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医学技术的飞跃发展 ,静脉穿刺输液技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现将静脉穿刺输液技术的进展综述如下。1静脉穿刺方法的改进1 1穿刺针的改进 :1957年我国开始使用头皮静脉针 ,为输液后固定针头 ,方便患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 ,对危重患者的抢救和需要反复穿刺时 ,多采用套管针。套管材料为皿聚氟乙烯 ,弹性好 ,导管尖端紧裹的穿刺针与外套管外径一致 ,穿刺部位漏血的机会减少 ,套管针使用方便 ,选择血管广泛 ,患者输液时活动不受限制 ,不易刺破血管形成血肿。留置时间可达5~7天 ,能多次使用同一条血管。1 2静脉穿刺部位的增…  相似文献   

2.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临床护理学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如静脉输液从过去单一的静脉穿刺发展到静脉留置针技术的应用。目前,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及近年建立的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科2009年以来,将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技术用于老年患者的治疗,取得满意结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9年10月至2011年5月,我科接受静脉输液港植入的患者共20例,男19例,女1例,年龄75~90岁,平均(81±6.9)岁。这些患者均为高龄,需长期输液治疗,并且肘部血管条件较差,不能行PICC置管,而采  相似文献   

3.
杨训  郭红  马丽丹 《中国药房》2011,(37):3551-3552
目的:比较半开放式静脉输液器2种排气方式对药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影响情况。方法:模拟临床输液操作,分别采用上、下部排气方式对半开放式静脉输液器进行排气,同时对药液中不溶性微粒进行检测。结果:经检测,≥10μm的不溶性微粒,上、下部排气方式结果分别为(3.11±0.82)、(4.21±0.87)个/mL,t值为3.985,P=0.000;≥25μm的不溶性微粒,上、下部排气方式结果分别为(0.19±0.90)、(0.36±0.10)个/mL,t值为2.374,P=0.000。2种排气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半开放式静脉输液器采用上部排气方式对减少药液不溶性微粒方面优于下部排气方式。  相似文献   

4.
张艳华 《黑龙江医药》2012,25(1):141-143
目的:分析婴幼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探讨输液外渗的防治措施,从而减少静脉炎与渗漏性损伤的发生.方法:分析婴幼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提出预防、治疗静脉输液外渗的方法.结果:针对引起输液外渗的婴幼儿本身、药物以及护理操作技术等因素,给予相对应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婴幼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结论:对婴幼儿静脉输液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能降低输液外渗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静脉输液的发展,建立静脉通路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头皮针穿刺、外周浅静脉留置针穿刺、锁骨下静脉穿刺、PICC置管、股静脉穿刺、留置输液等。这就为患者减轻了痛苦,输液安全性得到了保障,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减少了护士的职业风险。在各种穿刺中,外周浅静脉留置针穿刺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使用。1外周浅静脉留置针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临床每年的输液量庞大,在静脉输液治疗中常出现输液回血、拔针不及时等安全隐患。为方便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的监管,针对传统输液方式的输液报警器兴起,即当液体即将输完时,输液报警器通过报警提示患者和护理人员拔针或者换液。本研究从目前静脉输液所存在的临床问题、输液报警器发展现状、市场现状3个方面展开,综述输液报警器的相关临床研究进展,总结输液报警器在自身设计以及临床应用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对输液报警器未来发展的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的方式、方法、效果。方法我科2011年成立了静脉输液小组,根据我科的患者实际状况进行分级培训,规范了静脉输液技术和管理的基本模式。结果全科护士提高了静脉输液的质量,对静脉用药的管理达到了国际标准,静脉输液风险降低。结论静脉输液的安全管理是患者生命健康的有利保障,护理人员应树立安全意识,加强系统培训,能够有效地保障静脉输液护理质量高标准的完成,确保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穿刺分层管理在外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3月2400例次的外周静脉输液患者为对照组,2014年4月~2014年7月2438例次的外周静脉输液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静脉穿刺输液,观察组采用静脉穿刺分层管理进行静脉穿刺输液,即根据患者局部静脉及全身情况进行外周静脉评估分级,再由设定的有操作许可权限的各层级护理人员进行静脉穿刺输液,比较两组患者在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与满意度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外周静脉输液中采用静脉穿刺分层管理提高了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阅读近几年的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认为静脉输液技术是护理工作的一项最基础和最常用的操作,对这项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医疗护理质量的高低。本文从静脉输液的基本准则、静脉注射选择的方法、静脉血管选择的方法等几方面探讨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促使临床医护人员刻苦钻研静脉输液技术,以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从恩琴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684-685
<正>小儿静脉输液是儿科住院部和门诊区的护理人员需要掌握的常规的技术,小儿静脉输液难度较大,对护理人员的技术是种挑战,其中对新生儿的静脉输液是难度做大的,新生儿的静脉血管管腔和脆性等都加大了注射难度。需要静脉注射的新生儿的病情一般比较严重,加上新生儿自我抵抗力和恢复力差等,导致病情发展快,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可能有生命危险。因此护理人员应当熟练地掌握新生儿静脉穿刺的输液的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输液瓶外盖启封配药后瓶口不同处置方法染菌情况,探讨在集中配置中医用输液瓶口贴用于覆盖输液瓶口的可行性.方法:按照随机的原则,将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配制的400瓶输液分成4组,分别对瓶盖表面采用覆盖输液瓶口贴和直接暴露的方法处置.在病区治疗室环境放置4 h后,对暴露瓶盖表面采用直接取样和安尔碘消毒后取样,对覆盖输液瓶口贴组揭去输液瓶口贴直接取样的方法来评价不同处置方法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效果,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考察的时间点,阴性组无细菌生长,其他3种处理方法的瓶口均有微生物污染,主要污染细菌种类包括阪崎新生儿感染杆菌、扩展短杆菌,微球菌、类酵母样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采用输液瓶口贴覆盖组与安尔碘消毒组染菌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且两组染菌情况明显低于未消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输液配制后使用输液瓶口贴防止瓶口污染效果与输液时瓶口应用安尔碘消毒效果相当;在集中配置条件下使用输液瓶口贴能有效防止输液再次污染.  相似文献   

