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建立兔双侧颈动脉旁路移植模型,以模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在此模型上对经脱细胞联合肝素处理的犬颈动脉进行体内实验,以评价其作为小口径血管移植物的可行性.方法 犬10只,取双侧颈动脉,先经过去污剂-酶消化法脱除管壁细胞,脱细胞后的血管分为两组,肝素结合联合脱细胞组(A组)对脱细胞血管材料再进行肝素结合处理;仅脱细胞组(B组).测量两组血管的管径,并与同期手术患者的乳内动脉进行比较.兔20只作自身对照,左侧颈动脉移植A组血管,右侧移植B组血管,以建立双侧颈动脉旁路移植模型.实验同期测量20只兔双侧颈动脉的管径,并与20例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进行比较.移植后3周和3个月分别经过超声观察移植血管的通畅性及血流动力学.3个月后处死20只兔,取双侧移植血管,经HE染色及电镜观察血管重塑情况.结果 A组和B组的管径与患者乳内动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兔颈动脉的管径与人的冠状动脉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犬颈动脉经过去污剂-酶消化法脱细胞处理后,细胞去除完全而且基质保存完整,肝素可以成功结合于管壁全层;术后超声发现,两组中均有部分血管内可见血栓形成,3周时A组的通畅率(95%)高于B组(40%)(P<0.05),3个月时 A组(90%)也高于B组(30%)(P<0.05);3个月后的HE染色、电镜显示两组中未形成血栓的血管可以发生较满意的血管重塑.结论 兔双侧颈动脉旁路移植模型建立简便,可以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对小口径血管移植材料的探索和评价;肝素结合联合脱细胞处理的犬颈动脉可能作为新型的全生物化小口径移植血管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静脉外膜增生与血管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构建20例兔颈动脉旁路移植模型,术后当日行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检测移植静脉的通畅性.术后30 d,取出移植静脉,组织病理标本切片、HE染色,测量外膜面积和管腔面积.用统计软件分析外膜面积与管腔面积的相关性.结果 术后当日,血管多普勒证明,所有20例模型移植静脉全部通畅.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显示,移植静脉外膜面积与管腔面积成直线关系.结论 移植静脉外膜增生与血管管腔再狭窄有相关性.移植静脉外膜增生越重,管腔越狭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VEGF165转染大鼠血管内皮细胞诱导移植胰岛再血管化及对功能的影响.方法:受体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于肾被膜下移植300当量(1当量相当于1个直径为150μm的胰岛)胰岛,转染组和内皮细胞组分别加入1×106转染质粒pIRES2-EGFP/VEGF165的血管内皮细胞和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移植后监测血糖及血清胰岛素水平.术后10d行静脉糖耐量实验(IVGTT).术后14d,取受者肾脏HE染色及Insulin-6,VEGF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计算微血管密度.结果:实验组大鼠于移植术后3d血糖及胰岛素水平恢复正常.对照组和内皮细胞组虽有所改善,但未恢复到正常水平.IVGTT显示实验组K值(K=2.69)与正常大鼠相似,对照组和内皮细胞组K值分别为1.9和1.87,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而与实验组有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大鼠肾被膜下可见成团胰岛,Insulin-6免疫组化呈阳性,周围及内部有大量内皮细胞.VEGF165免疫组化及CD34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对照组和内皮细胞组肾被膜下的细胞团中心细胞较少,部分被纤维组织代替,内部仅有少量CD34染色阳性的内皮细胞.Insulin-6免疫组化仅有少量细胞染成棕黄色.VEGF165免疫组化呈阴性.对照组(11.43±2.22)和内皮细胞组MVD(10.9±2.45)无显著差异,而与实验组间(74.3±6.74)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VEGF165转染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可以诱导移植胰岛新生血管生成,促进再血管化,降低移植胰岛早期死亡率,减少供胰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兔颈动脉行球囊损伤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损伤血管内皮修复和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48只,随机分成BMSC移植组24只和对照组24只.体外培养BMSC,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腺病毒转染标记后备用.