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观察68例高血压病患者血压与左室肥厚与收缩及舒张功能的相关关系。结果24h平均脉压、白昼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和无左心室肥厚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LVH的发生有关系。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丽琼  施有为 《广东医学》2003,24(9):955-956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的脉压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 对 14 0例高血压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室间隔厚度 (IVST)及左室厚壁厚度 (PWT) ,根据公式测得左室重量指数 (LVMI)。按脉压 (PP)和平均动脉压 (MBP)进行分组比较 ,以MBP≤ 110mmHg及 >110mmHg分成两组 ,再以PP≤ 60mmHg及 >60mmHg分成两个亚组。结果 MBP相同 ,PP不同 ,LVMI差异有显著性。MBP不同 ,PP相同 ,LVMI差异无显著性。PP增加LVMI增加 ,LVMI与SBP及PP呈正相关 ,与DBP呈负相关。结论 脉压增大是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晓育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1):1691-1692,169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对59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ABP)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测量ABP和超声心动图的各种参数。将24hPP≥60mmHg的患者29例列为A组,24hPP<60mmHg的患病30例列为B组。评价不同全天平均脉压(ABPP)对左室肥厚的影响。结果A组与B组比较,全天平均舒张压(24hABPD)和心脏射血分数(EF)明显下降(P<0.05和P<0.01),而全天平均收缩压(24hABPS)、左室重量指数(LVMI)和动脉僵硬度指数(ASI)明显增加(P<0.05)。结论脉压升高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项延郡 《广西医学》2002,24(6):881-882
高血压病是引起左心室肥厚 (LVH)的主要原因 ,但脉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却少见报道。笔者对 1999年 12月至 2 0 0 1年 10月 2 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声心动图和动态血压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中LVH与脉压关系。1 资料、方法与结果1 1 研究对象 :入选患者均符合 1999年WHO/ISH建议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共 2 78例。其中男性 15 3例 ,女性 12 5例 ,高血压病史从 1年到 4 0年 ;收缩压 14 0~ 2 2 0mmHg(1mmHg =0 133kPa) ,舒张压90~ 130mmHg ;年龄 32~ 84岁 ,平均 (6 2 4± 13 6 )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 (leftventricularhypertrophy ,LVH)与动态脉压和主动脉根部内径 (aorticrootdimension ,AOD)变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 2 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测 10 7例高血压病患者 ,以左室重量指数 (leftventricularmassindex ,LVMI)作为评价LVH的指标 ,将患者分为左心室肥厚组 (n =2 9)和无左心室肥厚组 (n =78)。结果 :2 4h平均脉压、白昼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和主动脉根部内径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和无左心室肥厚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夜间平均脉压和AOD与LVMI的关系最密切 (P <0 .0 0 1)。结论 :主动脉根部内径和脉压 ,尤夜间平均脉压增大在LVH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和左心室肥厚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按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男〉120g/m^2,女〉115g/m^2,将242例高血压患者分为左心室肥厚组(64例)和非左心室肥厚组(178例),并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左心室肥厚组的24h平均脉压(PP)、白天脉压(dPP)、夜间脉压(nPP)和非左心室肥厚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LVMI与年龄、SBP、PP显著相关(P〈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P是LVMI的主要影响因素(P〈0.01)。结论PP增大与高血压患者LVH密切相关,是LVMI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5 4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分成杓型和非杓型两组 ,比较昼夜血压变化与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等指标。结果 非杓型组左心室肥厚的程度及 2 4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睡眠时最低收缩压较杓型组显著增高 (P <0 .0 5和 0 .0 1)。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夜间血压水平与血压节律性变化对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 2 4h动态脉压 (2 4hpp)与左心室肥厚 (LVH)的相关关系。方法 测定 5 4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 (ABp)和超声心动图的各种参数。