乳房再...  相似文献   

4.
逆行足底内侧动脉蒂足内侧岛状皮瓣修复前足底皮肤缺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报道逆行足底内侧动脉蒂足内侧岛状皮瓣修复前足底皮肤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在解剖学研究基础上利用足底内侧动脉终末支与足底外侧动脉,第一跖骨背动脉及足底深支的吻合设计逆行足内侧岛状皮瓣修复前足底皮肤缺损创面,通过吻合皮下静脉静脉回流。结果 临床应用4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24个月,外形与功能改善满意。结论 逆行足底内侧动脉蒂足内侧岛状皮瓣是修复前足底皮肤缺损的最佳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5.
足部逆行血管蒂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足逆行血管蒂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足底内侧皮瓣以足底内侧动脉浅支为蒂逆行转移,足踝背皮瓣以足背动脉分支第一或第二跖背动脉为蒂逆行转移。转移皮瓣均行浅静脉及皮神经吻合修复。结果转移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未行浅静脉吻合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减张及药物治疗后存活。术后1年随访皮瓣感觉功能恢复。结论足部逆行血管蒂皮瓣转移修复前足皮肤缺损,具有于术简捷、创伤小、功用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五个组织瓣组合移植修复全手脱套伤伴五指缺损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探讨用双足供区 5个组织瓣的组合移植 ,修复全手脱套伤伴 5指缺损的优缺点。方法  1999年 7月 ,为 1例患者设计并应用了该新术式。 ( 1)患侧供足 :设计并切取以足背动脉为蒂的携带甲瓣的足背皮瓣 ,修复手背、虎口及重建拇指。足背动静脉与桡动静脉吻合 ,大隐静脉与头静脉吻合。切取以第一、二趾足底总动脉为蒂的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示指。第二足趾的桡侧趾足底固有动脉通过血管桥接与足背皮瓣的足底深支作串联吻合 ;尺侧趾足底固有动脉与另一组足内侧皮瓣的足底深支作串联吻合 ;趾静脉与足背皮瓣远端及前臂背侧浅静脉吻合。 ( 2 )健侧供足 :设计并切取以足背动脉为蒂的携带第二足趾的足内侧皮瓣 ,修复手掌、虎口及重建中指。足背动静脉与尺动静脉吻合 ,大隐静脉与前臂内侧浅静脉吻合。足背创面用中厚皮片植皮。结果  5个移植组织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 2个多月 ,虎口大小基本同健侧 ,再造拇指对指、掌侧外展功能基本恢复。重建 3指的痛觉开始恢复。足部活动时无不适感。结论 该术式是修复全手脱套伤伴 5指缺损方法中最新最佳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急诊游离拇趾甲皮瓣修复或重建拇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诊应用游离拇趾甲皮瓣修复或重建拇指的最佳适应证。方法 对12例拇指脱套伤和4例无再植条件的拇指离断伤,彻底清创后,采用游离拇趾甲皮瓣修复或重建拇指。术中发现,第一跖骨背动脉均系GilbertⅢ型,选择足曳动脉为动脉蒂,大隐静脉为静脉蒂。结果 16例重建拇指脸部成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游离胫后动脉皮瓣串联足底内侧皮瓣瓦合修复前足脱套伤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1年12月,一期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处理创面,延期应用带神经的游离胫后动脉皮瓣串联足底内侧皮瓣瓦合修复前足脱套伤5例.皮瓣切取面积为:胫后动脉皮瓣14 cm×10 cm~11 cm×8 cm,足底内侧皮瓣12 cm×8 cm~8 cm×6cm.结果 本组5例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随访6~21个月,感觉恢复S3~S3+级,皮瓣质地、外形均良好,跖底无溃疡及胼胝发生.结论 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带神经的游离胫后动脉皮瓣串联足底内侧皮瓣瓦合修复前足脱套伤,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跖内侧皮瓣切取方法的改进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跖内侧动脉向足内侧区发出皮支的分布情况,改进皮瓣切取方法。方法通过8例成人新鲜足标本的显微解剖,灌注美蓝,测定跖内侧动脉所供应的皮区范围。结果跖内侧动脉向足内侧区恒定发出三个皮支,以第2支较粗并与第1、3支相吻合。临床以该支为蒂设计皮瓣局部转移修复足部创面7例,游离移植修复手指创面6例,范围为3cm×3cm~11cm×7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效果满意。结论该皮瓣质地优良,面积适中,血供可靠,是修复足部与手指中、小面积皮肤缺损的最佳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内踝前动脉穿支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踝前内侧区的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其邻近动脉吻合.结果踝前内侧区动脉,前侧来自内踝前动脉和胫前动脉踝上支穿支,外径平均0.6~0.8mm;后侧来自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和骨皮穿支,其中胫后动脉的肌间隙支2~3支,平均外径(0.9±1.2)(0.5~2.5)mm,骨皮穿支1~2支,外径(1.3±0.3)(0.7~2.0)mm.动脉穿支均发出骨膜支、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及浅静脉营养支,构成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以及深、浅筋膜血管网.结论踝前内侧区的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及皮肤营养血管同源,呈明显的纵向性分布.设计以内踝前动脉筋膜穿支为蒂的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远端蒂的旋转点在内踝尖平面,可用于转位修复前足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道足背动脉内侧筋膜支为蒂的足内侧皮瓣的设计及临床应用结果。方法对足内侧区皮肤筋膜血供的进一步观测,发现足背动脉内侧筋膜支恒定,为该区的重要血供来源。据此设计了可达10cm×8cm的足内侧皮瓣。临床用于修复足背、踝部、前足、小腿下端及手部软组织缺损18例。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效果良好,供区损害轻。结论足背动脉内侧筋膜分支是足内侧皮瓣的可靠血管蒂。该皮瓣是修复足背、踝部、小腿下端及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的组织瓣。  相似文献   

