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2D-STI)技术评价室壁运动正常的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左心室心肌纵向应变,探讨不同应变参数对冠状动脉左主干和三支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92例可疑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高危组(左主干或三支病变)24例,冠心病低危组(单支或双支病变)36例和对照组(无冠心病)32例。应用自动功能成像技术获取左心室基底段纵向应变、中间段纵向应变、心尖段纵向应变、基底段+中间段纵向应变以及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比较三组间各常规超声参数和二维纵向应变参数的差异,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应变参数对冠状动脉左主干和三支病变的预测价值。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对照组、冠心病低危组、冠心病高危组的左心室基底段纵向应变、中间段纵向应变、心尖段纵向应变、基底段+中间段纵向应变以及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均逐渐减低,上述指标冠心病低危组均低于对照组,冠心病高危组均低于冠心病低危组(P均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左心室基底段+中间段纵向应变预测冠状动脉左主干和三支病变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70,最佳界值为-18.1%(敏感度83.3%,特异度76.5%)。结论:在静息状态下室壁运动正常的冠心病患者中,左心室各水平及整体纵向应变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逐渐减低,二维纵向应变可较敏感地发现心肌缺血,左心室基底段+中间段纵向应变对冠状动脉左主干及三支病变的预测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结合冠状动脉所属区域各项应变参数,分析冠状动脉狭窄对该局部区域应变的影响.方法 入选2012年5~11月我院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拟诊或确诊冠心病51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15例,年龄40~70(56.01 ±8.55)岁.将所有人选者按三支冠脉分布区分为左前降支灌注区、左回旋支灌注区及右冠状动脉灌注区,共153个区域;按冠脉造影狭窄是否>50%将各区域分组,共分为6组:左前降支狭窄≥50%组(25个)、左前降支狭窄<50%组(26个)、回旋支狭窄≥50%组(23个)、回旋支狭窄<50%组(28个)、右冠狭窄≥50%组(29个)和右冠狭窄<50%组(22个).所有入选者采集标准心尖四腔切面左心室全容积图像并存储,应用3DST在线分析软件获得各应变参数.将各冠脉灌注区域内各项应变等参数分别求和计算均数.分析冠心病左室局部应变等参数.结果 ①左前降支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的左前降支灌注区域各项应变平均值分别为:纵向峰值应变-16.17±5.26比-13.03±4.84,P<0.01;周向峰值应变-31.79±14.10比-24.74±9.12,P<0.01;径向峰值应变32.02±14.64比27.70±10.48,P<0.05;心内膜面积应变-41.42±14.87比-33.54±11.74,P<0.01.②回旋支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的回旋支灌注区域各项应变均值分别为:纵向峰值应变-14.95±6.01比-12.04±4.25,P<0.05;周向峰值应变-28.46±15.09比-24.23±10.22,P<0.05;径向峰值应变31.81±14.45比26.59±12.45,P<0.05;心内膜面积应变-37.15±13.83比-30.47±12.29,P<0.05.③右冠状动脉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的右冠状动脉灌注区域各项应变均值分别为:纵向峰值应变-14.23±5.01比-12.09±4.67,P>0.05;周向峰值应变-28.47±11.95比-23.50±10.22,P<0.05;径向峰值应变30.22±15.86比26.32±7.93,P>0.05;心内膜面积应变-39.40±14.23比-30.29±10.84,P<0.05.④冠脉分布区局部心内膜面积峰值应变对该区域灌注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较高.结论 ①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通过多项应变参数可以发现冠心病患者早期缺血时心肌形变能力的减低.②左室局部周向、纵向应变可用于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检测,但诊断价值较低.③局部心内膜面积峰值应变对早期心肌缺血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three-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3D-STI)技术评价冠脉不同程度狭窄心肌整体应变。方法收集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于北京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临床诊断疑似为冠心病患者共计63例,根据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按三支冠脉不同狭窄程度分为:对照组10例(冠脉无明确狭窄)、轻度狭窄组(狭窄率≤50%)9例、中度狭窄组(50%至少一支冠脉狭窄率≤75%)10例、重度狭窄组(至少一支冠脉狭窄率75%)34例。应用3D-STI获得心肌整体应变参数,包括左心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GLS)、左心室整体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GRS)、左心室整体圆周收缩期峰值应变(GCS)以及左心室整体面积收缩期峰值应变(GAS),比较不同狭窄程度心肌整体应变参数的差异。