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主动脉瘤(aorticaneurysm)指主动脉壁局部或弥漫性的异常扩张,压迫周围器官而引起症状,瘤状破裂为其主要危险。常发生在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部降主动脉、胸腹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smphy,MSCTA)及其三维重建已广泛应用于动脉管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肝脏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血管成像中的最佳触发阈值及延迟时间.方法 将120例未患影响肝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患者按触发阈值100 HU、120 HU、140 HU、160 HU、180 HU、200 HU分为6组,每组20人,分别对肝动脉行智能追踪技术(SureStart acquisition)法、门静脉及肝静脉期采用动脉扫描结束后间隔20 s、40 s时延迟成像法行上腹部的多期扫描,进行不同血管的三维重建并评价其效果.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当触发阈值为120 HU肝动脉优良率最高(95%);当时间间隔为20 s时门静脉的优良率最高;当时间间隔为40 s肝静脉的优良率最高.结论 64层螺旋CT肝脏血管成像建议的扫描条件为肝动脉触发阈值120 HU,肝动脉成像后间隔20 s及40 s扫描,对肝动脉、门静脉及肝静脉成像可达到较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16层螺旋CT肝脏血管成像扫描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血管成像(MSCTA)的理想成像参数。资料与方法(1)应用Somatom Sensa-tion16螺旋CT扫描仪,对38例患者分别以2.5ml/s(8例),3.5ml/s(15例)、4.5ml/s(15例)注射流率注射碘必乐或优维显(1.5ml/kg体重)行肝脏同层动态增强扫描,测量靶血管及肝实质CT值,描绘时间-密度曲线,确定不同注射流率下肝脏MSCTA各期延迟时间。(2)以方法(1)确定的参数对60例患者(按上述不同注射流率分3组,每组20例)行MSCTA,对不同注射流率所获得的MSCTA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3组间腹主动脉峰值、门静脉与肝实质的密度差(PV-L)峰值,腹主动脉、门静脉及PV-L达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动脉期延迟时间分别为28s、24s、19s,门静脉期延迟时间分别为52s、45s、36s,肝实质延迟时间分别为68s、65s、64s。MSCTA图像4.5ml/s组明显优于3.5ml/s组、2.5ml/s组,3.5ml/s组明显优于2.5ml/s组(P〈0.05)。4.5ml/s组行MSCTA检查时出现3例对比剂外渗。结论采用3.5ml/s注射流率行肝脏MSCTA,可获得较满意的血管图像。  相似文献   

4.
黄倩  王莉  黄葵红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5(8):677-677,681
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是由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利用螺旋CT的各种成像方法进行的一种微创的血管检查方法,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早期应用于脑血管、肾血管中,随着16层螺旋CT的出现,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已开始应用于双下肢、上肢血管造影。我院自2003年11月应用美国GE公司16层螺旋CT扫描  相似文献   

5.
椎动脉发育不良的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目的探讨椎动脉发育不良的螺旋CT血管造影(spiralCTangiography,SCTA)表现和临床意义。方法180例临床诊断为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SCTA检查。造影剂为浓度350mg/100ml的Omnipaque80~100ml,足背静脉注射。流率3ml/s,延迟时间由预扫描确定。层厚、间隔分别为3mm和4.5mm。重建间隔1.5mm。采用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和表面遮盖法重建(SSD),用原始横断面图像测量椎动脉直径。CT显示有椎动脉狭窄者于1周内行DSA检查。结果360根椎动脉中共发现78根(21.7%)有全程狭窄,平均直径1.3mm(1.0~1.5mm)。其中左侧24根,右侧54根。其中有20根同时伴有局限性进一步狭窄。对侧椎动脉合并局部管壁钙化13根(16.7%),合并V1段扭曲20根(25.6%),合并钩椎关节增生压迫11根(14.1%)。DSA检查结果与SCTA完全一致。结论椎动脉发育不良是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常见原因之一,SCTA可以确诊并能取代诊断性DSA检查。  相似文献   

