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八节十二经筋“经筋”的生理也是与经脉一样,只因为它是专门循行于体表面与筋内部分,又多作用于筋骨方面,故称经筋。经筋也分为手足三阴三阳十二个系统,它的特点是:(1)经筋是循行体表不入内脏,故其病症大多系四肢头身的筋肉疾患,很少涉及内脏;(2)  相似文献   

2.
(一)喜喜为心之志,人当喜乐情绪波动时,就会感到心情愉快,全身舒畅,也促使气血通调营卫流利,所以适度喜乐,有益身心,这是健康人体出于自然的情志,但是过分喜乐,反会伤心,心伤则气缓,故治喜以恐,如思想上存在过分奢望,或有难言的委曲,卒然得到意外解决,一时喜出望外,不能抑制,多会发生喜笑不休,心跳神荡,甚至有癫狂的现象。所以《内经》上说:过于喜乐,就会使神气涣散不收,甚至精神失常。心藏神,肺主气,心肺为二个阳藏,因为暴喜最能伤阳,而耗散阳气,所  相似文献   

3.
人体五脏各有其所属的经脉,每脏的经脉,各有五个腧穴,即井、荥、腧、经、合。六腑所属的经脉,每经也各有六个腧穴,即井、荥、腧、原、经、合。五脏各五腧;五五共有二十五个腧穴,为了配合十二经之数,加上心包络一脏,共计六脏,共有三十个腧穴。六腑各有六腧,六六共有三十六个腧穴。所谓腧者,含义有二。一是广义的,泛称为腧。因它们的共同作用是能够将脾胃产生精微物质以及吸入的天气输送到人体各部,以供组织的营养,并将各部组织排出的废物运至体内有关器官,而排出体外。一是狭义的专指脏腑的主穴而言,即五腧中的“腧”穴。由于它居于五腧之中点,作用显得更为重要。所以在五腧之中单指它为腧穴。  相似文献   

4.
第九节十五络脉络脉是经与经之间的联络线,起着纽带的作用,故又名为“别”,说明它是本经由此穴而别走邻经之意。经脉有此相互衔接连贯,使荣气循行于十二经脉之中,从手大阴肺经脉起,而终于足厥阴肝经脉,环转不息。其血气四布,经过孙络,散于皮肤,无处不通。十五络脉的命名,是以十二经脉与奇经的任督两脉,别出以联络他经之处的穴名的,加上脾之大络,合计十五络脉。但在《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胃又有一大络,名曰虚里,共计十六络;《难经》二十六难又是以脾之大络,与阴跷阳跷之络,称为十五络,其说不  相似文献   

5.
(二)劳倦劳倦是指过度疲劳而言,人类日常生活,应当要有适当的劳动,如果安逸太过,反会使血脉不利,气血运行不畅,在旧社会里,一些惯于享受的人,日日饜飫肥甘,不任作劳,往往形成筋骨柔脆,肌肉肥胖,多湿少气的现象。这种人的抵抗力薄弱,就容易感受风痹等病①,可见劳动最能锻炼身体,促进健康,但是过度劳作,就会损伤内脏功能。《内经》上说:过劳则喘息气急于内,阳气不密,则汗出于外、内外不固,气则耗散②,又说:饮食不节,劳倦太过,就会伤及脾气③,所以劳倦会发生发热自汗,怠情嗜卧,懒于言语、气力衰少,动则气喘,甚至心烦不安等症状。张景岳说:劳伤的病有由于伤倦太过,因而煽动虚火而致病的;有由于劳倦之后,加之忍饥,或忍饥之后,加之劳倦而致病的;这些是由于劳心竭力,邪气乘虚而入所致,所以都是属于内伤不足的病证④。此外,还包括有职业性的疾病,如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⑤等,都说明  相似文献   

6.
第六节奇经八脉“奇”是异于平常的意思,也是单独无偶之义。奇经是对正经而言,就是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的经脉。李时珍说:“正经在人体内作用,如同沟渠,奇经如同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流溢于奇经,所以秦越人把它比喻作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则流于湖泽”①。奇经八脉的命名开始见于《难经》,《难经》著作时间,是在《内经》以后,可以说奇经八脉的理论,是从《内经》经脉理论基础上、进一步  相似文献   

7.
本期连续刊载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学”第四章七节,主要内容是关于十二经别部分的理论阐述.  相似文献   

8.
(4)五行相侮与相乘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和联系,有它的正面,也有它的反面,有其正常,也有其反常。五行相侮与相乘,就是均势平衡的局面破坏,而造成反常的现象。因为五行之中,任何一行发生太过与不及,它的生尅,就会失去平衡,制化也受到破坏,因此产生了相侮与相乘的反常变化。所谓相侮,即是反尅的意思;所谓相乘,  相似文献   

9.
第七节营卫气血一、营卫气血的来源营、卫、气、血的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阐明人体营养过程和卫外机能以及气血循环的道理,特别和经络学说密切相关。营卫气血,总的来说,都属于“气”的范畴,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因素。它们在生化过程和总的功能上,是相须相使,相依相  相似文献   

10.
4.审别阴阳上面已经阐明了阴阳学说对于机体内部的关系,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及生理与病理的关系等法则。这种关系经常要保持平衡状态,一旦受了内外因素的刺激、破坏、而失去平衡,临床上就表现出不是阴胜,就是阳胜,不是阴衰,便是阳衰的症状,并从这些症状分析归纳,树立了  相似文献   

