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虽然伤寒学派认为《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热病的专著,不独为狭义伤寒而设。在辨证上详于寒,略于温;用药上温补多于寒凉。温病学派则认为,温病是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的总称。在辨证上专于温,忽视于寒;用药上偏于寒,疏于温补。但两  相似文献   

2.
江海涛 《山西中医》2010,26(2):60-61
中医有许多不同流派,如温补派、寒凉派,前者主张温补阳气而后者主张滋阴降火,似乎是矛盾无法统一。现代科学认为,机体的能量有两种方式,自由能和热能,实质上,中医的元气与火可以类比自由能与热能。元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与ATP作用类似;火即为产生热能的火。热能与自由能可以相互转化,元气与火的平衡协调是机体有序健康的基础。温补与寒凉并不矛盾,均可以归于补法之中,即补充人体的自由能,温阳直接补充机体的能量,是第一义的,寒凉滋阴降火调节能量分配,是第二义的。  相似文献   

3.
论寒温统一     
齐英 《光明中医》2006,21(12):16-16
1 外感热病的自身特点及规律,是寒温统一的基础 "外感"与"温病",是外感热病的两大类别,多种病变类型,大多具有外感热病的一般规律与特征.  相似文献   

4.
李永清 《新中医》2008,40(3):98-99
外感病学包括<伤寒论>与温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伤寒论>偏重于风寒之邪为病、易伤阳气的论述,用六经辨证;温病学侧重于温热之邪为病、易伤阴液的阐发,用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笔者认为,此两种辨证论治体系,各具明显的针对性与局限性,都不能全面、客观地阐释外感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指导临床辨冶,而只有寒温统一,才能使中医学有限的资源得以充分、有效、合理的利用,有利于辨证论治方法的系统化、规范化,也有利于外感病学的全面发展.试探如下.  相似文献   

5.
论寒温统一     
外感病学是研究外感病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及其防治方法的一门学科,是一个统一、完整、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寒温之分不仅严重影响了外感病学的自身发展,还冲击着中医学的理论根基,使比较全面、系统、严密的中医理论在伤寒与温病中经常处于互相矛盾、难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给学习中医、传播中医、发展中医带来诸多困难与困惑。此外,由于《伤寒论》与《温病学》自身存在的片面性、局限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还加大了学生对中医理论的怀疑,动摇了学生的专业思想基础,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中医事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因此,结束寒温分离对中医事业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实现伤寒与温病的合二为一,建立一个统一、完整、开放的外感病学体系,不仅能为其自身的进一步充实、完善提供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也有利于外感病学全面、系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寒温统一     
外感病学,是研究外感病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及其防治方法的一门学科,是一个统一、完整、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1寒温统一的基础1·1外感病的致病邪气1·1·1六淫之邪:六淫(括疫疠)之邪,是引发外感病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同致病邪气的总称。1·  相似文献   

7.
吕黎明 《福建中医药》2010,41(3):55-55,58
<正>伤寒和温病学说在中医发展史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逐渐形成了伤寒病和温病的两大辨证体系,至此寒温理论争论不休。其理论源泉可上溯《内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谈到外感病因与病机问题,指出风、热、湿、燥、寒五淫的含义有三:一为气象学因素,二为病原微生物,这都属于病因学范畴;三为病机反应,此则属于发病学范畴。但它们都是可以而且应该统一起来讨论的。其次谈到“瘟疫”正名及其与五疫的关系问题,指出“瘟疫”只是五疫中的一种疫病,并不能代表一切疫病。最后谈到外感病毒的解毒问题,指出必须针对外感病不同的病毒,采取不同的解毒治法,才能提高疗效,不可偏执清热解毒一法去泛治一切外感病。并以流行性出血热为例,来说明寒温统一论在指导急性热病辨证论治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正> 自从知名中医万友生教授结合古今医家论述和临床实践提出“寒温统一论”之后,中医界一反传统的外感热学三纲(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鼎立的(?)证格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寒温统一的呼声日高,有以分期证立论者,有以卫气营血为纲者,有以六经辨证作为基础者,意欲诞生出一个公认的纲领模式。但笔者认为:若要使这场争鸣从初始目的到终极模式完全诞生出一个新的纲领,几乎是不可能的,其结果必然是文字搬家式的约定俗成。冷静地重新思考寒温统一问题,倒有许多值得重视的内容:一、统一的基本着眼点诚然,寒温分立,三纲并存,确实在热病学中失之庞杂,支离破碎。这种现状是不会令人满意的。况且三种辨证纲领本身在其所统纳的证型施治上存在着相通与交叉。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具有相同领域的寒温两大学派之间,不证自明地确实存在着一系列延续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然而,事实上,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的学术倾向性却是恰若冰火般的昭然分明,而且临床上识病择法,辨治疾病,俱能呈示其功。所以,六经之与狭义伤寒、卫气营血之与温病、三焦之与湿温,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的对应关  相似文献   

