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无视网膜病变的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变化在多焦视网膜电图(m fERG)中的反应。方法:对同一天相继应诊的14例患者按照75m in血糖在5~15m M进行随机排序。在每个血糖水平记录患者一只眼的m fER G结果。结果:与血糖降低(5m M)相比,高血糖与绝对测量时间的减少和m fERG振幅增加有关。血糖升高的绝对时间与一阶反应总的第一正性组分(P1)和第二负性组分(N2)(分别为P=0.0020和P=0.0005)以及二阶反应的所有组分(分别为P=0.014,P=0.0037和P=0.0034)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这些m fER G的变化与视网膜区域或长期血糖水平之间无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 fER G)对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后的视网膜功能进行了解。方法:试验在9例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9只眼上进行,分别在TTT治疗前及治疗后记录9只眼的mfER G(波长810nm,直径3m m,持续时间60s,能量350m W)。m fERG刺激由7个六边形组成,中央的六边形区域覆盖了激光照射区域,而周边的6个六边形则覆盖了非照射区域。每次记录都在1m in内完成,同时m fER G是在TTT治疗后第一个60min及24h和1周后进行周期性的记录。结果:在TTT治疗后1m in时来自照射区域的m fER G振幅显著降低然…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多焦视网膜电图(m fER G)预测时间和糖尿病候选危险因素,建立和测试1个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局灶病变发展的预测模型。方法:28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28只眼在试验开始和随访12个月检查m fERG和眼底照相,用模板伸展法在103个位置记录m fERG检查时间,与20名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比较并计算Z值。通过将相邻的刺激区分为2~3组,建立35个互不重叠的视网膜分区,给每个区域内最大的Z值。进一步分析需排除原有包含视网膜病变的区域。根据初诊时所确定的m fERG测定时间Z值和其他糖尿病候选危险因素,建立模型预测随访检查…  相似文献   

4.
环缩酚肽抑制小鼠血管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两种环缩酚肽的衍生物(Hep-A)和(Hep-B)对氧诱导的血管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抑制作用。【方法】将鼠龄为7d(P7)的C57BL/6幼鼠置于体积分数75%的氧气箱中连续生活5d,建立氧诱导的血管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模型。在12d(P12)幼鼠回到正常大气环境中,同时开始给小鼠皮下注安慰剂(第1组,n=23)、Hep-A10mg/kg(第2组,n=22)、或者Hep-B10mg/kg(第3组,n=22),每天两次,持续5d。在17d(P17)取鼠眼进行冰冻切片和GSA(griffoniasimplicifolialectinB4)染色,或作荧光素灌注和视网膜平铺片,用图象分析软件定量计算视网膜无灌注区和新生血管的面积。【结果】病理检测视网膜新生血管面积:第一组为(0.51±0.08)mm2/鼠(n=7);第2组为(0.11±0.01)mm2/鼠(n=8);第3组为(0.16±0.02)mm2/鼠(n=8)。视网膜平片检测视网膜新生血管面积:第1组为(1.36土0.02)mm2/眼(n=32),第2组为(0.19±0.01)mm2/眼(n=28),第3组为(0.07±0.01)mm2/眼(n=28);视网膜平片检测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第1组为(2.33±0.08)mm2/眼,第2组为(1.08±0.09)mm2/眼,第3组为(1.22±0.11)mm2/眼。经ANOVA分析,第2组和第3组分别与第1组比较,视网膜新生血管的面积和视网膜无灌注区的面积,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两种环缩酚肽衍生物均能强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2例日光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中央视网膜功能障碍进行临床研究。方法:检测2例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V A)、眼底、视野、多焦视网膜电图(m fERG)、241六角形刺激模式,随访时亦进行OCT。结果:最初的m fERG检查显示中央视网膜功能障碍,随访时有所改善。病例1,黄斑中心凹水肿随病程减退,但VA仍有轻度减退;病例2,O CT检查显示与临床症状相关的反射增强点。结论:日光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中央视网膜功能障碍随时间延长有所改善,但结构和功能改变会持续存在。本病例显示m fER G和OCT可作为日光性视网膜病变有用的客观病理学监测工具。2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使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 fER G)观察羟化氯奎硫酸盐对视网膜电活动的长期影响,评价羟化氯奎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功能障碍的区域性变化。方法:使用羟化氯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或局灶性非典型性硬皮病的19例患者(36只眼),用103-六角格刺激的m fERG对患眼进行检测。同时测量视力并行Am sler方格及Ishihara色觉检查。其中2例患者因出现毒性反应停用羟化氯奎,停药后亦进行mfERG检查。结果:12例患者(19只眼)单眼或双眼反应密度正常,其中有6例终生使用低剂量羟化氯奎(≤438g)的患者(12只眼),双眼反应密度均正常。11例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激光治疗后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多焦视网膜电图(m fERG)特点。方法对25例研究对象进行双眼m fERG随访测定,61个六边形从中央到周边共分5个环,测定31°视野范围的一阶反应(first-order kernel),分别进行双眼比较。结果N1波、P1波潜伏期比较各环均无差异显著性(P>0.05),N1波幅值在环1、环2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P1波幅值在环1、环2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双眼无差别组N1波幅值患眼与对侧眼比较各环均无差异显著性(P>0.05),P1波幅值患眼与对侧眼比较仅在环2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双眼有差别组N1波幅值患眼与对侧眼比较在环1、环2差异有显著性(P<0.05),P1波幅值患眼与对侧眼比较在环1、环2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在环3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激光治疗后的CSC患眼m fERG幅值仍低于正常对侧眼。m fERG检查能反映其黄斑区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8.