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以107个/kg的细胞数经颈外动脉移植到损伤动脉局部,对照组注射等量的PBS液.移植后1周取材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MSC归巢.移植后2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血管内膜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 α-actin)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移植后4周行颈总动脉造影检测血管狭窄率,HE染色检测损伤血管新生内膜面积、新生内膜面积/中膜面积的变化.结果 BMSC移植组在术后1周损伤血管的内膜有表达EGFP的BMSC归巢.术后2周BMSC移植组血管内膜有连续性CD31的表达,对照组为阴性;BMSC移植组PC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23.43%±2.80%比50.49%±3.60%,P<0.05),而BMSC移植组SM α-actin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0.437±0.049比0.197 ±0.032,P<0.01).术后4周HE结果显示:BMSC移植组血管新生内膜面积(0.103±0.022比0.214±0.024,P<0.01)、新生内膜/中膜面积(0.771±0.096比1.646±0.223,P<0.01)均较对照组减轻;颈动脉造影结果显示:BMSC移植组较对照组血管再狭窄率减轻(39.64%±2.30%比63.31%±2.82%,P<0.05).结论 移植BMSC可促进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早期再内皮化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抑制血管新生内膜的增生,减轻了血管再狭窄.  相似文献   

5.
雌二醇洗脱支架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雌二醇(E2)洗脱支架植入对高脂喂饲兔腹主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雄兔高脂喂饲后分别于腹主动脉植入裸金属支架、磷酸胆碱(PC)涂层支架和17β-E2洗脱支架,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蛋白印迹方法观察17β-E2洗脱支架抑制内膜增生的作用及机制。结果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壁ERK迅速活化,磷酸化ERK(p-ERK)在术后0.5 h时达峰值。各组支架植入12周时血管内膜均明显增厚。E2洗脱支架组新生内膜面积较裸金属支架组减少36%。支架植入后0.5 h时E2洗脱支架组p-ERK表达明显低于裸金属支架组。2周时E2洗脱支架组内皮化率明显高于裸金属支架组及PC涂层支架组。结论 E2洗脱支架安全、有效,可明显减少实验兔支架植入后的血管内膜增生;与普通裸金属支架对比,E2洗脱支架能够加速支架段血管的再内皮化;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ERK1/2可能介导了支架植入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D105抗体支架预防再狭窄及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 将CD105抗体支架(CD105支架组)、Cypher支架(Cypher支架组)及316L不锈钢金属裸支架(裸支架组)各30枚分别置入30只小型猪的冠状动脉内.术后7和14 d,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进行量化分析,以扫描电镜观察血管内皮的变化,并在光镜下观察血管形态学的改变.结果 术后7 d,CD105支架组、裸支架组支架内皮化积分均高于Cypher支架组(1.71 4±0.49、1.50 4±0.67比1.08±0.29,P均<0.05);CD105支架组[(23.8±3)%、(0.14±0.10)mm]、Cypher支架组[(21.7±2)%、(0.11±0.08)mm]管腔狭窄率和晚期管腔丢失与裸支架组[(24±3)%、(0.12±0.09)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4 d,CD105支架组、Cypher支架组晚期管腔丢失小于裸支架组[(0.29±0.28)mm、(0.28±0.02)mln比(0.41±0.01)mm,P均<0.05];支架内皮化积分CD105支架组、裸支架组均高于Cypher支架组(1.78±0.49、1.50±0.67比1.08±0.29,P均<0.05),CD105支架组高于裸支架组(P<0.05);CD105支架组、Cypher支架组管腔狭窄率均小于裸支架组[(23.8±4)%、(24.2±2)%比(38.0±3)%,P均<0.05],CD105支架组与Cypher支架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内膜面积CD105支架组、Cypher支架组小于裸支架组[(0.88±0.08)mm2、(0.89±0.12)mm2比(1.00±0.14)mm2,P均<0.05],CD105支架组与Cypher支架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和14 d,各组间损伤积分及炎症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无支架内血栓形成.