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期间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医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老年冠心病患者132例,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统计其中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情况,并对出血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消化道病史、吸烟史、胃黏膜保护剂使用均是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上消化道出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消化道病史、吸烟史、胃黏膜保护剂使用均为主要因素。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中,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可能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情况,其原因包括许多,应注意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保证药物治疗效果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PI)雷贝拉唑和胃黏膜保护剂替普瑞酮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效果。方法 400例PCI术后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合并氯吡格雷纳入本研究,按治疗小组分为4组:常规治疗组100例、PPI组100例、胃黏膜保护剂组100例、PPI+胃黏膜保护剂组100例。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不良反应等。结果 4组中6个月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28例,其中常规治疗组15例(大出血2例,小出血4例,轻微出血9例),PPI组3例(轻微出血),胃黏膜保护剂组9例(小出血3例,轻微出血6例),PPI+胃黏膜保护剂组1例(轻微出血),4组6个月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3,P<0.01),其中常规治疗组明显高于PPI组和PPI+胃黏膜保护剂组(P<0.05),其他各组间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27例,占全部上消化道出血96%。4组MACE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05,P=0.262)。结论雷贝拉唑或雷贝拉唑联合替普瑞酮口服可降低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性治疗应从PCI术后第1天开始,至少维持3~6个月,甚至更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并分析肠溶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其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24例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肠溶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分析经阿司匹林治疗后心绞痛、心肌缺血和缺氧发作的时间的改善情况,并对年龄、消化性溃疡等因素及生活习惯对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进行探究。结果该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心肌缺血、心肌缺氧发作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5,P0.05;t=2.98,P0.05;t=3.02,P0.05)。患者中年龄大于70岁的患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和未联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的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人数与年龄小于70岁、无消化性溃疡患者和联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而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人数相比明显偏高,酗酒的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明显多于不酗酒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年龄、是否合并消化性溃疡、是否联合胃黏膜保护剂、是否酗酒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采用肠溶阿司匹林对冠心病进行治疗可有效缓解心绞痛等症状,但对于年龄较大、并发消化道溃疡并且未联合胃黏膜保护剂进行治疗和生活习惯较差的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几率更大,可为临床上对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中国医药科学》2017,(9):185-187
目的分析长期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上消化道损伤的临床预后效果。方法选取从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且曾有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53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但未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曾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症状的患者52例为对照组,检测胃黏膜的评分和血清学相关指标,评价患者的预后状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胃黏膜评分为0、1、2分的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胃黏膜评分为3分的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学指标PGⅠ、PGⅡ和G-17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初始止血成功34例,和对照组(37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周内止血失败、1周后再出血例数分别为9例、5例,明显多于对照组(分别为2例、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的冠心病患者的上消化道损伤的临床预后情况复杂,出血时间更长,止血更难,恢复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探讨替普瑞酮对阿司匹林致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18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组,每组9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观察组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给予替普瑞酮50 mg次,每天3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3、6及12个月后的消化道症状及胃黏膜损伤情况。结果服药3、6、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发生率及胃镜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具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替普瑞酮对阿司匹林所致得胃黏膜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使阿司匹林所引发的不良反应率降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非甾体消炎药物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预防措施进行探讨。方法收集经过本院胃镜和临床检查出上消化道出血的48例患者,按照非甾体消炎药物服用情况进行分组,针对各患者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老年组和青年组服用的药物分别以阿司匹林和布洛芬为主,老年组服用非甾体消炎药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概率比青年组高。上消化道出血程度与服用药物、服药时间和剂量等因素相关。结论临床上需要用非甾体消炎药治疗时,应先对患者的服药风险进行评估,选择适宜的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老年人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诱发上消化道出血情况的原因探究。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并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150例,患者服用剂量维持在50~100mg/d之间,平均剂量75mg/d,服药时间均超过3个月。根据其上消化道出血情况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安排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检测Hp阴阳性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有3例感觉上腹隐痛,7例出现反酸现象,3例发生少量呕血情况,平均呕血量为35ml,潜血、粪便检测仍显示为阳性,但并未发生晕厥、休克等严重情况。经胃镜检查的观察组发生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溃疡的人数均高于对照组,唯独复合性溃疡人数少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患者长期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概率较大,而曾经有过出血史和Hp感染经历的患者出血次数较多,受年龄影响的程度较深。  相似文献   

8.
