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基因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20年来,人们对于阳萎的病理生理学、诊断及治疗水平的认识有了很大进步,如阴茎中一氧化氮(NO)及其合酶(NOS)的发现[1]、海绵体内注射(ICI)、负压装置和阴茎假体的改良、尿道前列地尔(alprostadil)栓剂[2]的应用等。特别是最近开发的口服药昔多芬(sildnafil,viagra)已成为男科医生治疗阳萎的有效药物[3]。但是目前所有的治疗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或副作用。因此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一步深入研究阴茎勃起的病理生理学,以探讨阳萎基因治疗的方法和途径很有必要。近来分子生物学…  相似文献   

2.
50~70岁男性中50%以上患有勃起功能障碍(ED),40岁的男性中有40%的患有不同程度的ED,全球范围内ED患者已超过1亿人,ED已成为困扰全球男性的重要疾病之一。在过去的20年里,对于ED发生机制及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现有的PDE5抑制剂对大部分ED患者疗效较好,但是对糖尿病性ED、前列腺癌根治术后ED及严重的心血管病变导致的ED疗效欠佳。人们正在寻找更好的治疗ED的方法——基因治疗。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临床前期基因治疗ED的新进展,即糖尿病ED、老年性ED、神经损伤性ED及血管病变导致的ED的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dysfuc-tion,ED)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加,是一种年龄依赖性疾病。回顾近20年来的治疗进展,发现以罂粟碱注入阴茎海绵体、经尿道使用前列地尔(MUSE)以及口服昔多芬为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43例ED患者和20例阴茎勃起正常对照者血液流变学参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ED组全血低切粘度(η10)、血浆粘度(ηp)、红细胞聚集指数(CE)、全血还原粘度(ηw)、血沉方程K值(K)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内分泌性ED组红细胞刚性指数(IP)明显高 于心理性、动脉性、静脉性ED组(P<0.05),心理性EC组红细胞压积(HCT)明显高于内分泌性、静脉性、动脉性组(P<0.05) ,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ED患者血液呈高粘滞性,降低血液粘稠度可能有助于患者勃起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海绵体神经损伤与阴茎勃起功能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 (ED)是盆腔肿瘤手术治疗后的常见并发症 ,如传统的前列腺癌根治术、膀胱全切术、经腹会阴联合径路的直肠癌根治术 ,术后ED可高达 10 0 % [1] 。通常认为这是术中损伤支配阴茎勃起的海绵体神经所致。现对海绵体神经解剖学、生理学、医源性海绵体神经损伤所  相似文献   

6.
120例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20例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的观察并分析其病因,结果表明心理性ED78例(65.0%),血管性ED22例(18.3%),内分泌性ED15例(12.5%),神经性ED5例(4.2%)。并对不同病因的ED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动物模型血清雄激素测定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SD大鼠注射链脲佐菌素制造溏尿病(DM)动物模型后,注射阿朴吗啡观察不同时期大鼠阴茎勃起情况,筛选DM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大鼠模型,测定其血清LH、FSH及睾酮的浓度,并观察睾丸组织的显微结构,研究DM性ED的发病机理。结果DM性ED大鼠血清睾酮浓度显著降低,睾丸组织显微结构发生明显病理性改变,且上述变化与DM病程密切相关;LH在DM早期无改变、晚期明显降低;FSH无明显改变。提示DM严重影阴茎勃起功能及雄激素的合成分泌,雄激素降低可能是其主要发病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8.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1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40例年龄为25 ̄74岁E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器质性ED56例,混合性ED62例,心理性ED22例,器质性与混合性ED占82.9%。按年龄将患者分为<50岁组及≥50岁组。结合勃起功能国际部卷表计算勃起功能积分(EF积分)比较两组病程、伴随疾病及勃起功能障碍程度的差异。结果:<50岁组61例,其中轻度31例,中度19例,重度11例;  相似文献   

9.
广西南宁、玉林地区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发病率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病率。方法 对广西南宁、玉林地区5504例人群随机进行问卷勃起功能障碍调查。结果 30岁以上壮族人群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发病率高于汉族人群,统计学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40岁以上人群勃起功能障碍发病率与其他年龄段相比显著升高,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40岁-和50岁-年龄段发病率高于20岁-和30岁-年龄段(P<0.01)。而40岁-和50岁-年龄段、20岁-和30岁-年龄段之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勃起功能障碍发病率在40岁以前并未随年龄增高而增加,40岁以后则逐渐增加。壮族发病率高于汉族。勃起功能障碍在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现代神经生理学研究证实,阴茎勃起是由精神性勃起与反射性勃起两种不同的途径,通过躯体和自主神经系统来完成的。精神性勃起发源于脊髓中枢,通过听、视、触等感觉以及通过幻想等刺激,由交感神经传递完成。反射性勃起直接起源于生殖器官所接受的触觉刺激,通过脊髓反射,由躯体神经传入,副交感神经传出完成。因此,勃起功能障碍涉及到神经因素时,应包括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两个方面。同样,理想的神经生理功能的评定应包括对所有神经网络的功能状态,作出客观与定量的全面测定。一、阴茎勃起的神经生理学自主神经系统在阴茎勃起中具有重…  相似文献   

