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欧奇伟 《中外医疗》2011,30(8):106-107
目的探讨苦参碱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8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47例为治疗组,41例为对照组,2组均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治疗组加用苦参碱治疗。用药12周后观察2组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HBeAg阴转率等的变化。结果治疗组ALT复常率、TBiL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苦参碱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结论苦参碱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有效。二者联用降酶,退黄,保肝及对临床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DNMT1 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 年1 月—2019 年 12 月在杭州市西溪医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 例作为乙型肝炎组,选取同期120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 对照组。测定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对数乙肝病毒(Log HBV)、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DNMT1 水平。结果 乙型肝炎组血清AST、ALT、TBIL、TNF-α 及 DNMT1 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乙型肝炎患者血清DNMT1 与AST、ALT、TBIL 及TNF-α 呈正 相关(r =0.524、0.573、0.559 和0.519,P <0.05)。乙型肝炎E 抗原(HBeAg)阳性组AST、ALT、TBIL、 TNF-α、Log HBV 及DNMT1 高于HBeAg 阴性组(P <0.05)。HBeAg 阳性患者血清DNMT1 与AST、 ALT、TBIL、TNF-α 及Log HBV 呈正相关(r =0.602、0.615、0.584、0.565 和0.631,P <0.05)。重度炎症 组血清DNMT1 水平高于轻度炎症组(P <0.05)。重度纤维化组血清DNMT1 水平高于轻度纤维化组(P <0.05)。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DNMT1 水平升高,其水平与肝功能、肝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短期和长期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60 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4周后改为口服复方甘草酸苷每次2片,每日3次。对照组患者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30 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4周后改为口服复方丹参片。总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ALT、AST、TBil水平均明显下降,但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6个月后肝功能各项指标继续改善,ALT、AST、TBil水平均明显下降,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同时,ALB水平较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均升高,且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LO水平较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下降,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有良好的短期和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余健华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2):695-696
目的观察苦参碱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40例为治疗组,35例为对照组,2组均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治疗组加用苦参碱治疗。用药8周后观察2组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HBeAg阴转率等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在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在肝功能恢复及HBV标志物变化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ALT复常率分别为90.00%和68.57%(P〈0.05),TBiL复常率分别为87.50%和62.86%(P〈0.05);HBeAg阴转率分别为30.00%和5.71%(P〈0.01),HBV-DNA阴转率分别为37.50%和8.57%(P〈0.01),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分别为17.50%和2.86%(P〈0.05)。结论苦参碱联合复方甘草酸苷能有效地恢复肝功能、抑制HBV-DNA复制,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阿拓莫兰粉针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其对细胞因子的影响,并探讨其保护肝细胞的机制。方法10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GSH1200mg溶入5%葡萄糖液100mL,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用肌苷注射液0.4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疗程均为4~8周。比较两组治疗后肝功能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指标的变化。结果疗程结束时,治疗组TNF-α、IL-6、IL-8的降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治疗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结合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的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GSH有明显的抑制细胞因子对肝脏的炎症反应,对慢性乙型肝炎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3组,每组30例。Ⅰ组患者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Ⅱ组患者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治疗,Ⅲ组患者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和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联合治疗,疗程均为30 d。治疗前后检测3组患者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总胆红素(TB)水平及血浆白蛋白和球蛋白的比值(A/G),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Ⅰ组与Ⅱ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Ⅲ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显著低于Ⅰ组和Ⅱ组(P<0.05)。3组患者治疗前血清ALT和TB水平及A/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LT和TB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3组患者治疗后A/G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Ⅰ组与Ⅱ组患者血清ALT和TB水平及A/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Ⅲ组患者血清ALT和TB水平显著低于Ⅰ组和Ⅱ组(P<0.05);治疗后Ⅲ组患者A/G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清TNF-α水平和肝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乳果糖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血清内毒素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予以常规保肝降酶退黄治疗,治疗组35例在常规保肝降酶退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乳果糖口服20d,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水平的变化。