肠溶阿司匹林生物利用度和副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年来,阿司匹林预防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已屡有报道。但是,阿司匹林易引起消化道副反应,其发生率高达20%以上,有些患者服用后因发生严重消化道出血而停止服药。因此,改良阿司匹林的剂型藉以避免消化道副反应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曾给部分冠心病患者服用肠溶阿司匹林,观察到其血小板聚集受到明显抑制,但未发现明显肠胃道副反应。为了进一步证实肠溶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的效益,我们将两种阿司匹林剂型进行了人体内生物利用度(Bioavaibility)和副反应的对比,供作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基本情况、既往史、服药史、临床症状;与同期溃疡病及黏膜糜烂所致上消化道出血340例进行对比。结果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占上消化道出血的15.4%(80/520),出血多发生在服药1周内,NSAIDs为预防或治疗剂量;两组比较,服药组患者年龄偏大、多有心脑血管病史;出血前消化道症状不明显;血红蛋白水平低;胃溃疡和复合性溃疡、多发黏膜病损的情况在服药组更多见;但两组患者Hp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老年心脑血管病史者更易发生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无腹痛性消化道出血是其临床表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小剂量阿司匹林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总结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Aspirin,ASP)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调查同期非食道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80例(402例次),根据出血前是否正在服用ASP分为两组:ASP组38例(出血42例次)与非ASP组342例(出血364例次),回顾性分析两组间的临床特点。结果:ASP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平均年龄(64.5±5.4)岁,高于非ASP组(43.5±16.5岁),胃溃疡和胃黏膜病变的发生比例(69.1%)高于非ASP组(26.70%)(P<0.01),57.1%的患者出血前有诱因。出血量、Hb两组间无差异,止血时间(平均3.7d)长于非ASP组(平均2.3d)(P<0.05)。结论:口服小剂量ASP是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胃部病变发生比率较高,止血所需时间较长,口服ASP时加强胃粘膜的保护、控制诱因有望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胃和/或十二指肠溃疡、黏膜糜烂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出血前7d服用过NSAIDs作为观察组,未服用过NSAIDs作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应用NSAIDs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消化道症状、血红蛋白(Hb)水平、胃镜表现、预后情况。结果: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50例(17.2%);服用时间平均21.7±19.8d;空腹服药史者35例(70.0%);按医嘱餐后服药15例(30.0%);剂量均为常规剂量。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年龄大、消化症状少、Hb水平高、住院时间短,病变部位胃部为主,出血方式ForrestⅠ~Ⅱ少;观察组死亡1例低于对照组死亡12例(P〈0.05)。结论: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较高,应掌握NSAIDs类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可同时使用胃肠道保护药;选择COX-2阻滞剂;在服药过程中定期检查大便潜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9月我院住院的老年上消化道出血86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治疗的中青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4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出血原因、临床特征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中胃溃疡、胃癌所致的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因食管静脉曲张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因上腹痛就诊患者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因无明显上消化道出血,但具有呕血黑便、贫血症状的患者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复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症状不典型、耐受性差、易发生并发症,治愈率低,复发率高,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本院58例急性有机磷农药口服中毒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治疗效果。结果:58例患者中,治愈51例(87.9%),死亡7例(12.1%),出血原因主要为急性胃黏膜病变和应激性溃疡。结论: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埃索美拉唑对老年患者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老年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埃索美拉唑组24例。对照组均服用阿司匹林每日100~300mg或加氯吡格雷每日75mg。埃索美拉唑组在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埃索美拉唑每日40mg。4周后对患者上消化道症状及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10.7%,埃索美拉唑组未见消化道出血,两组比较差别显著(P〈0.05)。对照组出现上腹部不适症状发生率为17.8%,埃索美拉唑组出现上腹部不适为8.3%,两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在应用非甾体抗炎药过程中预防性应用埃索美拉唑,能减轻消化道症状、预防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对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62例曾接受脑出血开颅手术治疗的患者,分为暴露组(术前长期服用阿司匹林)32例和非暴露组(术前未长期服用阿司匹林)30例,比较两组术后再出血情况(包括术后再出血量及出血率)及预后转归情况(包括两组患者死亡率及术后6个月日常行为能力评估)。结果:暴露组患者术后出血量为(57.63±14.01)ml,高于非暴露组患者出血量(40.52±12.92)ml(P〈0.05);暴露组死亡率为37.5%,高于非暴露组的12.5%(P〈0.05);暴露组术后6个月Barthel评分为(52.16±6.34)分,低于非暴露组的(69.42±6.02)(P〈0.05)。结论:术前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增加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探讨非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9年2012年间收治的135例非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住院86例老年患者的出血原因进行比较。结果在135例非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病例中,饮酒、精神因素、不当饮食为主要相关诱发因素,老年组中以服用非甾体药物为主要诱因。而非老年组中最常见的出血病因为十二指肠溃疡占34.81%(47/135),第二位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占18.52%(25/135),其他常见的病因还有急性胃黏膜病变15.56%(21/135),胃溃疡11.58%(16/135),消化道肿瘤7.41%(10/135)等。其中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发病率明显高于老年组,而胃溃疡、消化道肿瘤发病率低于老年组患者(P<0.05)。结论与老年组有所不同,非老年上消化道出血诱因多与饮酒、精神因素、不当饮食有关,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黏膜曲张破裂是致出血的主要病因,且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照1:1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抗休克、输血及输液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法莫替丁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空腹胃液pH值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显著低于观察组的93.33%(P<0.05)。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胃液pH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胃液pH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显著高于观察组的6.67%(P<0.05)。结论新型质子泵抑制剂注射用奥美拉唑钠应用于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吉法酯片观察组与对照组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将2008年至2010年住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00例纳入本组研究,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48~80岁,平均(72±11)岁,随机分为吉法酯片观察组(n=55)和对照组(n=4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常规治疗的方法相同。观察两组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观察组3.6%,对照组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应用胃黏膜保护剂吉法酯预防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小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4例患者使用小分子肝素治疗,并与单纯使用肠溶性阿司匹林治疗患者比较,观察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治愈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有复发但临床症状缓解和进展为脑梗死的概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泌尿系统出血、鼻出血等严重出血性并发症。结论:低分子肝素能有效抑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王凤琼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2):3412-3413
目的探讨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312例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依次为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静脉曲张、胃癌。其中胃溃疡出血发生率(31.4%,98/312)高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率(21.8%,68/312);临床表现不典型,以无症状、黑便为首发症状多见。伴随病58.0%(181/312)、并发症25.3%(79/312)、再出血率20.5%(64/312)、死亡率达11.2%(35/312)。结论老年上消化道出血仍以消化性溃疡多见,胃溃疡出血发生率增加且伴随病并发症多,再出血率和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