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枢椎椎弓根峡部内上壁为解剖标志的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57例成人枢椎行三维CT重建,在三维重建图像上测量枢椎左右侧椎弓根的中部宽度L1和高度L2;以枢椎椎弓峡部内上壁为标志横断面确立左右侧的最外侧模拟进钉点B和最内侧模拟进钉点A到峡部距离;测量最佳进钉点S(经过枢椎椎弓根中部宽度连线的中垂线与峡部后侧皮质交点)到峡部内壁距离,分别测量A、B、S点横断面进钉角度最大置钉角度区间;冠状面上测量S点距离峡部内上壁距离;测量S点进钉最佳内倾角及上倾角。选择2007年10月~2011年7月收治的33例患者采用枢椎椎弓根峡部内上壁为标志实施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其中新鲜齿状突骨折13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10例,横韧带损伤伴寰枢椎脱位7例,寰椎骨折3例。观察手术中与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相关的并发症,术后三维CT重建观察螺钉的位置。结果:CT横断面测量进钉点A、B、S到峡部的距离为1.75mm、9.01±0.62mm、5.77±0.53mm,S点置钉角度区间与A、B点置钉角度区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冠状面上S点距离峡部内上壁距离为4.30±0.49mm;S点进钉内倾角为30°、上倾角为26°时为最佳进钉角度。临床共置入枢椎椎弓根螺钉66枚,术中显露良好,未出现椎动脉、静脉丛损伤出血及脊髓、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术后三维CT复查显示所有枢椎椎弓根螺钉均未误入椎管或椎动脉孔,术中测量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横断面上与枢椎椎弓峡部内壁水平间距为5.44±0.72mm,冠状面上距离峡部内上壁为4.50±0.52mm,与术前S点测量值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枢椎椎弓根与峡部存在恒定位置关系,以枢椎椎弓峡部内上壁为解剖参照行枢椎椎弓根置钉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枢椎椎弓峡部引导下寰椎椎弓根置钉的CT测量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在枢椎椎弓峡部引导下实施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48例成人寰枢椎行三维CT重建,取枢椎椎弓峡部内上缘与寰椎的横断面图像。测量椎管正中线至寰椎椎弓根内壁、外壁及枢椎椎弓峡部内壁、外壁的距离,分别为L1、D1、L2、D2;0°内倾角置钉时,以枢椎椎弓峡部内上壁为解剖标志,确立最内侧进钉点A和最外侧进钉点B,减去螺钉半径1.75mm,A、B点至枢椎椎弓峡部内上壁的距离分别为(L1-L2+1.75mm)、(D1-L2-1.75mm),寰椎后弓上置钉时螺钉允许的最大内倾角与最大外倾角大致相等时的点为最佳进钉点(M点),记录M点至枢椎椎弓峡部内上壁水平间距。自2004年3月~2009年3月对29例患者采用以枢椎椎弓峡部为标志实施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其中陈旧性齿状突骨折24例,横韧带损伤并寰椎前脱位5例。观察手术过程中与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相关的并发症,术后三维CT重建观察螺钉的位置。结果:0°内倾角置钉时,CT测量最内侧进钉点A、最外侧进钉点B、最佳进钉点M至枢椎椎弓根峡部内上壁的水平间距分别为4.22±0.54mm、8.66±0.73mm、5.79±0.63mm。临床共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58枚,术中枢椎椎弓峡部内上壁均得到良好显露,未出现椎动脉、静脉丛损伤出血及脊髓、C2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术后三维CT复查显示所有寰椎椎弓根螺钉均未误入椎管或椎动脉孔,测量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与枢椎椎弓峡部内上壁水平间距为5.45±0.82mm,与术前M点测量值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纠正寰椎旋转移位后,以枢椎椎弓峡部内上壁作为解剖参照,寰椎椎弓根存在一定的置钉安全区间,利用该解剖标志行寰椎椎弓根置钉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通道的CT测量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扫描测量指导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置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具干燥枢椎标本行椎弓根螺钉置入,然后应用CT测量进针的角度、钉道长度以确定最佳进钉点,并根据测量数据和术前影像学检查对10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行前路寰枢椎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观察寰枢椎复位及螺钉位置情况.