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单纯性生长激素缺乏Ⅰ型A(IGHD1A)是一种较少见的家族性遗传性侏儒症。1971年在瑞士首先报道,以后在许多国家相继都有发现。hGH和hCS基因组合成基因簇,目前已知有2个hGH基因和3个hCS基因。本型病人是由于生长激素结构基因hGH-N的缺陷所致,其临床较其他垂体性侏儒症另有特点,特异性的诊断依靠DNA分析,早期治疗反应良好,随着hGH抗体的产生,疗效减退乃至消失,但也存在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血清生长激素与胰岛素水平的改变、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了 88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 4 0例非高血压患者的血清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水平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EH组血清生长激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 ,胰岛素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 1 ) ,两者间呈显著的正相关 (p<0 0 5 ) ,但与平均动脉压均无显著的相关性意义 (p均 >0 0 5 )。Ⅲ期组血清生长激素显著低于Ⅰ、Ⅱ期组 (p<0 0 1 ,p <0 0 5 ) ,Ⅰ、Ⅱ、Ⅲ期组间血清生长激素依次递减 ,方差检验具有显著的差异 (p <0 0 1 ) ,而胰岛素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1、2、3级组血清生长激素与胰岛素虽依次递减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很高危组间血清生长激素也依次递减 ,方差检验具有显著的差异 (p <0 0 1 ) ,而胰岛素无显著差异 (p >0 0 5 )。伴心脑血管并发症组血清生长激素水平显著低于无并发症组 (p <0 0 1 ) ,但胰岛素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血清生长激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Ⅲ期组血清生长激素显著低于Ⅰ、Ⅱ期组 ,Ⅰ、Ⅱ、Ⅲ期组间血清生长激素依次显著递减 ;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很高  相似文献   

3.
心房纤颤患者心房Ⅰ、Ⅲ型胶原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振平  郭志坤  韩培立  席鸿钧 《解剖学杂志》2005,28(2):154-156,i002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患者心房胶原的组织学分布和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应用Masson和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结合数字图像分析方法,观测正常人和心房纤颤患者心房胶原的组织学和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1)正常心房Ⅰ、Ⅲ型胶原广泛分布,均可分为粗、细不等的条状纤维。(2)心房纤颤患者心房Ⅰ和Ⅲ型胶原表达,仅部分区域发生极度重排;其心肌细胞间隙增大,胶原松散、断裂或大量聚集。(3)正常心房肌Ⅰ型胶原含量较Ⅲ型胶原多;心房纤颤组Ⅰ型和Ⅲ型胶原含量明显增多。结论:心房纤颤心肌的间质松散,胶原增多。Ⅰ和Ⅲ型胶原纤维形态上的变化可能是心房纤颤时心功能异常所致。  相似文献   

4.
成骨不全(OI)的分类,是由Sillence 等(1979)根据临床、遗传和放射线等参数综合提出的。本病至少有四型,Ⅰ型患儿最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为骨质疏松、蓝色巩膜、耳聋及牙质生成不全。Ⅱ型患儿死于围产期,表现为股骨弯曲及串珠状肋。Ⅲ型患儿以严重、渐进的畸形为特征。Ⅳ型患儿表现为骨质疏松的显性遗传,伴有  相似文献   

5.
笼统地讲,Ⅰ型Ehlers-Danlos综合征(EDS)是一种结缔组织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柔软、伸展过度及关节移动过度。根据临床、遗传及生化标准已确定了十几种类型的EDS,己识别出数种罕见型EDS的分子基础。然而,引起Ⅰ型EDS的基因缺陷仍未确定。但以前的观察资料提示该综合征可能由Ⅰ型胶原(COL1A1和COL1A2)或Ⅲ型胶原(COL3A1)基因突变引起。特别是该综合征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且受累最  相似文献   

6.
梅勇  易焕明 《医学信息》2007,20(4):619-620
目的 回顾,复习外伤性脑梗塞,探讨CT分型的临床意义及对预后的评估.方法 对32例外伤性脑梗塞的CT影像学改变,按其特点进行分型,分为腔梗型(Ⅰ型)、单脑叶型(Ⅱ型)、多脑叶型(Ⅲ型)、挫伤出血型(Ⅳ型)及小脑与脑干型(Ⅴ型).结果 腔梗型(Ⅰ型)及单脑叶型(Ⅱ型)约占全部病例的四成,且疗效较好,多脑叶型(Ⅲ型)、挫伤出血型(Ⅳ型)及小脑与脑干型(Ⅴ型)占六成,疗效较差,可加重颅脑损伤的病情.比较Ⅰ~Ⅱ型与Ⅲ~Ⅴ的病残率,可见显著差异(P<0()5>)病死率Ⅰ~Ⅱ型为0,Ⅲ~Ⅴ型死亡4例.结论 外伤性脑梗塞可加重颅脑损伤的病情,增高病死率及病残率,其分型有助于提高临床认识并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7.
