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骨盆手术防止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为骨盆手术防止股外侧皮神经盆内段损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5具成人防腐标本上解剖观察股外侧皮神经的起源、行程及分支,测量神经出盆点与髂前上棘中心点的距离。结果:①股外侧皮神经出盆点位置的解剖变异较大,根据神经出盆点与髂前上棘的关系可分为四种类型。②股外侧皮神经72%从腹股沟韧带深面穿出,28%穿行于腹股沟韧带中。穿出点距髂前上棘的距离为(1.02±0.88)cm。③股外侧皮神经穿过腹股沟韧带并被阔筋膜包裹,形成了股外侧皮神经的远侧固定点。结论:(1)腹股沟韧带及阔筋膜对股外侧皮神经的固定作用是骨盆手术损伤股外侧皮神经的解剖学因素。(2)术中神经预防性松解是避免医源性神经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股外侧皮神经的临床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股前及股外侧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为股前及股外侧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0侧成人下肢标本铅丹乳胶液动脉灌注,运用各种方法观察股前及股外侧区皮神经营养血管的分支分布,分析以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形成感觉皮瓣的可行性。结果:股外侧皮神经,股中间皮神经,股内侧皮神经解剖恒定,有内外两套血管系统,与皮下诸层次血管网互相沟通,构成股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学基础。结论:股前及股外侧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可设计不同形式的岛状皮瓣对会阴部组织器官缺损进行感觉性修复重建。  相似文献   

4.
对30具尸体60侧股外侧皮神经进行了观察和测量,描述了60侧股外侧皮神经的行程和分支,测量了股外侧皮神经与骼前上棘的距离,穿出间筋膜的位置和股外侧皮神经的宽度,为股外侧皮神经做为神经移植体及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专供研究用的18具(男9,女9)成人尸体上解剖,观察了36侧胸内、外侧神经和肌皮神经。胸内、外侧神经主干长度分别为42.81±4.18mm和40、55±3.12mm,主干入肌处的宽度分别为1.29±0.09mm和1.57±0.09mm,厚度分别为0.63±0.04mm和0.68±0.05mm。胸内侧神经中有28侧(77.8%)发出1-3支分支入肌,其上支长度为30.69±2.61mm;胸外侧神经中有26侧(72.2%)发出1-3支分支入肌,其上支长度为35.97±3.22mm。肌皮神经的自然长度为43.87±3.41mm,无损伤分离出的长度为22.94±2.17mm,起始处的宽、厚度分别为2.90±0.11mm和1.76±0.07mm。肌皮神经起点与胸内、外侧神经起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43.14±3.81mm和50.57±3.71mm。  相似文献   

6.
股后皮神经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在25具(男14女11)专供研究用的成人尸体上解剖测量了股后皮神经在臀部和股部主干的长度、前后径、横径、股后皮神经与股后正中线的距离,穿出深筋膜的位置等。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并记录了神经束的数目和排列关系。  相似文献   

7.
足背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临床上少见,我院自1988年至今收治3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3例患者为男性战士,年龄18~24岁,病程1~3月,无明显外伤史.左足2例,右足1例.步态:1例正常,1例轻度内八字,1例因患足底前正中鸡眼1年未愈而内翻行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股外侧皮神经(LFCN)损害患者的体感诱发电位(SEP)变化。方法:对35例 LCNT损害的患者进行SEP检测,并以健侧肢体作为对照组。结果:35例LFCN损害患者中异常29例 (82%),表现为P40或(和)P60潜伏期延长11例(37%)、波幅降低9例(31%),两者兼有7例(24%), P40、P60未引出2例(6%),与健侧肢体对照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LFCN受损后神经传导冲动 减弱,SEP潜伏期延长或(和)波幅降低,因而认为SEP是检测LFCN损害的一种敏感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带臂外侧下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带臂外侧下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32侧经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 ,对臂外侧下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等进行了较详细的应用解剖学研究。结果 :臂外侧下皮神经的营养血管分别来源于桡侧副动脉肌间隔皮支、肱动脉肌皮支或肌间隔皮支 ,起点外径分别为 0 .7± 0 .2 mm、0 .6± 0 .3mm。除与周围的皮动脉存在丰富的吻合外 :下端还分别与肱动脉末端的肌皮支、直接肌皮支和桡侧返动脉的肌皮支构成吻合。结论 :带臂外侧下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可视受区需要设计成游离瓣或旋转瓣 ,用于修复邻近部位、手或颌面部缺损  相似文献   

