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素问·五常政大论》在论述异常气候导致人体发病的治疗时,指出:“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这是指一般治疗而言,即病在上者治上,在下者治下,在内者治内,在外者治外。但是,也有相反的情况,就应采取不同的治法。所以接着又提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  相似文献   

2.
母子补泻与上病下治、下病上治蔡玉萍,刘嘉聪(通州市中医院针灸科226300)主题词针刺补泻/方法“上痛下治,下病上治”是根据病位采取远道取穴治疗的一种方法。《灵枢·终始》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阀。”...  相似文献   

3.
下合穴为针灸特定穴之一,指手三阳经在下肢所设的三个合穴,结合足三阳经的三个合穴,共称下合六穴。根据《灵枢,四时气》篇:“邪在腑,取之合”而立论。《素问,咳论》篇指出:“治脏者,取其俞,治腑者,取其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荥腧治外经,合治内腑”。进一步明确了合穴的治疗作用。诚然,下合六穴对腑病确有显著的疗效,故特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4.
“上病下取”是一种病变部位在上而从下施治的治疗法则,是中医的一种独特疗法。《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指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上病下取的治则充分体现了治病求本的辨证思想。 人体为一个整体,上部或下部疾患,有时单纯治上部或下部,效果不显,可治其相对的部位,以调整  相似文献   

5.
胆病治肝识     
临床常以脏病治腑,而腑病治脏则为少见。笔者于临床凡遇腑病久而不愈或腑病治腑不瘥者,常从脏而治,每获满意疗效。今举胆病为例,略谈临证所得体会。所谓胆病,这里仅指西医所称的胆囊炎、胆石症,不涉及其他胆病。  相似文献   

6.
旁路调节治法,是指在中医整体观思想指导下,在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基础上,采用“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傍取”、“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等围魏救赵之术,以恢复机体阴阳平衡,所采取的一种治疗途径。一、釜底抽薪治高热刘××,男,9岁,1989年10月4日门诊。发  相似文献   

7.
《灵枢》中手三阳经病候未提及脏腑,且相应腑病治疗中未包含手三阳经腧穴。从手三阳经经脉命名及循行、标本根结及合治内府理论角度,发现大肠、小肠、三焦与手三阳经气的联系不如与足三阳经气联系紧密,临床相应腑病治疗也多选取下合穴,而非手三阳经腧穴。但《灵枢》手三阳经病候某种程度上是大肠、小肠、三焦主病的代称,且手三阳经腧穴对相应腑病亦有疗效,只是临床较多用于治疗外经病。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与各组织器官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虽有各自的特点和功用,但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病理上又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在临证时决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局部病变,也不能单纯地看成一脏一腑的病理变化,而是着眼于整体进行治疗,故常常采取上病治下,下病治上;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同治和几脏并治的方法。1 上病治下,下病治上肺居上,属金;肝居下,属木,肺为气之主,原以肺金制肝木,若肝气太旺,可致肺气之清肃失调而成病。如患者,男,50岁,1997年5月初诊。半年来咳嗽不止,多痰,咽痒不舒,胸脘痞闷,情感不舒则加重,苔薄…  相似文献   

9.
临床实践证明,当内臟器官有病变时,相应区的皮肤感觉可以发生改变。赤羽氏曾观察到,患病机体的某经或某几经的两侧并穴温热感觉不平衡时,在相应经穴上给予针刺并使温热感觉恢复平衡时,病症就会迅速减轻。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针刺是否可影响皮肤的感觉。同时攷虑到,在针灸治疗的取穴上,有所谓“隣近取穴法”和“远隔部位取穴法”,以及“以左治右,以右治左”和“上病取下,下病取上”的治疗原则,因  相似文献   

10.
先父万寿,从事中医工作五十年,毕生治学谨严,学博识邃,辩证灵活,处方简炼,对内、儿、妇科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用中医的独特疗法治病,出奇制胜,屡起沉疴。兹将其运用中医独特疗法的部分经验进行整理,以就正于同道。一、“上病下取”及“下病上取”: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意指在某种情况下,如病在上的可取治其下,病在下的可取治其上。这种治法充分反映出中医学整体观念及辩证论治的基本特点,要求医者在诊  相似文献   

11.
<正> “气反”一语出自《素问·五常政大论》,原文是:“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注家多将此解为上下互治之法,而忽略“气反”本义。上下互治当属整体施治,毫无反义,难与“气反”相承。因此有必要究其本义,以不失其真。该篇先言“气立”。张志聪云:“气立者,谓天地阴阳之气,上下升降,为万物生长化收藏,故  相似文献   