环缩酚肽抑制视网膜表达VEGF及PECAM基因和血管增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两种环缩酚肽衍生物(Hep-A和Hep-B)对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细胞黏附分子(PECAM;ICAM-1;VCAM-1)基因的影响及血管增生的变化.[方法]建立氧诱导的血管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模型,12 d开始给小鼠皮下注安慰剂(第1组,n=7)、Hep-A 10 mg/kg(第2组,n=6)或者Hep-B 10 mg/kg(第3组,n=6),每天两次.5 d后取出左侧眼,分离视网膜并抽提RNA,用荧光定量PCR测出上述基因含量,并分别求出每个靶基因与标准基因S16含量的比率;右眼经心脏荧光素灌注后取眼球做视网膜平铺片,用图像分析软件定量计算视网膜新生血管的面积.[结果]视网膜中VEGF/S16的mRNA比率为:第1组(0.554±0.050),第2组(0.355±0.037),第3组(0.287±0.051);PECAM/S16为:第1组(2.050±0.249),第2组(1.228±0.153),第3组(1.027±0.210).经ANOVA分析,第2组和第3组分别与第1组比较,视网膜中VEGF基因表达分别减少36%和48.2%(P=0.001);PECAM基因表达分别减少40.1%(P<0.05)和49.9%(P<0.01);而VCAM-1和ICAM-1表达无明显差异.视网膜平片检测视网膜新生血管面积:第1组为(1.06±0.03)mm2/眼,第2组为(0.17±0.01)mm2/眼,第3组为(0.11±0.01)mm2/眼;经ANOVA分析,第2组和第3组分别与第1组比较,视网膜新生血管的面积明显减少(P<0.001).[结论]两种环缩酚肽衍生物均抑制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表达VEGF和PECAM基因,并抑制其形成视网膜新生血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三种不同电生理方法测定一组视网膜色素瘤及残余中心视野患者的残留视网膜功能。方法:从几个不同的基因亚组中选取14例患者进行研究,并检查视力及视野情况,随访32年。眼科检查包括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多焦视网膜电图(m fERG)和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 fV EP)。结果:所有患者ER Gs均明显降低。m fER G检查显示其中5例患者残留视网膜功能。大部分患者在中心区域可检测到m fV EP的电位波幅。随访观察发现,在7~32年的随访期间,患者病情缓慢进展,视野保持不变或仅有轻度缺损。结论:视网膜色素瘤患者并非一定出现视野进行性缺损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高度近视眼视网膜电图明视负向反应(PhNR)的改变.方法 高度近视眼患者20例(40眼)分为高度近视1组(-6.00~-10.00 DS) 10例(20眼)和高度近视2组(-10.25~-20.00 DS)10例(20眼),同时选取正常成人10人(20眼)为对照组,应用重庆康华AVE8000视觉电生理仪检查PhNR.结果 对照组受试者在强度1(2.000e-1 cd·s/m2)刺激下振幅较强度2(2.000e-2 cd·s/m2)和强度3(2.000e-3 cd·s/m2)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刺激光强度下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最佳刺激强度(2.000e-1 cd·s/m2)对高度近视1组和2组患者进行PhNR测试,高度近视1组与正常组振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1组和对照组振幅较高度近视2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高度近视度数增加,其视网膜内层功能也受到损伤,PhNR可以作为高度近视眼内层视网膜功能检测的一个视功能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一阶反应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分别对早期POAG组49眼,可疑POAG组23眼,正常对照组41眼进行mfERG检查,早期和可疑POAG组同时行视野检查,记录并分析mfERG的六环和颞上、颞下、鼻上、鼻下4个象限的平均P1振幅和潜时。结果早期和可疑POAG组六环和4个象限的平均P1振幅较正常组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中心黄斑区的下降幅度尤其明显。但不同组别间P1波潜时的延长则无统计学意义。视野平均光敏感度和P1全视野平均振幅呈正相关(P=0.003),和P1波潜时之间无显著性相关。结论mERG一阶反应对检测早期POAG的视网膜异常反应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一种半剂量维替泊芬增强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短期安全性。方法:18例有症状的慢性CSC患者的20眼,接受3m g/m2维替泊芬的PDT治疗。维替泊芬注入后8m in,在吲哚氰绿血管造影引导下激光照射2m in。分别记录每例患者在PDT治疗前、治疗后4d、2周和1月的连续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和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 fERG)。纵向比较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中央视网膜厚度及平均m fERG反应幅度和峰潜时。对有或无色素上皮脱离(PED)的患眼进行进一步的亚组分析。结果:PDT治疗后1月,BCVA中位数…  相似文献   

13.
