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颈动脉体瘤临床上虽少见,但在颈部肿瘤的鉴别诊断上必须列为一项内容,警惕手术前误诊和避免手术中临时处理困难,本文对我院15年(1976-1992)9例颈动脉体瘤的诊断治疗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4例院外和院内误诊,经手术探查得出正确诊断。术前超声学检查与选择性颈动脉造影能明确诊断,5例施行手术治疗者术前均采用了手法颈动脉压迫训练,促使大脑侧支循环的建立。3例行颈动脉外膜下肿瘤完全切除术。近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体瘤临床上虽少见.但在颈部肿瘤的鉴别诊断上必须列为一项内容,警惕手术前误诊和避免手术中临时处理困难.本文对我院15年(1976~1992)9例颈动脉体瘤的诊断治疗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4例院外和院内误诊,经手术探查得出正确诊断.术前超声学检查与选择性颈动脉造影能明确诊断.5例施行手术治疗者术前均采用手了法颈动脉压迫训练,促使大脑侧支循环的建立。3例行颈动脉外膜下肿瘤完全切除术,近远期疗效满意.2例切断拮扎颈总动脉,1例再结扎颈内、外动脉,肿瘤切除术;1例再结扎切断动脉分歧部,颈内、外动脉远心端端一端吻合,切除肿瘤.前者术后顺利恢复,无永久性后遗症;后者术后14天合并患侧侧脑室体旁脑梗塞,遗留有健侧轻度偏瘫,2年后随访恢复较好.作者认为术前超声检查与选择性颈动脉造影对确定诊断与颈动脉压迫锻炼准确建立大脑侧支循环是对一部分必须切除颈动脉分歧部的颈动脉体瘤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83年1月-2002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38例患者的41个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患者术前均常规行B超及血管造影,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和98%。手术切除肿瘤38个,其中12例行颈外动脉切断、颈内动脉部分缺损修补、动脉体瘤切除术;11例行颈外动脉切断、动脉体瘤切除术;8例行单纯瘤体切除术;6例行颈外动脉切断、颈内动脉重建术;1例行动脉体瘤切除,颈内、颈外、颈总动脉部分切除术。结论 对于可疑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应常规行B超及颈部血管影像重建。早期、一次手术切除及术中颈内动脉血供重建是治疗及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5.
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颈动脉体瘤5例,其中4例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无1例死亡。诊治体会:(1)颈动脉三角区搏动性肿块,垂直方向固定,水平方向可移动,应考虑本病可能;(2)动脉影在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3)一旦确诊应早期手术;(4)术前颈动脉压迫是减少脑部并发症的关键;(5)颈动脉是否切除可根据术中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性质而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颈动脉体瘤(CBT)的诊治经验,以提高CBT的诊治水平,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26例CBT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疑为CBT,后经64排螺旋CT(64-MSCTA)检查证实,4例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12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其中8例同时行瘤体主要营养血管的栓塞)均明确诊断。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无手术死亡,无肿瘤复发,1例发生术后脑栓塞、偏瘫,8例发生术后神经并发症。结论:对CBT,彩色多普勒超声、CT和MRA检查均可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64排螺旋CT与DSA检查是诊断的最佳手段。手术切除是治疗CBT的首选治疗措施。术前应常规行Matas训练,术中精细地解剖可明显减少术后神经并发症的发生和其他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8.
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特征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手术方法、术后处理及随访情况。结果:1例术前行B超检查,疑为颈动脉体瘤,经双源CT检查证实;3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1例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均明确诊断。6例颈动脉体瘤患者中,单纯肿瘤切除者1例,肿瘤及颈外动脉节段切除5例,其中2例行颈总动脉分叉部缝合修补。术后1例出现舌下神经和喉返神经损伤征象及癫痫,1例出现短期的交感神经受损征象(Horner征),余均未出现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6例患者均临床治愈,随访2个月至7年,均无复发。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CT和MRI检查均可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双源CT和DSA检查是诊断颈动脉体瘤的最佳手段。手术切除是颈动脉体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认真准备,术中细心操作,术后加强护理,可降低脑缺血损伤和脑神经损伤的概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分析21例颈动脉体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3例,2例抽出血性液体,1例误诊;血池扫描检查4例,2例(50%)诊断为颈动脉体瘤,2例不能确诊;DSA检查7例,均诊断为颈动脉体瘤;B超检查13例,12例(92%)诊断为劲动脉体瘤,1例误诊为神经源性肿瘤;CT检查8例,6例(75%)诊断为劲动脉体瘤,2例不能确诊;MRI检查7例,均诊断为劲动脉动体瘤,其中MRA 2例。21例均行手术治疗,2例手术后接受放射治疗,随诊期间肿瘤无复发。结论:B超检查足以诊断颈动脉体瘤,MRI/MRA检查可为手术提供良好临床资料,利于拟订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BT)的诊断及外科手术方法。方法 15例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行B超、CT、MRI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AS)等检查确诊。均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15例患者中行单纯剥离术11例,颈外动脉+瘤体切除术3例,颈内外动脉+颈总动脉分叉部+瘤体切除1例;15例均好转出院,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24个月,未见肿瘤转移及复发。结论 CT、MRI或DAS可作为CBT的术前诊断,外科手术是CBT的首选治疗手段,一经确诊,应及早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1.