术后7和14 d,扫描电镜显示CD105支架组血管内皮覆盖程度均明显高于Cypher支架组和裸支架组.结论 CD105抗体支架能有效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及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缬沙坦涂层支架对血管新生内膜及其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R)表达的影响,探讨缬沙坦涂层支架防治支架内再狭窄的效果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多层涂布技术制备缬沙坦涂层支架和载体涂层支架。依据腹主动脉置入支架的类型将15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裸支架组、载体涂层支架组及缬沙坦涂层支架组,每组5只。术前、术后即刻及支架置入3个月后分别行腹主动脉造影,使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软件测量血管直径及其狭窄百分数。3个月后处死实验兔,将支架血管段切片行HE染色,分别测定并比较三组支架血管段的管腔面积、内外弹力膜围绕面积、新生内膜面积及最大内膜厚度;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T2R蛋白质表达,用RT-PCR方法测定AT2RmRNA表达。结果裸支架组、载体涂层支架组、缬沙坦涂层支架组QCA测量的术前、术后即刻及3个月后支架血管段腹主动脉平均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裸支架组、载体涂层支架组与缬沙坦涂层支架组的平均管腔面积分别为4345548±125822μm2,4302061±167952μm2和5016269±207934μm2;平均新生内膜面积分别为1119635±163503μm2,1135636±136555μm2和441577±74099μm2;平均最大内膜厚度分别为210±30μm,192±21μm和116±12μm。缬沙坦涂层支架组管腔面积最大,最大内膜厚度、新生内膜面积最小。AT2RmRNA在各组都有表达,在缬沙坦涂层支架组显著高于另外两组。免疫组化可见AT2R蛋白的含量在各组具有相同的趋势。结论缬沙坦洗脱支架通过上调AT2R表达,抑制血管内膜增生,可能具有防治支架术后再狭窄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血管成形术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损伤血管内皮修复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制作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48只,随机分成BMSC移植组(n=24)和对照组(n=24)。体外培养兔BMSC,流式细胞仪鉴定BMSC表面标志,DAPI标记后备用。球囊损伤颈动脉的即刻,BMSC移植组以107/kg的细胞数经颈外动脉移植到损伤动脉局部,对照组注射等量的PBS液。术前及细胞移植后3、7、14及28天采集外周血用ELISA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移植后7天取材观察DAPI标记BMSC的归巢。移植后14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损伤血管组织的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的表达;移植后28天HE染色后测定损伤血管新生内膜面积、新生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及再狭窄率。结果 BMSC移植组在移植后各时间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移植后7天BMSC移植组损伤血管的内膜表面见DAPI标记的BMSC。移植后14天血管内膜有CD31的连续性表达,对照组没有表达。与对照组比较,移植后28天BMSC移植组血管新生内膜面积(0.092±0.009比0.189±0.007,P<...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异体下腔静脉移植于颈动脉的动物模型,以模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再狭窄的病理过程。方法游离供体小鼠下腔静脉,切断受体小鼠右颈总动脉,实验组采用"袖套式"结扎吻合法、对照组采用缝合法将下腔静脉两端分别与颈总动脉断端行端端吻合。术后对比两组血管通畅情况,于术后1周、2周、4周、6周对实验组小鼠取材,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桥血管病理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1例麻醉过量死亡,手术完成即刻各吻合口均通畅,无出血、狭窄及血管扭曲等情况。术后2例急性血栓形成,手术平均耗时46.0±10.6 m in;对照组手术完成即刻2例近端吻合口出血死亡,术后2例急性血栓形成,手术平均耗时68.0±12.4m in;后期静脉桥管壁逐渐增厚,管腔逐渐狭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中膜、内膜不同程度增生及炎症细胞浸润。结论小鼠异体下腔静脉移植模型能真实反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狭窄的情况,是进一步研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理想模型。"