11.
六、肾的功能 (1)肾主水的作用肾主水,是泛指肾能藏精与肾能调节水液之意。肾为阴藏,通于冬气,性主蛰伏,故为人体精气潜藏的处所(一)。五脏都有精气贮藏,但肾脏所藏的精气,则有先天、后天之别。先天的精,是指来自父母的精血,这种精血,是人体生成最根本的物质,故你为真阴。  相似文献   

12.
第五章病能第一节病能的含义人体每一疾病的發生,都必定有其致病的因素。当机体感受病因刺激而致病之后,必定会引起陰陽失調,从而呈現一系列臨床症候。对于这一过程,内经上叫做病能。由此我們可以認为“病能”的涵义,实际上是包括了疾病的發病原因,病邪的性質,病理的变化和轉归,以及在疾病發展过程中所呈現一系列症状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这篇文章本来是福建中医学院的教材,原名“中医基础学讲义”,内容分作阴阳五行、摄生、藏象、经络、病能、治法、治则、五运六气等八篇,引据内经、难经理论,结合历代名家学说,应用现代语言加以阐述,编写尚见简要。我们认为:本文不仅可作中医学院(校)的教学教材,同时也可供为中医温课、西医学中医、中医带学徒的参考资料,因此征得该院教务处同意在本刊分期发表,希能多得读者的批评,以便作修改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小儿泄泻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状为其主症。“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日泄泻。”本病为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以二岁以下的婴幼儿更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愈高。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较多。一、病因病理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以感受外邪、  相似文献   

15.
治法概要 (一)内治方面治疗外症,也和治疗内科一样,必须审察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分别施治,才能获得一定的疗效。就是当汗则汗,当下则下,当清则清,当凉则凉,当温则温,当补则补,当透则透,总的说来,是离不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一般外科病,以常见的痈疽为例,凡是实热的阳证,起初宜用清凉消散法,如真人活命饮(1)或急消汤(2)之类。若见表症寒热头痛的,宜先解其表,如荆防败毒散(3)里实便闭的,宜疏通其腑,如内疏黄连汤(4)假使毒气内攻,呕噁烦燥口渴的,宜护膜解毒,加琥珀蜡矾丸(5)及护心散(6)  相似文献   

16.
中医疫病学之研究(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中国是个多疫病的国家,我国劳动人民与疫病进行了顽强的抗争.本文从疫病病名沿革、疫病病因、疫病学派、疫病防治经验等4个方面对中医疫病学进行研究,概述疫病学的发展过程,研究疫病学的学术特点和疫病病因,并通过概括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大疫的治疗特点,领悟古代医家治疫思想和方法对现代防治传染病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正> 三、气血同病辨证(一)气滞血淤证[临床表现]主症:胸胁脘腹胀闷;疼痛,或窜痛,或刺痛,拒按。次症:性情急躁,胁下痞块,妇女可见月经闭止,或经期少腹疼痛;或经行夹有血块。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或弦。[病机分析]气滞血瘀证,是气机郁滞而  相似文献   

18.
十四、心俞部位:在第五胸椎棘状突起与第六胸椎棘状突起之间,外方约二指横径部(从吉田氏)。取穴法:正坐取之。取本穴先定第五胸椎棘状突起,当督脉经之神道穴之两旁,强压之心部有痠麻感。主治症:主治心脏疾患,胃出血、呕血,食道狭窄、癰疽、癫痫。刺灸:鍼三分,灸三壮。聚英云“铜人鍼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不可灸,明堂灸三壮,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又曰:还死豈可忘针。”甲乙经曰:“针入三分,留七呼,禁灸。”三才图会、入门禁针灸。解剖:当第五、六胸椎横突起间。肌肉:僧帽肌、菱形肌,荐骨脊柱肌。血管:肩胛背动脉,肋间动脉,横颈动脉下枝。神经:副神经,肩胛背神经,後胸廓神经,胸椎神经後枝。  相似文献   

19.
三十环跳部位:在大转子之前方屈股横纹处。取穴法: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於屈股时之横纹处,强压之下肢有(?)麻感。主治症: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中风,腰部,大腿部、膝部之肌炎及神经痉(?),脚气,水肿病,风疹等。刺灸:针八分至一寸,灸三壮至五十壮。(入门曰“针一寸灸五十壮”大成曰“针八分灸五十壮”说约曰“针一寸灸五壮”聚英曰“铜人灸五十壮,素注三壮,针一寸留三呼,灸三壮”。指微:“已刺不可挫恐伤针”)。解剖:肌肉:长股鞘肌,臀大、中肌前缘。血管:上臀动脉,股动脉之分枝。神经:上臀神经,下臀神经,荐骨神经后枝。备考:十四经曰“在髀枢中”(千金、说约同)山崎氏曰“在转子部,大转子之前上部即在臀大肌之附着部”辰井氏曰  相似文献   

20.
足太阳膀胱经之脉,起於目内眥,上额入前头,距头之正中线一寸五分,即走向头第二行线之后方。经过中,其支别者,自巅之百会至耳上角,其本经从巅入络腦,还出别下项,至天柱,由此挟脊即下行第二行,入腰中循臀,络肾属膀胱。其支别者,从腰中下(顺经八)挟脊贯臀,下行大腿後侧至腘中。又其支别自髆内(肩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距脊柱外方三寸处),下走而过髀枢(环跳穴),循髀外自後廉合於腘中,下走下腿之正中,至中央部稍稍走向外方,更下走外髁之後下,循京骨,络於小趾外侧爪甲根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