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基于王琦教授提出的9种体质的分类标准,根据医院的实际需求,对中医体质辨识系统进行了分析与设计,介绍主要功能的实现。方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并在功能使用上进行了多项创新。结果:中医体质辨识系统可判定受检者的体质,并制定个性化的有效可行的体质养生方案,防范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方法之一。结论:本套系统可以有效帮助医院开展体质辨识项目,相较传统体质辨识方法,并更能体现中医四诊内容,并可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医五行理论设计中医五行体质检测评估表,建立数字化五行理论健康管理平台,实现"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医药健康服务新模式.以《黄帝内经》五行理论及对五形人分类的阐述为基础,结合中医诊断问诊,运用大数据、数字化技术等进行软件研发,通过临床数据采集,比较评估方案的准确率,并对上海地区人群进行初步的体质调查.通过五行理论健康管理软件的问诊,用户可获取五行人的分类及对应的保健方案,包括芳疗、茶饮、膳食等.与临床数据比较,研发的五行理论辨识评估方案准确率>80%.上海地区人群五行体质比例为金、水、木、火、土依次增加,且体质分布与BMI分布无明显相关性.基于五行理论的体质检测评估方案具有可操作性,配套研发的健康管理软件具有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光学字符识别及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解析用户上传的症状数据,构建了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医智能养生系统,可辨识用户的体质、评估其身体状况,并基于推荐算法向用户推送个性化养生方案,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对于中医养生的需求,提高其自主养生保健能力,缓解中医医疗资源匮乏及医患沟通不足引起的健康服务矛盾,是对中医诊疗信息化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4.
浅谈中医体质学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秦汉以来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体质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并对中医体质进行研究.而近30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创立了现代中医体质学说,使中医体质理论更趋完善和充实.  相似文献   

5.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死亡和伤残的主要原因。但如何早诊早治、规范化管理,尚未找到有利的抓手。中医体质可以根据不同体质类型或状态,及早发现、设计调体方案,控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干预体质的偏颇状态,进行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临床预防,为慢病管理提供有力的工具。并指出体质干预慢性病的研究路向,宜制定基于体质的慢性病评估指南;制定慢性病中医体质三级防治指南以及中医体质干预评估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中医体质的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即体质可分、体病相关、体质可调.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其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今天我们从中医体质学的三大贡献、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和三个展望展开论述. 1 中医体质学的三大贡献 1.1 为研究人类生命现象及疾病与健康的关系开辟新领域 1.1.1 从人体个体差异解读生命本质 古今中外,医学多以疾病为理论框架进行研究,中医体质学从人体生命个体差异角度认识疾病与健康的关系,并通过文献研究、临床观察、流行病学调查、表型研究和微观实证等系列研究解读生命本质.为医学研究开辟了新领域,提供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7.
针对中医舌象特征与体质类型之间可能存在着某些关联这一重要问题,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中医舌象特征与体质类型关联系统,为揭示其中的内在关联规律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本文从系统结构、系统功能和系统特点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系统利用计算机对受检者的体质信息和舌象信息进行采集和自动分析识别,并利用特异性和敏感性分析找出舌象特征与体质类型之间的内在关联。该系统的识别和分析结果可作为中医临床诊治的一项科学、可靠的实践依据,同时该系统能够为中医诊断研究者提供一个研究中医舌象与中医体质内在关联的综合软件平台。  相似文献   

8.
以20~39周岁成年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王琦提出的9种中医体质分型,宏观的研究不同中医体质成年人在国民体质测试中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的表现,为改善中医偏颇体质提供个体化运动处方提供参考。中医体质理论与国民体质测试工作存在互补作用,运用中医体质理论体系可发挥国民体质测试与健身指导应用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689例亚健康人群进行中医体质辨识,了解这一群体的体质分布状况,为亚健康人群的养生与保健提供新思路。方法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采取调查问卷的方法实施中医体质辨识。结果平和质77例(11.18%),偏颇体质612例(88.82%);偏颇体质中按人数多少排列依次为:阳虚质242例(39.54%)、阴虚质93例(15.20%)、气虚质78例(12.75%)、气郁质75例(12.25%)、湿热质42例(6.86%)、血瘀质36例(5.88%)、特禀质23例(3.76%)、痰湿质23例(3.76%)。结论结合体质辨识,制定个性化的体质调理方案对亚健康人群的养生与保健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甘肃中医学院2009级中医医疗系学生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分析大学生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讨该人群的中医体质规律,并根据不同体质类型或状态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量表调查法实施中医体质辨识.结果 总人群中平和质占36.41%,偏颇体质占63.59%;偏颇体质中,居于前4位的分别是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气郁质.男、女生体质分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意义,男生以平和质为主,女生以气虚质为主.兼夹体质中,1人带有1种体质的占19.35%,1人带有2种或2种以上体质的占80.65%.结论 高校大学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偏颇体质比例较高,兼夹体质现象普遍存在,而且男、女体质分型构成存在差异,应及早针对不同体质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药临方凝胶贴膏剂是临方外用制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医外治法临床治疗特色的体现.针对临方制剂"个性化药学服务"的要求所带来的制剂技术难题,从临方外用制剂的现状出发,探索中药临方凝胶贴膏剂的发展方向,归纳总结临方凝胶贴膏的剂型特点、成型关键影响因素及影响规律,探寻中药临方凝胶贴膏剂的研发思路,并提出系统研究与分析临方...  相似文献   