结果乳果糖治疗组内毒素血症的复常率为85.7%,明显高于对照组45.6%(X^2=10.94,P〈0.01)。治疗组血清内毒素水平、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有显著下降,血清白蛋白(A)升高,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乳果糖具有显著降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血清内毒素水平的作用,乳果糖可防治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内毒索血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160mg/d加入10%的葡萄糖250 mL溶液中静脉滴注,疗程1个月.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PTA和腹水的深度以及血清TNF-α、IL-8、IL-10、K 及Na 水平.结果 治疗组的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8%vs 64%,P<0.05),AST、ALT、TBIL显著低于对照组,而PT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TNF-α、IL-8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IL-1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K 和Na 的水平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组未见明显的腹水增加.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可提高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好转率,显著降低血清中TNF-α、IL-8水平和提高IL-10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中药结肠灌洗联合血浆置换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血清TNF-α、IL-18及内毒素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机理.方法 选择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112例,分为中药结肠灌洗联合血浆置换组(治疗组)、血浆置换组(对照组),分别检测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清TNF-α、IL-18及内毒素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18及内毒素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同对照组比较血清总胆红素、血氨、血清TNF-α、IL-18及内毒素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中药结肠灌洗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可更有效降低肝功能、血清TNF-α、IL-18及内毒素的水平,提高重型肝炎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探讨复方半枝莲合剂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纤维化治疗中的作用。②方法将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两组。常规保肝治疗对照组30例和复方半枝莲合剂治疗观察组30例。治疗3个月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ALT、AST、TBil及血清PCⅢ、HA、LN的含量。③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ALT、AST、TBil、PCⅢ、HA、LN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0.05)。④结论复方半枝莲合剂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纤维化治疗中具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不同HBV-DNA载量与炎性因子、肝功能酶学指标的关系。方法对7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HBV-DNA载量,并以此分为阴性组(17例)、低载量组(30例)、中载量组(19例)、高载量组(12例)4组,比较各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肝功能相关酶(ALT、AST、GGT)的水平,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随着HBV-DNA载量的增高,TNF-d、IL-6均明显升高,表现为高载量组>中载量组>低载量组>阴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RP中载量组、低载量组间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血清ALT、AST、GGT水平比较,表现为高载量组>中载量组>低载量组>阴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ALT与TNF-α、IL-6相关(r=0.68、0.56,P<0.05);ALT与hs-CRP无相关性(r=0.23,P>0.05)。结论炎性因子在乙肝的发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综合检测血清炎性因子和肝脏酶学对了解乙肝体内免疫状态、临床诊断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冯明辉  庞杰 《河北医学》2010,16(8):903-905
目的:观察中医清热化湿活血法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运用具有清热化湿活血功效之中药复方联合常规护肝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5例,观察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和TNF-α、IL-6水平变化,并与单纯常规护肝治疗进行比较。结果: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与常规护肝治疗相比,中药组在在改善临床症状、恢复肝功能和降低血清TNF-α、IL-6水平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清热化湿活血法具有一定的机体免疫调节功能,配合西医常规护肝方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果糖联合培菲康对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血清及腹水TNF-α、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60)和联合治疗组(n=60),另外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口服糖分子探针乳果糖、甘露醇,采用高压液相色谱示差法测定尿乳果糖/甘露醇排泄率,测定治疗前后血清及腹水TNF-α、IL-6水平,并统计患者的病死率。结果治疗前常规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尿乳果糖/甘露醇排泄率,血清及腹水TNF-α、IL-6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尿乳果糖/甘露醇排泄率、血清及腹水TNF-α、IL-6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P<0.05或P<0.01);联合治疗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8.33%vs 18.33%,P<0.05)。结论乳果糖联合培菲康可以降低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血清及腹水TNF-α、IL-6水平,提高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类型慢性肝病与HBVBCP变异及IL-10、IL-12、TNF-α和IFN-γ关系。方法:以176例HBV感染慢性感染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轻、中、重度,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和原发性肝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ELISA检测显示技术,对患者血清进行检测HBVBCP区核苷酸(nt)1762碱基A→T和1764G→A联合突变;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技术,检测IL-10、IL-12、TNF-α和IFN-γ水平。