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骨折在髌骨表面置换和未表面置换中的发生率分别为0.2%~21%和0.05%,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和全膝关节翻修术中分别为1.19%和0.15%~12%[1].发病因素包括患者自身原因、假体设计和手术技术等.根据骨折部位和类型、伸膝装置的完整性、髌骨假体的稳定性和残留髌骨的骨量选择治疗方案,包括非手术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髌骨部分或全切除术、单纯髌骨假体翻修术和全膝关节翻修术等.因髌骨生物力学的重要性,本文就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骨折的治疗及疗效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髌股关节置换术治疗单纯髌股关节炎的临床意义及中远期疗效.方法 1991年1月至1999年7月,应用自行研制的人工髌股关节假体(Y-L-Q型)行髌股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的单纯髌股关节炎并获得随访患者39例48膝,男6例6膝,女33例42膝;年龄38~68岁,平均54.4岁.常规于术后3个月、半年、1年及之后每年门诊随访,摄膝关节正侧位、负重位及髌骨轴位X线片,检查关节活动度,询问患者症状,根据自行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随访时间8~16年,平均12.7年.末次随访时髌股关节置换的疗效为优29膝、良12膝、可2膝、差5膝,优良率为85.4%.随访期间无假体松动或断裂,无髌骨骨折.3例5膝(10.4%)因病情持续进展而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两次手术的间隔时间为7~12年,平均9.3年.结论 应用自行设计的人工髌股关节假体(Y-L-Q型)行髌股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单纯髌股关节炎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能改善髌前痛症状,推迟全膝关节置换术时间.提高假体生存率的关键是适应证的准确选择和熟练的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3.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伸膝装置破坏是一种罕见但具有毁灭性的并发症,经股骨截肢被认为是膝关节置换术失败的最后治疗选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对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伸膝装置破坏已有多种治疗方法,但并没有文献进行系统的评价.因此本文总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伸膝装置受损治疗的相关文献,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伸膝装置破坏的研究现状、治疗具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不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1997年9月至2005年4月对94例(105膝)膝骨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前膝外翻14例,膝内翻80例,力线正常者11例.所用假体包括可旋转铰链型膝假体RK 10例14膝,活动衬垫型膝假体TACK 40例43膝,GEMINI假体44例48膝,所有患者均不置换髌骨.术前、术后在屈膝30°髌骨轴位片上测量髌骨的排列.结果 术前有膝外翻和髌骨不稳者术后髌骨不稳的发生率分别为28.6%和29.5%,使用RK、TACK、GEMINI假体的患者髌骨不稳的发生率分别为28.6%,20.9%和16.7%.4例有明显股骨或胫骨假体旋转异常.结论 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髌骨不稳定的原因包括患者术前状态、假体设计、假体位置不良等.选择合适的假体,熟练掌握手术技巧,能明显减少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轨迹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国人类风湿关节炎中髌骨的厚度及解剖学特点,探讨髌骨置换术的方法和安全性.[方法] 自2005年1月~2006年1月,对59例患者95个类风湿膝关节行全膝置换术,术中测量髌骨最厚处、最薄处和髌骨截骨后骨床的厚度以及安装髌骨假体后髌骨复合物厚度,术后对患者随访,观察膝前痛和髌骨骨折的发生率.[结果] (1)截骨前髌骨的厚度测量为最高处(22.01±1.64) mm(18~26 mm),最低处为(11.69±2.33) mm(6~16 mm).(2)截骨后髌骨的骨床厚度测量结果为(13.23±0.96) mm(11~16 mm),其中11 mm 4膝(4.2%),12 mm 15膝(12.7%),13 mm 38膝(40%),14 mm 32膝(33.7%),15 mm 5膝(5.3%),16 mm 1膝(1.1%).髌骨复合物的厚度平均为21.42 mm(20~25 mm),90.5%(86/95)的髌骨厚度在术后等于或稍低于原髌骨厚度.(3)术后随访轻度膝前痛3例,无髌骨骨折或髌骨松动病例.[结论] (1)类风湿膝关节中髌骨的厚度小于国人正常髌骨厚度的均值.(2)类风湿膝关节髌骨置换时保留12~14 mm厚度的骨床是一种安全的选择.(3)类风湿膝关节置换髌骨短期随访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屈膝的因素,以及获得相对最大屈曲度的技术.方法 自2002年3月至2007年3月,85例患者102膝行高屈曲度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LPS-Flex knee arthroplasty,LF-KA),男16例17膝,女69例85膝;年龄35~79岁,平均64.9岁.膝关节骨关节炎94膝,类风湿关节炎8膝.膝内翻畸形82膝(平均12.8°±3.1°),膝外翻畸形7膝(平均5.1°±2.4°),屈曲畸形31膝(平均15.6°±4.9°).骨缺损5膝.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术前活动度为61°~135°,平均110.5°;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41°~120.,平均85.5°.手术均采用NexGen,LPS-Flex假体.临床疗效以HSS评分为标准,根据影像学资料评估膝关节假体位置、下肢力线以及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66例81膝随访24~60个月,平均39个月.术前HSS平均(69.6±7.4)分,术后平均(90.9±4.8)分.优64膝,良11膝,中4膝,差2膝,优良率为92.6%.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100.5°,改善至术中平均136.8°,终末随访时平均127.5°.结论 膝关节活动度的改善对满足患者的日常生活需要尤为重要.患者术前活动度、手术技术、特殊的假体设计以及积极的术后锻炼都是实现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最大屈曲度的重要因素.但肥胖、有膝关节手术史、强直性脊柱炎等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活动度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计算机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在伴有关节外股骨严重畸形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了在2005年1月至2010年为5月间,我院共收治了伴有股骨严重畸形的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6例,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进行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结果平均随访27个月.