10.
热病是泛指以发热为主症的外感、内伤疾病。热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应以表里寒热虚实为纲,以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脏腑为目。具体可分为表寒虚实证治、表热虚实证治、半表半里寒热虚实证治、里热虚实证治和里寒虚实证治。这种统一方法,既保持了六经、三焦、卫气营血和脏腑辨证论治各自的局部系统性,又避免了重复,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使热病辨证论治具有共同的整体系统性。  相似文献   

11.
在中医学术界,关于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的统一(寒温统一)问题,自古迄今代有争论。江西中医学院万友生教授,细审内难诸经之蕴义,深究伤寒、温病学说之原委,早在50年代即提出了“寒温统一”的学术主张。他认为:人体阴阳寒热对立统一规律,是“寒温统一”的理论基础;伤寒六经和温病三焦、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不可分割性,是“寒温统一”的依据。自七十年代以来,写了许多有关的论文、论著.不仅在全国中医界颇负盛名,而且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由于“寒温统一”是关系到中医学术体系改革的大事,因而引起了广大中医学者的普遍关注。近时不少学者纷纷撰文,见仁见智,各抒已见。江西省中医药研究所于今年五月召开了首次“寒温统一”学术讨论会,从而把“寒温统一论”的学术争鸣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本刊特辟“寒温统一争鸣”栏,发表《讨论会纪要》和万友生教授《漫话寒温统一》,欢迎中医同道就“寒温统一”问题,采取谋虚谨慎,以理服人的态度,对事不对人地开展坦诚、热烈的争鸣讨论,以期在活跃中医学术空气的同时,改革和完善中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从伤寒论治,出现寒温的分论,到治伤寒详寒略温,后产生温病学派的分岐与寒温之争的交点等方面,阐述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的学术争鸣与学术融合,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的基础,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发展,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达到寒温的统一。为外感热性病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14.
从历史发展角度谈寒温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在祖国医学的学术争鸣中,统一伤寒和温病的辨证论治法,实现祖国医学对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规范化问题,愈来愈为广大的中医界人士所关注。为了加速寒温统一的步伐,今特抛砖引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谈谈笔者对寒温统一的认识,以就正于同道。在秦汉以前,祖国医学对一切外感热病统称伤寒病,如在此期间问世的《黄帝内经·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就很清楚地说明,在此时期,凡是一切外感热性病,皆属于伤寒病的范畴,温热病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寒温统一的热病理论,从“寒温失调,营卫不和”、“疫毒生热,热伤营血”、“寒暑恋湿,湿阻三焦”三方面探讨了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的病理,并以“风寒外束,湿热内蕴”、“太少同病,气血两燔”、“卫强营弱、气阴欲脱”、“膀胱热结,肠腑津亏”等证型列举病例作了详细阐发。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伤寒与温病的研究对象、病理基础、发病学以及辨证、治则等方面,阐述了二者一脉相承的本质联系,认为伤寒与温病完全有基础发展为统一的外感热病学。还别有见地的指出:二者在发病上之有阴邪、阳邪、伤阳、伤阴之异;在辨证上之有三个主要环节(伤寒:表寒——里热——虚寒;温病:表热——里热——虚热)之别,其关键均取决于邪正相争中,体质阴阳矛盾的不同倾向性,而不是取决于外邪的差异。又从外感热病演化过程中,突出体现表实、里实、里虚三个主要辨证层次着眼,主张以阴、阳、寒、热为纲,表、里、虚、实为目,纲目结合,进而落实到相关经络脏腑气血之上,融为一体,作为统一伤寒和温病,使其成为完整的外感热病学体系之方案。  相似文献   

17.
以《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为根据,从寒温统一的观点对六经病机、证治、方药作了具体阐述。重在以人体六经生理为基础。论述六经病理及证治、方药。强调人体六经生理、病理、证治、方药的有机联系及其统一性。注重临床实用,不但对外感寒温证治,而且对中医内科杂病的辩证施治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笔者系统总结历代有关时行热病与寒温理论的文献,认为寒温同源、寒中育温、温病有寒,并从当代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实践中得出寒温统一的理论,最后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提出热病不远寒、寒病必发热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既往研究认为,《伤寒论》为一切外感热病而设,为广义伤寒;且伤寒详于寒而略于温,温病详于温而略于寒,伤寒与温病为两种不同的理论系统,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外感发热性疾病的两大证治体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虽属温病范畴,但运用《伤寒论》经方合方——"清肺排毒汤"等治疗取得显著疗效.有鉴于此,我们重新梳...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历史上(1986-1989年)先人救治流行性出血热病413例的病例资料总结发现,该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特点是以湿、热、瘀、虚为主要病因,内外因结合为本病发生与发展的决定因素;证候特点是:寒热虚实错杂、以湿热瘀证为主;主要病位在少阳三焦;治疗原则当寒温内外统一,并始终注意宣畅三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