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基因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20年来,人们对于阳萎的病理生理学、诊断及治疗水平的认识有了很大进步,如阴茎中一氧化氮(NO)及其合酶(NOS)的发现[1]、海绵体内注射(ICI)、负压装置和阴茎假体的改良、尿道前列地尔(alprostadil)栓剂[2]的应用等。特别是最近开发的口服药昔多芬(sildnafil,viagra)已成为男科医生治疗阳萎的有效药物[3]。但是目前所有的治疗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或副作用。因此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一步深入研究阴茎勃起的病理生理学,以探讨阳萎基因治疗的方法和途径很有必要。近来分子生物学… 相似文献
2.
50~70岁男性中50%以上患有勃起功能障碍(ED),40岁的男性中有40%的患有不同程度的ED,全球范围内ED患者已超过1亿人,ED已成为困扰全球男性的重要疾病之一。在过去的20年里,对于ED发生机制及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现有的PDE5抑制剂对大部分ED患者疗效较好,但是对糖尿病性ED、前列腺癌根治术后ED及严重的心血管病变导致的ED疗效欠佳。人们正在寻找更好的治疗ED的方法——基因治疗。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临床前期基因治疗ED的新进展,即糖尿病ED、老年性ED、神经损伤性ED及血管病变导致的ED的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43例ED患者和20例阴茎勃起正常对照者血液流变学参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ED组全血低切粘度(η10)、血浆粘度(ηp)、红细胞聚集指数(CE)、全血还原粘度(ηw)、血沉方程K值(K)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内分泌性ED组红细胞刚性指数(IP)明显高 于心理性、动脉性、静脉性ED组(P<0.05),心理性EC组红细胞压积(HCT)明显高于内分泌性、静脉性、动脉性组(P<0.05) ,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ED患者血液呈高粘滞性,降低血液粘稠度可能有助于患者勃起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海绵体神经损伤与阴茎勃起功能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 (ED)是盆腔肿瘤手术治疗后的常见并发症 ,如传统的前列腺癌根治术、膀胱全切术、经腹会阴联合径路的直肠癌根治术 ,术后ED可高达 10 0 % [1] 。通常认为这是术中损伤支配阴茎勃起的海绵体神经所致。现对海绵体神经解剖学、生理学、医源性海绵体神经损伤所 相似文献
6.
7.
糖尿病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动物模型血清雄激素测定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SD大鼠注射链脲佐菌素制造溏尿病(DM)动物模型后,注射阿朴吗啡观察不同时期大鼠阴茎勃起情况,筛选DM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大鼠模型,测定其血清LH、FSH及睾酮的浓度,并观察睾丸组织的显微结构,研究DM性ED的发病机理。结果DM性ED大鼠血清睾酮浓度显著降低,睾丸组织显微结构发生明显病理性改变,且上述变化与DM病程密切相关;LH在DM早期无改变、晚期明显降低;FSH无明显改变。提示DM严重影阴茎勃起功能及雄激素的合成分泌,雄激素降低可能是其主要发病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8.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1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40例年龄为25 ̄74岁E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器质性ED56例,混合性ED62例,心理性ED22例,器质性与混合性ED占82.9%。按年龄将患者分为<50岁组及≥50岁组。结合勃起功能国际部卷表计算勃起功能积分(EF积分)比较两组病程、伴随疾病及勃起功能障碍程度的差异。结果:<50岁组61例,其中轻度31例,中度19例,重度11例; 相似文献
9.
广西南宁、玉林地区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发病率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病率。方法 对广西南宁、玉林地区5504例人群随机进行问卷勃起功能障碍调查。结果 30岁以上壮族人群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发病率高于汉族人群,统计学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40岁以上人群勃起功能障碍发病率与其他年龄段相比显著升高,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40岁-和50岁-年龄段发病率高于20岁-和30岁-年龄段(P<0.01)。而40岁-和50岁-年龄段、20岁-和30岁-年龄段之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勃起功能障碍发病率在40岁以前并未随年龄增高而增加,40岁以后则逐渐增加。壮族发病率高于汉族。勃起功能障碍在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现代神经生理学研究证实,阴茎勃起是由精神性勃起与反射性勃起两种不同的途径,通过躯体和自主神经系统来完成的。精神性勃起发源于脊髓中枢,通过听、视、触等感觉以及通过幻想等刺激,由交感神经传递完成。反射性勃起直接起源于生殖器官所接受的触觉刺激,通过脊髓反射,由躯体神经传入,副交感神经传出完成。因此,勃起功能障碍涉及到神经因素时,应包括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两个方面。同样,理想的神经生理功能的评定应包括对所有神经网络的功能状态,作出客观与定量的全面测定。一、阴茎勃起的神经生理学自主神经系统在阴茎勃起中具有重… 相似文献
11.
12.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岁丰 《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1996,16(3):114-117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迄今为止仍不十分清楚,近年来对勃起功能障碍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对于指导临床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15.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病因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3年仁济医院对上海40岁以上的市区男性进行了调查,发现有73.1%的男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勃起功能障碍(ED),并且发病率与年龄有正相关性,这充分说明在中国中老年男性中,ED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由于ED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夫妻关系,因此许多男性对于治愈ED的要求非常迫切。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讳疾忌医,而是积极寻找医生看病治病。由于对于该类疾病,许多医生过去接触较少,对此疾病病因、病理不甚清楚;此外引起ED的原因相当复杂,常见的原因可分为心理性、器质性。器质… 相似文献
16.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在选择药物治疗之前,指导病人去除引起勃起功能障碍的各种诱因及危险因素十分重要,因为许多诱因和危险因素是可以克服的,如药物因素、吸烟、酗酒以及改善夫妻感情等。同时,也要加强原发疾病的治疗,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内分泌疾病等。 相似文献
17.
18.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与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与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勃起功能国际问卷表(IIEF-5)对符合入选条件的BPH患者进行评估,根据IIEF-5评分值表,将BPH患者分为正常、轻、中、重度ED4组,比较4组之间的国际前列腺增生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Qmax、前列腺体积之间的差异,应用方差分析探讨其内在的联系。结果共收集BPH患者80例,年龄52~91岁,平均71.4岁。其中勃起功能正常者6例,轻、中、重度ED的患者分别为20例、22例、32例,ED的发病率高达93%。4组之间的IPSS分别为:16.67±2.73,21.6±7.89,21±7.40,23.06±6.78,Qmax分别为:12.37±1.50,8.91±7.67,7.60±4.60,8.94±4.63,前列腺体积分别为:34.53±8.06,76.61±27.72,91.93±43.37,71.14±35.98,应用SPSSversion.13.0软件包行方差分析,前列腺体积正常组与轻、中、重3组比较,存在着统计学差异;IPSS评分仅正常组与重度ED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各组间Qmax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PH患者伴有较高的ED发生率,且ED的程度与下尿路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前列腺体积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夜间阴茎勃起监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采用夜间阴茎勃起现象(NPT)监测,作为勃起功能障碍(ED)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手段.我院采用YJZ-204A型阳痿检测仪对108例ED患者进行监测,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单戈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9,15(3):287-288
目的:探讨尿道损伤后阴茎勃起功能障碍恢复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2例患者行切除背深、背浅静脉,彻底缝扎海绵体发出的异常小血管,纵向折叠双侧海绵体白膜。结果:22例手术治疗后均能坚硬勃起,但有程度不同的包皮水肿,2周后自然消退。结论:本手术方法简单效果良好,远期无复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