术前膝评分平均10分,膝功能评分平均22分.术后膝评分平均85分,膝功能评分72分.术后下肢力线偏差均在3°以内.无患者出现导航相关并发症.结论对于伴有严重关节外畸形的患者,计算机导航全膝关节置换术不需要进行股骨、胫骨截骨,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术后患者恢复快.对此类患者计算机导航全膝关节置换术具有良好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GEMINI MKⅡ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从2003年11月~2008年9月,对102例(143膝)膝关节疾患行GEMINI MKⅡ全膝关节置换术,男35例,女67例。右侧78膝,左侧65膝。结果平均随访28.3个月(6~49个月),应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分析:优99膝(69.2%),良34膝(23.8%),中10膝(7.0%),优良率93.0%。结论GEMINI MKⅡ全膝关节置换术能有效缓解膝关节严重疾患所致疼痛,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手术效果取决于适应证的选择、假体的设计改进及正确选择、精湛的手术技术和严格的术后康复等诸多方面的协同。  相似文献   

9.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方法本组24例30膝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一期单膝置换18例,双膝同时置换6例,均采用后方稳定性假体。结果本组随访1~4年,平均2年。应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分析,优24膝,良3膝,可2膝,差1膝,优良率90%。并发症:腓总神经损伤2例,人工膝关节脱位1例,有1膝差25°不能完全伸直。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正确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操作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活动平台后交叉保留型假体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临床观察,探讨活动平台后交叉保留型假体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操作特点、注意事项及临床疗效。方法我科自2005年6月至2010年7月共开展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32例36膝,在连硬外麻或全麻下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均应用活动平台后交叉保留型假体,并对这32例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2例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1个月~5年。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优32膝,良2膝,一般2膝,优良率94.4%。患者术后在疼痛、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活动平台后交叉保留型假体不但在理论上有其独特的优越性,而且在临床上中短期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73例(95膝)严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随访时间10个月~4年(平均28个月),对其术前、术后生存质量评分和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根据生存质量评分标准,手术优良率达91.78%,HSS评分标准手术优良率达95.79%,术后在生存质量、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生存质量评价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治疗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屈膝的因素,提高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屈曲活动度。方法:自2005年3月-2010年3月,随访112例患者136膝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k—ty,TKA),男42例57膝,女70例79膝:年龄35~79岁,平均64.9岁。膝关节骨关节炎94膝,类风湿关节炎18膝。膝内翻畸形98膝(平均12.8±3.1),膝外翻畸形14膝(平均5.10±2.4),屈曲畸形3l膝(平均15.6±2.1)。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术前活动度为61°-135°,平均110.5°;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41°~120°,平均85.5°。手术均采用Zimmer高屈曲度全膝关节假体。临床疗效以HSS评分为标准,根据影像学资料评估膝关节假体位置、下肢力线以及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112例患者136膝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术前HSS平均(69.6±7.4)分,术后平均(90.9±6.7)分。优86膝,良18膝,可4膝,差4膝,优良率为92.6%。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98.5°,改善至术中平均125.4°,终末随访时平均121.5°。结论:患者术前活动度、手术技术、特殊的假体设计以及积极的术后锻炼都是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屈曲度的重因素,尤其是手术技术。但既往有膝关节手术史、肥胖等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活动度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54例57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了全膝关节置换术,37膝选用北京爱康宜诚AK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20膝选用瑞士普鲁斯公司后稳定性假体。结果本组54例57膝,随访1~7年,平均2.5年,按KSS膝关节评分标准,临床评分为65~99分(平均83分),功能评分65~90分(平均80分),优良率达96.5%。结论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假体的设计以及手术医师的经验和技术水平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正>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可导致严重后果,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预防。作者分析了363 530例全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资料,发现全髋置换术后总共静脉血栓栓塞、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0. 6%、0. 4%、0. 3%和0. 2%。2008~2016年,全髋置换术后的静脉血栓栓塞、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发生率和病死率没有变化;而全膝置换术后的静脉血栓栓塞、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 4%、0. 9%、0. 6%和0. 1%,与2008年相比较,2009~2016年静脉血栓栓塞、深  相似文献   

15.