6.
超高速CT在肝脏双期扫描的应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高速CT(UFCT) ,又称电子束CT ,即EBCT。是美国Douglas博士于 1983年最早应用于临床。它取消了X线在曝光过程中同时进行机械旋转的取样方式 ,而用电子的方法产生旋转的X线源 ,从而就极大地提高了扫描速度。创造出新的一代超高速CT ,其扫描速度可达 50ms、10 0ms。从根本上解决了呼吸移动伪影 ,获得高时间 ,高空间分辨率的快速成像 ,从而实现电影CT。我院于 1998年 2月和南京振兴公司联合引进的美国Imatron ,C 150型超高速CT ,应用于临床。现就超高速CT在肝脏双期增强扫描的应用技术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  本组 12 1例 ,其中…  相似文献   

7.
查广盛  韩珺珊 《放射学实践》2007,22(10):1066-1068
目的:分析6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I)的CT表现,进一步提高该病诊断准确性.方法: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6例经螺旋CT检查,其中5例平扫加动态动静期及延迟期增强扫描,1例肝、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合并结节性硬化,1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合并血管瘤.结果:5例病灶中含有脂肪密度影,1例痛灶未测及脂肪密度,5例病灶动静脉期呈点状、片状、条索状及分隔状明显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中心及周边见点条状血管影.结论:病灶同时含有脂肪成分及血管影是HAML的CT特征性表现,结合CT薄层平扫及动态多期增强扫描,有助于提高该病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的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并发肺出血或坏死者称为肺梗死[1]。PE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具有发病率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漏诊及误诊,未经治疗者死亡率高的特点,达20%~30%,及时诊断治疗者死亡率可降至2%~8%[2]。近年来,尤其是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使PE的及时诊断成为可能,本文报告23例PE的MSCTPA表现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材料本组23例中,男14例,女9例,年龄14~82岁,平均61岁。其中10例有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MSCTA)在颅内脑膜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脑膜瘤MSCTA检查资料.使用三维重组方法 包括: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成像技术(SSD)、最大强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 结果 35例脑膜瘤MSCTA均获得颅骨、血管、肿瘤同时显示的三维立体图像.血管重组清晰显示脑膜瘤肿瘤染色及脑膜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颅骨重组可显示脑膜瘤对邻近颅骨的影响. 结论 MSCTA可充分显示脑膜瘤的肿瘤、血管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有助于脑膜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订,预测肿瘤切除的难易程度、手术风险、效果,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刘明  马东玉  吴芳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10):1704-1706
目的 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CT影像学特点与病理对照,提高对该肿瘤的CT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AML的CT影像学表现,并按不同病理类型进行对照.结果 9例HAML中脂瘤型2例,以脂肪成分为主,CT显示大片脂肪密度;血管瘤型1例,以血管成分为主,CT增强动脉期明显强化;肌瘤型2例,主要是由平滑肌成分组成,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呈均一强化;混合型4例,三种成分含量相似,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结论 不同病理类型的HAML,CT表现有所不同,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HAML的CT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肝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期相设置与优化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目的 探索多层螺旋CT在肝脏CT血管成像 (CTA)中的最佳期相设置条件。方法参照时间 密度曲线 ,选择门脉与肝实质密度差最大的时间段 (40s)进行门脉系统血管的检查 ,并同时行传统肝脏动脉期 (2 0s)与门脉期 (65s)检查。采用此期相设置对 2 0例志愿者进行肝脏CTA检查 ,并将 40s所得图像与 65s图像进行比较。结果 在注射对比剂后 40s门静脉血管与肝实质CT值差为 66 96HU ,而 65s时二者差值为 39 58HU。统计显示 40s时门静脉与肝实质密度差明显大于65s的图像 (F =7 91 2 ,P <0 .0 1 )。结论 门脉系统CTA以注射对比剂 40s较传统 65s期相设置所获图像为优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单次屏气就能获得高分辨力的肝脏影像,通过3D影像处理技术可很好地显示肝脏血管解剖.对肝移植、肝脏肿瘤的诊断及介入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由于具有管径细小、走行迂曲等特点而使其无创性成像较困难。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它是一种具有潜在危险的有创检查,所以冠状动脉的无创成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随着医学影像学设备的发展,多层螺旋CT(Multi-slic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动脉造影螺旋CT扫描技术(CTA)对小肝癌的检出能力及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对92例经B超、CT、血管造影检查发现肝内占位性病灶而不能定性诊断的患者实施CTA检查,应用导管技术将5F导管插至肝动脉后,以2ml/s的速率注射造影剂5 s后进行螺旋CT扫描。