12.
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BT)的生物学特征、诊断与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我院1997年7月至2001年12月收治的19例CBT诊治经验。结果:本组病例均根据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即颈侧部肿块且伴有传导性搏动,结合彩超、CT或血管造影确诊。17例接受手术,CBT剥离式切除8例;CBT与颈外动脉同时切除4例;CBT与颈内动脉部分切除,颈内动脉对端吻合2例,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对端吻合2例,CBT与颈动脉分叉切除,自体大隐静脉间置移植1例。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CBT诊断并不困难。CBT剥离术是理想安全的手术方式,必要时行颈动脉重建,需预防脑缺血和颅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CBT)诊断、手术治疗以及防治术后并发症的经验。方法整理15例CBT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并加以总结。结果15例按照Shamblin分型,I型2例,Ⅱ型8例,Ⅱ型5例。术前影像学评估包括B超、CT、MR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64排CT增强扫描结合血管成像CTA。行手术切除14例,手术方式包括伴或不伴颈外动脉切除的完整剥离;瘤体连同颈内-颈总动脉切除血管重建。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良性。所有患者经3个月~9年4个月随访,出现单侧喉返神经麻痹2例,单侧舌下神经麻痹1例,单侧颈交感神经损伤1例,无脑血管意外及死亡,均无局部复发。结论64排CTA可作为CBT术前诊断、评估的首选方法。而正确诊断、周密完善的术前评估及合理的手术方案能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surgical therapy for carotid body tumor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covering the diagnosis, surgical procedur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prognosis of 120 cases of carotid body tumors in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from 1949 to May, 2011. Results Surgical excision was successfully performed in 111 cases with 117 tumors. In all those cases, 50 underwent simple tumor resection, 42 underwent resection of tumors and ligation of the ext...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分析颈总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与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术后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治疗的17例颈总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神经鞘瘤组)和76例颈动脉体瘤(颈动脉体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手术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 两组临床特征相似。神经鞘瘤组手术时间较短[(94±31)min比(159±53)min,P < 0.01],术中出血量较少[(110±96)mL比(356±239)mL,P < 0.01],需要切除颈外动脉概率较小(11.8%比68.4%,P < 0.01)。两组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神经鞘瘤组无恶性病变,颈动脉体瘤组恶性病变5例(6.6%)。神经鞘瘤组的肿瘤直径较颈动脉体瘤组大[(4.5±1.4)cm比(3.1±1.0)cm,P < 0.01]。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颈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与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临床表现类似,但颈动脉体瘤患者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大,颈外动脉切除率较高,瘤体恶性病变的概率较高,临床处理时应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体瘤的DSA诊断和术前栓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影像特点和手术前栓塞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至2006年我院收治的23例手术前经导管栓塞的颈动脉体瘤患者的相关临床和影像资料,并与1954年至1995年收治的26例单纯手术切除的颈动脉体瘤患者作对比研究。结果颈动脉体瘤的特征性DSA表现:瘤体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外动脉受推压移位夹角增大,瘤体血运丰富。术前栓塞安全、可行,与单纯手术组相比术中出血减少(P〈0.01),术程有所缩短,并发症减少,肿瘤一期切除。结论颈动脉体瘤的DSA表现特征明显,对诊断、鉴别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术前栓塞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脑氧饱和度监测手段探讨颈动脉体瘤手术围术期脑氧供需平衡的管理与维护特点。方法通过对20例颈动脉体瘤患者围术期脑氧饱和度(rSO2)、动脉压和颈内动脉反流压等监测,维护患者术中脑氧供需平衡。结果颈动脉体瘤患者阻断患侧颈内动脉期间rSO2与阻断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侧rSO2在阻断中较非术侧显著下降(P〈0.05);术侧阻断后rSO2在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未能恢复到阻断前水平(P〈0.05),3例患者因术中反流压过低行动脉旁路术。结论术中rSO2监测对患者围术期脑氧供需平衡的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超选择性供瘤血管栓塞后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术前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在颈动脉体瘤切除术中的作用及颈动脉体瘤合适的治疗方式.方法 33例直径>3 cm的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均行彩色多普勒检查,然后行超选择性供瘤血管动脉栓塞后再行手术切除.其中10例10侧于栓塞后第4天行手术治疗,23例24侧于术后第1天行手术切除.术中5例行颈动脉重建术,其中1例行颈外动脉颈内动脉吻合,3例用大隐静脉移植行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吻合,术中常规行动脉转流术.另1例行颈内动脉修补术,未行动脉转流.结果 全部瘤体均一期切除.1例剥离瘤体时颈内动脉撕裂行修补术,术后当天发生2次对侧肢体偏瘫,第2天肢体活动恢复正常,但讲话不清,舌头偏瘫.MRI检查提示脑栓塞.3个月后恢复.其余病例术后无脑缺血及不可逆的颅神经损伤.结论 术前超选择性供瘤动脉栓塞后手术切除是治疗颈动脉体瘤合理的手术方式,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减少颅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