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复发性血栓形成可引起新的AMI,也可触发室性心律失常而导致猝死。首次缺血发作时的猝死:急性冠脉阻塞后,如果血流未能迅速恢复或侧支循环无效,则导致心肌坏死;大面积缺血心肌电生理改变可导致室颤和猝死。如果极早期再灌注(自发性或治疗后),则可限制梗塞范围,预后好,否则预后差。这说明,急性缺血时的室颤反映缺血面积大,其预后取决于心肌坏死范围。 AMI范围与预后:急性冠脉阻塞的结局有三种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猝死     
邵建华 《山东医药》1991,31(6):37-38
若以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作为判断猝死的标准,则冠心病占猝死患者的70~90%。值得指出,近半数的冠心病猝死患者在生前并无冠心病症状。因此,冠心病猝死常发生于院外,多不能及时获得抢救。在冠心病猝死的患者中,男性的发生率比女性高3~4倍,且常见于中年人,60岁以前发生者,国外报道占78%,国内占36%。大系列尸检资料证实,冠心病猝死者其冠脉虽有明显动脉粥样硬  相似文献   

3.
本文复习和比较了致死性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梗(AMI)和冠心病猝(SCD)患者冠状动脉改变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4.
据Kaller 1969年报告,冠心病死亡的60%为猝死,而全部猝死的61.4%是冠心病。为了研究冠心病猝死的病因,我们观察了50例因冠心病所致猝死的心脏小冠状动脉病理形态学变化,结合临床病理资料作初步研究分析。 材料与方法 本组50例猝死均系我科自1958~1982年间积累的尸检资料,尸检证实确系因冠心病致死并经法医  相似文献   

5.
近年研究指出,QTc间期延长的急性心肌梗塞极易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本对6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心室复极异常与猝死的关系作一分析,以期找出心跳骤停的先兆。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6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QTc的分析,讨论QTc延长与AMI的临床及预后的关系。资料和方法:(1)对象:本文收集我院1988~1992年发病后入院的AMI患者,其中男43例,女23例,年龄32~90岁。AMI诊断依据为临床表现、典型ECG和酶学动态改变。(2)方法:按Bazett's公式QTc=Q-T(R-R)~(1/2)计算出QTc值。66例患者入院后3天的Q—T间期按上述方法测量,最后取其QTc平均值。凡QTc平均值≥440mS为QTc延长,<440mS为正常。结果:(1)QTc延长与AMI心律失常关系:QTc异常组25例,房性心律失常6例,频发多源室性心律失常13例,室速、室颤7例;QTc正常组41例,房性心  相似文献   

7.
近年研究指出,QTc间期延长的急性心肌梗塞极易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本文对6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室复极异常与猝死的关系作一分析,以期找出心跳骤停的先兆。 1.研究对象及方法 将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心脏骤停的31例作为观察组(平均年龄62岁),其中21例心电图证实为原发性心室颤动,余10例均无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其中9例心跳骤停发生于8小时以内。另取性别相同,年龄相近(每一配对相差不超过3岁,平均年龄61岁)及梗塞部位相同的31例非心跳骤停的存活患者作为配对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合理和适当运动可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加强血液中抗凝系统的活动,有助于防止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又能提高心肌对缺氧的耐受力,促进侧枝循环的形成,有益于冠心病的防治。但因运动不当致死者屡见不鲜。作者统计了27例在体育运动时或其后随即死亡者,其中25  相似文献   

9.
<正>心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是指由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h内。患者发生猝死事件前可以有心脏疾病表现,但猝死的发生具有无法预测的特点。SCD有2个类型,即心律失常性和循环衰竭性(心肌泵衰竭或外周循环衰竭)。在医院外发生的SCD,绝大部分是心律失常性的。心律失常性  相似文献   

10.
11.
198 7~ 1997年 ,我院保健科有 36例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发生猝死。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34例 ,女 2例 ;年龄 62~ 84岁 ,平均 71.9岁。其中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 ( 2 8~ 30天 ) 4例 ,陈旧性心肌梗塞 18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4例 ,冠心病心衰 8例 ,稳定型心绞痛 2例。均为突然意外发病 ,死亡前及猝死时均有心电图描记。猝死诱因 :情绪激动 8例 (占 2 2 .2 % ) ,排便用力 8例 (占 2 2 .2 % ) ,饱餐 4例 (占 11.9% ) ,劳累 9例 (占2 5% ) ,诱因不明显 7例 (占 19.5% )。 2 4例有前驱症状 ,表现为憋气、剧烈心绞痛者 16例 ,胃烧灼感 2例 ,…  相似文献   

12.
QT离散度与冠心病猝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25例住院期间发生猝死的冠心病患者和30例存活的住院冠心病患者入院时心电图QT离散度及心率较正QT离散度加以比较。结果显示,QT离散度增大有预测猝死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首钢居民区1974~1981年和1982~1991年,两个时期脑卒中,急性心肌梗塞和冠心病猝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对比发现:1982~1991年较1974~1981年标化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下降36.4%、60.01%和23.60%、53.54%,而冠心病猝死率上升5.82%。前者下降原因可能与长期坚持开展人群高血压防治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 QTd对猝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分析 2 3例发生猝死的冠心病患者和 34例住院冠心病患者的 QT离散度及心率校正 QT离散度。结果 :猝死组 QTd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结论 :QT离散度增大有预测猝死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晚发性心性猝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急性心肌梗塞(AMI)2周后,病人已渡过危险期,离开监护病房(CCU),进入康复阶段,此时发生心脏性猝死属晚发性心性猝死(Delayed Cardiac Sudden Death,DCSD)。由于它的发生机制与AMI后早期心脏性猝死有所不同,其预防、处理也有特殊性,故已日益引起重视。一、DCSD的发生机制及高危因素 AMI后心脏性猝死大都见于AMI早期(数小时或数天内),其原因绝大部份是原发生室颤,其它如心脏停搏、心脏破裂只占少数。原发性室颤产生的电生理基础是“心电不稳定状态”,即心肌易于发生折返激动,易产生室颤。这种折返激动一般在左心室某一部位、多在缺血心肌的周边。电生理研究显示:急性心肌缺血时,浦肯野纤维自律性增  相似文献   

16.
17.
患者,男性,58岁,主因胸闷、心前区疼痛2小时于1990年7月4日凌晨4时来院就诊。既往体健。查体:血压20/12kPa脉率72次/分。心音低顿,心率72次/分,偶闻早搏。两肺无罗音,肝脾不大。心电图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偶发室性早搏。 入院后经给予极化液、利多卡因、硝酸甘油、罂粟碱等治疗,症状很快好转。但于入院2周后,晨起准备上厕所时,突然摔倒,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当即行心电监护,心电示波显示心室纤颤。立即给予300瓦秒  相似文献   

18.
济南市历下区人民医院 朱桂贞 报道:患者男,35岁,于饮酒150~200g,2小间后出现胸部隐痛、咳嗽、于1993年3月4日就诊。既往有胸膜炎史,无高血压及心脏病史。查体:一般情况好,双肺呼吸音略粗,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100次/min,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66对冠心猝死病例及其对照的吸烟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吸烟者发生冠心猝死的相对危险为2.2,其中小于每日10支的为2.0,大于每日10支的为2.3。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58岁,主因胸闷、心前区疼痛2小时于1990年7月4日凌晨4时来院就诊.既往体健.查体,血压20/12kPa脉率72次/分.心昔低顿,心事72次J分,偶闻早搏.两肺无罗音,肝脾不大.心电图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偶发室性早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