12.
中医证候本质研究是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而证候体系的复杂性使得其难以用还原论指导下的现代医学方法来揭示其科学内涵,代谢组学以其系统性、动态性、综合性的特点与中医证候的整体观、恒动观、辨证论治思维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揭示疾病的证候本质方面代谢组学具有巨大优势。本文从临床疾病及亚健康证候的代谢组学研究、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代谢组学分析等方面。对近年来中医疾病证候本质研究中的代谢组学应用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推动代谢组学在中医药学研究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法规的鼓励和临床需求的上升,中药临方制剂的发展逐步进入了快车道.与成方制剂相比,中药临方制剂更能体现个性化治疗理念;与传统汤剂相比,临方制剂在解决不良口感所致临床依从性差等问题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若综合应用矫味/掩味策略,临方制剂将更能从口感的角度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在建立中药特征气、味感官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是推进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中西医理论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试以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为例,探索中西医理论结合研究的切入点。从生理、病理及致病因素等几方面,用中医学的太过、不及、气血等理论阐释现代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学分属于不同的医疗体系,认识其差异,有利于寻求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交融的契合点,从而促进医学的发展.国医大师孙光荣通过系统的对比,得出两者之间在学科属性、医疗模式、诊疗思维、发展特点、治疗特点五个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从学科属性而言,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西医学则属于单纯的自然科学;从医疗模式而言,中医学为整体医学模式,西医学为生物医学模式或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诊疗思维而言,中医学是包容性思维,主张非定点清除致病因子,西医学则是对抗性思维,主张定点清除致病因子;从发展特点而言,中西医学呈现出起点高、发展慢与起步晚、发展快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从治疗特点而言,中医学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与"中和"为特点,西医学则强调数据支持,临床路径、介入和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江西省某中医院校与某西医院校在校大学生预防医学知识的了解与掌握程度,为中医院校《预防医学》课程内容、学时的设置提供依据.方法:以班级为单位,自制问卷从江西省某中医院校与某西医院校已开设预防医学课程的毕业班级中整群抽取350名在校大学生,对预防医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某中医院校三本学生预防医学知识的平均成绩为(78.38±11.27)分,该中医院校二本学生预防医学知识的平均成绩为(79.99±10.53)分,西医院校学生预防医学知识的平均成绩为(86.15±9.36)分,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48,P<0.01).其中中医院校二本与三本学生预防医学知识平均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06,p>0.05),中医院校二本、三本均与西医院校学生预防医学知识平均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7.79,P1<0.01; q2=9.03,P2<0.01).该中医院校三本、二本及西医院校大学生预防医学知识的正确率分别为65.32%、66.66%和71.79%.结论:中医院校在校大学生预防医学知识的平均成绩低于西医院校,中医院校学生对《预防医学》现有内容设置满意度较低,说明中医院校《预防医学》内容设置不甚合理,导致中医院校大学生预防医学知识掌握较差,需要构建符合中医药院校特色的《预防医学》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教学中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内科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这门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将对整个中医教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针对《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与临床结合不紧密等问题,探讨了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等开放式教学模式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高剑虹 《中国病案》2012,13(4):72-73
在西医高等院校开展中医教学,能使学生们在熟悉中医传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治疗的同时,也了解到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和中国医学发展的历史。西医高等院校的中医教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即由生物医学为主导的西医的思维方式转变为中医以取象比类为代表的朴素的思维模式。要把中医理论体系的两大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贯穿教学始终,使学生对此有更深刻的认识。要理论联系实际,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将深奥的理论化为通俗易懂的道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中医的精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运用统计学Meta分析,对中药复方联合西药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价.方法全面检索中药复方联合西药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随机试验文献,并按照文献选择标准进行筛选,对使用中药复方联合口服二甲双胍等西药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中药复方联合西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IR)以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的指标均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复方联合西药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但由于入选文献质量偏低,样本量较小,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真实性,故需大样本量的临床随机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20.
近年西医治疗肿瘤的观念发生了较大转变,开始逐渐重视患者的整体生存状态。最近随着靶向药物的出现,发现同样的肿瘤和病理分型,因没有相同的治疗靶点,同一药物的疗效迥异;不同的肿瘤,因存在相同的治疗靶点,用相同的药物治疗,同样可收到较好疗效。由此西医提出了重视个体化治疗的观点。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肿瘤时,相同的肿瘤,辨证分型不同,治疗方药不同;不同的肿瘤,辨证分型相同,可用相同的方药治疗。“证同治亦同”、“靶点相同治亦同”体现出西医的个体化治疗与中医辨证论治高度相似。本文重点围绕“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来详细论述个体化治疗与辨证论治的相同点,从而说明中医辨证论治的科学性,强调坚持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肿瘤的精髓,同时也指出中医辨证论治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