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分析中药对糖尿病血管内皮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指出中药通过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多元醇通路、己糖胺途径活性、蛋白激酶C(PKC)的激活、内皮细胞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对糖尿病血管内皮细胞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 1 993年Ross[1] 提出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nsisAS)发病机制的“损伤反应假说”以来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AS的形成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受到关注。高血脂等各种相关因子作用于内皮细胞后 ,致其功能障碍 ,血管活性物质、细胞因子、黏附分子等分泌和表达失衡 ,进一步引发AS早期事件 ,进而细胞形态改变 ,构成早期AS内皮损伤的一系列特点。许多研究表明 ,中药对内皮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可从不同环节干预AS始动因素 ,将成为中西医结合防治AS的关注点。1 生理状态下内皮细胞形态及功能正常情况下 ,动脉…  相似文献   

3.
中药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细胞在创伤修复、血管生成、止血等一系列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是多种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寻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从中药对血管内皮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物质的释放、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3个方面入手,综述近年来中药及提取物对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实验研究血管内皮功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皮细胞在创伤修复、血管生成、止血等一系列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是多种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寻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三年有关中药通过调节内皮细胞多种黏附分子基因的表达、内皮细胞损伤和修复、增殖和血管新生及血管舒缩运动等,从而发挥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为进一步发现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新型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体内血管的生长与抑制处于动态平衡,以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当这一状态一旦被打破,即导致许多血管生成性疾病的发生[1]。1987年,Folkman将这类毛细血管异常增殖的疾病称为“血管生成性疾病”。血管新生性疾病即指与微血管异常生长有关的疾病,表现为血管生成过度和血管生成缺陷。例如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都有血管持续生长,而血管生成不良性疾病如创伤愈合、微循环障碍等[2]。有关中药促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的研究已成为当前中药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有关文献的复习,着重从不同方面对中药及其提取物对血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血瘀证实质的研究中 ,有学者认为血瘀证与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 ,而血管内皮细胞 (VEC)损伤是血瘀证形成的重要原因[1 ] 。在临床实践中 ,活血化瘀治则及方药防治血栓性疾病或血瘀证已取得显著疗效 ,虽然其作用机制已有多方面阐述 ,但对VEC功能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项实验在建立大鼠VEC损伤模型的基础上 ,观察活血化瘀中药对VEC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 1 药物与试剂1 1 1 试剂 盐酸肾上腺素制剂 :北京制药厂提供 ;血浆t-PA、PAI活性测定试剂盒 :上海医科大学遗传学研究室提供 ;血浆 6 -ket…  相似文献   

7.
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的中药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血管内皮细胞不再被认为仅是血液和血管平滑肌的屏障,而是一个高度活跃的代谢库,它能合成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对血管舒缩功能与血液流变性有不可替代的调节作用。同时对细胞生成、炎症、免疫等功能的影响都具有重要生理意义。多种因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都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筛选对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药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血瘀证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50年代以前,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仅看作是血管内壁的屏障。目前现代医学认识到血管内皮细胞不仅是血液和血管平滑肌的屏障,而且是高度活跃的代谢库,它能合成多种血管活性物质,从小分子气体的一氧化氮(NO)到肽类大分子内皮素(ET1)与缓激肽,对血管的舒缩功能与血液的流...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细胞在心脑血管疾病的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药在保护、减轻和逆转血管内皮细胞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常见损伤方式以及中药对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中药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术界普遍认为,内皮是具有不同功能的“广泛分布的器官”。提出血管内皮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体,广泛分布于全身各处,几乎所有组织都受其调节和影响[1]。而血管内皮细胞(VECs)是机体中唯一直接与血流接触的细胞,是血管壁组织和血液之间的第一道通透性屏障,且携有不同激  相似文献   

11.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的形成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生发展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主要通过刺激相关受体、分泌细胞因子等诱导内皮细胞损伤,加重AS。近年来国内外对中药单体抗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减少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起到预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血管作用有很多报道。本文就近年来的中药单体抗Ox-LDL,保护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梓醇对高糖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ECV-304)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ECV-304细胞,采用MTT法测定细胞的增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一氧化氮(NO)、乳酸脱氢酶(LDH),观察梓醇对高糖损伤的ECV-304的影响。结果:各浓度组梓醇对糖含量正常培养液中培养的ECV-304细胞活力无明显改变。与空白组比较,高糖损伤模型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P<0.01), NO释放显著减少(P<0.01), LDH释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高糖损伤模型组比较,低、中剂量组细胞活力和NO未见改变,但LDH水平下降(P<0.01);与高糖模型组比较,高剂量梓醇组细胞活力明显增加(P<0.01), NO释放增加(P<0.05),LDH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梓醇可能通过调节NO和LDH水平,实现对高糖诱导ECV-304的损伤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3.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因素,阻止或逆转其病程进展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血管外膜不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旁观者。作为重要参与者,外膜在斑块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外膜内细胞的功能性变化与AS密切相关,比如外膜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干细胞/祖细胞、滋养血管以及补体等均可参与AS发生发展。同时中医药通过调控血管外膜在防治AS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因此综述近十年血管外膜内细胞成分在AS过程中的变化及中医药通过血管外膜调控AS的研究进展,旨在为AS的机制研究和中医药治疗策略拓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药改善高血压病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而内皮功能障碍在高血压病发生发展中的地位正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中药改善高血压血管内皮功能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中药种类繁多,药材产地广,中药复方制剂由多种中药材组成,成分复杂,普通的分离方法效果差,而高效毛细管电泳兼有电泳和色谱技术的双重优势,具有高效、高速、高灵敏度、高自动化等特点,可进行区分真伪、产地及药材有效成分的分离等工作。高效毛细管电泳能对多种成分同时进行测定,已成为控制中药或天然药物质量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本文详细介绍了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为扩大其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活血化瘀类中药对血管内皮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华锋  万海同 《中医药导报》2005,11(12):77-78,85
血管内皮细胞(VECs)在创伤修复、血管生成、止血、血栓形成等一系列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些活血化瘀类中药及提取物能保护内皮细胞损伤,或能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和促进其活性物质生成及释放。文章将近年来活血化瘀类中药对血管内皮细胞作用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叶超 《新中医》2021,53(6):47-50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辅助治疗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0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通心络胶囊辅助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血管内皮功能[血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0)、血管性假血...  相似文献   

18.
论病证结合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建立病证结合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是血瘀证模型研制的一个方向。文章论述了建立病证结合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该模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深远的科研价值和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明显或不明显脑血管病引起的,涵盖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老年人生活质量。调节性细胞死亡(RCD)是可调控的细胞死亡方式,包括细胞程序性坏死、自噬、细胞焦亡等多种形式,拥有独特的生化、形态特征。研究表明,缺血条件下调控RCD可促进细胞生存、减少神经细胞死亡,在延缓VCI的发生发展中具有较大的作用。化学药治疗VCI主要对改善血管风险因素及对发展到痴呆阶段后的认知能力进行干预,使用临床已成熟的药物较多,用药安全,但药效一般,对神经细胞的RCD调控较少。临床上也广泛使用中医药治疗VCI,疗效较好,但尚未明确其具体机制,其与RCD的关系也缺少相关总结。综述VCI中铁死亡、细胞焦亡、线粒体自噬及依赖性细胞死亡等不同形式RCD的研究进展,中医药对RCD的调控、对VCI的治疗作用,以期为探索临床VCI治疗的潜在靶点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