袖套式"结扎吻合法建立小鼠下腔静脉移植模型,较以往常用的吻合法时间短、出血少、通畅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使用颈总动脉外膜消化法制作兔颈总动脉梭形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将16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12只,使用猪胰弹力蛋白酶80~400 U孵育消化右侧颈总动脉起始点远端2~4 cm段。造模后1周行静脉血管造影,测量颈总动脉梭形膨大的宽度;取梭形扩张血管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血管病理学变化。对照组取4只新西兰大白兔,使用等渗盐水孵育颈总动脉,1周后采用同样方法观察颈总动脉管腔及内膜变化。结果实验组12只新西兰大白兔在颈总动脉外膜消化后,血管造影显示10只模型兔颈总动脉管腔呈梭形扩大,梭形动脉最宽处直径为(3.70±0.32)mm,2只出现颈总动脉闭塞,较对照组右侧颈总动脉血管直径[(1.80±0.16)mm]明显增粗(P0.01);HE染色显示实验组兔右侧颈总动脉消化段管腔增宽,外膜及中膜减少;扫描电镜显示实验组兔颈动脉内膜炎性损伤及血栓附着。结论使用猪胰弹力蛋白酶消化颈总动脉外膜可以使兔颈总动脉呈梭形扩张,并造成颈动脉内膜损伤。使用此方法能够有效制作出梭形动脉瘤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不同年龄组心肌梗死患者循环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目及功能的差异,分析蛋白激酶B(Akt)和间质细胞源因子1(SDF-1)表达的差异,探讨老年患者EPCs修复梗死心脏功能的可能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抽取老年心肌梗死患者(n=26)和中青年心肌梗死患者(n=24)动脉血8 ~10 ml,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EPCs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kt及SDF-1表达变化情况;利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后,尾静脉注射老年EPCs、中青年EPCs(1×107/200 ml)或等体积盐水(PBS组),观察终点时间为28 d,超声心动评价心脏功能,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PCs在梗死心脏的归巢情况,免疫荧光法计数缺血心肌局部血管数量.结果 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循环血EPCs数量明显少于中青年组(47.23%±14.92%比89.76% ±7.27%,P<0.001);心肌梗死后老年组Akt磷酸化水平和SDF-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中青年组(Akt:19.04%±6.41%比43.96%±15.91%;SDF-1:25.81% ±6.32%比64.04%±16.35%,均为P<0.001).将EPCs移植至梗死大鼠后,移植的老年EPCs在梗死心脏的归巢数量明显少于移植的中青年EPCs(3.69±1.97/mm2比12.01 ±5.44/mm2,P <0.001).移植老年EPCs的大鼠梗死心脏的血管密度明显少于移植中青年EPCs的大鼠(42±9/mm2 比96±15/mm2,P <0.001).移植老年EPCs组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显著低于移植中青年EPCs组(LVEF:58.1%±5.0%比73.8%±7.9%;LVFS:35.4%±3.8%比59.0%±7.6%.均为P<0.001).结论 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循环血EPCs数量及其修复功能均不如中青年患者,可能与Akt-SDF-1信号通路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12.
双抗支架联合内皮祖细胞移植防治支架内晚期再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抗-[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支架联合局部移植内皮祖细胞(EPCs)防治血管支架内晚期再狭窄的效果.方法:以反复浸泡吹干法制备双抗支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建立后动脉内置入药物涂层支架(药物涂层支架组,8只)或双抗支架+ EPCs移植(双抗支架组,8只).随访2月.观察管腔最狭窄百分比、支架内血管新生内膜增生.结果:与药物涂层支架组比较,双抗支架组支架内管腔面积狭窄百分比[(28.3±4.2)%比(8.8±1.45)%]、血管新生内膜面积[(1.44±0.34)m2比(0.46±0.21) m2]、最大内膜厚度[(172±5.0)μmm比(105±4.9)μmm]明显减少(P均<0.05).