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冠周炎期智齿拔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38例急性下颌智齿冠周炎采用初期即时拔牙法,观察并记录局部疼痛、肿胀、张口程度和拔牙创口愈合情况。结果:术后第3天复诊,局部疼痛、肿胀明显著减缓退减轻者220例(92.4%);术后第7天复诊局部疼痛、肿胀消退者228(95.8%)例,张口度正常,拔牙创愈合良好。无发热、头痛等炎症扩散的全身并发症出现。结论:急性智齿冠周炎初期,即时拔除下颌阻生智齿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下颌智齿冠周炎致颊瘘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颌智齿因阻生而不能正常萌出是导致冠周炎反复发作的主要解剖因素。形成阻生的直接原因是下颌第三磨牙萌出位置不足。反复发作的冠周炎可在同侧颌面部形成皮瘘,即相当于下颌第一磨牙咬肌前下角形成皮瘘。肿胀时大时小,经久不愈。本文就近20年来我科诊治的23例下颌智齿冠周炎致皮瘘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肌电假手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假肢是人缺损肢体的替代物,用以弥补缺损肢体的形状与功能。人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劳动的最复杂、最精细的工具。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手与外界环境接触并从环境中取得信息。物体的纹理、温度及人手运动的速度、力量几乎同时潜意识地传入人的大脑。人手不仅是绝妙的环境操作者,而且是人类交流的强有力的工具。人手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含义及感情色彩,有时甚至可以代替语言,例如抚摩和拥抱。由于人手的重要性,因此手的缺失不仅使人丧失手的重要功能而且遭受心理伤害。理想的假手应在形状和功能上与真手一样。它不仅能替代人手的感觉和运动功能,而…  相似文献   

4.
宋德富  廖贵清 《新医学》2004,35(9):559-560
目的:探讨放射性颌骨骨髓炎致张口受限患者经鼻盲探气管插管的处理.方法:应用小剂量羟丁酸钠、枸橼酸芬太尼和氟哌利多复合液及异丙酚麻醉诱导,配合完善鼻咽喉、气管表面麻醉后,在保留自主呼吸、严密监测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的情况下,靠听病人呼吸气流声调整病人头颈、颌部位置,使气管导管前端对准声门口,采用旋转方式将导管插入气管内.结果:30例经鼻盲探气管插管成功28例;2例失败,须改用其它方式插管.结论:放射性颌骨骨髓炎致张口受限病例,气管插管具有特珠性和相当困难程度,只要病人既保留自主呼吸并处于良好麻醉状态和麻醉者具有良好盲探气管插管技术,经鼻盲探气管插管不失为一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综合临床资料和有限的实验数据探讨可测量的EMG(肌电图)活动的潜在机制.以便了解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通过提高胸腔压力)对肌筋膜疼痛区域电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测试阐明上肢抗阻圆周运动训练反馈仪在运动过程中对躯干与四肢肌群活动的影响。方法:11例年龄在20—27岁的健康青年男性在该仪器上进行上肢抗阻圆周运动,同时采用表面肌电仪记录了运动过程中左侧屈肘肌群、伸肘肌群、躯干屈肌,以及躯干伸肌的最大肌电值和肌电活动面积,分析其肌电活动面积和肌电峰值。结果:屈肘肌群在第二、三象限肌电活动面积和肌电峰值均比第一、四象限大;伸肘肌群在第一象限肌电活动面积比第二、三象限大,而肌电峰值第一、四象限比第二、三象限大;躯干屈肌第一象限肌电活动面积比第二象限大,但是肌电峰值情况差异无显著;躯干伸肌在第二象限肌电活动面积比第一、四象限大,第三象限肌电活动面积比第四象限大,而肌电峰值第二、三象限比第一、四象限大。结论:该仪器的上肢抗阻圆周运动可以激发躯干与肢体多组肌群收缩用力,适合全身多组肌群弹性抗阻肌力训练及协调控制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太极拳特定动作中股内侧肌(VMO)和股外侧肌(VL)的肌纤维募集情况.方法 收集15名健康志愿者在维持5个太极拳定势(白鹤亮翅、金鸡独立、搂膝拗步、十字手、仆步)时VL、VMO的表面肌电信号,比较平均肌电值(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零点通过率(ZCR).结果 维持白鹤亮翅、金鸡独立时,其支撑脚VMO、VL的所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维持搂膝拗步、十字手、仆步时,其支撑脚VL的AEMG、MFC、ZCR、MF均小于VMO(P<0.05);与股四头肌的最大随意收缩负荷相比,所测试的动作下,肌肉负荷属于中小负荷,并且能募集到更多的慢肌纤维.结论 进行太极拳运动时,肌肉负荷较小,并且能募集到更多的慢肌纤维;某些太极拳动作下,VMO可以较多地募集到肌纤维.  相似文献   