10.
带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带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32例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进行解剖观测.结果 腓肠外侧皮神经在腓骨头平面上方 7.1±2.4cm处起于腓总神经,分布于小腿后外侧上半或上2/3的皮肤.其营养动脉主要为:腓肠外侧皮动脉:起自腘动脉,在腓骨头平面上方5.0±1.5cm处浅出,外径为0.9±0.3mm;肌间隔筋膜皮支:起自胫后动脉和腓动脉,分别在腓骨头平面下方9.2±3.8cm和15.8±3.8cm处浅出,外径为0.7±0.3mm和0.9±0.4mm.该营养动脉除在腓肠外侧皮神经周围或其内呈链式吻合外,还发出筋膜皮支与邻位的皮动脉连接.静脉血可沿伴行静脉或小隐静脉及其属支回流至深静脉.结论 以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可设计成顺行或逆行转位筋膜皮瓣,修复邻近部位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1.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为该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使用24侧上肢标本和5具新鲜整尸标本,通过大体解剖、铸型和动脉造影等方法,研究前臂后皮神经及其 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彼此间的吻合规律。结果 前臂后皮神经起自桡神经,至前臂部主要分 为两支,分布于前臂后部桡侧2/3,其营养血管平均为7.2支,其中第一支最粗,并伴行最远,并和其他营养动 脉之间存在着丰富的吻合。结论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筋膜皮瓣,可用于修复前臂及手部软组 织缺损。  相似文献   

12.
外踝术中腓肠神经和腓浅神经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踝术中腓肠神经和腓浅神经损伤的风险 ,并分析损伤后感觉缺失情况。方法 在解剖显微镜下对 5 0侧常规防腐固定成年尸体的腓肠神经和腓浅神经及其分支作解剖 ,观测和绘图。结果  2 4 % (12侧 )的腓浅神经或足背中间皮神经浅出点在外踝前缘水平 ,10 % (5侧 )的腓肠神经横切过外踝尖 ,78% (39侧 )的标本可识别来自这两条神经的踝支 (其中 2 8%同时具有两个来源 ) ,腓肠神经管理 38% (19侧 )标本的足及足趾的外侧半。结论 外踝术中很容易损伤来自腓肠神经和腓浅神经的踝支 (可能性为 78% ) ,损伤神经主干的风险较小 ,但有 2 4 %的可能损伤在外踝前缘浅出的腓浅神经或足背中间皮神经 ,10 %的可能损伤外踝尖处的腓肠神经 ,而且损伤后感觉缺失范围差异很大 ,腓肠神经具有比解剖学以往描述的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临床输尿管手术中避免损伤生殖股神经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在21具42侧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生殖股神经腰大肌穿出点的位置关系、在髂嵴最高点平面和髂总血管分叉平面生殖股神经与输尿管的位置关系、生殖股神经与输尿管交叉点的位置关系等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①生殖股神经腰大肌穿出点距髂嵴最高点平面上方的垂直距离,左侧(2.93±0.14)cm、右侧(3.61±0.19)cm;距腰大肌外侧缘的水平距离,左侧(2.14±0.83)cm、右侧(1.87±0.85)cm;生殖股神经穿出点位于输尿管内侧占80.95%。②在髂嵴最高点平面,生殖股神经位于输尿管外侧占71.43%,其平均距离在左侧为(1.09±0.71)cm、右侧(1.36±0.62)cm。③在髂总血管分叉水平面,生殖股神经全部行于输尿管的外侧。④生殖股神经与输尿管80.95%发生交叉,交叉点距髂嵴最高点平面上方的垂直距离在左侧为(0.73±0.21)cm、右侧(0.56±0.16)cm;交叉点距腰大肌外侧缘的水平距离在左侧为(1.66±0.42cm)、右侧(1.65±0.38cm)。结论:在输尿管起始段手术应从其后外侧分离较安全;在输尿管第2狭窄附近的手术应从后内侧分离较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带前臂内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32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及其周围皮肤的供血情况。结果:前臂内侧皮神经近侧的血供来源于尺侧返动脉混合肌皮支,起始处外径为0.8mm,穿出筋膜前长度为1.1cm;中段主要来自尺动脉近中段和远中段的粗大皮支,起始处外径均为0.7mm,穿出深筋膜前长度均为1.0cm;远侧有尺动脉腕上皮支,起始处外径为0.9mm,穿出深筋膜前长为2.6cm。其神经旁血管网与神经皮(穿)支及神经内血管广泛吻合组成了皮神经血管轴。结论:可设计成带前臂内侧皮神经及营养血管为蒂筋膜皮瓣,顺行或逆行转位修复邻近部位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5.
面神经颞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预防额颞区手术和翼点入路的颅内手术损伤面神经颞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60侧成人头部标本,解剖观测面神经颞支的分支、行程及层次。结果:(1)面神经颞支多为2~4支,占95.00%(57侧)。(2)面神经颞支离开腮腺上缘后向前上走行,从颧弓浅面跨过进入额颞区,后走行于浅筋膜和颞筋膜浅层之间;在腮腺上缘及颧弓上缘处面神经颞支的最后1支距耳屏尖的距离分别为(23.79±0.27)mm和(30.67±0.37)mm。结论:面神经颞支入肌前在颧弓以下一段位置较深、以上表浅。从耳屏尖向前23mm范围内无该神经通过,为手术安全区。  相似文献   