结果重度狭窄组各应变参数较其他各组明显减低,中度狭窄组GLS、GRS、GAS较对照组明显减低,中度狭窄组GAS较轻度狭窄组明显减低,轻度狭窄组GAS较对照组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STI技术可作为早期评价无室壁运动异常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有效检测手段,其中GAS是敏感性及可重复性最高的参数。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增加,心肌各应变参数受损加重,其中GAS受损最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I)评价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选取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医院及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在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ST段抬高型AMI患者70例,作为病例组(n=70),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n=70)。所有患者均在12个月后行三维心脏彩超及3D-STI;记录并比较两组测量结果。结果:病例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87、57.30、231.84,P0.01);病例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40,P0.01);病例组整体纵向应变、整体圆周应变、整体径向应变、左心室射血分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16.01、202.31、68.21、203.58,P0.01)。结论:ST段抬高型AMI患者行PCI术后12个月的左心室收缩功能仍低于正常人,需继续随访观察。3D-STI对ST段抬高型AMI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作出较好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对冠心病患者左心室重构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心脏彩色超声和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检测,观察两组对象左心室17节段心肌于圆周运动、径向运动和长轴运动内应变改变和心脏彩色超声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左心室收缩期整体面积应变(global area strain,GAS)、左心室整体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global radial strain,GRS)、左心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左心室整体环向收缩期峰值应变(global circum ferential strain,GC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6~9.60,P <0.05);观察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ractional shortening,FS)、E/A低于对照组,左心室收缩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iameter,LVDs)、A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12.05,P <0.05);观察组患者LVEF参数和整体心肌应变参数GAS、GCS及GLS呈负相关(r=-0.54~-0.70,P <0.05),和GRS为正相关(r=0.53,P <0.05)。结论临床冠心病患者左心室重构采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有可重复追踪、方便、可靠、无痛苦及快捷等优势,且对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变的评价敏感性较高,节约了社会资源、缩短了患者就诊时间,同时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0T心脏磁共振(CMR)特征组织追踪成像(FT)测量中国汉族健康人群左心室心肌形变参数的可行性,并分析年龄、性别对各应变参数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健康志愿者53例。其中男27例,女26例。随后每组纳入人群按照年龄分为青年、中年及老年3个亚组。所有纳入者均行3.0TCMR检查。分析、对比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人群左心室整体及局部的径向、周向及纵向峰值应变(PS)、峰值收缩期应变率(PSSR)、峰值舒张期应变率(PDSR)。结果:其中,女性整体周向PS、纵向PS、心基底段周向PS大于男性;男性整体周向PSSR及心中间段周向PSSR、纵向PSSR大于女性。分析不同年龄段心肌形变结果显示,整体径向PS在男女性中老年组均明显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女性组整体周向PS、周向PDSR老年组低于青年组。左心室整体径向、周向、纵向PS分别与部分心功能参数相关。结论:3.0TCMR-FT能客观地量化健康人群左心室心肌形变的相关参数,且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心肌各形变参数也存在差异,制定相应正常人群心肌形变参数范围需考虑性别及年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斑点追踪成像( STI)技术测定左室心内膜层和心外膜层心肌收缩期峰值应变评价原发性高血压(EH)左室不同构型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入选EH患者56例(EH组),其中非左室肥厚30例(A亚组),左室肥厚26例(B亚组);健康志愿者53例(对照组).应用STI技术获取所有对象左室长轴及短轴各切面的心内、外膜层心肌收缩期纵向、径向峰值应变及左室心内、外膜层心肌的整体纵向和径向峰值应变值.