周用谋  李鑫  黄继化  陆颖丽 《安徽医学》2015,36(10):1206-1208
目的:比较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和20G传统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早期(术后3 d)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就诊的38例(38只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其中行23G玻璃体切割术20例(20只眼)为23G组,行20G玻璃体切割术18例(18只眼)为20G组,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观察眼压、最佳矫正视力、是否发生二次网脱及眼内炎等并发症。将最佳矫正视力转化为最小视角对数( logMAR)视力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G组和20G组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中主要并发症为医源性裂孔,其中23G组为1眼,20G组为1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第1天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第2、3天两组患者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3G组术后3 d平均 logMAR视力逐步提高,3个时间点分别为2.56±0.56、1.98±0.55、1.71±0.38,术后第2、3天视力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0G组术后3 d平均 logMAR视力也逐步提高,3个时间点分别为2.65±0.76、2.03±0.51、1.92±0.46,术后第2、3天两组之间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术前比较,两组视力分别在术后第2、3天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3天23G组视网膜均成功复位,20G组视网膜有1例未成功复位,两组均无眼内炎情况的发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23G与20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早期临床疗效相近,但在术后早期视力方面,23G玻璃体切除术显示出更好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白内障患者术前结膜囊细菌分布,为感染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35例(135眼),随机分为3组,每组45例,术前分别滴用3种抗菌滴眼液(0.5%左氧氟沙星、0.3%左氧氟沙星、0.3%妥布霉素).各组再随机分为滴药1 d组30例和3 d组15例,所有患者术前15 min均采用2.5%聚维酬碘消毒液(PVI)洗眼.在各项处理措施前后行结膜囊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术前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为66.7%,其中G+球菌占87%;3种滴眼液滴眼后,细菌清除率:1 d组分别为72.7%、72.7%和61.1%(P=0.667),3 d组分别为70.0%、70.0%和55.5%(P=0.75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PVI洗眼后细菌清除率:1 d组分别上升至86.4%、77.3%和88.9%(P=0.564),3 d组分别上升至90.0%、80.0%和66.7%(P=0.749),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C结果 显示:G+球菌对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94.8%、74.1%(P=0.000);G-杆菌分别为94.4%、83.3%(P=0.289).结论 白内障患者术前结膜囊细菌以G+球菌为主,术前1 d滴眼和3 d滴眼的抗菌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球菌和G-杆菌对左氧氟沙星均有较高敏感性.聚维碘酮清洗结膜囊可提高细菌清除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病人进行视网膜缺血监测(RIM)检查及分析,探讨RIM在POAG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20眼POAG病人及正常人10例20眼(对照组)进行RIM检查,记录振幅及潜伏期;POAG病人并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记录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OAG中、晚期病人RIM振幅降低,潜伏期延长,差异有显著性(F=57.256、17.976,t=5.517~9.959,P<0.05);早期病人RIM振幅、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POAG病人中期与晚期组间比较,振幅、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IM振幅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呈正相关(r=0.735,P<0.05),潜伏期与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呈负相关(r=-0.629,P<0.05)。结论 RIM尚不能作为POAG病人早期诊断的指标;RIM振幅与潜伏期出现异常时,POAG已进展到中期,视网膜缺血已较为严重,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Obstruction of the central retinal vein, CRVO)分型中应用视电生理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CRVO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106例患者均为单眼发病,将患侧眼作为观察组(n=106眼),将健侧眼作为对照组(n=106眼),两组均经暗适应视网膜电流图(Elect Roretino Gram, ERG)及振荡电位检查,对比两组a振幅、b振幅等指标数据,探讨视电生理在CRVO分型中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a振幅、b振幅、b/a振幅比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HR型a振幅(142.32±13.65)μv、b振幅(116.25±15.76)μv、b/a振幅比值(0.83±0.58)明显低于VSR型a振幅(148.35±15.20)μv、b振幅(178.65±16.59)μv、b/a振幅比值(1.24±0.66)(P0.05)。