12.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所谓“气”即病气,就是病机;“反”就是相反;所谓“气反”意即病变脏腑与外在症象表现的部位相反。对于“气反”的情况,表现在上的。因为病机在下,治疗必须在下;表现在下的,因为病机在上,治疗必须在上;……。张景岳说:“气反者,本在此而标在彼也”。“标”与“本”是个相对的概念。在这里,标即现象;本即本质。《素问·标本病传论》说:“病有标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为妄行”。《内经》所提出的治“气反”的原则实质上就是治病求本的原则。下面通过几个临床典  相似文献   

13.
俞,募穴理论及应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俞,募穴的沿革,意义及临床运用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在其运用上指出了“脏病多取背俞,腑病多取腹募”、“慢性病多取背俞,急性病多取腹募”、“五脏俞治疗五官,五体病”等观点。  相似文献   

14.
苗冲 《伤残医学杂志》2014,(15):104-104
上病下治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原则。上病下治法首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日:“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1]以及《灵枢·终始篇》云:“病在上者,下取之……”[1]。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机体自身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基于这一理论,机体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亦是相互影响。这种密切联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内外上下的联络作用而实现的,体现在脏腑与脏腑、脏腑与形体各组织器官之间的生理与病理的方方面面。故在诊治疾病时,我们可以通过人体的五官、形体、脉搏等外在的表现,司外揣内以探知机体内在脏腑的具体病变,从而指导临床为我们作出正确的诊断与治疗。上病下治这一治疗法则既是祖国医学认识疾病的思辨方式在治疗学方面的应用,又是整体观念思想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具体体现。古往今来,历代医家以上病下治法用于实践中,每多取效临床。笔者依据这一治疗原则以针刺治疗风寒感冒,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5.
巨刺类似于缪刺,即是在躯体部,以左病取右穴,右病取左穴,上病取下灾,下病取上穴,内侧病取外侧穴,外侧病取内侧穴,胸腹病取华佗夹脊穴的一种方法。但缪刺是刺经,巨刺是刺络。 笔者30多年来,根据《素问·缪刺论》:“夫邪客于大络,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之论述,结合长期的教学和临床实践,应用巨刺配合运动患侧肢体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关节系统疾病包括软组织损伤,肩关节周围炎,颈腰椎骨质增生,以及各关节部位急慢性关节炎等。从1970年至1980年以来,统计有57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杨廉德老师从事针灸临床和教学工作30余年。博采众学,经验丰富。在取穴和配穴方面,更有其独到之处。现将我跟师两年所见拾零整理一、二,以飨同道。 一、远端取穴治头痛 远端取穴法,《灵枢·终始》篇早有论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杨老依此取穴,疗效甚著。如一苏姓患者,自述头项强痛,形寒肢冷,伴有喷嚏乏力,脉浮苔薄白等。六经辨证为“太阳病”,杨老取其右足上的足太阳膀胱经穴足通骨和束骨,针用平补平泻,一次而愈。  相似文献   

17.
叶天士(1666~1745)在祖国医学史上不仅以温病学家著称,而且对内科杂病亦颇有建树。对于疸病的治疗足可开人心窦,以为后学津梁。现就《临证指南医案·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版)剪录数案,归纳成八法,试析之。 一、宣腑湿热法 疸有阳黄阴黄之异,病位有在脏在腑之分,虽病因皆以湿得之,但湿之转化具有双向性,一从火化为阳黄治在胃,一从寒水为阴黄治在脾,治脏治腑二者不容混淆。临床所见阳黄者多,治腑的方法也较纷繁,医者常用攻下,或者执一清利,每致阴阳两伤而变生他证。叶氏深明其理,提出:“当宣腑湿热,但不宜下”,如: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中对病情的预后,多处用“可治”、“难治”、“不治”等词来描述,明确记载“难治”病证治条文共有8条,其中太阳病篇3条;阳明病篇1条;少阴病篇1条;厥阴病篇3条,现不揣浅陋,分述如下。1 脏结证 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伤寒论》第129条曰:“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此条主要论叙脏结的脉证预后。结胸与脏结病主证均为心下硬满,按之痛,然其病理属性却有很大差异。脏结为脏虚寒凝,气血瘀滞所致,是邪结在脏,胃腑无实邪阻滞,受纳尚可,故“饮食如故”。但因脏为…  相似文献   

19.
对小柴胡汤“和”与“解”的新探讨林仰光凡治外感病都要注重祛邪,用药须使邪有出路。但前初读《伤寒论》少阳篇时,尝觉"和解"的含义颇为费解,因为若邪在表,病属太阳者,当以汗法发散;若邪在里,病属阳明腑实者,当以下法攻逐;而邪在半表半里,病属少阳者,怎么却...  相似文献   

20.
祖国医学用升降理论阐述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对针灸临床治疗电有特殊的指导意义.“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头”的治则就是以升降理论为基础的。下面谈谈升降理论在针灸临床的应用.例1 王××,女,45岁,1986年3月就诊.平素体弱多病,近一年大便溏泻,有时完谷不化,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神疲气短,嗜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