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3 毫秒
1.
为比较多沙唑嗪和阿夫唑嗪应用于治疗中到重度下尿路症状(LUTS)并提示膀胱流出道梗阻时的疗效,de Reijke TM等进行了一项14周多中心、随机、双盲、基线对照、剂量可调的临床研究。共入选210名有LUTS的良性前列腺肥大(BPE)患者,随机接受多沙唑嗪1~8mg,1次/d或阿夫唑嗪5~10mg,2~3次/d。应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最大尿流率评估疗效。研究结束时,平均剂量多沙唑嗪6.1mg/d,阿夫唑嗪8.8mg/d。多沙唑嗪和阿夫唑嗪分别与基线比较,总IPSS评分改善的最小二乘方平均值为-9.23和-7.45(两组均P<0.001),刺激症状分别改善为-3.5和-2.8(两组均P<0.001)。多沙唑嗪在统计学意义上显著好于阿夫唑嗪(组间比较,总IPSS,P=0.036;刺激性症状,P=0.049)。在残尿量上,多沙唑嗪也显著优于阿夫唑嗪(-29.19 mL vs 9.59 mL,P=0.002)。两组改善在平均尿流率和最大尿流率方面接近,分别为 1.5、 1.2和 2.8、 2.5mL/s。两种药物耐受性良好,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到中度。由此得出结论,多沙唑嗪和阿夫唑嗪的平均剂量效力并不等同,对于中、重度LUTS男性患者,多沙唑嗪6.1mg/d较阿夫唑嗪8.8 mg/d在改善总IPSS评分、刺激症状和残余尿量方面疗效更好,而两者改善平均尿流率和最大尿流率的疗效接近,同时多沙唑嗪和阿夫唑嗪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2.
豚鼠糖尿病膀胱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豚鼠糖尿病膀胱模型,并探讨糖尿病膀胱病变所致的膀胱尿动力学改变。方法实验组豚鼠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对照组注射相应剂量的缓冲液。6周后两组豚鼠称重,并用血糖仪测定空腹血糖及糖耐量。符合糖尿病模型标准者,继续饲养4周,水合氯醛麻醉后,将两组豚鼠分别行尿动力学检查,检测漏尿点压、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残余尿,最大膀胱容量及顺应性。站杲注射STZ6周后,实验组体重(311.16±43.47)g,较对照组(401.00±27.17)g显著下降(P〈0.01),空腹血糖(6.88±1.172)mmol/L较对照组(4.91±0.61)mmol/L显著增高(P〈0.01),糖耐量(14.11±4.85)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6.88±1.172)mmol/L(P〈0.01)。糖尿病诱导成功率44.12%(15/34),死亡率5.6%(2/36)。注射STZ10周后,糖尿病组膀胱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19.20±2.93)cmH2O较对照组(25.09±2.12)cmH2O显著降低(P〈0.01),漏尿点压(3.00±1.13)cmH2O显著高于对照组(1.91±0.70)cmH2O(P〈0.05),最大膀胱容量(1.94±0.24)mL较对照组(1.65±0.46)mL显著增高(P〈0.05),残余尿(0.41±0.31)mL显著高于对照组(0.00±0.00)mL(P〈0.01),糖尿病组顺应性(0.564±0.197)mL/cmH2O较对照组(0.925±0.441)mL/cmH2O显著降低(P〈0.01)。结论单次腹腔注射STZ可以成功的建立豚鼠糖尿病膀胱模型,这对研究糖尿病及糖尿病膀胱病变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了确定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多沙唑嗪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Christensen MM等进行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入选了10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患者,给予多沙唑嗪4mg/天治疗9周。根据患者对排尿障碍的整体评估,多沙唑嗪组(DG)79%的患者和安慰剂组(PG)44%的患者表示有改善(P=0.001)。在DG中,63%的患者梗阻症状有改善,而PG为32%(P=0.015);然而,在DG中76%的患者刺激症状有改善,PG则为45%(P=0.12)。DG患者白天尿频平均减少了1.5次,而PG患者平均增加了0.3次(P=0.001);夜尿症都各自减少了1.1次和1.0次(P=0.12)。