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脉症顺逆,是指从患者的脉象与除脉以外的其他症状所揭示的辨证意义是否一致来判断病情的复杂程度和预后的吉凶。脉症相应为顺,脉症不相应为逆。一般来说,后者较之前者,病情更为复杂。对于脉症不相应的辨证,目前《中医诊断学》的教材多引用张介宾的“盖症有真假,脉亦有真假”及何梦瑶的“凡脉症不相应,必有一真一假”等言,说明必须  相似文献   

2.
“四畔”辨证论治浅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四畔”辨证论治在中医外科疾病中的应用。结合中医外科文献,分析了“四畔”病变的病因病机,强调了“四畔”辨证的重要性和辨证要点,认为“四畔”辨证论治在中医外科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中具有独特性,尤其在痈疽疮疡辨治中的应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察"肌肤"在中医外科的诊治中必不可少。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特色,在中医外科的诊疗中同样至关重要,历代中医古籍中通过辨肿痛、辨脓、辨痒等体表肌肤情况,来判断中医外科疾病的特点,正确指导施治。尤其在明清时期中医外科三大学术流派"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中,《外科正宗》《外科证治全生集》《疡科心得集》3本书对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名、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进行了更详细的论述,把体表肌肤的情况和辨证施治结合起来,推动了中医外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老年性痴呆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性痴呆辨治叶浓华(香港)关键词老年性痴呆辨证中医药疗法中图号R256.2老年性痴呆,属中医“癫证”、“郁证”、健忘”等范畴。我国传统医学很早对本证就有所记载,历代医家论述也多。如《景岳全书·杂证论》论述其特点为:“言辞颠倒,举动不经,或多汗,或善...  相似文献   

5.
"从治"之法,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其云:"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将逆治与从治(即正治与反治)并列提出,为中医学奠定了临床辨治疾病的准绳.历代医家均以此作为临床症状辨治法则之一.<素问@标本病传篇>指出:"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病而知百病之害."  相似文献   

6.
干祖望教授运用化瘀法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祖望教授运用化瘀法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即注重全身辨证与局部体征辨证的相结合,又注重辨证与辨病的相结合。对肥厚性喉炎、慢性鼻炎、耳鸣耳聋等疾病提出了“瘀滞致病”的见解,创立了“破瘀攻坚”的治疗原则,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是《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内容之一,因其能基本概括中医常见病的发生机理,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而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一、对诸痛痒疮的认识诸:“众”、“各”、“许多”之意。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是指多种疼痛、瘙痒、疮疡病变的发生,都与心之功能有关。但历代医家  相似文献   

8.
浅谈“仙方活命饮”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仙方活命饮”为中医外科常用方剂,历代医家都给予较高的评价。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列为肿疡主治第一方,称为外科之首方。“仙方活命饮”首见于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用于治一切疮疡,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溃,又止痛消毒之良剂也”其适应证,医宗金鉴曰“一切痈疽,不论阴阳疮毒,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溃”近人则普遍认定为“主治疮疡肿毒初起,红肿热痛属于阳证者”《中医方剂学讲义》。  相似文献   

9.
郁证是指由情志不舒,气机郁结引起的一类病证。临床表现以心情抑郁,情志失常,胁肋胀痛为特征。可见易怒善哭,喜太息,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失眠,女子月经不调等症状。对此历代医家均有论述,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木郁达之”,王履《医经溯源集·五郁论》中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148例慢性疮疡进行辨证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根据慢性疮疡局部创口色泽、深浅、疼痛、脓液、气味,结合中医的整体观念,分为阴证与阳证两大类,选用枯矾液、疮灵液、九一丹、五五丹、生肌散、生肌玉红膏、黄连油膏等中药制剂进行辨证换药治疗,并设“康复新”滴剂按外科换药常规治疗为对照组。结果:辨证换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3%,其中阴证痊愈率为72.4%,阳证痊愈率为82.0%;“康复新”滴剂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0%,其中阴证痊愈率为22.0%,阳证痊愈率为40.0%,P<0.01,2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辨证换药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疮疡治疗中辨证论治方法优于单纯的辨病治疗  相似文献   

11.
《外科正宗》为明代医家陈实功所著,书中专设溃疡治法、溃疡主治方、痈疽治验等章节,系统论述了不同证型溃疡的证治及其验案。对溃疡的辨证依据以阴阳察顺逆,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脏腑辨证与气血辨证相结合的原则。对溃疡的治疗依据内治与外治结合,注重调理脾胃以生气血,善用补气温阳之药,尤其注重将养调息。  相似文献   