结果:B亚组患者左室心内、外膜层心肌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显著低于对照组(心内膜层:P<0.01;心外膜层:P<0.05),EH组二尖瓣水平短轴径向峰值应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EH患者径向应变的增高代偿了纵向应变的减低,STI可评价EH不同构型患者左室整体和局部收缩功能从而为早期发现心肌病变提供了无创性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应变成像技术定量评价冠心病局部心肌收缩能.方法 应用应变成像对冠心病病人53例和正常人42名左心室前间隔与后壁径向、各室壁节段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进行测定,并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冠心病病人缺血心肌的收缩期峰值应变表现为明显减低、消失,甚至倒置.冠心病组各室壁缺血节段收缩期径向、纵向峰值应变测值均较对照组相应节段明显减低.结论 冠心病缺血心肌收缩期峰值应变明显减低,应变成像技术是临床无创、定量评价冠心病局部心肌功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研究心肌缺血患者的左心室各节段心肌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的变化规律,探讨其诊断心肌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仪获得31例对照组及56例冠心病(组)患者的高频帧二维图像,用二维斑点追踪软件测量左心室短轴基底部及乳头肌水平的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冠脉狭窄50%~75%者后壁基底段、间隔基底段、前间隔基底段、后壁中间段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冠脉狭窄76%~98%者侧壁基底段、后壁基底段、下壁基底段、间隔基底段、前间隔基底段、前壁中间段、侧壁中间段、后壁中间段、前间隔中间段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冠脉次全及完全闭塞者各节段均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相关分析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乳头肌各节段心肌平均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绝对值呈负相关(r=0.547,P<0.01).结论:当冠状动脉高度狭窄时,二维超声心动图无明显改变,但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已明显降低.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能精确评价缺血心肌的局部应变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中老年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心室功能的评价。方法选择中老年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50例为观察组,50例健康正常女性为对照组。应用超声心动图对患者各项心功能参数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患者右心室功能参数指标右心房收缩末期面积(RAESA)、右心室收缩末期面积(RVESA)、右心室舒张末期面积(RVEDA)都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E)峰、二尖瓣侧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E')峰、E/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比值都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二尖瓣E/E'、E峰下降时间(DT)、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IRT)都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肺动脉高压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均减低,搏出量减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肺动脉高压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无明显变化(P0.05),而整体收缩期径向应变(GRSS),整体收缩期纵向应变(GLSS)、整体收缩期环形反应(GCSS)绝对值均减低(P0.01)。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够较好地监测中老年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左心功能的变化,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二维整体收缩期峰值应变在判断左室收缩功能中的价值。方法心功能不全患者52例和健康对照者30例,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分别测量左室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径向峰值应变和圆周峰值应变,并分别取其平均值做为左室收缩期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径向应变(GRS)和整体圆周应变(GCS),同时应用Simpson双面法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对各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并获得界值。