将 2 4hpp≥ 60mmHg者 2 8例为A组 ,2 4hpp <60mmHg为B组。结果 A、B两组LVH的发生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 <0 .0 1) ,左心室重量指数 (LVMI)与 2 4hpp、2 4h平均收缩压 (2 4hSBP)呈密切正相关。结论  2 4hpp可作为评价抗高血压药物能否更好地减少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 2 4h平均脉压 (PP)与左心室肥厚 (LVH)的关系。方法 对10 8例EH患者进行 2 4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 ,并根据有无左心室肥厚 (LVH)分为两组 :非LVH组 4 0例、LVH组6 8例进行观察。结果 LVH组 2 4h平均收缩压 (SBP)、2 4h平均PP显著大于非LVH组 (P <0 .0 1)。结论 EH患者的 2 4hPP与LVH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脉压和病程的关系。方法根据71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入院时的血压计算脉压,并根据这些病人入院时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确定有无左心室肥厚,由Logistic回归分析左心室肥厚与脉压和病程的关系。结果左心室肥厚35例,脉压(OR1.3)、高血压病程(OR 2.1)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结论脉压、高血压病程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左心室肥厚的正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对114例年龄超过60岁的高血压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室间隔厚度(IVST)及左室室壁厚度(PWT),根据公式测得左室重量指数(LVMI).按脉压(PP)和平均动脉压(MBP)进行分组比较,以MBP≤110mmHg及<110mmHg分别分成两组,再以PP≤60mmHg及<60mmHg分别分成两个亚组.结果 MBP相同,PP不同,LVMI差异有显著性.MBP不同,PP相同,LVMI差异无显著性.PP增加LVMI增加,LVMI与SBP及PP呈正相关,与DBP呈负相关.结论 在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增大与高血压左室肥厚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对114例年龄超过60岁的高血压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室间隔厚度(IVST)及左室室壁厚度(PWT),根据公式测得左室重量指数(LVMI)。按脉压(PP)和平均动脉压(MBP)进行分组比较,以MBP≤110mmHg及〉110mmHg分别分成两组,再以PP≤60mmHg及〉60mmHg分别分成两个亚组。结果 MBP相同,PP不同,LVMI差异有显著性。MBP不同,PP相同,LVMI差异无显著性。PP增加LVMI增加,LVMI与SBP及PP呈正相关,与DBP呈负相关。结论 在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增大与高血压左室肥厚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昼夜血压 与左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8例原发性高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成构型与非构型组,比较昼夜血压变化与室 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左室重量等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126例高血压患者,根据心脏彩超提示左室肥厚情况分为肥厚组(n=52例)和非肥厚组(n=74例)。比较两组动态血压指标及血压变异性,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血压变异性对左室肥厚的影响。 结果 高血压肥厚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均高于非肥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4h SBP 与dSSD、nSSD为左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24h SBP 与dSSD、nSSD是影响左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平稳控制血压对防止左室肥厚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蔡晓萍  关浩增 《广西医学》2003,25(5):690-692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 (LVH)与血压变异性 (L BPV)的关系。方法 :对 10 6例伴有或不伴有LVH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进行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并与年龄相近的正常血压者 4 0例进行对比 ,分析血压的变异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LVH与无LVH组患者的 2 4小时收缩压标准差 (2 4hSSD) ,2 4小时舒张压标准差 (2 4hDSD) ;昼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 ,舒张压标准差 (dDSD) ;夜间收缩压标准差 (nSSD) ,舒张压标准差 (nDSD)均显著增大 (P <0 0 5 )。LVH组较无LVH组的 2 4hSSD、2 4hDSD、dSSD显著增大 (P <0 0 5 )。结论 :EH患者心血管交感、迷走神经功能失衡 ,伴LVH时这种改变更明显。EH患者的BPV变化 ,与LVH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疗效,并探讨其有无醛固酮逃逸。方法将75例高血压心室肥厚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经20-26周服药后分析血压、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变化。结果两组血压下降及逆转左心室相同,苯那普利组醛固酮逃逸发生率36%,有逃逸者心室肥厚逆转较差。结论缬沙坦能较好的逆转心室肥厚,长期应用无醛固酮逃逸,可能优于苯那普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