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福建中医药》1960,(1)
人体五脏各有其所属的经脉,每脏的经脉,各有五个腧穴,即井、荥、腧、经、合。六腑所属的经脉,每经也各有六个腧穴,即井、荥、腧、原、经、合。五脏各五腧;五五共有二十五个腧穴,为了配合十二经之数,加上心包络一脏,共计六脏,共有三十个腧穴。六腑各有六腧,六六共有三十六个腧穴。所谓腧者,含义有二。一是广义的,泛称为腧。因它们的共同作用是能够将脾胃产生精微物质以及吸入的天气输送到人体各部,以供组织的营养,并将各部组织排出的废物运至体内有关器官,而排出体外。一是狭义的专指脏腑的主穴而言,即五腧中的“腧”穴。由于它居于五腧之中点,作用显得更为重要。所以在五腧之中单指它为腧穴。 相似文献
4.
5.
《福建中医药》1960,(10)
(二)劳倦劳倦是指过度疲劳而言,人类日常生活,应当要有适当的劳动,如果安逸太过,反会使血脉不利,气血运行不畅,在旧社会里,一些惯于享受的人,日日饜飫肥甘,不任作劳,往往形成筋骨柔脆,肌肉肥胖,多湿少气的现象。这种人的抵抗力薄弱,就容易感受风痹等病①,可见劳动最能锻炼身体,促进健康,但是过度劳作,就会损伤内脏功能。《内经》上说:过劳则喘息气急于内,阳气不密,则汗出于外、内外不固,气则耗散②,又说:饮食不节,劳倦太过,就会伤及脾气③,所以劳倦会发生发热自汗,怠情嗜卧,懒于言语、气力衰少,动则气喘,甚至心烦不安等症状。张景岳说:劳伤的病有由于伤倦太过,因而煽动虚火而致病的;有由于劳倦之后,加之忍饥,或忍饥之后,加之劳倦而致病的;这些是由于劳心竭力,邪气乘虚而入所致,所以都是属于内伤不足的病证④。此外,还包括有职业性的疾病,如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⑤等,都说明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小儿泄泻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状为其主症。“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日泄泻。”本病为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以二岁以下的婴幼儿更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愈高。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较多。一、病因病理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以感受外邪、 相似文献
15.
16.
17.
<正> 三、气血同病辨证(一)气滞血淤证[临床表现]主症:胸胁脘腹胀闷;疼痛,或窜痛,或刺痛,拒按。次症:性情急躁,胁下痞块,妇女可见月经闭止,或经期少腹疼痛;或经行夹有血块。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或弦。[病机分析]气滞血瘀证,是气机郁滞而 相似文献
18.
十四、心俞部位:在第五胸椎棘状突起与第六胸椎棘状突起之间,外方约二指横径部(从吉田氏)。取穴法:正坐取之。取本穴先定第五胸椎棘状突起,当督脉经之神道穴之两旁,强压之心部有痠麻感。主治症:主治心脏疾患,胃出血、呕血,食道狭窄、癰疽、癫痫。刺灸:鍼三分,灸三壮。聚英云“铜人鍼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不可灸,明堂灸三壮,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又曰:还死豈可忘针。”甲乙经曰:“针入三分,留七呼,禁灸。”三才图会、入门禁针灸。解剖:当第五、六胸椎横突起间。肌肉:僧帽肌、菱形肌,荐骨脊柱肌。血管:肩胛背动脉,肋间动脉,横颈动脉下枝。神经:副神经,肩胛背神经,後胸廓神经,胸椎神经後枝。 相似文献
19.
三十环跳部位:在大转子之前方屈股横纹处。取穴法: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於屈股时之横纹处,强压之下肢有(?)麻感。主治症: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中风,腰部,大腿部、膝部之肌炎及神经痉(?),脚气,水肿病,风疹等。刺灸:针八分至一寸,灸三壮至五十壮。(入门曰“针一寸灸五十壮”大成曰“针八分灸五十壮”说约曰“针一寸灸五壮”聚英曰“铜人灸五十壮,素注三壮,针一寸留三呼,灸三壮”。指微:“已刺不可挫恐伤针”)。解剖:肌肉:长股鞘肌,臀大、中肌前缘。血管:上臀动脉,股动脉之分枝。神经:上臀神经,下臀神经,荐骨神经后枝。备考:十四经曰“在髀枢中”(千金、说约同)山崎氏曰“在转子部,大转子之前上部即在臀大肌之附着部”辰井氏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