结果心功能不全患者GLS、GRS和GCS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ROC评价显示GLS、GCS的曲线偏左上角,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0、0.939,对应的界值分别为-13.12%、-13.86%,其诊断心功能不全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94.4%,93.3%/83.3%,GRS的曲线下面积0.170.5,诊断左室收缩功能不全意义不显著。结论二维整体收缩期应变可较好地评价左室的收缩功能,其中GLS和GCS具有较高的诊断心功能不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心肌梗死患者超声二维心肌应变的变化与心肌梗死范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7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心肌梗死后3~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检查,根据心肌梗死面积将患者分为A组28例(心肌梗死面积<12%),B组43例(心肌梗死面积≥12%)。所有患者行超声二维斑点追踪分析,测量心肌收缩期整体纵向应变(GLS)、收缩期整体径向应变(GRS)、收缩期整体圆周应变(GCS),对心肌应变与SPECT检测的左心室壁缺血坏死心肌的面积占左心室壁的百分比(Extent)进行相关分析,并应用ROC曲线评价3种心肌应变检测心肌梗死范围的价值。结果 B组的GLS、GCS及GRS均低于A组(P<0.05)。GLS、GCS与Extent均相关(r=0.721、r=0.504,P<0.01),GLS、GCS及GRS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8、0.749、0.678,诊断心肌梗死面积≥12%对应的界值分别为-13.83%、-11.65%、26.64%,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7%、88.9%,63.6%、88.9%,81.8%、55.6%。结论超声二维心肌应变的变化能够反映心肌梗死范围的改变,其中GLS能够较好地评价心肌梗死范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和二维斑点追踪显像 (2D-STI)评价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和同步性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两种方法在评价左室收缩同步性方面的相关性。方法 46例心肌缺血患者(心肌缺血组)、44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组)和6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行RT-3DE和2D-STI检查,应用Qlab8.1软件脱机分析,获得左心室收缩功能参数:GLS、GCS、GRS、3D-LVEDV、3D-LVESV和3D-LVEF;同步性参数:Tls-l6-SD、Trs-l2-SD、Tcs-l2-SD、TAS-POST、Tmsv-l6-SD和Tmsv-16-Dif。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肌缺血组常规超声心动图无阳性发现,2D-STI示GLS明显降低,Tls-16-SD明显延长(P<0.05); RT-3DE“牛眼图”可见室壁运动异常的节段,Tmsv-16-SD、Tmsv-16-Dif明显延长(P<0.05)。心肌梗死组常规超声心动图、2D-STI 及RT-3DE均有阳性表现,RT-3DE与2D-STI同步性参数相关性分析示Tmsv-16-SD与TAS-POST呈正相关(r=0.574,P<0.01),其余参数无相关性。 结论 RT-3DE与2D-STI可早期客观评价心肌缺血组冠心病患者左室收缩同步性,且二者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心肌梗死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129例首次AMI患者,按既往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分为3组:A组44例,梗死前无心绞痛史;B组40例,梗死前1个月内有心绞痛,且梗死前48h内至少有一次典型心绞痛发作;C组45例,梗死1个月前有心绞痛;监测心肌梗死后12~19个月的左室功能。结果:①C组患者双支以上血管病变多于A组和B组(P〈0.05);②CK-MB峰值水平B组患者低于A组患者和C组患者(P〈0.01);③组内比较,所有患者LVDd均降低(P〈0.05),B组患者LVEF增高(P〈0.01),A组和B组患者E/A增高(P〈0.05);组间比较,B组患者LVEDd低于A组(P〈0.05),B组患者LVEF、E/A均高于A组和C组患者(P〈0.01);④于3组患者中,梗死后主要心脏事件(除外严重心律失常)B组最少,C组最多(P〈0.05~〈0.01)。结论:梗死前1个月内心绞痛可保护梗死后近期与远期左心室功能、降低梗死后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2D-STI)检测冠心病心肌应变和扭转改变与临床心功能分级进行比较,初步评价心肌应变及扭转定量判断冠心病临床心功能的价值。方法 将5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临床心功能接近正常或正常组(30例)及心功能异常(26例),比较受检者临床心功能积分(NYHA-A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心肌整体径向应变(GRS)、纵向应变(GLS)、左室心肌收缩期心肌扭转角度(TA)。结果 两组比较:GLS、GRS、TA减低(P<0.05);心功能正常组GLS、GRS、TA与NYHA-AP及LVEF相关性不大,LVEF与NYHA-AP也相关性不大,而心功能异常组呈相关关系;以GLS-15.05%截断点判定患者心功能符合临床NYHA分级Ⅰ~Ⅱ级,灵敏度为88%、特异度为70%。结论 2D-STI技术检测心肌应变及扭转与临床心功能分级相关,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RT3D-STI)技术检测老年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患者的左心房心肌运动及容积变化,评价左心房功能。方法选取86例老年慢性冠心病患者,根据有无继发于冠状动脉病变的二尖瓣反流分为单纯冠心病(CHD)组(32例)及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组(54例,其中20例轻度反流、18例中度反流、16例重度反流),对照组为32例老年健康志愿者。