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2例心脏术后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小儿,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地进行了永久性心内膜起搏。随着电极及起搏器性能的不断改进,心内膜起搏将是小儿起搏的主要方式,成功的关键是电极顺利进入心脏,并在心房内留一圈或在上腔静脉留适当弧度的导线,备小儿生长需要,摄胸片随访,必要时应将导线再次送入心内。  相似文献   

2.
安插永久性右室心内膜起搏电极183例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建昌 《起搏与心脏》1992,6(3):167-168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通过心外膜起搏左心室,在优化的室间间期下,与右心室心内膜导线共同实现双心室起搏,逐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心脏同步性和心功能,降低心衰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但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受冠状静脉解剖的影响,导线相关并发症相对较多,影响了CRT疗效。左心室心内膜起搏可以避免血管条件的限制,实现更佳的再同步、减少导线相关并发症,因而成为现阶段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永久心脏起搏器在儿童病例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1981年9月~2000年5月,对14例儿童进行了永久起搏器的植入,其中男性10例,女性4例,年龄2.5~12.0岁,平均(8.4±4.0)岁.12例因心脏手术和2例因非心脏手术致完全性房室阻滞.经右颈内静脉切开植入电极导线7例、经右锁骨下静脉穿刺3例、经头静脉切开3例,直视手术下1例.结果14例患儿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后,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儿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是安全可靠的,但对婴幼儿在导线径路方面,静脉切开的方法较穿刺方法更为安全.10岁左右儿童可采取自头静脉插入导线,与成人比较无差别.起搏器选择、植入途径和导线在心房内长度的处理是起搏器成功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陈小卫 《起搏与心脏》2003,17(2):152-154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有40余年的历史,其最初唯一的适应证是高度房室阻滞或病窦综合征所致的症状性心动过缓。随着医学工程技术的进步和临床研究的深入,不断研制出各种新型生理性起搏器,其功能日趋完善,使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的适应证不断被拓宽,目前临床上已试用于防治心房颤动、充血性心力衰竭、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神经心源性晕厥、长QT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6.
例 1 男性 ,70岁。因间断胸闷、头晕 1年入院。体格检查 :BP 12 0 /6 0mmHg ,心率 44次 /分 ,余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示间歇性快速心房颤动 ,室率 15 6次 /分 ;窦性心动过缓伴结性逸搏 ,心率 37次 /分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诊断为冠心病、病窦综合征拟行起搏器安置术。经头静脉插入心房J型起搏电极 ,多部位测试阈值均较高 ,最后于右心耳开口处测得阈值电压 0 .47V ,电流 0 .96mA ,阻抗 5 18Ω ,P波幅度 3.6 6mV、- 2 .33mV ,随后置入Pacesetter2 40 8L起搏器。术后第 2天患者出现谵妄 ,心电监护发现不感知、不起…  相似文献   

7.
8.
起搏器植入后,电极断裂相对少见,其发生率约1%左右。本文报道我院植入数百例起搏器患者所遇到的七例电极断裂,结合临床分析了其断裂原因。外力可能为一主要因素,但电板质量亦很重要。电极断裂部位及程度不同,其临床表现亦各异。电板断裂后应及时作出诊断及处理,以防患者发生意外情况。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 ,10 0岁。因反复头晕 1年、加重 10天于 1998年 5月 2 1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体格检查 :神志清醒 ,体形瘦小 ,体重 38kg ,血压 16 6 /76mmHg ,心界无扩大 ,心率 5 0次 /分 ,律齐 ,无杂音 ,双肺未闻干、湿性罗音。X线胸片提示双肺陈旧性结核 ,肺气肿 ,主动脉粥样硬化。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Ⅰ度房室阻滞。Holter检测 :窦性心动过缓 ,心率 36~ 75 (平均 5 5 )次 /分 ,窦性停搏 ,RR间期最长3.3s,Ⅰ~Ⅱ度房室阻滞 ,偶见Ⅲ度房室阻滞。诊断老年性窦房结和房室结退行性改变 ,高血压病Ⅱ期。入院后在局麻下…  相似文献   