结果:枢椎椎弓根的平均长度为25mm,进针点距离枢椎正中线6.6mm,安全进钉的角度向外倾斜21°±2°,下倾10°±2°.10例患者寰枢椎均完全复位,枢椎椎弓根螺钉均位于椎弓根钉道内.结论:前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有较高的安全性,术前行CT扫描对于前路寰枢椎内固定手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解剖定位研究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目的:建立简易可靠的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定位技术。方法:设定寰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利用40套干燥配套寰枢椎标本,测量与进钉点相关的数据参数,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结果: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和枢椎下关节突中线与后正中矢状面的距离分别是19.61mm、19.21mm,二者仅相差0.40mm。结论:枢椎下关节突中心点可作为术中判断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解剖学定位标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简易可靠的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定位技术。方法 设定寰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利用40套干燥配套寰枢椎标本,测量与进钉点相关的数据参数,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结果 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和枢椎下关节突中线与后正中矢状面的距离分别是19.61mm、19.21mm,二者仅相差0.40mm。结论 枢椎下关节突中心点可作为术中判断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解剖学定位标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枢椎棘突螺钉和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拔出力强度.方法 取8具新鲜尸体枢椎标本(C2).于椎体两侧随机进行枢椎棘突螺钉和椎弓根螺钉固定,置入直径为4.0 mm的皮质骨螺钉.枢椎棘突螺钉进钉点选择为棘突的基底部、棘突及椎板的交界处,进钉角度为水平置钉,螺钉由对侧棘突基底部穿出,形成双层皮质固定;枢椎椎弓根螺钉在直视椎弓根下置钉.置钉后行拔出强度实验,比较2种螺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力强度.结果 枢椎棘突螺钉的平均拔出力强度为(387.56±137.73)N,稍小于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平均拔出强度(465.25±214.32)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2,P =0.403);枢椎棘突螺钉的平均钉道长度为(21.42±1.14) mm,稍短于枢椎椎弓根螺钉的(23.16±1.0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8,P <0.05). 结论 枢椎棘突螺钉具有椎弓根螺钉相近的生物力学拔出力强度,枢椎棘突螺钉在生物力学上具有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枢椎棘突螺钉和椎弓根螺钉的技术难度和相关解剖学参数,探讨枢椎棘突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10年2月至7月,选取10具颈椎标本,男5具,女5具,年龄45~76岁,平均60.5岁。将标本俯卧,颈部置于中立位。从C1-C3剔除颈部后侧所有的软组织,以清楚地暴露枢椎侧块和峡部。枢椎椎体左右侧任意选择进行棘突螺钉和椎弓根螺钉固定,各10枚螺钉,置入直径为4.0mm的皮质骨螺钉。枢椎棘突螺钉以枢椎棘突螺钉的进钉点选择为棘突的基底部、棘突和椎板的交界处,进钉角度水平置钉,螺钉由对侧棘突基底部穿出,形成双层皮质固定;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方向与矢状面夹角15°~20°,与横断面夹角约30°。螺钉置入后,使用多层螺旋CT扫描机对标本进行扫描重建。测量螺钉在骨内的实际深度,记录椎弓根螺钉和棘突螺钉置钉失败、穿破椎弓根、进入椎管或置入横突孔的螺钉数目。结果:枢椎棘突螺钉和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均无明显的技术困难。棘突螺钉未见螺钉置入椎管和劈裂棘突,但椎弓根螺钉有1枚螺钉突出椎弓根外侧皮质,侵犯横突孔。枢椎棘突螺钉的平均钉道长度为(21.4±1.4)mm,稍短于枢椎椎弓根螺钉的(23.7±1.0)mm,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387,P〉0.05)。结论:枢椎棘突基底部具有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枢椎棘突螺钉较椎弓根螺钉固定相对安全、简单。  相似文献   

8.
