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谷氨酰胺双肽强化的肠外营养在全胃切除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含谷氨酰胺双肽增强的肠外营养对全胃切除术后患者代谢指标、免疫功能和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68例行全胃切除的胃癌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等氮[0.20g/(kg·d)]、等能量[30kcal/(kg·d)]的肠外营养7 d,实验组接受谷氨酰胺双肽的补充,相当于谷氨酰胺0.34g/(kg·d).在术前和术后第1、8天取血测定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CD3、CD4、CD8、CD4/CD8比值、淋巴细胞转换率,并对患者的住院时间进行观察.结果术后第8天,实验组CD4、CD4/CD8、淋巴细胞转换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患者手术后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含谷氨酰胺双肽的肠外营养可改善全骨切除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外混合营养和单纯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的144例老年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外混合营养组(82例)和肠外营养组(62例)。比较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和前白蛋白(PA)、淋巴细胞总数(TLC)等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混合营养组肺部感染和咽部不适发生率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而在切口感染、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上,两组数据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混合营养组的TLC、TF、PA等临床指标改善明显,与肠外营养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后应用肠内外混合营养支持具有改善营养状态提高机体免疫水平,有利于减少术后肺部感染及咽部不适等并发症,对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微信的延续性护理对全胃切除术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全胃切除术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微信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和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ALB、PA、TRF指标及SF-36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全胃切除术患者采用微信的延续性护理,可显著改善其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胃远端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残端漏的营养支持经验,以提高十二指肠残端漏的治疗水平。方法对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实施胃远端及全胃切除术后所发生的12例十二指肠残端漏(其中胃良性疾病3例;胃癌9例)病人的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于术后早期行十二指肠造口及腹腔引流术,采用持续胃肠减压,先给予肠外营养,然后实施从肠外营养支持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手段。12例病人在肠外营养中强化了谷氨酰胺,10例使用了生长抑素,6例病人在十二指肠残端漏愈合期加用了生长激素。在首次胃手术后,2例漏口28~38 d自愈;10例漏口于2次手术后50~91 d愈合。其中1例因肺部感染合并严重的腹腔感染于首次术后31 d死亡。结论保证腹腔引流管通畅、持续胃肠减压,特别是肠外结合肠内营养支持、强化谷氨酰胺、生长抑素、生长激素等措施,是促进十二指肠残端漏愈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在肠外营养支持中,非蛋白热卡的主要能源物质之一是脂肪乳剂.有研究提示脂肪乳剂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有影响(Br J Surg,1986;73:843),但尚少脂肪乳剂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报道.我们选取了30例胃癌根治术的病人,将其随机分为静脉营养(TPN)组和非TPN组,前瞻观察了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1994年1月至1995年12月择期胃癌手术病人30例,男28例,女2例;年龄40~79岁,平均59岁.均行胃癌根治术.术后随机分为:①静脉营养组(n=20),供能146~167KJ/(kg·d),供氮0.2g/(kg·d),其中 40%~50%非蛋白热卡由10%IntraliPid提供,其余的50%~60%由葡萄糖提供.②非TPN组(n=10),供能62~83KJ/(kg·d),由葡萄糖提供,供氮 0.2g/(kg·d).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结构脂肪乳(STG)和中长链脂肪乳(MCT/LCT)对肝硬化患者氮平衡及蛋白质代谢的影响,进一步评估STG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解放军105医院消化内科2010年3-10月被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26例,分为STG组(17例)和MCT/LCT组(9例,MCT与LCT物理混合).两组患者于住院后第1~6天接受肠外营养,根据体重计算患者每日所需营养支持量.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氮平衡、肝脏酶学指标(ALT、AST、TBIL)、血浆蛋白质[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水平及临床营养测量指标.