在DG中,最大尿流量提高了1.5ml/s,而在PG中减少了0.3ml/s。考虑到排尿后的残余尿,两组间的膀胱侧压(第一次有感觉的膀胱体积)和副反应无明显差别。由此得出结论,1d服用1次4mg多沙唑嗪对于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膀胱切除肠代膀胱术后患者新膀胱和尿道的尿动力学特点。方法 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22例,术后6~55个月,平均28个月。尿动力学检查测定尿流率、剩余尿,充盈期、排尿期膀胱测压、直肠测压、括约肌肌电图和尿道压测定。结果 22例患者最大尿流率2.7~22.1ml/s,平均12.9ml/s;排尿时间17~240s,平均66s;剩余尿5~300ml,平均92ml;最大膀胱容量210~650ml,平均426ml;初次尿意膀胱容量137~540ml,平均296ml;急迫尿意膀胱容量200~620ml,平均388ml。充盈末期膀胱内压均〈50cmH2O,顺应性31~35ml/cmH2O,平均33ml/cmH2O。膀胱容量≤50%时充盈期新膀胱不自主收缩平均1.2次,容量〉50%~100%时2.6次。压力流率测定时患者排尿期新膀胱均未见主动收缩,排尿期最大腹压10~105cmH2O,平均64cmH2O。最大尿道闭合压33~114cmH2O,平均69cmH2O。功能性尿道长度17~56mm,平均37mm。结论 回肠新膀胱具有良好的储尿能力,新膀胱排尿主要依靠腹压和尿道的协同作用,保留尿道的控尿能力是保证术后控尿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为评价多沙唑嗪(4mg/d)治疗有症状BPH的安全性和有效性。Bendix HJ等进行了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Scand J Urol Nephrol,1994,28(1):77-82)。在前9周研究中入选了100例患,其后的20周中有75例患继续加入。多沙唑嗪组(DG)61%的患总体情况有改善,而安慰剂对照组(PG)为53%(P=0.56)。DG组49%的患梗阻症状改善且有60%患刺激症状缓解,而PG组分别为27%和36%(P〈0.01);DG组日间排尿次数平均下降1.5次,而PG组不变(P〈0.01);DG组与PG组的夜尿次数分别平均下降1次和0.5次(P:0.06);DG组最大尿流率(MFR)平均提高1.5mL/s,而PG组平均下降0.5mL/s(P〈0.05);两组间的残余尿量、性功能改变、不良反应等均无显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在白天和夜间的主要症状一般有所不同,而多沙唑嗪不同的给药时间是否会产生不一致的效果呢?Kirby RS对此进行了研究[Prostate Cancer Prostatic Dis,1998,1(3):163—171]。入选了353名有症状的BPH患者随机分为多沙唑嗪组和安慰剂组,清晨或夜间服药以比较用药时间对多沙唑嗪治疗BP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影响。经过24周的治疗,多沙唑嗪组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PS)平均下降6.8分,而安慰剂组平均下降4.5分(P=0.003),最大尿流率分别提高2.03mL/s和0.30mL/s(P〈0.001)。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估多沙唑嗪治疗LUTS患者15个月后的疗效及症状变化与尿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Gerber GS等人入选50例LUTS患者,服用多沙唑嗪4mg/d治疗3个月,然后选择继续服用多沙唑嗪或其他方法继续治疗12个月,继续治疗的患者行多次尿动力学检查[Urology,1997,50(2):229-233]。治疗期间均采用IPSS评分问卷及尿动力学检查评估疗效。在被调查的50例患者中,24例患者(48%)使用多沙唑嗪治疗15个月;18例患者(36%)中断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联合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临床诊断为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患者,年龄(59.2±8.2)岁,每例均行尿动力学和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检查,评估膀胱顺应性、逼尿肌稳定性、尿道压、膀胱及尿道的形态。鳍杲尿动力学检查提示最大尿流率(33.6±7.7)mL/s,残余尿(17.8±14.7)mL,膀胱顺应性正常,膀胱容量(356.3±99.3)mL,33例测得腹压漏尿点压(49.8±17.6)cmH2O,最大尿道闭合压(47.4±10.5)cmH2O,功能性尿道长度(2.6±0.6)cm。