观察组4个OPS子波振幅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中HR型4个OPS子波振幅低于VSR型(P0.05)。结论暗适应ERG检查中CRVO分型VSR型、HR型b/a振幅比值以及OPS子波振幅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临床可将视电生理应用于CRVO分型过程,可用于伴有FFA禁忌征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闪烁视网膜电图(flash electroretinogram,fERG)在小儿斜视手术量计算检查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方法 在患儿监护人完全知情及同意前提下,36例4-6岁拟进行全身麻醉下斜视矫正手术治疗的患儿随机分组:常规手术组计算中采用角膜映光法、视野计检查及三棱镜插片法;fERG组采用三棱镜插片结合fERG检查,根据患儿fERG结果中b波的波幅最高时患儿非主导眼的三棱镜片度数计算手术量.对比fERG组与常规手术组检查确定手术量的患儿术后1年时立体视功能及眼位矫正效果. 结果 fERG组患儿术后眼位矫治率显著高于常规手术组(P<0.05),其中5-10度残余斜视度数患儿为69.30%,构成比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患儿手术后眼位矫正情况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fERG组10例患儿立体视锐度达到60″,常规手术组6例立体视锐度达到60″,两组立体视觉恢复程度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fERG组患儿的术后残余斜视度数小,二次手术率低,经过相同的同视机治疗后,患儿立体视觉恢复率高于对照组. 结论 对于以矫正眼位达到立体视及恢复立体视觉为目的 进行的小儿斜视矫正手术,fERG结合三棱镜插片法进行手术量的计算较传统的视野计及三棱镜方法更客观地反映了斜视度数,是一种相对较好的小儿斜视手术量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对视网膜脱离(RD)术前、术后的黄斑区客观评价意义。方法:应用Retiscan图像系统对12例RD患者的12只患眼及未网脱眼术前和术后黄斑区进行MERG检测。结果:视网膜脱离术前黄斑区域第1环MERG值与对侧眼对应区域比较P1波振幅密度和N1波振幅较对侧眼相应值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黄斑区域第1环P1波振幅密度和N1波振幅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5);与对侧眼对应区域比较P1波振幅密度和N1波振幅明显降低(P<0.01)。结论:多焦ERG能客观定量评价RD术前、术后黄斑区的视功能;视网膜解剖复位后黄斑区视功能不能完全恢复;P1波和N1波潜伏期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9.
陈娟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11):1295-1296
为探讨托吡卡胺能否作青少年近视散瞳验光用 ,我科自19 90年始对 150眼青少年近视用托吡卡胺与阿托品眼液散瞳验光进行对比察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我院眼科门诊 75例 150眼青少年近视患者 ,其中单纯近视 10 5例 ,近视散光 45眼。年龄 7~ 16岁。所有患者验光前远视力低于 5 0 ,近视力正常。1 2 方法 先用武汉武警制药厂生产的托吡卡胺滴眼 ,每10min滴 1次 ,共滴眼 3次 ,后隔 1h瞳孔散大至 8~ 9mm ,在暗室内行视网膜检影验光 ,测定其屈光度数并记录检影结果 ,待瞳孔恢复原状后用 1%阿托品眼液每日滴眼 3次 ,共滴 9次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抑制剂辛伐他汀联合卡培他滨顺铂(XP)治疗非手术晚期胃癌(AGC)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2009年2月—2014年11月间244例患者进行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患者年龄≥18岁,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胃或胃食管交界处腺癌(GEJ)。患者按疾病可测性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20例,安慰剂组124例。治疗组:第1~14天卡培他滨1 000 mg/m2,2次/d,加辛伐他汀40 mg,1次/d,同时第1天,加顺铂80 mg/m2,每3周为一个周期;安慰剂组:第1~14天卡培他滨1 000 mg/m2,2次/d,加安慰剂40 mg,1次/d,同时第1天,加顺铂80 mg/m2,每3周为一个周期。顺铂治疗8周期;卡培他滨和辛伐他汀给予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受毒性。 结果 治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5.2个月(95%CI 4.3~6.1);安慰剂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FPS)4.63个月(95%CI 3.5~5.7),危险比0.930,95%CI 0.684~1.264;P=0.642。治疗组整体缓解率为27.5%,安慰剂组整体缓解率为29.0%,二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P>0.05)。治疗组63例(52.5%)和安慰剂组70例(56.4%)出现3级以上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 治疗组药物毒性虽不增加,但未延长PFS。化疗方案加入低剂量的辛伐他汀(40 mg),并不适合AGC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