11.
勃起功能障碍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近年来基因治疗被尝试用于勃起功能障碍(ED)治疗的动物实验,许多研究发现基因治疗方案对各种类型的ED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特别是在左旋精氨酸-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通路、离子通道、勃起神经和海绵体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保护等方面的基因治疗研究显示,基因治疗ED有一定的疗效。但应用基因治疗来治疗ED患者,目前仍有较多的困难,暂时无法应用于临床。本综述旨在对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迄今为止仍不十分清楚,近年来对勃起功能障碍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对于指导临床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男性腰腿痛与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相关性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们在对男性腰腿痛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此类患者的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中老年人群.为了进一步认识ED与腰腿痛的相关性,我们对部分男性腰腿痛患者进行了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问卷调查,现将所得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前列腺癌根治术(RP)后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发生率为30%~90%,ED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术后阴茎康复治疗包括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海绵体注射、负压泵助勃器及阴茎假体等方式。本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就RP后勃起功能药物治疗及康复等常用方法进行阐述。术后早期可应用负压泵助勃器并结合口服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药物;对该类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尿道内注射、海绵体注射或阴茎假体。  相似文献   

15.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病因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3年仁济医院对上海40岁以上的市区男性进行了调查,发现有73.1%的男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勃起功能障碍(ED),并且发病率与年龄有正相关性,这充分说明在中国中老年男性中,ED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由于ED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夫妻关系,因此许多男性对于治愈ED的要求非常迫切。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讳疾忌医,而是积极寻找医生看病治病。由于对于该类疾病,许多医生过去接触较少,对此疾病病因、病理不甚清楚;此外引起ED的原因相当复杂,常见的原因可分为心理性、器质性。器质…  相似文献   

16.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在选择药物治疗之前,指导病人去除引起勃起功能障碍的各种诱因及危险因素十分重要,因为许多诱因和危险因素是可以克服的,如药物因素、吸烟、酗酒以及改善夫妻感情等。同时,也要加强原发疾病的治疗,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内分泌疾病等。  相似文献   

17.
老年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基因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勃起功能障碍(ED)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基因治疗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治疗方法,各种靶基因、不同的载体以及不同的治疗策略用于ED的基因治疗,均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本文就老年性ED的基因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与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与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勃起功能国际问卷表(IIEF-5)对符合入选条件的BPH患者进行评估,根据IIEF-5评分值表,将BPH患者分为正常、轻、中、重度ED4组,比较4组之间的国际前列腺增生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Qmax、前列腺体积之间的差异,应用方差分析探讨其内在的联系。结果共收集BPH患者80例,年龄52~91岁,平均71.4岁。其中勃起功能正常者6例,轻、中、重度ED的患者分别为20例、22例、32例,ED的发病率高达93%。4组之间的IPSS分别为:16.67±2.73,21.6±7.89,21±7.40,23.06±6.78,Qmax分别为:12.37±1.50,8.91±7.67,7.60±4.60,8.94±4.63,前列腺体积分别为:34.53±8.06,76.61±27.72,91.93±43.37,71.14±35.98,应用SPSSversion.13.0软件包行方差分析,前列腺体积正常组与轻、中、重3组比较,存在着统计学差异;IPSS评分仅正常组与重度ED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各组间Qmax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PH患者伴有较高的ED发生率,且ED的程度与下尿路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前列腺体积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夜间阴茎勃起监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采用夜间阴茎勃起现象(NPT)监测,作为勃起功能障碍(ED)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手段.我院采用YJZ-204A型阳痿检测仪对108例ED患者进行监测,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尿道损伤后阴茎勃起功能障碍恢复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2例患者行切除背深、背浅静脉,彻底缝扎海绵体发出的异常小血管,纵向折叠双侧海绵体白膜。结果:22例手术治疗后均能坚硬勃起,但有程度不同的包皮水肿,2周后自然消退。结论:本手术方法简单效果良好,远期无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