结论:双抗支架+EPCs移植可显著降低支架内晚期再狭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剂量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或贝那普利预防老年持续性房颤转复后房颤复发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5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持续超过7d),经药物或电复律后随机分为三组:胺碘酮组(Ⅰ组),胺碘酮+缬沙坦组(Ⅱ组),胺碘酮+贝那普利组(Ⅲ组),各50例;治疗随访时间为1年,比较三组治疗后房颤的复发情况以及治疗前,治疗后第2周、3月、6月、12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142例完成治疗,随访12月,与I组比较,Ⅱ组和Ⅲ组心房颤动复发率(37.50%比17.39%比18.75%)明显降低,左房内径[(38.11±1.24)mm比(34.11±1.37)mm比(34.13±1.36)mm]明显缩小(P均〈0.05),而Ⅱ组和Ⅲ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胺碘酮分别与缬沙坦和贝那普利联合用于持续性房颤复律后预防房颤复发,较单用胺碘酮有效,长期服用可逆转左房扩大,抑制电重构,从而防止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14.
血管紧张素受体在内皮祖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在高浓度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致内皮祖细胞(EPCs)凋亡中,AngⅡ受体(angiotensinreceptor,AT)的作用。方法采集人脐静脉血,用6%羟乙基淀粉沉降和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分离脐带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培养7d,采用免疫荧光法和免疫组化法鉴定EPCs,收集贴壁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AngⅡ(10~(-4)、10~(-6)、10~)-8)mol/L),干预一定时间(12、24、48h);加入浓度10~(-6)mol/L的AngⅡ,用AT受体拮抗剂干预后,分别观察各组EPCs的凋亡率。结果 AngⅡ可明显促进EPCs凋亡,与对照组(3.82%±0.10%)比较,EPCs凋亡指数随AngⅡ浓度的增高而升高(10~(-6)mol/L:18.54%±0.97%;10~(-4)mol/L:25.30%±0.99%,均为P0.05),且呈时间依赖性;单用AT1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细胞的凋亡无明显作用(P0.05),单用AT2受体拮抗剂PD123319有抑制作用(P0.05),两者合用时,抑制作用明显(P0.01)。结论高浓度AngⅡ可引起EPCs凋亡。氯沙坦对AngⅡ介导的EPCs凋亡影响较小,PD123319则可部分抑制AngⅡ诱导的凋亡,两者合用时抑制凋亡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s)数量及动脉弹性指数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缬沙坦干预后EPCs水平和动脉弹性指数变化。方法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冠心病患者60例为CHD组,同期排除冠心病的门诊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采集外周血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培养贴壁后进行细胞化学分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UEA-I和DiI-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进行EPCs水平测定。动脉弹性功能检测仪测定患者的大、小动脉弹性指数(C1、C2)。CHD组患者术后缬沙坦80mg/天干预12、24周后再次检测EPCs水平和动脉弹性指数。结果CHD组EPCs数量、C1、C2分别为32.8±6.4 EPCs/×200视野、9.82±1.54、3.67±0.87,对照组为61.6±9.5 EPCs/×200视野、15.3±2.52、7.51±2.03,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HD组动脉弹性功能指数与EPCs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4、0.98,均P<0.01)。CHD组患者缬沙坦80mg/天干预12、24周后EPCs数量明显增加(37.7±7.98 vs 50.80±8.10,P<0.01),动脉弹性指数改善(C1:10.6±1.98 vs 12.55±2.43,C2:4.37±1.03 vs 5.77±1.99,均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CHD患者EPCs水平减低和动脉弹性指数下降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且两者之间呈正相关。CHD患者缬沙坦80mg/天干预12、24周后明显提高EPCs数量和动脉弹性指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钙调神经磷酸酶-活化T细胞核因子(CaN-NFAT)信号传导通路参与内皮祖细胞(EPCs)的凋亡过程。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获得EPCs。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苯肾上腺素(PE)组、环孢素A(CsA)组、CsA+PE组。