8.
颞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又称颞下颌关节或颅颌关节,由下颌头、颞骨下颌窝和关节结节组成,TMJ不仅是对称性关节,同时又是独特的联动关节,因此,其运动有对称性和非对称性之分,两种运动的形式各不相同,对TMJ的结构和咀嚼肌等功能的要求亦有区别,提示了TMJ拥有与其他关节不同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具有触觉和滑觉的肌电假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触觉和滑觉是人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给肌电手安装合适的传感器,使肌电手具有某些触、滑觉功能,可以提高肌电手工作的智能化程度。通过提出一种触觉和滑觉的复合传感器完成触觉信号、滑觉信号的采集、转换和输出,实现肌电控制假手对易碎物体的无损伤抓取,使抓取物体更自然,控制更灵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胫前肌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常规康复组、减重训练组、肌电反馈组及联合治疗组。入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减重训练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减重平板训练,肌电反馈组则辅以胫前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治疗组则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及减重平板训练。于入选时、治疗6周后记录各组患者静息状态及主动踝背伸状态时胫前肌和腓肠肌积分肌电值(iEMG),并计算拮抗肌协同收缩率;同时采用简式Fugl-Meyer量表(FMA)、通用量角器对各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踝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 结果入选时各组患者胫前肌、腓肠肌iEMG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6周治疗后,发现与治疗前及常规康复组比较,减重训练组、肌电反馈组及联合治疗组下肢FMA评分、踝关节活动度及踝背伸时胫前肌iEMG均明显提高,协同收缩率则明显降低(P<0.05);并且联合治疗组患者下肢FMA评分[(30.4±2.8)分]、踝关节活动度[(15.3±3.0)°]及踝背伸时胫前肌iEMG[(114.0±27.0)mVs]、协同收缩率[(0.07±0.05)%]亦显著优于减重训练组及肌电反馈组(P<0.05)。 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减重平板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增强患者下肢肌力、改善协同收缩率、提高康复疗效,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AIS)患者凸凹侧椎旁肌表面肌电比值与相应的Cobb角度进行相关关系分析研究。方法:AIS患者25例,男7例,女18例,年龄11—21岁;所有患者均执行BST实验,采用芬兰ME6000型表面肌电仪记录患者凸、凹侧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时域指标平均肌电值(AEMG),计算凸凹侧AEMG比值,并与相应Cobb角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AEMG比值与Cobb角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34,(P〈0.01),有显著性意义。结论:AIS患者AEMG比值与Cobb角呈正相关,表明Cobb角度越大,凸凹侧的肌力差异越大,失衡越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微创拔牙术对下颌低位水平阻生智齿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9月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口腔科接诊的100例下颌低位水平阻生智齿患者的病历,根据患者采取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高速涡轮机拔牙治疗,观察组给予超声骨刀微创拔牙术治疗.比较两...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表面肌电技术观察单侧肢体电刺激训练对双侧肢体力量和表面肌电(sEMG)的影响,为临床单侧肢体损伤、外科术后等引起的肌萎缩的康复治疗以及建立床边客观的训练效果评定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8-30岁未经专项体育训练的青年男性30例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电刺激组,随意等长收缩组和对照组.采用重复等长收缩模式对右侧胫骨前肌进行6周的电刺激和随意力量训练.训练前后进行双侧肌肉力量和sEMG测试.结果:电刺激组(右33.6%,左27.8%)和随意等长收缩组(右37.4%,左28.5%)训练侧和未训练侧的足背屈肌肉力量在训练后均有显著提高,与对照组(右1.3%,左0.8%)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意等长收缩组(右100.4%,左59.4%)与电刺激组(右68.1%,左57.7%)双侧肌电平均振幅(AEMG)均有明显变化,并与对照组(右5.04%,左-4.07%)有显著性差异(P<0.05);肌肉不同等长用力和肌电振幅之间表现出非线性的关系,以指数y=43.762(9.584)分布.结论:6周单侧肢体电刺激训练和随意等长收缩训练不仅能够明显的提高训练侧的肢体力量,亦能提高对侧未受训练肢体的肌肉力量;训练导致的力量增长与使用表面肌电观察到的AEMG的变化有关;肌肉力量和肌电振幅之间表现出非线性的关系,可以利用肌电振幅与相对力量的关系(y=43.762(9.584)',在力量测试中评估受试者的用力程度,为临床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和测试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与正常者腰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差异。方法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和正常对照者进行半桥动作、单侧足支撑半桥动作时腰肌的活动进行肌电信号的分析比较。结果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组双侧多裂肌在实施实验动作时的表面肌电时阈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双侧多裂肌在实施实验动作时的表面肌电时阈指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双侧多裂肌收缩失平衡。  相似文献   

15.
研究脊柱侧凸患者脊柱融合术前后脊旁肌功能的变化。记录 18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脊柱融合术前后和 15例健康受试者行 3个动作 (前屈、左右侧屈 )的 8个导联的肌电图信号 ,计算均数的平方根 (RMS)和中位频率 (MF)。结果脊柱侧凸患者的胸段RMS术前增高、术后降低 ,腰段RMS术后增高 ;术前胸段MF降低、腰段MF增高 ,术后这一趋势减弱。这些提示脊柱融合术使患者的胸段脊旁肌活动减少 ,腰段脊旁肌活动增加 ,两侧脊旁肌活动不平衡减弱 ,但未回到正常水平 ,这些可用于指导物理治疗师对脊柱侧凸患者脊柱融合术后制定康复计划。  相似文献   