枢椎椎板螺钉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测量枢椎椎板和椎弓根的解剖学参数,探讨枢椎后路椎板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50例干燥枢椎标本与椎板螺钉进钉技术相关的解剖学数据,指标包括椎板上、中、下部分的厚度,椎板高度,椎弓根高度,椎弓根上、中部宽度,进钉点至椎动脉孔内侧壁及侧块中点的距离,椎板轴线与矢状面的夹角。结果:椎板上部厚度平均为4.34mm;中部厚度平均为6.16mm,16%小于5mm;下部厚度平均为6.15mm,18%小于5mm;椎板高度平均为12.30mm;椎弓根高度平均为8.25mm;椎弓根上部宽平均为7.39mm,16%小于5mm;中部宽平均为5.28mm,22%小于5mm;进钉点至椎动脉孔内侧壁及侧块中点的距离分别平均为32.52mm和28.23mm;椎板轴线与矢状面的夹角平均为43°。结论:枢椎后路椎板螺钉固定在国人是可行的,适用于88%的患者。与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相比,椎动脉损伤的危险性小,但其力学性能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寰椎椎弓根轴位、矢状位多平面CT重建,测量个体化改良椎弓根进钉路径数据,以期提高寰椎椎弓根置钉准确率。方法:20具成人颈椎标本,男11具,女9具,年龄不详。进行螺旋CT薄层扫描多平面重建,在寰椎椎弓根轴位像上建立改良的椎弓根进钉路径,即经椎管外缘和齿突孔外缘划切线L1线,经椎动脉孔内缘画L2线平行于L1线,经L1、L2线之间中点画A线平行于L1、L2线,A线即为改良的寰椎椎弓根进钉路径。根据A线确定并测量椎弓根进钉点、进钉方向等个体化置钉参数,根据测量的置钉参数在标本的寰椎椎弓根置入直径3.5mm皮质骨螺钉。置钉后行螺旋CT扫描,按Ludwing椎弓根置钉安全标准统计椎弓根螺钉误置率。结果:多平面CT重建后影像学测量表明,改良寰椎椎弓根进钉路径的进钉点距寰椎后结节:右侧25.8±1.9mm,左侧25.7±1.8mm,比传统的进钉点(距寰椎后结节18~20mm)更偏外;进钉内倾角度:右侧21.1°±4.6°,左侧20.0°±4.9°,比传统的内倾角(0~10°)更大。20具颈椎标本共置钉40枚,按照Ludwing椎弓根置钉安全标准:0级36枚(90%),1级4枚(10%)。结论:寰椎椎弓根多平面CT重建下建立的改良椎弓根进钉路径,能够获取进钉点、进钉角度的个体化置钉参数。该路径比传统的方法进钉点更偏外,内倾角更大,能够提高寰椎椎弓根置钉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成人尸体枢椎干骨标本进行解剖学测量,探索一种简便、精确的植钉方法,为临床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60具完整且无畸形的成人尸体枢椎干骨标本,以椎弓根内、外侧缘与侧块交界处连线的中点作纵垂线,经横突后支与下关节突外侧缘交界处作水平线,两线交点偏外1~2 mm处为进钉点,经椎弓根植钉,分别测量椎弓根高度及宽度、最大进钉长度、钉道至椎管和横突孔最短距离、进钉角度等解剖参数,评估枢椎椎弓根螺钉植钉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结果椎弓根上缘、中部、下缘宽度分别为(7.35±0.89)、(5.50±1.48)、(3.97±1.01)mm,椎弓根高度为(9.94±1.16)mm。最大进钉长度为(25.91±1.15)mm,进钉方向与冠状面夹角为(26.95±1.88)°、与矢状面夹角为(22.81±1.61)°。钉道至椎管、横突孔的最短距离分别为(2.72±0.83)mm和(1.98±0.26)mm。结论分别经椎弓根内、外侧缘与侧块的交界处,以及经横突后支与下关节突外侧缘的交界处作为枢椎椎弓根进钉点坐标的定位标志进行植钉,在解剖形态学方面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临床置入寰枢椎椎弓根钉如何避免损伤椎动脉寻找解剖学依据。方法 成人头颈部尸体标本10具20侧,解剖观察椎动脉V3段走行特点并研究其相对寰枢椎椎弓根的空间位置关系。结果 椎动脉V3段在椎动脉沟内走行时,椎动脉与椎动脉沟底部距离从外向内逐渐增大,最窄处为椎动脉沟外缘,此处与相应椎动脉下缘的距离为(1.46±0.98)mm,距中线为(20.45±2.19)mm。寰椎椎弓根钉进钉点处椎动脉下缘距椎动脉沟底部的距离为(1.99±0.85)mm。枢椎横突孔內缘与椎动脉內缘的距离为(2.3±0.4)mm。发现寰枢椎椎弓根处VA变异不适合置钉者各一侧。结论 大部分寰枢椎椎弓根钉进钉点是安全的,但由于寰枢椎发育及椎动脉V3段变异并不少见,椎弓根钉置入时应尽量个体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骶移行椎S1椎弓根进钉方法及临床初步应用效果。方法测量17例腰骶移行椎标本及30例正常骶骨标本的S1椎椎弓根横径、上下径、椎弓根中心轴线长度及角度,采用特定进钉点治疗15例腰骶移行椎患者。