12.
《Injury》2021,52(10):3124-3131
Purpos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revisit the medial plantar artery's anatomy and study its distribution for raising the medialis pedis flap. Several investigators have reported their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the use of this flap for reconstruction of soft tissue defects of the hand. However, many have reported difficulty raising the flap due to variations in its arterial anatomy and the confusion that exists with respect to the nomenclature in our literature.MethodsThis study was divided into 2 parts: an anatomic stud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the anatomic study, 12 cadaveric feet specimens from 6 patients were injected with latex and barium-gelatin injections and the medial branch of the deep division of the medial plantar artery distribution was studied. We then described the use of a medialis pedis flap in four clinical cases to cover defects of the digits.ResultsThe anatomic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average pedicle length of the deep division of the medial plantar artery was 1.94cm. In the four illustrative clinical cases where the flap was used, the average flap size was 4.5 × 3.75cm. Donor sites were either closed primarily or with skin grafts. The vessels used for this flap were the medial branch of the deep division of the medial plantar artery and venae commitantes, or subcutaneous veins which provided the superficial drainage. All flaps were successful without any significant complications. The study is novel in that it describes the anatomic variability of length of the medial branch of the deep division of the medial plantar artery that exits in nature.Conclusions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edial branch of the deep division of the medial plantar artery and the anatomic variations that exist in the raising of the medialis pedis flap. We have shown how a medialis pedis flap is an ideal option for reconstructing soft tissue defects of the hand because of its texture, bulkiness and plia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like for like re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足内侧岛状皮瓣逆行转位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的术式.方法 48侧成尸足标本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5侧新鲜足标本动脉造影,观测躅横动脉、第一跖底动脉、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外径、分布及其之间的吻合,并对躅趾底内侧动脉浅支进行分型,观察足内侧皮瓣内的动脉吻合和分布范围.临床上应用足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12例,男11例,女1例;年龄12~54岁,平均32岁.皮肤缺损面积2.5 cm×3.5 cm~7.5 cm×9.5 cm.结果 <足母>横动脉与躅趾胫侧趾底固有动脉、<足母>趾腓侧趾底固有动脉、第一跖底动脉远侧段吻合形成动脉环.<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和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在<足母>展肌表面形成动脉网.临床上采用足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12例均获得成功.皮瓣切取面积3 cm×4 cm~8 cm×10 cm.全部病例随访1~3年,平均2年,皮瓣全部成活,无破溃、臃肿,足、踝部功能正常,足部血供佳.结论 足内侧岛状皮瓣逆行转位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皮瓣旋转点最远可前移至<足母>趾近节趾中点,皮瓣切取面积大、血供好、手术方式简便、切取后对足部血供影响较小,是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道足背动脉内侧筋膜支为蒂的足内侧皮瓣的设计及临床应用结果。方法对足内侧区皮肤筋膜血供的进一步观测,发现足背动脉内侧筋膜支恒定,为该区的重要血供来源。据此设计了可达10cm×8cm 的足内侧皮瓣。临床用于修复足背、踝部、前足、小腿下端及手部软组织缺损18例。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效果良好,供区损害轻。结论足背动脉内侧筋膜分支是足内侧皮瓣的可靠血管蒂。该皮瓣是修复足背、踝部、小腿下端及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的组织瓣。  相似文献   

