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重组链激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宏妍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5,19(11):830-831
目的:观察重组链激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下肢静脉血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重组链激酶治疗组和尿激酶治疗组,采用溶栓疗法,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一周后r-sk组和Uk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0%,两组疗效比较P<0.05,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重组链激酶治疗急性下肢静脉血栓的疗效明显优于尿激酶,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深静脉血栓(DVT)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其发病率约占周围血管疾病的40%,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成为内科久病卧床者及外科手术后病人的主要并发症。1946年,Virchow提出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DVT形成的三大因素。对2010年住院的80例下肢DVT采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最佳给药途径及其护理。方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2例,随机分为A组为试验组,经患肢足背静脉穿刺,踝关节上阻断浅静脉后,用微泵注入中等量的尿激酶;B组为对照组,经上肢周围静脉途径给予同剂量尿激酶,用药1周后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愈28例,治愈率为90.3%。对照组治愈21例,治愈率为67.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者平均住院时问为13.6d,后者为18.4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阻断浅静脉后的患肢给药作用更为迅速,提高了治疗效果,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脉冲磁场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脉冲磁场联合患肢静脉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 3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0例给予脉冲磁场联合患肢静脉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18例给予患肢静脉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通过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和患肢肿胀程度变化评定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和患肢肿胀程度变化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脉冲磁场联合患肢静脉注射尿激酶溶栓组疗效改善较单纯患肢静脉注射尿激酶溶栓组更为显著.结论 脉冲磁场联合患肢静脉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优于单纯患肢静脉注射尿激酶溶栓. 相似文献
6.
7.
下肢深静脉血栓双向溶栓治疗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用尿激酶双向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12例已确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经导管在血栓近端及经足背静脉同时注射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并应用肝素、阿司匹林、潘生丁等药物,观察临床症状及深静脉造影等指标了解溶栓效果.结果:本组12例病人痊愈4例(33.3%);显效7例(58.3%);无效1例(8.4%). 结论:采取血栓近侧及远侧同时注射尿激酶进行溶栓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尿激酶与肝素联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多由表静脉瘀滞、管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所致^[1],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一旦发生,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严重者还会致残,甚至发生肺梗塞而危及生命^[2],因而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2006年6月-2008年6月本中心共收治22例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导管血管腔内溶栓治疗,以防止血栓进入肺静脉, 相似文献
9.
下肢深静脉血栓多由表静脉瘀滞、管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所致[1],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一旦发生,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严重者还会致残,甚至发生肺梗塞而危及生命[2],因而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2006年6月~2008年6月本中心共收治22例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导管血管腔内溶栓治疗,以防止血栓进入肺静脉,再配以积极的药物治疗及全方位的护理,效果明显.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并探讨护理对策.方法 经足背静脉穿刺配合踝部上10 cm处用血压计袖带加压阻断浅表静脉回流法匀速滴注尿激酶,联合静脉滴注40%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和口服阿司匹林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 42例患者,痊愈18例、有效22例、无效2例.并发症:牙龈出血3例,注射部位皮下瘀斑4例,肺栓塞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早期、合理的溶栓治疗,配合密切的病情观察和规范化护理措施是保证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尿激酶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 7年 8月至 1998年 10月我们共收治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37例 ,常规用尿激酶加右旋糖酐静脉滴注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37例中男 2 0例 ,女17例 ,2 6~ 78岁 ,平均 48岁。病变位于左下肢 2 6例 ,右下肢 11例。发病时间 8h~ 3个月。患肢均有肿胀、疼痛、活动障碍等表现。1 2 治疗方法1 2 1 溶栓治疗 尿激酶 16~ 2 0万U/d加入液体中静脉滴注 ,连用 10d ,在患肢足背静脉注射。1 2 2 祛聚治疗 低分子右旋糖酐5 0 0ml/d静脉点滴 ,连用 10d ,与尿激酶同时应用。肠溶阿斯匹林 15 0mg/d ,…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多发于下肢,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我科于2003年7月至今采用微量泵入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55例取得显著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注射部位应用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经深静脉造影确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9例。对照组选择常规部位穿刺给药,实验组选择患侧下肢足背静脉穿刺给药,比较两组病人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5d、10d基本治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选择患侧足背静脉穿刺给药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静脉穿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及使用过程中的监测与护理.[方法]应用尿激酶对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进行溶栓治疗,溶栓前检查凝血功能,做好心理护理等,溶栓中做好监测及护理,溶栓后做好健康教育.[结果]治愈4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其中3例发生皮下出血,多为手术切口处,1例食欲缺乏,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结论]尽早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应用尿激酶溶栓,并在使用过程中密切监测和加强护理,可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最佳给药途径及其护理。方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2例,随机分为A组为试验组,经患肢足背静脉穿刺,踝关节上阻断浅静脉后,用微泵注入中等量的尿激酶;B组为对照组,经上肢周围静脉途径给予同剂量尿激酶,用药1周后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愈28例,治愈率为90.3%。对照组治愈21例,治愈率为67.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3.6d,后者为18.4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阻断浅静脉后的患肢给药作用更为迅速,提高了治疗效果,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及使用过程中的监测与护理。[方法]应用尿激酶对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进行溶栓治疗,溶栓前检查凝血功能,做好心理护理等,溶栓中做好监测及护理,溶栓后做好健康教育。[结果]治愈4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其中3例发生皮下出血,多为手术切口处,1例食欲缺乏,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结论]尽早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应用尿激酶溶栓,并在使用过程中密切监测和加强护理,可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最佳给药途径及其护理.方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2例,随机分为A组为试验组,经患肢足背静脉穿刺,踝关节上阻断浅静脉后,用微泵注入中等量的尿激酶;B组为对照组,经上肢周围静脉途径给予同剂量尿激酶,用药1周后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愈28例,治愈率为90.3%.对照组治愈21例,治愈率为67.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3.6d,后者为18.4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阻断浅静脉后的患肢给药作用更为迅速,提高了治疗效果,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溶栓治疗3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溶栓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采用尿激酶联合肝素治疗3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期间重点做好溶栓治疗的护理观察,及时发现出血并发症。结果34例病例中,基本治愈8例,有效26例,无无效病例。治疗期间有2例患者出现多个穿刺部位出血,经冰敷、局部加压包扎后出血停止。结论对溶栓治疗的病人,严密观察病情,做好溶栓治疗的护理,及时发现出血并发症,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2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逐年增加^[1]。DVT发生后主要采用溶栓治疗,常规经上肢浅静脉注入溶栓药物,以溶解下肢深静脉中的血栓,但治疗效果欠佳。临床上为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常采用经下肢顺行性静脉造影检查及超声学检查心J。造影检查发现造影剂随着浅静脉迅速回流而很少到达深静脉,造影效果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