相关性分析显示病程与腹压漏尿点压高度负相关(r=-0.816,P〈0.01)。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见膀胱颈及近端尿道下移34例,膀胱尿道后角变钝或消失44例,静息期膀胱颈和近端尿道呈漏斗形7例,咳嗽时47例见造影剂从尿道溢出。结论在无影像尿动力学设备的单位,尿动力学检查和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联合应用对SUI的诊断和术前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比单用一种方法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尿动力学在下尿路症状(LUTS)患者病因诊断中的重要价值。方法:对324例不同年龄的LUTS患者行尿流率、压力容积、压力-流率、前列腺压和肌电图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行相应的临床治疗措施,比较治疗前后IPSS、QOL的变化。结果:根据尿动力学结果提示LUTS病因有5种,膀胱出口梗阻55.9%、逼尿肌受损、逼尿肌-括约肌失协调、不稳定膀胱、膀胱容量减少。制定相应治疗方案,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结论:尿动力学检查揭示LUTS的深层次病因,在LUTS患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合并膀胱颈梗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合并膀胱颈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经尿道膀胱颈部电切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合并膀胱颈梗阻23例,并进行术前术后临床症状和尿流动力学检查及对比。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排尿通畅,效果满意。随访1~3个月,最大尿流率由(10.78±1.35)mL/s上升至(21.30±0.63)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液及精液检查正常。结论对于慢性前列腺炎合并膀胱颈梗阻患者经药物治疗无效后,可选用经尿道膀胱颈部电切术治疗膀胱颈梗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多沙唑嗪联合托特罗定与坦索罗辛联合托特罗定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下尿路症状(LUTS)的尿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方法:选取诊断明确的BPH患者50例,采用随机非双盲方法平均分为A、B两组,A组患者服用多沙唑嗪联合酒石酸托特罗定缓释剂、B组患者服用坦索罗辛联合酒石酸托特罗定缓释剂联合治疗12周,于治疗前后对潴尿期与排尿期的相关尿流动力学指标,如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剩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排尿开始时膀胱压、膀胱顺应性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治疗前的各项指标无统计学意义。服药治疗12周后,两组Qmax、排尿开始时膀胱压、膀胱顺应性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而剩余尿量和最大膀胱容量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治疗后两组间比较,A组Qmax、排尿开始时膀胱压、膀胱顺应性均优于B组(P0.05),而两治疗组之间的剩余尿量及最大膀胱容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α受体阻滞剂联合M受体阻滞剂治疗BPH能明显提高Qmax,降低排尿开始时膀胱压力,改善膀胱顺应性,且多沙唑嗪联合应用M受体阻滞剂优于坦索罗辛联合应用M受体阻滞剂。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下尿路症状患者的尿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女性下尿路症状原因及临床意义。 方法  72例下尿路症状女性患者 ,年龄 8~ 86岁 ,平均 4 8岁。其中排尿困难 4 6例 ,尿失禁 14例 ,尿频 10例 ,夜间遗尿 2例。患者均行尿动力学检测。 