结果 治疗过程中,有3例患者退出,其中STG组2例,MCT/LCT组1例.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进行6d的肠外营养后,STG组(6.4±2.1g)患者累积氮平衡值明显高于MCT/LCT组(2.8±2.3g,P<0.05);两组患者PA和ALB水平均较治疗第1天上升(P<0.05);两组肝脏酶学指标及血浆蛋白质水平与治疗第1天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营养测量指标三头肌皮褶厚度和上臂肌围与治疗第1天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之间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STG比MCT/LCT具有更好的氮平衡,能有效改善蛋白质代谢,促进肝硬化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七味白术散与酵母菌的临床联合运用提供微生态学依据。方法给抗生素造模菌群失调腹泻小鼠,分别灌胃25%超微七味白术散[0.04g/(kg·d)]+25%酵母菌[0.25×10~(10)个酵母/(kg·d)]、50%超微七味白术散[0.08g/(kg·d)]、全量传统七味白术散[0.16 g/(kg·d)]、无菌生理盐水0.16g/(kg·d),采集回肠的肠道内容物,提取微生物宏基因组DNA,用乳酸杆菌特异引物PCR扩增后进行ARDRA分析。结果 25%超微七味白术散+25%酵母菌组的OTUs(分类单元)数为5,Shannon指数为2.3219,Brillouin指数为1.3814,与正常组和50%超微七味白术散组数据相同,高于全量传统七味白术散组和模型组;从主成分分析来看,25%超微七味白术散+25%酵母菌组累积贡献率低于正常组,高于50%超微七味白术散组、全量传统七味白术散组和模型组。结论 25%超微七味白术散+25%酵母菌对乳酸杆菌多样性的调控作用优于50%超微七味白术散组和全量传统七味白术散组,更有利于腹泻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梁义  杨忠  魏璐  谭新杰 《武警医学》2007,18(4):264-266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戊四氮(PTZ)致SD大鼠慢性点燃癫(癎)模型的效果.方法 采用PTZ腹腔注射制作SD大鼠慢性点燃模型,并将其分为对照组、癫(癎)Ⅰ组[PTZ,30 mg/(kg·d)]、癫(癎)Ⅱ组[PTZ,35 mg/(kg·d)]、癫(癎)Ⅲ组[PTZ,40 mg/(kg·d)];观察发作情况;分别计数雌雄鼠发作只数并对发作后大鼠脑组织行尼氏染色.结果 Ⅰ,Ⅱ组之间潜伏期无显著差异;Ⅲ组与Ⅰ,Ⅱ组之间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组潜伏期最短,但死亡率高;雌雄鼠在各剂量条件下未见显著差异;癫(癎)组比对照组明显的组织增生,各剂量癫(癎)组织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该实验中,PTZ腹腔注射致SD鼠点燃慢性癫寮模型的最适剂量是30~35 mg/(kg·d).  相似文献   

9.
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营养状况中的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并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在伤后48h内放置鼻饲管后使用自配营养液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组使用氨基酸、脂肪乳及葡萄糖实施肠外营养支持,两组病例均按14~18cal/(kg·d)实施早期营养过渡支持,1周后两组病人均按30cal/(kg·d)提供营养支持。观察指标包括上臂肌围、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每个指标在营养支持实施前测定1次,以后每周测定1次。结果:两组病人各自在改善上臂肌围、血清总蛋白以及白蛋白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试验中未发现病人出现误吸及吸入性肺炎、腹泻、败血症等并发症。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在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营养状况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亦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于改善脓毒症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8例.对照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肠内营养混悬液,从40mL/h开始,每2小时监测患者胃潴留量1次,依患者耐受情况酌情增加鼻饲量,维持量一般80~100mL/h.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谷氨酰胺(Gln)治疗,0.3-0.4g/kg/d,209谷氨酰胺注射液用于250ml葡萄糖与复方氨基酸混合溶液中静脉滴注,滴速为20-30滴/min,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7、14天时血浆总蛋白,血浆白蛋白,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APACHⅡ评分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血浆总蛋白、血浆白蛋白同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治疗后实验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APACHⅡ评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谷氨酰胺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促进蛋白质合成并提供能量,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有效提高患者免疫力,抑制炎症反应,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好的营养支持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