12.
金黄散为明代《外科正宗》古方,原名“如意金黄散”,距今五百余年,为历代医家所沿用,已成为中医外科必不可少的外用药方之一,疗效确切,正如原书所载:“凡诸般顽恶肿毒,随手用之,无不应效,诚为疮家之良便方也。” 我科在金黄散的临床使用中,观察到凡外科急性化脓性感染一类疾病,使用金黄散,都能取得较显著的疗效。金黄散以寒凉药为主  相似文献   

13.
"异病同治"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典型代表,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理机转,因而可采取相同的治法,这一治则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指导原则之一,是辨证施治的精髓,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原则,有效地指导了中医的临床实践,至今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仍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五苓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在历代医家的丰富和发展下,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通过对五苓散"异病则治"进行了溯源,以期发现五苓散的临床治疗规律,更好地运用五苓散。  相似文献   

14.
自《内经》提出反治法以来,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根据《内经》的思维方式,对反治法的认识也应大道至简,将其理解为在逆向思维指导下,采用与常规相反的治法即可。王孟英是晚清时期著名的温病学家,其深得《内经》反治法的精髓,临证从不先入为主,如针对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温病辨证纲领,认为“苟无其顺,何以为逆”,提出了温病顺传的理论。结合其医案对反治法进行研究,能开阔临证思维,对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是中医外科学发展的黄金阶段,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三大医学流派——正宗派、全生派和心得派,在对待中医外科学疮疡病的因机证治方面,有其各自的观点.正宗派“审证求因,重辨阴阳”,主张“内外并举,顾护脾胃”,采用内外结合的方法治疗疮疡;全生派倡“阴虚阳实”之论,立“阳痈阴疽”之说,主张分清阴阳的属性后再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心得派重视时邪致病,创“疡科三部病机学说”,认为“外疡实从内出”,主张“治外必本于内”的治法.三家学说各执己见,却又相互渗透,并对后世医家在对疮疡病的认识和治疗方面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16.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提出:“察颜切脉,先辨阴阳”。明代医家张景岳强调,“凡诊脉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这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它能统领表里、寒热、虚实3对纲领,故有人称八纲为“二纲六要”。由此可见,阴阳辨证在疾病辨证中的重要地位。中医治病,首辨阴阳,对于临床较为棘手的慢性便秘的治疗同样遵循。  相似文献   

17.
陈实功《外科正宗》对中医外科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陈实功及其《外科正宗》对中医外科学贡献进行了一个简要总结,认为陈实功丰富和充实了中医外科学理论、方法和临床经验,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学术特点鲜明,在诊断方面论病立足整体、诊疾必先求因、审证首辨阴阳、明察善恶顺逆;在论治方面强调内外并重、提倡"开户逐贼"、临证"贵在活法";在内治上遣药谨遵"三法"、推崇"疮赖脾土";在外治中擅用腐蚀之品、尤精刀圭之法。陈实功的学术思想及其临床经验对后世外科医家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当今临床仍然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自叶天士《温热论》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后,诸家解释,颇不一致。目前,对“顺传”和“逆传”仍争论不休。《河南中医》1990年第1期刊出了徐纲同志的《也谈“顺传”、“逆传”》一文,旁征博引,说理详尽,正名顺逆,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9.
【三焦辨证】是热性病辨证论治方法之一。起源于金代医家刘河间,后由清代医家吴鞠通归纳总结著《温病条辨》一书。把病邪侵犯脏腑的浅深和部位,分为上、中、下三部。上焦指心肺;中焦指脾胃;下焦指肝肾。与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大同小异各有优点。【五脏所主】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肉、肺主皮毛、肾主骨,【四海】脑为髓海、膻中为气海、冲脉为血海、胃为水谷之海。【传变】病情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叫传;病情变化,不依一般规律的叫变。【顺传】指依病机顺序传变者,如外感热病由太阳→少阳→阳明,或由卫→气→营血。【逆传】指温邪由卫不经气分,突然出现营分症状,便是逆传。温病的逆传心包,就是指此而言。  相似文献   

20.
降气逆八法     
中医学认为,“气机以下行为顺,上行为逆”。所谓“气机”,指的是脏腑活动能力。从生活上体验,确实是如此。呼吸之气与水谷之气,都是下行为顺,上行为逆。据临床所见,肺气上逆则发咳嗽,胃气上逆则发呕恶,冲气上逆则发奔豚。运用降气逆的方药治之,确有良好效果。兹举成方为例,约列八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