应用RT3D-STI技术测量左心房心肌整体纵向、圆周、径向应变及左心房最大容积、最小容积、主动收缩前容积,并计算左心房总体(LAEF)、被动(LApEF)及主动射血分数(LAaEF),分析左心房容积变化及心肌应变与左心房功能的关系。结果CHD组与IMR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LAEF均较对照组降低,且IMR组低于CHD组;与对照组比较,IMR组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增大、LAaEF降低(均P<0.05)。IMR组及CHD组左心房整体纵向应变(GLS)、左心房整体圆周应变(GCS)、左心房整体径向应变(GRS)与对照组比较均降低,且IMR组低于CHD组,随反流程度增加,GLS、GCS、GRS均不同程度减低;与对照组比较,IMR组左心房整体纵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LS-SD)、左心房整体圆周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CS-SD)、左心房整体径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RS-SD)均增大(均P<0.05)。CHD组及IMR组GLS、GCS、GRS与LAEF呈较强相关性(CHD组r=-0.745、-0.718、0.627,P=0.006、0.007、0.009;IMR组r=-0.785、-0.781、0.643,P=0.006、0.007、0.008)。TLS-SD、TCS-SD、TRS-SD评价左心房功能改变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3、0.890、0.872,其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9.7%、81.8%,78.6%、84.8%,85.7%、72.1%。结论通过测量IMR患者左心房容积变化及追踪描记心肌运动,RT3D-STI技术可较准确、客观地评价老年IMR患者左心房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心梗后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75例急性心肌梗塞后患者3s例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治疗(支架组),40例行静脉内溶栓治疗(溶栓组),比较两组梗塞相关血管开通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结果:梗塞相关动脉开通率:冠脉内支架术组100%,显著高于溶栓组的60%,P〈0.05。90dLVEF:支架术组(57.5±6.7)%明显高于溶栓组的(42.0±4.3)%,P〈0.05。结论:心梗后冠脉动内植入支架治疗可有效开通梗塞相关动脉,明显改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大鼠糖尿病性心肌病(DCM)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2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和DCM组(建立的DCM大鼠模型,n=15),比较两组各指标的差异显著性。结果:造模2周后开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CM组体重显著降低(P<0.05),空腹血糖水平明显升高(P<0.01);8周时超声心动图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CM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3.23±0.19)mm比(3.65±0.26)mm]明显增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7.07±0.43)mm比(6.21±0.25)mm]明显减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82.71±2.18)%比(72.5±3.02)%]明显降低(P均<0.05)。HE染色可见心肌细胞增生肥大、排列紊乱;Masson染色可见心肌纤维细胞增生明显,心肌胶原容积分数显著增大;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GFR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光密度值(4.18±0.54)比(1.53±0.12)],P均<0.01。结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可加速糖尿病性心肌病大鼠心肌纤维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BMSCs)结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心内膜注射治疗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的疗效。方法:建立猪心肌梗塞模型.胸骨穿刺抽取骨髓,分离培养BMSCs,将VEGF165基因转染到BMSCs中.4周后进行左室心内膜电机械标测并行心内膜注射等操作,按照注射成分不同分为3组.联合组(n=8)注射转染VEGF。基因的BMSCs,细胞组(n=8)注射BMSCs,对照组(n=6)注射生理盐水。于细胞移植后4周分别进行左室心内膜电机械标测、选择性冠脉造影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术后4周时联合组较细胞组及对照组的心梗面积明显缩小.侧支循环、心脏泵血功能以及心肌收缩力改善更加明显(P〈0.05~〈0.01)。结论:自体BMSCs结合VEGF165基因治疗心肌梗塞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中国人群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介入手术后心肌内出血(IMH)的发病率,并探究IMH 形成的相关预测因素,为STEMI 治疗和预后提供个体化的诊疗措施.方法 该观察队列研究是在成功心肌再灌注STEMI 的患者中进行的,其心脏磁共振(CMR)检查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5.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