结果:CTA检出小肝癌48例,共74个病灶。动脉期病灶呈高密度强化,可分为均匀强化及不均匀强化两种类型,动态扫描观察病灶呈快进快出强化表现,供血动脉的显示及门脉期环状强化则是定性诊断的重要依据,CTA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病灶的强化特点及供血特征。结论:通过与B超、血管造影、普通CT等常规影像技术相比较,CTA对肝内直径≤3 cm的小肝癌的检出能力及定性诊断价值明显提高,对小肝癌患者的早期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肺栓塞是临床中常见的危险性疾病,目前CT血管成像技术已经成为诊断肺栓塞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仅能清晰显示血管腔内病变,观察血管走行和变化,还能显示血管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肺动脉的显示质量直接影响肺栓塞的准确诊断,目前从扫描技术和图像后处理等多方面对肺动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旨在提高肺动脉显示质量和肺栓塞的检出率,以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16.
64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凹肺动脉成像最佳扫描方法。方法:22例患者采用自动激发扫描、22例采用常规12s扫描、23例通过绘制时间密度曲线找出最佳扫描时间三种扫描方式。扫描完毕对数据进行后处理,包括MPR、MIP、VR。比较这三种扫描方法肺动脉的显影情况。结果:22例自动激发扫描患者中12例肺动脉显影清晰而肺静脉不显影,肺动脉显影清晰但肺静脉有强化8例,扫描失败2例;22例固定12s进行扫描,14例肺动脉显影清晰且肺静脉不显影,肺动脉显影清晰但肺静脉有强化者5例,扫描失败3例;23例采用时间密度曲线法进行扫描,21例肺动脉显影清晰且肺静脉不强化,肺动脉显影清晰但肺静脉有强化者2例,无扫描失败。结论:通过绘制时间密度曲线确定肺动脉扫描延迟时间的方法是64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最佳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多时相CT血管成像(mCTA)是一种具有时间分辨力的脑血管成像技术,可以获得动脉期、静脉期和静脉晚期3个时相的影像,能够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进行评估,且优于传统单时相CTA(sCTA)和CT灌注成像(CTP)。mCTA能够检测AIS病人颅内血管的闭塞,评估侧支循环状态及病人预后,评估血栓长度、血栓渗透性、血管壁通透性等。就mCTA在AIS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64层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肝动脉正常解剖和变异的显示及临床指导价值。方法:305例患者行肝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准直宽度0.625mm、螺距0.984,标准重建。成像方法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以Michels分型观察肝动脉的解剖与变异类型。结果:305例患者中,肝脏肿瘤190例,其他115例。Michels分型Ⅰ型255例,Ⅱ型30例,Ⅲ型19例,Ⅴ型1例。其中50例肝脏肿瘤患者的DSA表现与CTA对照,肝动脉解剖及变异的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64层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能够准确的显示肝动脉解剖及变异,并能明确肿瘤血管异位侧支来源,对临床手术、介入治疗及肝脏移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Purpose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64 multidetector CT angiography in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of hepatic artery in candidates who underwent hepatic resec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Sixty-seven patients underwent triphasic CT scan using 64 multidetector CT scanner. They were 33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21 with solitary metastases, seven potential donors f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five with gaint haemangiomas, and one with large primary Non-Hodgkin lymphoma. The images were analyzed for the depiction of hepatic artery. The frequencies of anatomical variants of the hepatic artery were evaluated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proposed by Michels’ in 1966. The findings was compared and correlated with operative data.

Results

Type I variant was seen in 43 patients (64.2) and variants were seen in other 24 patients (35.8%). We found seven patients with type II variant, 11 patients with type III variant, two patients with type V variant, and two patients with VI variant. There were two patients with type variants did not fit Michels’ classification. In 55 patients, the surgical findings concurred with 64 MDCT angiography findings (100%).

Conclusion

64 MDCT angiography is an effective, high-resolution, noninvasive imaging technique that readily demonstrates the hepatic arterial map with direct impact on treatment decisions including patient selection for hepatic resection.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