结果根据测量结果确定椎弓根螺钉置钉点。S1椎弓根横径:腰骶移行椎(22.47±4.67)mm,正常椎(26.72±3.76)mm(P0.05)。上下径:腰骶移行椎(20.71±2.97)mm,正常椎(25.38±4.62)mm(P0.05)。椎弓根中心轴线长度:腰骶移行椎(41.27±5.65)mm,正常椎(49.83±6.72)mm(P0.05)。移行椎椎弓根A角:腰骶移行椎6.54°±1.98°,正常椎6.31°±1.72°(P0.05);B角:腰骶移行椎43.55°±11.21°,正常椎35.71°±10.63°(P0.05)。腰骶移行椎的上关节突形态与正常者相近,但双侧不对称者多见。腰骶移行椎17例中11例出现不对称,正常椎30例中2例不对称,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形槽形态在正常骶骨中不易见到,在腰骶移行椎中出现率为100%。结论腰骶移行椎后部横突变异,上关节突不对称率高,而V形槽出现恒定。以V形槽外缘3 mm处为纵线,以上关节突关节面下缘水平线为横线,其交点作为椎弓根螺钉进钉点。角度选择A角在6°左右、B角在43°左右,长度选择35~40 mm之间,临床应用收到理想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解剖学测量和临床应用, 探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可行性、安全性 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对 20具成人颈椎标本通过 CT扫描后进行数据测量, 内容包括: 椎体高度、椎体 前后径、椎体宽度、椎弓根横径、椎弓根高度、螺钉长度、横切面角度、矢状面角度、横切面进针点距离、 矢状面进针点距离, 确定进针点, 并进行尸体标本置钉。根据测量数据和术前影像学检查对 5例颈椎骨 折脱位患者行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 术后观察复位及螺钉位置情况及短期随访结 果。结果 横切面角度从 Cxiaobiaokaishi3xiaobiaojieshu(45.7°±4.0°)至 Cxiaobiaokaishi5xiaobiaojieshu(52.1°±5.9°)逐渐增大, 至 Cxiaobiaokaishi6xiaobiaojieshu(47.8°±6.7°)、Cxiaobiaokaishi7xiaobiaojieshu(44.4°±8.3°)又 有所减小。矢状面角度从 Cxiaobiaokaishi3xiaobiaojieshu(93.4°±7.2°)至 Cxiaobiaokaishi6xiaobiaojieshu(112.1°±6.2°)逐渐增大, 至 Cxiaobiaokaishi7xiaobiaojieshu(102.7°±8.5°)又有所减小。横 切面进针点 Cxiaobiaokaishi3xiaobiaojieshu~Cxiaobiaokaishi5xiaobiaojieshu位于椎弓根对侧, Cxiaobiaokaishi6xiaobiaojieshu~Cxiaobiaokaishi7xiaobiaojieshu位于椎弓根同侧;矢状面进针点距离 3.4~7.5 mm。 5例患者术 中减压彻底, 螺钉均位于椎弓根钉道内, 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OA)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结论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的理想进针点位于距上终板 5 mm左右, 椎 体前正中线附近。横切面角度约为 45.7°~52.1°, 矢状面角度约为 93.4°~112.1°。螺钉长度约为 32 mm。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经椎弓根定位引导骶髂螺钉置入的可行性,设计导向器并初步验证其安全性。方法通过对100例(男女各50例)正常成人S1椎弓根与骶髂关节间特殊解剖关系的CT影像学测量,以明确经椎弓根定位引导螺钉置入的安全角度范围。据此制作导向器,并在5具模拟骨盆(10例骶髂关节)上进行初步安全性验证。结果水平、冠状面上骶髂通道最窄处宽度及最窄处横截面积完全允许骶髂螺钉的置人;当定位针定位于S1椎体中心时,在水平面、冠状面上男性分别有(16.93±6.14)°、(27.11±7.18)°的安全范围,女性为(17.60±2.74)°、(28.28±6.12)°的安全范围,且男、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经导向器置入10枚螺钉位置良好,无置钉不当或置钉失败。结论经椎弓根定位引导螺钉置入安全、可行。对于传统置钉方式不适合的骶骨侧块下倾角较大者,或是骶髂通道过于狭窄者,若在空间上允许骶髂螺钉的置入,均可应用导向器置钉。  相似文献   

15.