全膝关节置换术在晚期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手术要点及康复方法。方法 对46例(5 7侧)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均得到6~66个月的随访,根据HSS膝关节评分法,44膝优,13膝良,优良率10 0 %。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最佳治疗手段,假体选择,关节面的切除和假体安放位置,膝周软组织平衡以及康复训练是取得优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血友病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手术特点及围手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方法。方法自2010年9月至2014年3月我科共对6例A型血友病性晚期膝关节炎患者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Amold分期Ⅳ期5例,Ⅴ期1例。观察围手术期凝血因子Ⅷ替代治疗过程、效果及膝关节置换术特点,对手术前及术后2年时患膝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the 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AKS)系统中的膝评分及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随访时间2~5年,平均3.6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无关节内出血、皮肤裂开,晚期无关节出血、假体松动、下沉,AKS膝评分从术前(57.7±5.6)分上升至术后2年时(97.0±1.4)分,功能评分从(65.0±6.3)分升至(92.5±4.2)分。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血友病性膝关节炎需在确保凝血因子理想活性的前提下进行,手术难度较大,但效果满意,是治疗晚期血友病性膝关节炎安全、理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骨水泥固定假体与非骨水泥固定假体的生存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全面搜索国内外关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骨水泥固定假体和非骨水泥固定假体的临床对照研究资料,按照既定的纳入、排除标准,核定检出符合评价标准的文献,提取所需研究数据,采用RevMan 5.0.18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临床对照研究12篇,共计3 244膝全膝关节置换术,骨水泥固定假体组和非骨水泥固定假体组分别为1 877膝和1 367膝,假体生存率分别为96.7%和93.0%,荟萃分析加权后OR=2.58,95%CI(1.76,3.78),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论是小于等于5年组还是大于5年组,均是骨水泥固定假体生存率高于非骨水泥假体生存率.[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假体应用骨水泥固定与非骨水泥固定相比,术后假体生存率高,但二者间的比较仍需大规模多中心的RCT来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适应证选择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适应证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对20例24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临床分析和总结。结果: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分别较术前改善70%,57%和3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全膝置换术后髌股关节的运动力学改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髌股关节问题是全膝置换术(TKA)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最近的一些资料显示,TKA术后髌股关节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12%,占人工膝关节翻修的50%[1,2],包括膝前痛、髌骨骨折、髌骨不稳、软组织撞击和假体磨损、松动等.目前的技术已能使手术后的膝关节活动度超过90°,但研究表明髌股关节的接触应力在膝关节屈曲超过90°后明显增高;再者,TKA的手术人群呈现年轻化趋势,术后的活动量来越大,因此今后髌股关节的问题会愈加突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后非感染性翻修手术的原因、治疗方案以及功能恢复情况。方法检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1991年5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所有入院行膝关节翻修的病例。于病案科进行电脑检索,检索词条为出院诊断"疼痛"或"翻修"或"松动"或"膝关节置换术后"。排除重复住院、非膝关节翻修手术以及资料丢失病例,并进一步排除其中诊断膝关节感染,以及关节液或关节组织培养阴性,但关节液呈脓性并按膝关节感染处理的病例后,共18例患者入院行膝关节置换术后非感染性翻修。根据感染性翻修的病因进行分组,总结各组翻修手术处理方式,分析翻修手术距离初次手术的间隔时间、翻修前后关节力线及关节功能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进行评估。鉴于所收集病例数较少,翻修手术与初次TKA的间隔时间以及翻修前后的关节力线主要进行描述分析;翻修前后的关节功能KSS评分为计量资料,先行Kolmogorov-Smirnov检验,若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则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8例(20膝)患者入院行非感染性膝关节翻修术。翻修病因包括:假体无菌性松动10膝[50%(10/20)],其中1膝翻修部分置换了胫骨侧假体,其余9膝均行全膝关节翻修术;膝关节僵直5膝[25%(5/20)],均行手术松解(关节镜下粘连松解1膝);初次置换术后出现垫片脱位有2例[3膝,15%(3/20)],均行垫片置换手术;关节腔异物1膝[5%(1/20)],行膝关节后路异物取出术;髌骨外翻半脱位1膝[5%(1/20)],行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紧缩术。翻修术后66.7%(4/6)膝关节力线得到良好恢复,膝关节功能术后KSS评分平均为(79.1±2.8)分,较术前(56.4±9.9)分改善(t=-7.329,P0.05)。结论导致膝关节无菌性翻修的主要原因是初次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50%)。针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假体无菌性松动、关节僵直等问题,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能够有效地恢复关节力线及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