卡托普利逆转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左室重构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卡托普利逆转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左室重构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卡托普利组。建立腹主动脉狭窄所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室重构大鼠模型 ,观察左室质量指数 (LVMI)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心肌Ⅰ、Ⅲ型胶原的改变 ,采用RT-PCR方法观察心肌Ⅰ型和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 ,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血浆和心肌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 ,血浆心钠素 (ANF) ,血清醛固酮 (ALD)水平。结果模型组LVMI、Ⅰ型胶原、Ⅲ型胶原、Ⅰ型胶原mRNA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P<0.001,P<0.01 ,P<0.05) ,卡托普利组LVMI、Ⅰ型胶原、Ⅲ型胶原、Ⅰ型胶原mRNA表达与模型组比明显下降 (P<0.05 ,) ;模型组Ⅲ型胶原mRNA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升高(P<0.05) ,卡托普利组较模型组下降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血浆AngⅡ、左室心肌AngⅡ、血浆ANF和血清醛固酮水平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 (P<0.001 ,P<0.01) ,卡托普利组明显降低血浆AngⅡ、左室心肌AngⅡ、血浆ANF和血清醛固酮水平 (P<0.01 ,P<0.001)。结论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心肌Ⅰ和Ⅲ型胶原及其mRNA的表达增加 ,具有左室重构的改变。卡托普利降低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心肌Ⅰ和Ⅲ型胶原及其mRNA的表达 ,具有逆转左室重构的作用。卡托普利逆转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大鼠窦房结(SAN)内Ⅰ、Ⅲ型间质胶原重塑及胰岛素对其的影响。方法:高糖高脂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制备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胰岛素治疗组(每只3 U/d股内侧皮下注射),对照组和糖尿病组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股内侧皮下注射)每天1次,持续喂养4个月;以半定量RTPCR检测Ⅰ型、Ⅲ胶原mRNA在各组窦房结的表达及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Ⅰ、Ⅲ型胶原纤维在窦房结内明显增加;治疗组较糖尿病组呈显著下降。图像分析结果显示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量为糖尿病组治疗组对照组。糖尿病组Ⅰ/Ⅲ型胶原基因mRNA表达比值明显较对照组上升。结论:Ⅱ型糖尿病可致窦房结胶原重塑,胰岛素治疗可使其发生逆转。  相似文献   

9.
遗传性儿童脊肌肉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囊性纤维性变以外的第二位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按发病年龄可分为Ⅰ型(急性婴儿型),Ⅱ型(中间型)及Ⅲ型(青少年型),其中又以Ⅰ型最为常见及严重,患儿常因呼吸困难死于2岁以内,故难以研究。导致Ⅱ及Ⅲ型的基因已定位于5 q12-q14处。作者在此报道对Ⅰ型疾病的连锁分析。通过对至少各有一个Ⅰ型疾病患儿及一个正常儿童的25个家系进行连锁分析,发现Ⅰ型基因位点与D5S39标记间的Z=2.36,θ=0.00(X~2=10.87,P<0.005),说明此突变基因与D5S39标记紧密连锁。此发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别嘌呤醇对大鼠非梗死区心肌胶原重塑的影响。方法结扎冠脉前降支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和别嘌呤醇组,每组分别于7、14、21和28d时测定心肌组织胶原含量,Ⅰ、Ⅲ型胶原容积分数(CVF)、mRNA的改变及Ⅰ/Ⅲ型胶原比值,黄嘌呤氧化酶(XO)和清除活性氧活力。28d时另检测XO蛋白表达及左心室病理改变。结果心肌梗死组心肌胶原含量,Ⅰ、Ⅲ型CVF及mRNA升高,Ⅰ/Ⅲ型胶原比值先下降后升高,XO活力增加,清除活性氧活力降低(P<0.05或P<0.01)。别嘌呤醇组明显缓解了上述指标的变化。