结果:BCP变异与不同临床类型肝病呈正相关(r=0.259,P=0.001)。IL-12、TNF-α和IFN-γ的水平除了慢性肝炎中度组外,其余各组与慢性肝炎轻度组间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IL-10水平比较在慢性肝炎轻度组与其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P变异与慢性感染的不同临床类型呈正相关,随着病情的加重BCP变异的阳性率有随之增高趋势。IL-12、TNF-α和IFN-γ在HBV感染不同临床类型肝病中可能起到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鸿 《河北医学》2013,(6):819-822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联合应用的临床治疗效果,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共纳入52例诊断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及相关病史,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两组,A组患者给予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措施,B组患者给单独拉米夫定治疗措施。随访观察1年,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月,治疗后6月及治疗后1年监测患者肝功能、肾功能指标、HBV—DNA水平,并进行Child—Pugh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间肝功能指标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A¨、ALB、TBil差异比较不明显(P〉O.05);治疗后3月、6月、1年,两组患者AIJ,r、TBil明显降低,ALB明显升高,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单独组)患者相比,A组(联合组)患者A岍、TBil下降更明显,AI.B升高更明显,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HBV—DNA水平及Child—Pugh评分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HBV-I)NA水平及Child—Pugh评分差异比较不明显(P〉0.05);治疗后3月、6月、1年,两组患者HBV—I)NA水平及Child—Pugh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单独组)患者相比,A组(联合组)患者HBV—DNA水平及Child—Pugh评分下降更明显,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种治疗方法治疗后,患者的肾功能cr变化不明显,亦未出现其他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更明显的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及降低HBV—DNA水平及Child—Pugh评分,且对患者的肾功能影响比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HBVBCP)变异、HBVDNA及细胞因子与原发性肝癌(HCC)的关系。方法:将176例HBV慢性感染者分为慢性肝病组(156例)和HCC组(20例)。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ELISA检测显示技术检测HBVBCP区核苷酸(nt)1762碱基A→T和1764碱基G→A联合突变。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HBVDNA含量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水平。结果:HBVBCP变异在HCC组的阳性率(70.0%)显著高于慢性肝病组(37.8%,P〈0.01)。HCC组的血清HBVDNA含量、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慢性肝病组(P〈0.05,P〈0.01),而血清IL-10、IL-12和IFN-γ水平与慢性肝病组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HBV BCP变异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且血清TNF—α及HBV DNA复制水平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中可能也起到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姚湛  王丽娅  李丽莎 《海南医学》2014,(24):3613-36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后YMDD变异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90例慢性乙肝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拉米夫定,观察组应用拉米夫定及干扰素,测定并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过程中的HBV DNA载量,血清ALT水平,并分析ALT水平与HBV DNA载量与YMDD变异率的相关性。结果①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在治疗6个月后YMDD变异的累计发生率明显高于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的患者(P〈0.05);②未联合应用干扰素、ALT水平〈80 U/L、HBV DNA载量〉1.0×10^3 copy/ml是影响YMDD变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③ALT水平与YMDD变异率呈负相关(r=-0.62,P〈0.05),HBV DNA水平与YMDD变异率呈正相关(r=0.85,P〈0.05)。结论未联合应用干扰素、ALT水平低以及HBV DNA载量高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YMDD变异的影响因素,并且ALT水平及HBV DNA载量与YMDD变异率成相关性;临床医师应当通过ALT水平及HBV DNA载量进行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46例分为A组、B组;两组均予常规降糖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药物厄贝沙坦治疗,疗程12周,同时设健康对照组。观察A、B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肌酐、肾脏彩色多普勒血流情况、HOMA2-IR;同时记录治疗过程中尿白蛋白排出量(UAE)和平均动脉压(MAP)情况。观测健康参照组以上参数(检查只做一次)。结果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TNF-α水平均高于健康参照组(P〈0.01),厄贝沙坦治疗A组后TNF-α水平比B组低(P〈0.05)。结论降低血清TNF-α水平可能是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中血清载脂蛋白A1(APOAl)临床价值。方法收集377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233例,肝炎肝硬化组105例,原发性肝癌组39例。检测血清APOAl水平,并与HBVDNA、谷丙转氨酶(ALT)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随着疾病进展,APOAl水平、HBVDNA载量、ALT水平均逐渐下降,肝癌组中位数最低,APOAl水平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l〈0.05);HBVDNA载量、ALT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组分别与肝硬化组及肝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但肝硬化组及肝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APOAl水平与HBVDNA载量呈负相关(尸〈0.05),而与AIJT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APOAl水平是反映慢性乙肝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对于判断病情及预后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128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对照组64例,两组均给予同样的综合治疗,治疗组增加恩替卡韦和地塞米松治疗。结果治疗组血清HBV—DNA转阴率为91.5%(P〈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总胆红素恢复正常率为67.2%、62.5%,总有效率为85.9%,病死率为14.1%,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疗效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