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5.
外感病学是研究外感病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及其防治方法的一门学科,是一个统一、完整、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寒温之分不仅严重影响了外感病学的自身发展,还冲击着中医学的理论根基,使比较全面、系统、严密的中医理论在伤寒与温病中经常处于互相矛盾、难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给学习中医、传播中医、发展中医带来诸多困难与困惑。此外,由于《伤寒论》与《温病学》自身存在的片面性、局限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还加大了学生对中医理论的怀疑,动摇了学生的专业思想基础,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中医事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因此,结束寒温分离对中医事业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实现伤寒与温病的合二为一,建立一个统一、完整、开放的外感病学体系,不仅能为其自身的进一步充实、完善提供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也有利于外感病学全面、系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7.
8.
9.
<正> 自从知名中医万友生教授结合古今医家论述和临床实践提出“寒温统一论”之后,中医界一反传统的外感热学三纲(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鼎立的(?)证格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寒温统一的呼声日高,有以分期证立论者,有以卫气营血为纲者,有以六经辨证作为基础者,意欲诞生出一个公认的纲领模式。但笔者认为:若要使这场争鸣从初始目的到终极模式完全诞生出一个新的纲领,几乎是不可能的,其结果必然是文字搬家式的约定俗成。冷静地重新思考寒温统一问题,倒有许多值得重视的内容:一、统一的基本着眼点诚然,寒温分立,三纲并存,确实在热病学中失之庞杂,支离破碎。这种现状是不会令人满意的。况且三种辨证纲领本身在其所统纳的证型施治上存在着相通与交叉。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具有相同领域的寒温两大学派之间,不证自明地确实存在着一系列延续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然而,事实上,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的学术倾向性却是恰若冰火般的昭然分明,而且临床上识病择法,辨治疾病,俱能呈示其功。所以,六经之与狭义伤寒、卫气营血之与温病、三焦之与湿温,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的对应关 相似文献
10.
热病是泛指以发热为主症的外感、内伤疾病。热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应以表里寒热虚实为纲,以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脏腑为目。具体可分为表寒虚实证治、表热虚实证治、半表半里寒热虚实证治、里热虚实证治和里寒虚实证治。这种统一方法,既保持了六经、三焦、卫气营血和脏腑辨证论治各自的局部系统性,又避免了重复,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使热病辨证论治具有共同的整体系统性。 相似文献
11.
在中医学术界,关于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的统一(寒温统一)问题,自古迄今代有争论。江西中医学院万友生教授,细审内难诸经之蕴义,深究伤寒、温病学说之原委,早在50年代即提出了“寒温统一”的学术主张。他认为:人体阴阳寒热对立统一规律,是“寒温统一”的理论基础;伤寒六经和温病三焦、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不可分割性,是“寒温统一”的依据。自七十年代以来,写了许多有关的论文、论著.不仅在全国中医界颇负盛名,而且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由于“寒温统一”是关系到中医学术体系改革的大事,因而引起了广大中医学者的普遍关注。近时不少学者纷纷撰文,见仁见智,各抒已见。江西省中医药研究所于今年五月召开了首次“寒温统一”学术讨论会,从而把“寒温统一论”的学术争鸣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本刊特辟“寒温统一争鸣”栏,发表《讨论会纪要》和万友生教授《漫话寒温统一》,欢迎中医同道就“寒温统一”问题,采取谋虚谨慎,以理服人的态度,对事不对人地开展坦诚、热烈的争鸣讨论,以期在活跃中医学术空气的同时,改革和完善中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从伤寒论治,出现寒温的分论,到治伤寒详寒略温,后产生温病学派的分岐与寒温之争的交点等方面,阐述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的学术争鸣与学术融合,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的基础,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发展,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达到寒温的统一。为外感热性病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14.
从历史发展角度谈寒温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在祖国医学的学术争鸣中,统一伤寒和温病的辨证论治法,实现祖国医学对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规范化问题,愈来愈为广大的中医界人士所关注。为了加速寒温统一的步伐,今特抛砖引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谈谈笔者对寒温统一的认识,以就正于同道。在秦汉以前,祖国医学对一切外感热病统称伤寒病,如在此期间问世的《黄帝内经·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就很清楚地说明,在此时期,凡是一切外感热性病,皆属于伤寒病的范畴,温热病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寒温统一的热病理论,从“寒温失调,营卫不和”、“疫毒生热,热伤营血”、“寒暑恋湿,湿阻三焦”三方面探讨了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的病理,并以“风寒外束,湿热内蕴”、“太少同病,气血两燔”、“卫强营弱、气阴欲脱”、“膀胱热结,肠腑津亏”等证型列举病例作了详细阐发。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伤寒与温病的研究对象、病理基础、发病学以及辨证、治则等方面,阐述了二者一脉相承的本质联系,认为伤寒与温病完全有基础发展为统一的外感热病学。还别有见地的指出:二者在发病上之有阴邪、阳邪、伤阳、伤阴之异;在辨证上之有三个主要环节(伤寒:表寒——里热——虚寒;温病:表热——里热——虚热)之别,其关键均取决于邪正相争中,体质阴阳矛盾的不同倾向性,而不是取决于外邪的差异。又从外感热病演化过程中,突出体现表实、里实、里虚三个主要辨证层次着眼,主张以阴、阳、寒、热为纲,表、里、虚、实为目,纲目结合,进而落实到相关经络脏腑气血之上,融为一体,作为统一伤寒和温病,使其成为完整的外感热病学体系之方案。 相似文献
17.
以《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为根据,从寒温统一的观点对六经病机、证治、方药作了具体阐述。重在以人体六经生理为基础。论述六经病理及证治、方药。强调人体六经生理、病理、证治、方药的有机联系及其统一性。注重临床实用,不但对外感寒温证治,而且对中医内科杂病的辩证施治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笔者系统总结历代有关时行热病与寒温理论的文献,认为寒温同源、寒中育温、温病有寒,并从当代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实践中得出寒温统一的理论,最后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提出热病不远寒、寒病必发热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20.
通过对历史上(1986-1989年)先人救治流行性出血热病413例的病例资料总结发现,该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特点是以湿、热、瘀、虚为主要病因,内外因结合为本病发生与发展的决定因素;证候特点是:寒热虚实错杂、以湿热瘀证为主;主要病位在少阳三焦;治疗原则当寒温内外统一,并始终注意宣畅三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