采用TUNEL染色测定EPCs凋亡状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Bax、Bcl-2、Caspase-3及NFAT4的mRNA的转录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FAT4亚细胞水平定位。结果:(1)EPCs凋亡检测:与空白对照组及PE组比较,CsA组和CsA+PE组EPCs凋亡数明显增加[(3.41±0.89)比(4.39±1.92)比(23.68±1.14)比(25.92±2.62),P<0.05];(2)与空白对照组和PE组比较,CsA组和CsA+PE组的Bcl-2mRNA水平、Bcl-2/Bax mRNA比值明显下降(P均<0.05),Caspase-3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NFAT4mRNA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E组的明显升高(P<0.05),CsA组的明显下降(P<0.05);与PE组比较,CsA组和CsA+PE组的NFAT4mRNA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四组之间Bax mRNA水平均无显著差异;(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E组NFAT4核转移率明显增加[(25.33±2.08)%比(95±2)%,P<0.05];与空白对照组及PE组比较,CsA组和CsA+PE组NFAT4核转移率[(8.00±2.65)%、(7.00±1.73)%]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CaN-NFAT信号传导通路参与EPCs凋亡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剂量左旋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及氢氯噻嗪同时或不同时给药对杓型高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门诊及住院杓型高血压患者272例(收缩压< 180 mm Hg,舒张压91~109 mm Hg),年龄>45岁,男性179例,女性93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不同时给药组,135例)晨服替米沙坦40 mg和氢氯噻嗪10 mg,晚服左旋氨氯地平2.5 mg;Ⅱ组(同时给药组,137例)以上三种药物均晨服(剂量同Ⅰ组).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所有病例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治疗8周后,Ⅰ组和Ⅱ组的24h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降低[(128.64± 12.76)mm Hg/(82.46±7.18)mm Hg比(144.36±15.86)mm Hg/(92.34±7.86)mm Hg,P<0.01,(127.54±13.06)mm Hg/(81.92±7.28)mm Hg比(143.68±15.58)mm Hg/(92.52±7.64)mm Hg,P<0.01],两组间降低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降低[(134.28 ±13.36)mm Hg/(82.76±6.84)mm Hg比(116.42±12.14)mm Hg/(70.18±6.28)mm Hg,P<0.01,(134.46±13.58)mm Hg/(82.48±6.72)mm Hg比(118.18±12.18)mm Hg/(71.82±6.86)mm Hg,P<0.01],降低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治疗后收缩压昼夜差值高于治疗前[(21.10±4.88)mm Hg比(17.32±4.26)mm Hg,P<0.05];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Ⅰ组收缩压昼夜差值高于Ⅱ组[(21.10±4.88)mm Hg和(18.04±4.26)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杓型高血压患者,小剂量左旋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和氢氯噻嗪无论同时或不同时给药均能有效地控制24h、日间和夜间血压,而同时一次给药患者的依从性会更好,还能减少深杓型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等长收缩运动训练(IE)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循环血内皮祖细胞(EPC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CTO患者分为训练组(10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10例),均应用三个月常规药物治疗,其中训练组患者同时进行三个月的IE(采用最大程度握拳诱导上肢肌肉最大等长收缩运动,导致短暂的骨骼肌生理性缺血)训练。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循环血EPCs的数量,ELISA法检测血清VEGF的浓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循环血EPCs数量和VEGF浓度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月后,训练组患者血EPCs数量[(0.028±0.009)%比(0.044±0.016)%],VEGF浓度[(65.3±15.1)pg/ml比(98.5±17.4)pg/m1]显著增加(P=0.015,P〈0.01),且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EPCs数量和VEGF浓度差异均没有显著性(P〉0.05)。