15.
足背动脉内侧筋膜支为蒂的足内侧皮瓣移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报道足痛动脉内侧筋膜支为蒂的足内侧皮瓣的设计及临床应用结果。方法 对足内侧区皮肤筋膜血供的进一步观测,发现足背动脉内侧筋膜支恒定,为该区的重要血供来源。据此设计了可达10cm×8cm的足内侧皮瓣。临床用于修复足背、踝部、前足、小腿下端及手部软组织缺损18例。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效果良好,供区损害轻。结论 足背动脉内侧筋膜分支是足内侧皮瓣的可靠血管蒂。该皮瓣是修复足背、踝部、小腿下端及前足  相似文献   

16.
足底内侧动脉浅支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解剖观察足底内侧动脉浅支的足弓顶皮支的解剖特点,并以此为蒂设计皮瓣应用于I临床。方法 解剖观察8只足标本及用Doppler仪探测50只足的结果,明确足弓顶皮支的解剖位置及体表投影,制定皮瓣设计方案。应用游离足弓顶皮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6例,并同时缝合皮瓣的隐神经蒂,以恢复皮瓣感觉。结果 6例皮瓣术后均完全成活,随访6~14个月,手部功能恢复较好,效果良好。结论 足弓顶皮支皮瓣设计合理,是修复手部中小面积皮肤缺损较为理想的皮瓣。  相似文献   

17.
足底内侧动脉分支蒂皮瓣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探讨以足喊内侧动脉分支为蒂皮瓣的设计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在解剖基础上以足底内侧动脉及其分支为血管蒂,设计足内侧皮瓣、足底内侧皮瓣、联合皮瓣及双叶皮瓣顺、逆行转位或游离移植修复53例于足部皮肤缺损创面。结果 临床应用53例,51例皮瓣完全成活。45例术后随访6~24个门,皮瓣质地优良,手、足外形与功能改善满意。结论 该类皮瓣切取方便,血供可靠,厚薄适中,外形佳,足修复手、足部皮肤缺损的理想选择。双叶皮瓣及逆行皮瓣为临床提供了实用性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足内侧皮瓣逆行移植术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为足前部软组织缺损提供修复方法。方法(1)在50侧足标本上解剖观察足内侧皮瓣的血供来源、动脉分支及终支远侧吻合情况,皮瓣逆行供血及回流的途径;(2)临床设计应用足内侧皮瓣逆行移植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6例(  相似文献   

19.
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解剖与应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探索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游离移植与移位修复的临床解剖与应用.方法选取福尔马林常规固定的成人下肢标本20侧,自愿捐献新鲜成人下肢标本8侧;其中左下肢12侧,右下肢16侧.解剖20侧成人下肢标本,观察大隐静脉、隐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起源、大小、分支、分布和吻合;4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股动脉灌注朱砂滤过液,静脉灌注泛影葡胺后,钼靶X线片显示静脉周围血管网分布;另4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行大隐静脉显微解剖,观察静脉周围血管分布及吻合情况.临床应用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游离修复虎口、带蒂逆行皮瓣修复足跟部及小腿下段、顺行皮瓣修复胫前及膝关节周围创面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7~53岁.车祸伤7例,碾压伤4例,炸伤1例,中厚皮术后瘢痕2例,足底肿瘤扩大切除1例,外伤术后长期溃疡3例.创面部位:虎口1例,小腿上段及膝关节周围3例,小腿下段及足部14例.其中骨质外露7例,肌腱外露3例,钢板外露1例.创面范围:4 cm×4 cm~13 cm×7 cm.皮瓣切取范围6 cm×4 cm~15 cm×8 cm,蒂长8~11 cm,筋膜蒂宽2.5~4.0 cm,蒂部带窄条皮肤宽1~2 cm.结果膝降动脉在股骨内侧髁上9.33±0.81 cm处发出,分出隐动脉支伴隐神经下行,在股骨内侧髁下平均7.21±0.82 cm浅出,位于大隐静脉旁,隐动脉与胫后动脉穿支成"Y"或"T"形吻合,接力构成纵行血管链,达内踝前下方,形成皮瓣的轴心血管.大隐静脉周围5~8 mm内分布有波浪状小血管,直径约0.05~0.10 mm,也吻合成纵行链状,钼靶X线片示小血管沿静脉一侧或双侧呈平行波浪状走行.临床应用18例,术后皮瓣均成活, 2例远端3 cm出现小水泡,经拆线减张、换药后愈合.13例经6~12个月随访,修复后创面获得保护性感觉,功能接近正常,外观满意,无溃疡.结论隐神经及大隐静脉周围均有血管网伴行,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游离移植,也可形成近端蒂或远端蒂皮瓣移位修复小腿近侧或足踝部创面.皮瓣血运可靠,不牺牲主要血管,是下肢创面修复的良好供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