结果  4 6例排尿困难者膀胱容量 6 0~ 80 0ml,其中 2 0例膀胱逼尿肌收缩力为 0 ,2 6例9~ 16 0cmH2 O(1cmH2 O =0 .0 98kPa)。Linp URR图示为Ⅲ级以上梗阻者 19例。尿道静态分布阻力2 5~ 130cmH2 O。膀胱逼尿肌与尿道外括约肌协调性良好者 5例 ,协同失调者 33例。 10例尿频患者膀胱容量 97~ 4 5 0ml,2例排尿期膀胱逼尿肌收缩力为 0 ,8例 31~ 110cmH2 O。Linp URR图示显示Ⅲ级以上梗阻者 2例。 1例急迫性尿失禁者膀胱过度敏感。 6例压力性尿失禁者腹压漏尿点压力 4 4~76cmH2 O。 3例充盈性尿失禁者排尿期膀胱逼尿肌压力为 0 ,尿道静态分布阻力 32~ 4 2cmH2 O。真性尿失禁 4例尿道外括约肌压力 0~ 16cmH2 O ,平均 (8.5± 5 .7)cmH2 O。 2例遗尿患者存在不稳定性膀胱表现 ,排尿期膀胱收缩乏力。 结论 尿动力学检查对女性下尿路症状疾病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女性原发性膀胱颈部梗阻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提高女性原发性膀胱颈部梗阻的诊治水平。方法68例患者,平均年龄56岁,病程平均3.8年。诊断方法以临床症状、尿动力学和膀胱镜检为主,辅以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对逼尿肌压力正常或轻度升高者,行α受体阻滞剂治疗;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膀胱镜检示膀胱颈后唇抬高、僵硬、狭窄、膀胱小梁小室形成者,行经尿道膀胱颈部电切术。结果本组12例(17.6%)α受体阻滞剂治疗有效,均为内括约肌痉挛者;56例行经尿道膀胱颈部电切,均为膀胱颈部纤维化或挛缩者。其中54例(96.4%)术后排尿症状明显改善,2例加服增强膀胱收缩力的药物。切除组织病理报告为膀胱颈纤维平滑肌增生,49例(87.5%)合并慢性炎症。随访6~36个月,平均23个月,排尿量216~460ml,平均380ml,最大尿流率(Qmax)16.5~25.6ml/s,平均20.6ml/s,剩余尿量12~100ml,平均28ml。结论女性原发性膀胱颈部梗阻多由膀胱颈纤维化或平滑肌增生引起。对α受体阻滞剂治疗无效并伴有膀胱颈部抬高或狭窄者,经尿道膀胱颈部电切术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非神经源性膀胱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症 (NNDSD)作为误诊为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的排尿功能障碍的病因。方法 :对 2 3例经尿动力学证实的伴有慢性排尿功能障碍的NNDSD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症状持续时间 10~ 89月 (平均 3 8.6月 ) ,抗生素使用时间 43~ 15 6d(平均 64 .6d)。平均美国泌尿外科学协会 (AUA)症状评分是17.5± 3 .7,最大尿流率 13 .3± 4.2ml/s ,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 5 8.3± 10 .7cmH2O ,最大尿道压 12 6.4± 10 .5cmH2O。结论 :一些误诊为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并行经验性治疗的患者实际上是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尿动力学检查有助于NNDSD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多沙唑嗪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6个月的临床有效性。Salinas CJ等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的临床和尿流学研究(Arch Esp Urol,1999,52(7):739—748)。入选的65名BPH患(45—79岁,平均66.7岁)服用多沙唑嗪4mg/d,持续6个月。治疗前后进行临床评价(IPSS和男科学数据)和血液学分析。西班牙语版IPSS量表已获WHO确认。治疗后平均IPSS评分比治疗前显改善(19.8+/一4.87}5.11.9+/一4.6;P〈O.001)。治疗前最大尿流率为9.13mL/s,治疗后增加为16.23mL/s(P〈0.001)。排尿后残余尿量从21.7%降至12.5%(P〈0.01)。在治疗前后,所有患血压正常(治疗前135.9/78.9,治疗后135.4/77.8),平均心率也相似(71.9+/-5.8和71.8+/-5.9)。证实了IPSS评分降低和尿路症状改善的相关(coeff.-0.45939)。  相似文献   

16.
