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 观察新型静脉内心电图(NVECG)的波形变化辅助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准确定位的效果.方法 60例ICU接受PICC置管的成年患者,采用NVECG法引导PICC置管,通过特征性的P波变化,辅助PICC准确定位,并与穿刺后X线胸片检查结果比较,计算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60例患者中58例穿刺后床旁X线胸片证实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2例导管尖端易位于颈内静脉.以X线胸片结果为“金标准”,NVECG法辅助PICC尖端定位的敏感度为98.3%,特异度为100%.结论 NVECG用于辅助PICC尖端定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可作为X线胸片的替代方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法 (简称PICC)是国外较新的、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心静脉输液技术 ,它摒弃了传统的每日静脉穿刺 ,既可减轻病人的痛苦 ,又可适当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我院于 1999年开始在长期禁食、需胃肠外营养支持、输入高渗透压液体及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和需长期治疗的病人应用 ,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5 6例中 ,男 42例 ,女 14例。年龄 12~ 76岁。置管留置时间 10~ 16 6天。其中肠瘘 4例 ,短肠综合征 5例 ,重症胰腺炎 6例 ,大手术后营养支持 2 6例 ,化疗 15例。2 方法2 1 我们选用美国B—D…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PICC安全管理制度,防范和降低置管风险,保证管道的正常使用.方法:对186例PICC置管患者实施充分告知,重点教育,对参与置管和维护的护理人员从资质和知识能力等方面严格要求,并加强对并发症的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结果:本组186例中,因并发症引起非计划性拔管4例(2.15%),其余患者所留置导管均达到了预期的使用目的.结论: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使PICC导管的置管、维护更加规范,保证了PICC的安全使用,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失败后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led cenral calheler PICC),是1992年在X线辅助下由德国医生首次完成,现已发展成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临床上已普遍使用。于普通静脉穿刺相比,PICC能更好的保护浅表静脉。减少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于颈内、锁骨下、股静脉穿刺相比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尤其适用于长期化疗及长期深静脉营养病人。但各种原因所致的穿刺困难病人在穿刺失败后的处理鲜见报导,我院从2003年至今有19例穿刺失败病人,另有5例因血管条件差未行穿刺病人,采用静脉切开技术置入PICC导管获得成功,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6.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覃艾新 《微创医学》2006,1(5):399-40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指经外周肘部浅静脉穿刺,将导管尖端置于上腔静脉的置管新方法。1929年德国医生Forss manm在自己身上将一根长65cm的导管由肘部静脉插入右心房,即为中心静脉量管(PICC)的开端。1992年德国医生在X线辅助下定位首次成功完成[1]。20世纪90年代后期该  相似文献   

7.
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淑红 《河北医学》2009,15(11):1363-1364
PICC管是一种经外周静脉插至上腔静脉的导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避免了因长期输液或输注高浓度、高刺激性药物所带来的血管损害或化疗药物造成的局部疼痛和局部组织坏死,同时减轻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在体内最长可以留置一年。如果护理不当,必然会给患者带来痛苦。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发展、导管和置入血管的选择、PICC操作方法、PICC的适应征和禁忌征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一般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使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用于7天以上的中、长期静脉输液治疗,或用于静脉输注高渗性、有刺激的药物.导管留置时间可长达1年,由专业护士操作,无须麻醉科医生操作.近年来,PICC已经在各大医院中广泛应用,下面就PICC在新生儿护理、NICU,以及血液系统疾病化疗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B超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用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肿瘤科2014年10月—2016年7月收治的行PICC患者80例,分为B超引导组(n=40)和传统盲穿组(n=40)2组.B超引导组患者接受B超引导下置入PICC治疗,传统盲穿组患者接受传统盲穿置入PICC治疗,对2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情况和置管成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置管时间、疼痛程度及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 B超引导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置管成功率80.0%(32/40)、100.0%(40/40)均显著高于传统盲穿组的52.5%(21/40)、87.5%(35/40)(P<0.05);并发症发生率10.0%(4/40),显著低于传统盲穿组的35.0%(14/40)(P<0.05);置管时间显著短于传统盲穿组(P<0.05),疼痛程度评分显著低于传统盲穿组(P<0.05),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传统盲穿组(P<0.05).结论 B超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较传统盲穿用于PICC置管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心内心电图引导中心静脉导管准确定位,观察坐位手术中吸除气体栓子的效果。方法13例坐位手术患者,利用中心静脉导管导引钢丝作为心内电极,拾取心内心电信号,通过观察心电图波形判断导管尖端的位置,与手术后X线胸片比较,对比特异度。监测到气体栓子时抽吸中心静脉导管,观察有无气体以及气体的量。结果利用心电图原理放置导管的准确率与手术后胸片对照特异度为100%;13例中有7例监测到气体栓子,气体抽吸的成功率为100%,抽吸到的气体量0.5~20mL。结论利用心电图波形引导可准确定位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置,并能有效吸除栓塞气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老年病人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方法和超声引导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PICC置管术137例,其中73例为传统穿刺置管,64例为超声引导穿刺,对这两种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统计两种方法的一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期前拔管率。 