16.
电刺激诱发表面肌电信号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探索一种无创的肌电检测方法,进行有关诱发表面肌电信号的实验。方法:设计了电刺激诱发表面肌电信号检测实验系统,采用恒流电刺激器刺激腓总神经,记录小腿外侧肌肉的诱发表面肌电信号。结果:分别对6例正常受试者和5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进行了测试,发现电刺激引起肌肉疲劳过程中,正常受试者和重症肌无力患者诱发肌电信号的变化显著不同,首次刺激记录到的诱发肌电P1波的中角度(A1):对照组(6.45&;#177;2.57),重症肌无力组(1.79&;#177;0.72),持续刺激30s记录到的诱发肌电P1波的中幅度(A2);对照组(3.4l&;#177;1.77),重症肌无力组(0.29&;#177;0.1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078,4.446,P&;lt;0.05)。结论:诱发肌电信号的检测分析对于研究肌肉的疲劳耐受性具有意义,该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支援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6):2310-2311
目的 探讨打破静息期(silent period,SP)的两个成分与手肌反射的关系,并研究SP的发生机制。方法 10例健康志愿者通过刺激腕部正中神经依次进行手肌反射的测定,在不同易化状态下以不同刺激强度刺激同一神经而对其支配肌肉主动收缩的动作电位的SP测定。然后将打破SP的两个成分——与H反射(haoffman reflex,HB)有关的成分(HR’)和随意电位(voluntary potential,VP)与手肌反射的主要成分——HR和长潜伏期反射(long latency reflex,LLR)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起始潜伏期HR’(25.1&;#177;2.2)ms与HR(25.1&;#177;2.2)ms,VPI(39.4&;#177;2.3)ms与LLRI(39.7&;#177;2.2)ms。VPII(490&;#177;1.1)ms与LLRII(49.2&;#177;1.2)ms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VP(VPI+VPII)与LLR(LLRJ+LLRII)的时限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 打破SP的HR’主要由HR形成,VP则是一种经皮层的LLR;SP的产生与Renshaw回返抑制、腱器官的负反馈功能及网状结构介导的皮肤运动抑制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打破静息期(silentperiod,SP)的两个成分与手肌反射的关系,并研究SP的发生机制。方法10例健康志愿者通过刺激腕部正中神经依次进行手肌反射的测定,在不同易化状态下以不同刺激强度刺激同一神经而对其支配肌肉主动收缩的动作电位的SP测定,然后将打破SP的两个成分———与H反射(hoffmanreflex,HR)有关的成分(HR')和随意电位(voluntarypotential,VP)与手肌反射的主要成分———HR和长潜伏期反射(longlatencyreflex,LLR)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起始潜伏期HR'(25.1±2.2)ms与HR(25.1±2.2)ms,VPI(39.4±2.3)ms与LLRI(39.7±2.2)ms,VPII(490±1.1)ms与LLRII(49.2±1.2)ms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VP(VPI+VPII)与LLR(LLRI+LLRII)的时限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打破SP的HR'主要由HR形成,VP则是一种经皮层的LLR;SP的产生与Renshaw回返抑制、腱器官的负反馈功能及网状结构介导的皮肤运动抑制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9.
<正> Robinson等最近介绍了一种以对照方法直接定量评定肌疲劳时周围性和中枢性因素作用的方法,但结果难以推断出与疲劳有关的作用。本研究决定修改Robinson法,对电诱发肌力的增量、随意肌收缩水平和可能与疲劳有关的收缩开始时间的相关性分别进行分析。 方法 无右膝病史的自愿受试者32例。其中女15,22~48岁(平均34岁);男17,27~53岁(平均37岁)。其中男女各3例还在另一实验时参加假装疲劳组(“装病”组)。采用一种称  相似文献   

20.
电针对急性内脏痛大鼠腹部撤回反射和腹直肌肌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针刺治疗急性内脏痛的作用规律,为临床提供治疗的科学依据。方法:①用醋酸注入大鼠结肠制作急性内脏痛敏模型。②对模型大鼠进行结肠—直肠扩张刺激诱发大鼠急性内脏痛。③电针治疗模型大鼠,以大鼠反射性产生的腹壁撤回反射(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和腹直肌肌电(EMG)单位时间峰电位数变化为观察指标,评估针刺对急性内脏痛的作用。结果:急性内脏痛模型大鼠AWR评分以及腹直肌EMG在不同刺激等级水平均异常升高;电针后AWR和EMG水平明显降低(在结肠扩张刺激压力为40mmHg时电针+模型组AWR评分[(1.29&;#177;0.96)分]和EMG变化率[(160.65&;#177;82.13)%]较模型组[(2.86&;#177;0.79)分,(442.57&;#177;195.01)%]明显降低(F=8.0~62.5,P均&;lt;0.001)。结论:申针可缓解模型组大鼠的急性件内脏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