女性下尿路症状的尿动力学分析(附283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以下尿路症状为主诉的女性患者的尿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女性患者.年龄6-89岁,临床表现为储尿期(刺激性)和(或)排尿期(梗阻性)症状,采用尿动力学方法检查尿流率、同步膀胱压力容积流率及肛门括约肌肌电图测定、部分同步透视下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以排尿症状为主者86例,以储尿症状为主者197例。不稳定膀胱57例,感觉性尿急30例。神经原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32例,其中逼尿肌反射低下26例。逼尿肌反射亢进7例。逼尿肌收缩力低下26例。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1例。下尿路梗阻30例,其中膀胱颈梗阻6例,尿道远端狭窄11例,非神经原件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13例。压力性尿失禁68例,其中Ⅰ型19例,Ⅱ型12例。Ⅲ型14例,Ⅱ/Ⅲ型23例;TF常40例。结论 尿动力学检查能了解膀胱的功能状况和膀胱出口梗阻的部位,为临床治疗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尿道KTP/532激光治疗后尿道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3月~2008年6月,采用KTP/532激光汽化尿道瘢痕组织治疗后尿道狭窄患者39例。结果39例均一次手术成功。手术时间15~35min,平均28min;术后1~2d拔除导尿管.35例排尿通畅,最大尿流率(Qmax)〉15mL/s;4例排尿不畅,Qmax〈8mL/s,尿动力学检查显示与膀胱逼尿肌功能减遐有关。术后1个月,平均最大尿流率由术前的(5.6±2.1)mL/s升至(16.7±3.6)mL/s。36例获得随访3~18个月,3铡术后1个月发生尿流变细,经定期行尿道扩张后排尿通畅。结论经尿道KTP/532激光汽化术治疗后尿道狭窄安全有效,手术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腺性膀胱炎尿动力学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目的:采用尿动力学方法评估腺性膀胱炎患者下尿路功能,提高治疗水平,降低复发率。方法:腺性膀胱炎组48例,正常对照组20例,常规方法行尿流率、压力—流率、静态尿道压力测定。比较两组尿动力学结果。治疗分单纯电灼膀胱内病变和同期行膀胱尿道病变电灼、膀胱颈切开及应用α-受体阻滞剂,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累:腺性膀胱炎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量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1,P<0.05),排尿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膀胱感觉、膀胱容量、顺应性、通尿肌收缩力、排尿时括约肌电活动有不同程度改变。最大尿道压及最大尿道关闭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3—6个月,随访显示:同时进行膀胱尿道病变处理并服用α-受体阻滞剂的患者症状改善率较高,复发率较低。结论:腺性膀胱炎患者多数同时存在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下尿路排尿功能紊乱可能是一部分腺性膀胱炎患者的病因。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同时治疗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多沙唑嗪剂量、血药浓度和治疗BPH的临床疗效之间关系,Fawzy Ahmed等进行了一项为期16周、安慰剂对照的双盲试验。入选了248名合并高血压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经过2周的安慰剂导入期,患者被随机分人多沙唑嗪组(每日2、4、8或12mg)或安慰剂组。在6、10和14周后,测定多沙唑嗪用药后2~6h(峰值)和约24h(谷值)的血药浓度。同时测定最大尿流率(Qmax)与基线水平的变化。患者每日记录症状并在2、8和16周完成调查表评价前列腺梗阻和刺激症状。此外研究者每次随访时评估前列腺症状。结果显示,治疗6周,多沙唑嗪达到稳态峰值和谷值血药浓度,并维持6到14周。每日一次服用多沙唑嗪,从2到12mg剂量范围内峰值和谷值血药浓度呈线形升高,并与Qmax的改善成正相关(分别为P=0.001和P=0.008)。多沙唑嗪峰值浓度在60到80ng/ml,谷值浓度在25ng/ml能维持临床疗效。与安慰剂组相比,多沙唑嗪4mg和8mg能明显改善梗阻性前列腺症状。由此得出结论,BPH的患者多沙唑嗪用量在每日2到8mg,血药浓度和Qmax改善随着剂量增大呈线性提高。多沙唑嗪用于BPH患者的最大治疗剂量为8mg。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支持这些发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经尿道腔内手术治疗膀胱颈部梗阻的诊治水平。方法:对33例保守治疗无效的膀胱颈部梗阻女性患者行经尿道膀胱颈部电切术。结果:28例患者(84.8%)术后排尿症状明显改善,在手术后6~12周梗阻症状消失。最大尿流率和剩余尿量明显改善,手术前后平均尿流率分别为(6±4)ml/s、(28±10)ml/s(P〈0.05)。切除的膀胱颈部组织病理报告为纤维平滑肌组织增生伴或不伴慢性炎细胞浸润。随访6~58个月,平均18个月,5例在术后2~4年膀胱颈部梗阻症状复发,3例行再次电切后症状改善,2例再次电切,随访3个月无效后行膀胱造瘘术。均未发生尿失禁和尿瘘等并发症。结论:经尿道电切术治疗女性膀胱颈部梗阻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