结果 传统组和超声组的一次成功率分别为71.2%和95.3%,存在显著差异(p<0.05);传统组和超声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2%和3.1%,存在显著差异(p<0.05);传统组和超声组的期前拔管率分别为24.7%和10.9%,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根据术前超声检查测量目标血管的内径进行ROC曲线分析,传统组和超声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1和0.973,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 超声实时引导PICC置管有传统穿刺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特别是在老年病人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超声引导下的PICC置管方法并进行效果分析,为临床应用超声技术引导PICC置管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观察组采用超声技术引导下的PICC置管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肉眼判断置管方式,比较两种方式的一次成功率,出血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一次成功率、出血情况、静脉炎发生情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一次成功率(94.9%)高于对照组一次成功率(85.0%),观察组在出血例数和出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7.3%)低于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14.4%),而堵管和血栓形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恶性肿瘤患者中,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在成功率方面、出血情况和静脉炎发生率均优于常规方式,有助于提高静脉穿刺质量,缓解静脉炎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彩色超声仪器引导下行PICC置入术的体会。方法利用彩色超声仪器引导下,定位穿刺血管,更换穿刺针,行PICC置入术。结果B超引导下行PICC穿刺20余例,均取得成功,减少并发症与相关文献相符合。结论彩色超声仪器引导下行PICC置人术,不但为医院节约设备开支,创造经济收益,更为患者带来福音,减少痛苦和经济损失,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与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胃肠道术后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将80名胃肠道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46人),另一组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34人),比较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和经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在操作时间、并发症及舒适度方面的差异.结果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少,舒适度优于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0.01,P<0.05,P<0.01).结论 在胃肠道手术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技术是建立静脉通路,预防静脉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为患者治疗提供安全有效静脉输液的保障。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表,对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广泛使用PICC的科室的医生、护士、患者或家属、实习生进行有关PICC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对调查内容进行全面的、系统的风险分析。将PICC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分为三种结果(了解、基本掌握、完全掌握),调查结果显示:医生分别为(55.6%,18.4%,26.0%);护士分别为(8.8%,4.7%,86.5%);实习生分别为(26.1%,29.6%,44.3%);患者和家属分别为(46.5%,36.5%,17.0%):结论强化医护人员预防PICC风险的责任意识,制定有效对策和管理措施,提高患者安全使用PICC的效果,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留置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化疗间隙应用社区护理的管道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96例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化疗间隙应用社区护理方法,对照组化疗间隙在医院肿瘤科应用常规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方法。比较两组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感染、导管阻塞、脱管等并发症发生率、平均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栓、感染、导管阻塞、脱管等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在化疗间隙到社区进行PICC管道护理,与回原肿瘤科进行管道护理效果一样安全可行,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反复置入导管的痛苦,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又可以方便患者及家属,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可在社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尽管它为患者提供了安全静脉通路,但是仍有发生各种并发症的风险。查阅文献,实施集束化护理能够有效预防和降低并发症。通过对以往研究的分析与总结,分别从PICC置管技术临床应用、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PICC置管中存在的护理问题、集束化护理在PICC置管中的优势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更好地护理PICC患者。  相似文献   

19.
杜林燕  黄织春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8):955-957,1022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临床常见的心动过速,最常见的类型有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与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多由折返机制引起。体表心电图对分析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体表心电图诊断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B超随访与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检出率的关系。方法对157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定期进行置管侧肢体的血管B超随访。结果有21例发生血栓,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13.37%,其中15例无任何血栓症状,6例有静脉呈条索状改变、肢体肿胀、沿导管方向疼痛等症状。血栓发生的平均时间是11.48±9.37d。结论 PICC置管后应定期进行血管B超随访,及时检测出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防止血栓的发展,降低拔管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