Using axial computed tomography (CT), we measured pedicle width, pedicle axis length, pedicle transverse angle, and distance between screw entry point and vertebrae midline in the cervical spines (C3-C7) of 40 patients. All measurements were greater in men than in women, and we noted significant sex differences at most levels of pedicle inner and outer widths (P < or = .05 or P < or = .01). Mean pedicle inner and outer widths for all levels and all patients ranged from 2.3 to 3.0 mm and from 5.0 to 6.0 mm, respectively. Mean distances between screw entry point and vertebrae midline ranged from 22.2 to 23.7 mm. Results of this study-along with axial CT measurements of individual pedicle diameter, pedicle transverse angle, and screw entry point-would be useful when considering and performing transpedicular screw fixation in the cervical spine.  相似文献   

16.
背景:植入寰椎侧块的双皮质螺钉存在损伤位于寰椎侧块前方的颈内动脉的风险。目的:通过对颈部三维CT血管成像多平面重建测量,研究寰椎侧块螺钉钉道与颈内动脉的位置关系,以避免寰椎侧块螺钉植入造成颈内动脉的损伤。方法:从2012年9月至2012年11月行头颈CT血管造影扫描的患者中选取寰枢椎及头颈部血管无明确病变者126例,利用其图像数据进行三维多平面重建成像,在寰椎侧块螺钉进钉平面上测量颈内动脉与寰椎前皮质的最短距离,寰椎侧块的宽度,颈内动脉内侧缘分别至寰椎正中线、过横突孔内侧缘的矢状线、过进钉点的矢状线的距离,并测量进钉点与颈内动脉内侧缘切线的外偏角,同时在进钉平面上根据寰椎侧块进行区域划分,根据颈内动脉内侧缘所在区域分析颈内动脉与寰椎侧块的位置关系。结果:在寰椎侧块螺钉进钉平面上,颈内动脉与寰椎前皮质的最短距离为(3.32±1.07)mm,有35侧(13.9%)小于2mm,最小值为1.49mm;颈内动脉内侧缘至寰椎正中线的距离为(22.99±2.86)mm;颈内动脉内侧缘与过横突孔内侧缘的矢状线距离为(1.08±1.50)mm,其中182侧(72.2%)颈内动脉内侧缘位于横突孔内侧;颈内动脉内侧缘与过进钉点的矢状线距离为(3.99±1.84)mm;进钉点与颈内动脉内侧缘切线的外偏角为(9.90±5.57)°,最小值为-4.6°,其中有17侧(6.7%)小于0°。各项测量指标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内侧缘位于侧块外侧有95侧(37.7%),位于侧块前方有157侧(62.3%),其中位于侧块前方区域外1/3有136侧(54.O%),位于侧块前方区域中1/3有21侧(8.3%),未发现有位于侧块前方内1/3及侧块内侧者。结论:颈内动脉位于寰椎侧块的前外侧方,采用5°的内偏钉道有利于避免寰椎双皮质侧块螺钉对颈内动脉的损伤,术前通过颈部三维CT血管成像可以清楚地显示两者的解剖位置关系,为寰椎侧块螺钉的安全植入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后凸成形术经皮穿刺与椎弓根螺钉植入内倾角的差异,为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中准确穿刺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选取正常胸腰椎(T8~L5)CT图像120椎,借助计算机软件测量椎弓根螺钉植入内倾角及后凸成形术穿刺方向内倾角及各相关参数,统计分析后凸成形术经皮穿刺与椎弓根螺钉植入内倾角的差异.结果 椎弓根内倾角与椎弓根侧距、椎序呈正相关,随着椎序的递增,椎弓根侧距逐渐增大,内倾角也逐渐增大,L5的椎弓根内倾角最大;椎体前外侧壁的宽度与对称性即椎体前1/4侧距与椎弓根内倾角呈负相关,其值越小,椎体前外侧壁越扁平,椎弓根内倾角也就越大,术中要求经椎弓根穿刺的角度也越大,反之亦然;后凸成形术穿刺方向较椎弓根轴线内倾角大(13.27°±0.16°);椎弓根螺钉植入内倾角较椎弓根内倾角大(6.87°±0.09°);后凸成形术穿刺方向较椎弓根螺钉植入内倾角大(6.40°±0.07°).结论 椎弓根螺钉植入内倾角应较椎弓根轴线内倾角略大,以防止螺钉穿破椎体前外侧壁并获得更佳的钉道深度;后凸成形术穿刺方向应较椎弓根螺钉植入内倾角大,以获得球囊在椎体内的最佳位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人正常状态下寰椎椎弓根形态及其相关解剖学数据。方法:选取150例正常成人志愿者,年龄18—52岁(平均36.3岁),对其寰枢椎进行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后观察椎弓根形态,并测量其双侧椎弓根各主要解剖数值:椎弓根高度、宽度、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椎根弓内倾角及上倾角。