结论别嘌呤醇能够降低非梗死区胶原沉积和Ⅰ/Ⅲ型胶原比值,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肌胶原重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Ⅰ、Ⅲ型胶原在肥厚心肌组织中的变化特征.方法 SD大鼠60只,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分别再分为1、4、8周组,每组10只.对照组背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4ml/(kg·d);实验组背部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4mg/(kg·d).两组分别注射1、4、8周,然后测定各组大鼠体重(BW)、心脏湿重(HW)、左室湿重(LVW),计算出HW/BW、LVW/BW;心肌组织冷冻切片,利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心肌细胞横径(TDM)和心肌细胞截面积(CA).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心肌组织Ⅰ、Ⅲ型胶原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心肌肥厚大鼠心肌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及其含量.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注射异丙肾上腺素1周后,Ⅰ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增加,4周后有所下降.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实验各组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均多于对照组(P<0.01);实验1周时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量最高,4周和8周均下降.实验4周和8周组与1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肌肥厚发生1周左右是Ⅰ、Ⅲ型胶原增加的高峰期,以后趋于稳定.心肌肥厚主要引起胶原量的变化,不破坏胶原纤维的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腹主动脉缩窄大鼠心肌Ⅰ型和Ⅲ型胶原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34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12只)、模型组(10只)和川芎嗪组(12只)。模型组根据Doering等的银夹缩窄法造成腹主动脉部分狭窄(银夹内径0.7mm)。假手术组只分离腹主动脉而不缩窄。川芎嗪组手术同模型组。4周后川芎嗪组用川芎嗪注射液灌胃(25ml/kg)4周,手术组和模型组以等量双蒸水灌胃4周。之后处死动物,取其心脏测量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用免疫组化法进行左室心肌Ⅰ型和Ⅲ型胶原染色及定量图像分析,同时通过RT-PCR扩增并测定各组左室心肌Ⅰ型和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造模8周时LVMI、Ⅰ型和Ⅲ型胶原及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胶原纤维明显增多、增粗及排列紊乱。川芎嗪组左室心肌胶原纤维减少,排列转好,LVMI、Ⅰ型和Ⅲ型胶原及其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腹主动脉缩窄大鼠反应性左室心肌Ⅰ型和Ⅲ型胶原及其mRNA表达升高;川芎嗪可延缓心肌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Waardenburg氏综合征已被证实在遗传方面具有异质性,在临床方面,根据其临床特征被分为Ⅰ ̄Ⅳ型,其中Ⅰ ̄Ⅲ型为显性遗传。而Ⅳ型为隐性遗传。近年来,关于Waardenburg氏综合征Ⅱ型的研究已有了突破性进展,即TITF基因的突变位点在外显子和5中,这一研究成果的从基因水平上诊断本病提供了可能性,并为通过选择性流产方式预防Waardenburg错综上发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Waardenburg氏综合征已被证实在遗传方面具有异质性,在临床方面,根据其临床特征被分为Ⅰ~Ⅳ型,其中Ⅰ~Ⅲ型为显性遗传,而Ⅳ型为隐性遗传。近年来,关于Waardenburg氏综合征Ⅱ型的研究已有了突破性进展,即MITF基因的突变位点在外显子1和5中,这一研究成果为从基因水平上诊断本病提供了可能性,并为通过选择性流产方式预防Waardenburg氏综合征发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前庭系统性眩晕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对前庭系统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2 6例前庭系统性眩晕者进行BAEP检查 ,并以 5 0名正常健康受试者作对照。结果 :12 6例中BAEP异常 90例 ,异常率 71 4 %。