16.
为髋关节直接外侧入路确定臀上神经的体表投影和手术安全区 ,在 44侧的成人尸体标本上 ,解剖观测了与该入路关系紧密的臀上神经最下支分支的分布。结果手术入路的安全区为①在经大转子尖分别作与髂后上棘连线、髂嵴垂直连线、髂前上棘上方 3cm和髂前上棘连线 ,在这些连线上 ,最下支距大转子尖的距离分别为 5 5± 0 6、 4 8± 0 6、 4 3± 0 6、 6 4± 0 8cm ;②在经大转子外侧最凸点分别作与髂后上棘连线、髂嵴垂直连线、髂前上棘上方 6cm和 3cm的髂嵴连线 ,最下支距大转子外侧最凸点的距离分别为 1 0 0± 0 8、 9 0± 0 8、 7 5± 0 6、 8 9± 0 7cm。上述两组数值所在点作连线即分别为最下支神经的体表投影。结果表明 :投影以下至大转子尖或大转子外侧最凸点之间无明显血管神经分布 ,在此区内撑开臀中、小肌肌纤维显露髋臼均不会损伤臀上神经  相似文献   

17.
隐动脉膝上皮支逆行筋膜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隐动脉膝上皮支逆行筋膜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2 0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用红色乳胶液加压灌注 ,在 5倍手术放大镜下观测隐动脉及其皮支的起始、走行、外径、供血范围及其与缝匠肌的关系 ,设计隐动脉膝上皮支逆行筋膜皮瓣。结果 :隐动脉于收肌结节上方 (2 .6 9± 1.0 9)cm处发出恒定的膝上皮支 ,外径 (1.10±0 .18)mm ,有两条伴行静脉 ,外径 (1.12± 0 .10 )mm。该支于收肌结节上方 (1.4 8± 0 .5 3)cm处穿深筋膜后分为上行支及下行支。下行支长度为 (2 .91± 1.0 1)cm ;上行支直接行经 (4 .39± 1.0 9)cm ,末端与隐动脉近侧穿支、肌皮支形成网状联系。结论 :隐动脉膝上皮支起始位置恒定 ,口径较粗 ,以收肌结节上 1.5cm处为皮瓣旋转点 ,以股内侧中下段为供区 ,可设计隐动脉膝上皮支逆行筋膜皮瓣用于修复膝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踝综合征所致外踝部顽固性步行痛及足背外侧麻刺痛的病因、诊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60张成人X线片的内外踝长度作了测量。内踝平均长15.26±1.56mm,外踝平均长27.56±3.14mm。从1989年7月~2004年7月,手术治疗外踝综合征51例56足,施行外踝尖部分切除51例56足;腓骨肌腱鞘及滑膜部分切除术45例49足(双侧4例);距跟骨外侧隆起的骨折块切除术18例19足;腓肠神经松解及跟外侧支切断术48例53足(双侧5例);外踝过长16例,手术修整过长过大的外踝及切除外踝骨刺9例,解除外踝碰撞和肌腱挤压,松解腓肠神经。结果:随访47例,随访期4个月~5年10个月,平均9个月,无一例感染,术后外踝步行痛消失,但跟骨骨折后创伤性扁平足未解决15例16足,非创伤性扁平足3例同时行距舟关节融合,恢复了足弓。结论:本病由于踝关节结构紊乱和外踝先天异常引起。以彻底解除病因为目的的手术治疗,简单易行,效果确实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肘前外侧区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32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了肘前外侧区筋膜皮瓣的营养血管及皮神经。结果:该皮瓣近、远侧端的营养动脉分别来自肱动脉末端混合肌皮动脉皮支和桡动脉或桡侧返动脉的混合肌皮动脉皮支及直接皮动脉;来源动脉起点外径分别为1.4mm和1.1mm;穿出深筋膜前长分别为1.9cm和1.4cm。两组血管蒂在肘前外侧区构成了丰富的皮下血管网。结论:提示可设计成带血管蒂的顺行或逆行筋膜皮瓣,转位修复邻近部位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16具成人尸体,10%福尔马林固定,红色乳胶股动脉灌注,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舌下神经舌骨舌肌段的分支及其毗邻结构。该段舌下神经上方有舌神经及其伴行静脉、下颌下腺导管、下颌下腺深部;下缘有舌下神经伴行静脉;舌下神经向上、向前、向下均有分支,分别到达茎突舌肌、舌骨舌肌、颏舌肌、甲状舌骨肌、颏舌骨肌。讨论了这些结构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