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血EPCs数量与VEGF浓度均呈正相关(r=0.727,r=0.785,P均〈0.05)。结论:等长收缩运动训练可以增加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循环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从而可能通过远隔作用促进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的生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心房-食管瘘是心房颤动介入及心脏外科手术射频消融治疗中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伴有极高的病死率。最安全有效的预防心房-食管瘘发生的方法,应当是术前了解左心房、肺静脉及周围脏器解剖关系,预防消融烧伤食管心房段。我们进行了术前64层螺旋CT(64层MSCT)左心房及肺静脉成像同时引入食管造影检测食管和左心房的毗邻关系。方法:232例左心房及肺静脉成像(心房颤动组146例,对照组86例),同步进行食管联合造影,即注射造影剂的同时食管吞入造影剂,以观察食管走形和左心房的关系。根据食管心房后壁段与上下PV的关系将食管走形分为:I、II型,其中各型又分别分为abc三种亚型。融合影像的同时,在CARTO系统上显示LA-PV及ESO的三维重建关系,以指导完成肺静脉隔离。结果:228例患者中,I型-Ia39例(心房颤动组24例、对照组15例),占17.11%,Ib55例(心房颤动组39例、对照组16例),占24.12%,Ic 76例(心房颤动组48例、对照组28例),占33.33%;II型-IIa27例(心房颤动组16例、对照组11例),占11.84%,IIb18例(心房颤动组10例、对照组8例),占7.89%,IIc13例(心房颤动组7例、对照组6例),占5.70%。食管跨左心房后壁段长度平均为(55.04±9.01)mm[心房颤动组(54.77±9.49)mm、对照组(55.51±8.14)mm],食道厚度约为(2.26±0.64)mm[心房颤动组(2.25±0.63)mm、对照组(2.30±0.65)mm],左心房后壁厚度中位数房颤组0.6mm(0.3mm,2.9mm)、对照组1.4mm(0.3mm,2.9mm)。食道前壁距左心房最小距离中位数房颤组1.75mm(0mm,5mm)、对照组2.15mm(0mm,4.4mm)。所有心房颤动组患者均完成了肺静脉隔离。结论:本中心完成一组大样本量国人食道左心房肺静脉CT成像,提出6种分型,但心房颤动组和对照组数据在长度、厚度、距离和分型上无明显差异。利用融合影像学技术在射频消融术中指导解剖位置,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脑组织炎性反应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脑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机制。方法 24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饮食组及阿托伐他汀组,每组8只兔。正常对照组每日给予普通颗粒兔饲料100g/d,高脂饮食组每日给予普通颗粒兔饲料100g+1.5%胆固醇;阿托伐他汀组每日给予高脂饮食组相同饲料喂养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2.5mg/kg)。喂饲8周后,测定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取颈总动脉行苏丹Ⅳ染色,光镜下观察;取海马区脑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ngⅡ、NF—κB的表达;Western印迹测定NF—κB的表达;分光光度法测定iNOS的活力。结果 以下各项的结果描述按高脂饮食组、阿托伐他汀组、正常对照组顺序①光镜下检查:高脂饮食组可见大量泡沫细胞聚集、炎性细胞浸润;阿托伐他汀组仅有少量泡沫细胞及炎性细胞浸润;正常对照组细胞结构正常。②免疫组织化结果:3组AngⅡ阳性单位分别为17.1±2.7、15.3±1.7、5.2±1.3,NF—κB为22.2±2.6、9.5±1.1、6.9±1.6,与高脂饮食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AngⅡ、NF—κB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Western印迹:NF—κB吸光度值3组分别为0.9988±0.0041、0.5810±0.0020及0.5621±0.0024,高脂饮食组NF—κB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及阿托伐他汀组明显升高(P〈0.01)。④iNOS的活力:3组iNOS吸光度值分别为10.0±0.9、4.8±0.6、3.4±0.4,阿托伐他汀组较高脂饮食组显著降低(P〈0.01),但是仍然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通过抑制AngⅡ,NF—κB,iNOS的表达减轻高脂血症对脑组织的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