其表现分为二组 :①内耳型组 37例 ,可见Ⅰ波消失或Ⅰ波和其后各波均消失 ,或Ⅰ波潜伏期 (PL)延长及其后各波相应延长 ,同时Ⅰ波至Ⅴ波峰间期 (IPL)延长 ;②脑干型组 5 3例 ,表现为Ⅰ波正常 ,Ⅲ波或Ⅴ波PL延长或波形消失 ,Ⅲ—Ⅴ、Ⅰ—ⅢIPL延长 ,Ⅴ /Ⅰ波幅比小于 0 5及双侧Ⅴ波PL侧间差 >0 4ms。结论 :BAEP对于前庭周围性眩晕和前庭中枢性眩晕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含有α_1(Ⅰ)和α_2链的Ⅰ型胶原以及由α_1(Ⅲ)链组成的Ⅲ型胶原,其氨基酸顺序已经明了,其中α_1(Ⅰ)与α_2链之比为2:1。作肽链内部分析,α链分为四个D单位,每个D单位具有234个氨基酸残基的长度。除D单位之外,还可观察到其它周期,有D/3(78个残基)、D/6(39个残基)、D/11(21个残基)和D/13(18个残基),这些周期在α_1(Ⅰ)和α_1(Ⅲ)中尤其突出。D单位为功能性重复单位,由能相互作用的极性残基与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肾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壁重构过程中Ⅰ、Ⅲ型胶原分布的变化规律. 方法 采用双侧肾动脉狭窄法制作动物模型,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术后2周组、术后5周组和术后7周组,利用无创动物血压分析测试仪评价高血压动物模型质量,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和图像分析方法检测各组左心室肌组织Ⅰ、Ⅲ型胶原的改变. 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Ⅰ、Ⅲ型胶原网络在术后2周均无明显变化,术后5周心肌细胞及肌束周围Ⅰ型胶原粗细纤维束呈断裂、聚集或部分缺如.心室壁小动脉管壁Ⅰ型胶原鞘不规整,纤维束断裂,胶原聚集或堆积,血管外膜粗纤维束向间质延伸;术后5周组肌细胞周围Ⅲ型胶原粗、细纤维束均出现严重松散或紊乱;血管壁Ⅲ型胶原鞘呈现松散现象.图像分析结果显示:术后5周组与术后7周组相比,Ⅰ型胶原平均吸光度和平均面积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Ⅲ型胶原平均吸光度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平均面积比术后2周组与术后5周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手术5周后Ⅰ型胶原蛋白表达量呈增高趋势,Ⅲ型胶原蛋白表达量呈降低趋势. 结论 高血压可导致左室壁Ⅰ、Ⅲ型胶原网络发生重建或破坏,血管外膜胶原结构严重受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儿童心房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 应用SP免疫组化和数字图像分析方法 ,观测 6例正常儿童和 12例室间隔缺损儿童心房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  (1)正常心房Ⅰ型胶原为粗、细不等的条状纤维 ,彼此连接成网 ;Ⅲ型胶原纤维呈散在的斑片状分布 ;(2 )室间隔缺损心房Ⅰ和Ⅲ型胶原表达 ,大多区域属于正常。仅部分区域发生极度重排 ,即Ⅰ型胶原呈现大斑块状增加、断裂或消失 ,Ⅲ型胶原呈条束状增加 ;(3)数字图像分析显示 :正常心房肌Ⅰ型胶原含量较Ⅲ型胶原多 ;室间隔缺损儿童心房肌Ⅰ、Ⅲ型胶原增加显著。结论 室间隔缺损儿童心房部分区域Ⅰ和Ⅲ型胶原纤维重排、含量显著增加。这可能是导致室间隔缺损儿童心功能异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人类T细胞白血病(嗜淋巴性)病毒Ⅲ型(HTLV-Ⅲ)是一种和人类白血病病毒Ⅰ型和Ⅱ型(HTLV-Ⅰ,HTLV-Ⅱ)性质近似的人类逆转录病毒;这种致细胞病变的病毒的维士那(Visna)的病毒密切相关,它是在Lentivirine亚系中的一个致病性逆转录病毒.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AIDS相关综合征(ARC)和有关高危人群中应用酶联免疫吸收分析或电子转移试验,结果发现上述疾病人群中体内有HTLV-Ⅲ抗体存在,推测HTLV-Ⅲ可能是上述疾病的致病因子.虽然HTLV-Ⅲ抗体的存在表示以往受过病毒感染,但是对病  相似文献   

20.
应用Northern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CC1_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不同阶段α_1(Ⅰ)、α_1(Ⅲ)前胶原mRNA表达与相应Ⅰ、Ⅲ型胶原蛋白ColⅠ、ColⅢ及前Ⅲ型胶原端肽(PⅢP)表达间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①肝纤维化时α_1(Ⅰ)、α_1(Ⅲ)前胶原mRNA表达增强,早期以α_1(Ⅲ)mRNA为主;α_1(Ⅰ)及α_1(Ⅲ)前胶原mRNA均于3~4周时呈一过性下降。②Ito细胞是肝纤维化过程中产生Col Ⅰ、ColⅢ及PⅢP的主要来源,肝细胞亦具有一定的合成ColⅢ及PⅢP的能力。③应用Northern杂交技术检测前胶原mRNA表达,能从基因水平了解肝内胶原含量的变化,能更敏感地反映肝纤维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