12.
朱翠平 《上海医药》2014,(12):34-36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在社区应用的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新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科病房和老年病房接受输液治疗患者121例,分为A组58列和B组63例。A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B组采用一般静脉头皮针输液,比较两组的穿刺结果。结果:A组渗血、渗液、肿胀、静脉炎例数明显少于B组,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采用静脉留置针可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值得在社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并实施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成品核对岗位标准化管理体系,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方法:统计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不合格成品问题及占比,采用问卷调查法统计影响药师成品核对质量的相关因素,从成品核对耗时、药品调配残留判定标准、工作内容及岗位说明等方面建立标准化管理系统并实施,比较实施前后不合格成品检出率。结果:共发现11种不合格成品问题,19个成品核对质量影响因素,成品核对耗时平均11 秒/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针对问题编制标准化工作内容及岗位说明,标准化管理体系实施后不合格成品检出率显著增加(P<0.05)。结论:构建成品核对岗位标准化管理系统有助于加强成品核对岗位管理,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4.
何春渝  胡丽君 《中国药房》2011,(41):3870-3872
目的:比较前导后冲法和常规法静脉注射甘露醇对兔耳缘静脉及其周围组织的影响,为临床给药提供参考。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采用前导后冲法静脉注射甘露醇,对照组用常规法静脉注射甘露醇,注射部位为兔耳缘静脉,给药24h后,光镜观察2组兔耳缘静脉及其周围组织血管壁损伤、血管周围出血、血管淤血、炎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等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兔耳缘静脉及其周围组织血管壁损伤、血管周围出血、血管淤血、炎细胞浸润均明显减轻(P<0.05或P<0.01),纤维组织增生无明显差异。结论:与常规法比较,前导后冲法能明显减轻静脉注射甘露醇对实验动物静脉及其周围组织的损伤,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患者2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10例,单纯用头孢曲松钠50m g/kg.d静脉滴注,配合局部治疗;治疗组16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免疫球蛋白400m g/kg.d静脉滴注,连用3d。,然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体温正常时间、尼氏征转阴时间、皮肤疱疹干燥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疗效明确,可缩短病程,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浅谈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人员培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人员培训,提高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素质,以适应PIVAS各个工作岗位的需要。方法:建立以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带教、拓展培训和部门外学习等多种培训形式为内容,以考核上岗为结果的培训体系。结果: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绝大多数药师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得到了提高,在各项工作中得到了良好体现。结论:建立PIVAS培训体系,加强PIVAS各岗位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操作规程和技能的培训与考核,有利于PIVAS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头孢他啶2种给药方案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效果进行经济学评价。方法:将86例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给予常规剂量静脉滴注治疗,B组给予头孢他啶持续性小剂量泵入治疗,观察疗效并进行经济学分析。结果:2组在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细菌清除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组的治疗费用却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头孢他啶持续性泵入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效果更佳且经济。  相似文献   

18.
张红艳 《中南药学》2010,8(9):709-710
目的观察复方七叶皂苷凝胶(利百素)对小儿静脉输液外渗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5月至12月在本院儿科住院治疗的40例患儿为观察对象。分利百素组与硫酸镁组2组,利百素组20例,用利百素外涂于静脉输液外渗后的局部肿胀部位;硫酸镁组20例,用50%硫酸镁冷敷于静脉输液外渗后的局部肿胀部位。结果 2组治疗均可使静脉输液外渗的局部肿胀消退,但利百素组效果优于硫酸镁组,2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输液外渗在儿科的发生率很高,严重的出现局部剧痛甚至组织坏死,利百素外涂治疗有明显效果,且简便易用。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9.
邢红 《上海医药》2013,(22):3-5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静脉输液工具及穿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为提高临床输液护理的质量、提高静脉输液安全以及降低静脉输液中的相关并发症,文章对遵循静脉治疗评估流程,严格执行输液实践标准,主动采取职业防护措施,降低输液治疗中的风险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