10.
11.
心内膜电极导线拔除术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心脏起搏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表现在起搏器方面 ,而且也反映在导线上。不同造型和功能的电极导线的问世 ,扩大了起搏器的应用范围 ,电极头与心肌组织接触更紧密 ,固定更牢固 ,大大降低了起搏导线移位发生率。  然而 ,随着起搏器应用的普及 ,由起搏器系统引起的并发症也不断出现。比较常见而麻烦的并发症是感染 ,如不将起搏器和导线全部拿走 ,局部伤口流液、流脓将经久不愈 ,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由于电极导线在植入后 2个月便被胶原纤维组织包绕 ,并与血管和心腔内壁粘连 ,致使电极导线难以拔除。以往临床上曾应用过多种拔除方法 ,但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性,35岁,因Ebstein畸形外科手术实施了三尖瓣机械瓣换瓣术,术后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经冠状静脉放置左室电极因膈肌刺激而放弃,改由经房间膈穿刺经二尖瓣进入左室行心内膜起搏。手术成功,起搏良好。  相似文献   

13.
永久性心脏起搏在儿童病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49岁。12年前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反复晕厥,在安置起搏器放置电极过程中"无意"经房间隔缺损处,将心室电极植入左室心内膜,起搏器安置术后1个月,患者行部分房室管畸形心内修复及三尖瓣成形术时,证实心室电极植入左室。2年前起搏器因电池耗竭更换,起搏电极各项参数正常,未予更换。12年中未常规服用抗凝药物,患者未出现相关血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心内膜起博电极断裂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6.
心脏起搏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继鸿 《心电学杂志》2002,21(2):96-97,100
自1958年10月第1台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人体至今尽管仅仅44年 ,但心脏起搏治疗的迅猛进展令人难以想象。就连主攻起搏器专业的医生都会感到起搏新技术的知识日新月异 ,使人目不暇接 ,而一般的内科医师、心电图医师在其爆炸样进展的面前更会感到困惑和力不从心。一、心脏起搏器起搏部位从单腔发展到四腔最初植入的起搏器为心室单腔起搏器 ,起搏电极导线经周围静脉插入 ,最后在右心室心尖部肌小梁处被动固定 ,进行右心室心内膜起搏。此后又有心房电极问世 ,用同样方法植入的心房电极导线在右心耳的梳状肌中固定 ,并进行心房起搏。双…  相似文献   

17.
小儿永久性心内膜起搏2例韦铁民,陈群英,章响艳(浙江省丽水地区医院丽水323000)例1男性,4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及活动后发绀,心脏超声及心脏造影确诊为法乐氏四联症。心电图示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于20个月前行法乐氏四联症矫治术。术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  相似文献   

18.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有 40余年的历史 ,其最初唯一的适应证是高度房室阻滞或病窦综合征所致的症状性心动过缓。随着医学工程技术的进步和临床研究的深入 ,不断研制出各种新型生理性起搏器 ,其功能日趋完善 ,使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的适应证不断被拓宽 ,目前临床上已试用于防治心房颤动、充血性心力衰竭、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神经心源性晕厥、长QT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19.
20.
王斌  郭继鸿 《心电学杂志》2002,21(2):111-114
在我国 ,AAI起搏器占整个植入起搏器数目的10 %左右。随着对生理性起搏认识的增加 ,AAI起搏器的植入数目逐年增加。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VVI起搏心电图 ,在此我们将讨论AAI起搏心电图。一、AAI起搏器工作原理心房单腔起搏器包括AAI、AAT和AOO起搏器 ,但后两者在临床上极少使用。AAI起搏器是指心房起搏、心房感知型起搏器 ,起搏器感知自身信号后的反应是抑制起搏脉冲的发放。尽管AAI起搏器的工作原理与VVI相同 ,但有其自己的特点。1 .电极放置的部位。AAI起搏器的电极导线放置在右心房心耳部。正常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