结果:根据椎弓根高度分为正常型;相对狭窄型;狭窄型;无椎弓根型。正常寰椎椎弓高度(4.10±1.17)mm,上倾角(8.24±1.31)°,内倾角(6.53±2.35)°,椎弓根宽度(8.24±1.31)mm,长度(28.73±1.66)mm,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19.36±1.27)mm。结论:三维CT重建能够全面观察寰椎影像解剖的立体结构,准确提供寰椎椎弓根的解剖学形态、解剖学参数,为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TLIF)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DLS)的手术要点和效果。方法对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附属第四医院收治的32例DLS患者采用改良MI-TLIF凹侧有序撑开、Cage偏置、植骨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进行治疗。记录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通过手术前后脊柱全长片测量腰椎Cobb角、腰椎前凸角、脊柱冠状面及矢状面失衡距离,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估术后腰腿痛缓解情况,按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切口长度4.2~5.3 cm(平均4.5 cm),手术时间85~165 min(平均110 min),术中出血量90~300 mL(平均120 mL),住院时间11~17 d(平均14.5 d)。32例患者中3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23个月(平均12.5个月),未发现椎弓根钉棒断裂或Cage移位。腰痛、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分别从术前(6.8±2.3)分和(7.5±2.2)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9±1.3)分和(2.4±1.5)分,ODI从术前(41.4±2.7)%降至末次随访的(13.6±2.5)%;Cobb角从术前的(33.7±3.5)°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10.1±2.3)°,腰椎前凸角从术前偏离正常(22.6±8.0)°改善为术后偏离正常(3.3±1.4)°;矢状面、冠状面偏移距离分别从术前的(46.8±9.8)、(29.3±7.8)mm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9.7±7.6)、(10.7±6.3)mm;手术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优20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7%(26/30)。结论改良MI-TLIF凹侧有序撑开、Cage偏置融合技术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低、矫形效果好、疗效确切等优点,是DLS微创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背景:胸腰椎骨折伤椎复位效果经常不满意,手术方式仍有争议。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撬拨复位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40例行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撬拨复位短节段内固定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8例,年龄23-63岁,平均45岁。比较患者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伤椎前后缘高度与相邻上、下椎体前后缘高度平均值之比)、矢状面Cobb角、神经功能,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患者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无内固定失败发生。术前有神经功能不全损害的4例患者获得完全恢复。患者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17.4°±8.0°恢复到术后2.1°±5.7°(P=0.000);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比由术前52.7%±13.2%恢复到术后91.2%±9.4%(P=0.000);伤椎后缘平均高度比由术前92.6%±8.3%恢复到术后98.5%±2.9%(P=0.005)。 结论:对于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伤椎椎弓根置钉撬拨复位联合短节段内固定的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