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防止脑卒中后抑郁发作的效果。方法:对99例脑卒中患者分成康复组(34例)和对照组(65例)进行6个月的对照研究,康复治疗采用肢体功能康复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使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康复治疗的效果。结果:康复组Barhel指数在第3、6个月的评定时明显高于对照组,HAMD分别显低于对照组,康复组有8.8%、对照组有26.2%被诊断为抑郁症(P〈0.05)。结论:康复治疗对防止脑卒中后的抑郁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中医电针及灸法结合计算机虚拟辅助康复系统治疗卒中后痉挛型偏瘫患者的 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收治的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90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组。其中,试验A组30例,采用电针及灸法结合计算机虚拟辅助系统;试验B组 30例,采用传统运动治疗结合中医电针及灸法;试验C组30例,采用计算机虚拟辅助系统结合运动治疗。 以移动能力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肌张力评定来评价疗效。结果 试验A组患者在肌张力改善程度(改 良Ashworth)、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及移动能力评分(FIM)3个量表的评定中均优于B组及C组; 同时,B 组在以上量表的评定中优于C 组;且各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电针及灸 法结合计算机虚拟辅助康复系统对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单侧痉挛情况的康复具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卒中规范化康复是现阶段我国卒中康复普及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规范化康复应该包括标准的评价工具、规范的康复流程和治疗方法。本专题介绍了卒中康复常用评定量表、吞咽障碍的评价和治疗流程,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普及意义,是卒中康复规范化治疗的一个缩影。同时卒中的康复应该是针对卒中后的所有障碍进行全面康复,除了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外,还要包括失语、认知等高级脑功能障碍的康复,这是我国卒中康复领域尤其要加强和深入研究的方面。本专题介绍了卒中后同向偏盲和半侧空间忽视的发生机制和康复治疗研究进展,对深入了解卒中功能障特点,扩大卒中康复研究领域,提高临床医师的认识水平和卒中康复治疗水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大家了解和开展卒中康复工作,有利于康复工作的普及和深化。  相似文献   

4.
卒中后肢体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高级中枢失去对脊髓牵张反射的抑制,脊髓 反射性增高引起以牵张反射增强为特征的肌肉张力异常。肢体痉挛是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 响了卒中患者功能康复。近年来涌现出各类改善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治疗方法,但其疗效评价标准不 一,其中以主观性量表评价为主。笔者搜集了近些年国内外卒中后肢体痉挛治疗的临床研究文献,发 现F波、H反射相关参数等客观评价指标被越来越多地与主观评价量表相结合,运用到各类临床研 究的疗效评价中。相对于H反射,F波具有更加灵敏的特点,能更好反映肢体肌张力的变化,常与改良 Ashworth痉挛量表一起作为缺血性卒中后肢体痉挛疗效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5.
痉挛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的肢体痉挛不仅会导致关节活动度的受限、灵活性 和姿势的异常,还可引起不可逆的关节挛缩、肢体功能丧失及残疾,极大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并增加照护者的负担。目前对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治疗方案仍未达成共识。近年来,痉挛治疗的药物 和非药物研究也有了一定的进展,尤其是非药物治疗手段,如采用非侵入性经颅或外周电、磁刺激技 术以及基于肌动图和肌电图的多源信息采集整合分析技术等新型康复治疗手段,在痉挛治疗过程中 表现出更加精准、有效以及可重复性高等优点。现就卒中后肢体痉挛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电生理技术具有客观、可量化、无创、易重复的优点,在卒中患者康复评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表面肌电图在运动分析和肌肉功能评估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通过脑电图可以了解脑功能状况;诱发电位能够反映患者的运动、感觉和认知状态;经颅多普勒可用于检测卒中患者康复前后脑血流的变化。本文对电生理技术应用于卒中患者功能障碍评定、康复效果评估以及康复治疗方案制定中的临床价值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在基层医院建立和运作康复卒中单元,以探讨脑血管病新的管理模式及效果评定。方法将病情稳定、Barthel指数(BI)评分低于40分的570例脑卒中患者分别在康复卒中单元(观察组)和普通病房(对照组)进行为期3周的相关治疗,运用Ⅸ、Fugl-Meyer评估(FMA)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抑郁和焦虑程度进行评定。比较患者的综合康复疗效。结果治疗前BI、FMA、HAMD在2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以及观察组与其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2组患者的治疗均有效,但康复卒中单元的效果更明显;康复卒中单元是基层医院实施脑血管病治疗更好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卒中后痉挛发生情况及预测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国人缺血性卒中6个月后肢体痉挛的发生情况与危险因素。 方法 连续选取2013年4月1日-7月31日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新发缺血性卒中患者,在缺血性卒中 后6个月时评估其痉挛情况。痉挛评定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所 有患者的痉挛评定均由同一人进行。 结果 纳入患者185例,完成随访114例,32例发生痉挛,上下肢均发生痉挛的有22例。最易受累的是 肘关节(26例),其次为踝关节(22例)、指关节(20例)、腕关节(19例)、膝关节(18例)、肩关节(15 例)和髋关节(7例)。统计分析发现,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痉挛组(4.64,0~23分)显著高于无痉挛组(2.41,0~7分,P =0.001);入 院时NIHSS评分中瘫痪评分(3,2~6分)痉挛组明显高于无痉挛组(1,0~2分,P <0.001);出院时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 Index,BI)痉挛组(71.2分,5~100分)明显低于无痉挛组(91.7分, 45~100分,P <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发现入院时NIHSS评分中瘫痪评分及出院时BI评分与痉挛的 发生存在相关性。 结论 缺血性卒中后,痉挛在上下肢同时发生最常见,上肢较下肢更易发生痉挛,其中肘关节最易受 累,入院时NIHSS评分中瘫痪评分与出院时BI评分有助于预测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平足穴与承山穴药物注射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尖足的疗效。方法 120例痉挛型脑瘫尖足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2组均予以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组加用平足穴与承山穴药物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定腓肠肌的肌张力及结合足背屈角测量综合判断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尖足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足穴与承山穴药物注射治疗能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状况,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下肢肌肉痉挛患者行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A型肉毒毒素(BTX-A)重复注射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于本院康复科治疗的伴有下肢肌肉痉挛的脑卒中患者共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A组,康复治疗;B组,rTMS+康复治疗;C组,重复注射BTX-A+康复治疗;D组,rTMS+重复注射BTX-A+康复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6和12个月对4组患者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定肌张力,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者平衡能力。并观察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6、12个月,B、C、D组的MAS评分呈下降趋势,D组最为明显(P<0.05);4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FMA评分、MBI评分、BBS评分均升高,治疗后6、12个月,A、B、C组的FMA评分、MBI评分、BBS评分有下降或回升,D组的评分都呈上升趋势,均高于其他3组(P<0.05);治疗过程中,4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结论 rTMS联合重复注射A型肉毒毒素能够有效降低脑卒中后下肢肌肉痉挛患者的肌肉张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效果较为持久,无不良反应,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