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胃肠减压在防止小儿体外循环术后早期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年龄在 2~ 12岁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6 0例 ,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0例 ,治疗组术后经鼻安置胃管 ,麻醉清醒、拔除气管插管前 ,先在负压下拔除胃管 ;对照组不安置胃肠减压 ,其余处理同治疗组。观察并记录气管插管拔除后 72 h之内发生恶心、呕吐的次数和持续时间。结果 :治疗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 P<0 .0 1) ,平均呕吐次数和持续时间均小于对照组 ( P<0 .0 5 )。结论 :小儿体外循环术后早期胃肠减压可以有效防止恶心、呕吐的发生 ,具有简单、安全、可靠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术后的监护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体外循环行心内直视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护理资料。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准确把握输液、输血的调控,及时监测血气分析,做好肺部护理,观察尿液及心包纵膈引流情况,维持心功能,保证组织灌注。结果本研究中患儿死亡1例,死亡率1.4%。并发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低钾血症8例、肺部感染6例。结论良好的术后监视护理对于降低并发症发生、改善患儿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小儿心内直视术后的呼吸监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创伤大,麻醉时间长和气管插管等因素,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且不易排出[1]。此外,小儿呼吸道狭小,肺泡弹性差,长时间的体外转流使肺毛细血管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产生通透性改变,使气道分泌物增多。同时低温麻醉和大量输血又可引起肺泡表面活性物...  相似文献   

4.
我科1998-06~2003-06收治了先心病132例,现将术后的呼吸监护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73例,女59例,年龄1~14岁,平均年龄7.2岁,其  相似文献   

5.
小儿心内直视术后的呼吸监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敏玲  余焱 《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0):752-752
由于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创伤大 ,麻醉时间长且行气管插管及小儿呼吸道狭小 ,肺泡弹性差等因素 ,长时间的体外转流使肺毛细血管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产生通透性改变 ,使气道分泌物增多。因此呼吸道管理是小儿心脏直视手术后护理的重要环节。我科 1 994年 8月~ 2 0 0 0年 1 2月收治了 1 0 0例先心病患儿 ,现将术后的呼吸监护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 0 0例 ,男 4 8例 ,女 5 2例 ,平均年龄 7.8(2~ 1 4 )岁 ,其中室间隔缺损 5 4例 ,房间隔缺损 2 4例 ,法乐氏四联症 1 5例 ,肺动脉狭窄 6例 ,右室双腔心 1例。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行小儿先天…  相似文献   

6.
由于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创伤大,麻醉时间长且行气管插管及小儿呼吸道狭小,肺泡弹性差等因素,长时间的体外转流使肺毛细血管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产生通透性改变,使气管分泌物增多。因此呼吸道管理是小儿心脏直视手术后护理的重要环节。我科2000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了160例先心病患儿,现将术后的呼吸监护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小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由于小儿呼吸道的发育尚不够完善,所以易发生呼吸道的并发症。本文就105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发生呼吸道并发症的12例患儿防治过程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105例,其中男54例,女51例。年龄2~7岁,平均5.5岁。法鲁氏三联症6例,法鲁氏四联症4例,肺动脉狭窄4例,部分心内膜垫缺损5例,房(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7例。余均为房(室)间隔缺损。全组合并肺动脉高压者42例(占4%),有心衰史12例(占11.4%)。术后用鸟牌MARKA型或纽邦E200型呼吸机辅助呼吸2~72小时,平均7.4小时。术后呼吸道并发症见附表。  相似文献   

8.
探讨小儿心脏术后科学有效的呼吸功能维护方法.通过对术后患儿的神智、皮肤颜色、呼吸频率、呼吸做功、气体流通的临床变化的观察和血氧饱和度、胸片、血气分析、中心静脉压的监测,对小儿呼吸功能进行正确的维护.176例患儿除1例因术后低心排死亡外,未出现呼吸方面的并发症及再次插管现象.小儿ICU护士对患儿的呼吸功能观察和监测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  相似文献   

9.
小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莉 《当代护士》2002,(1):20-21
随着婴幼儿先心病外科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小儿手术年龄也日趋渐小.由于年龄小,机体应激能力差,病情变化迅速,表达能力差,自控合作性差,稍有疏忽,复杂的病情突变就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因此,我们不应把小儿当成人的缩影,将对成人的护理方式生搬硬套的用于小儿,而是应该根据小儿不同年龄阶段的解剖、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护理.现将小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小儿骨科常见疾病。在复位之前的牵引过程中 ,由于牵引重量大、时间长和小儿不能很好配合等原因 ,往往不能维持有效牵引体位 ,影响牵引效果。传统的抬高床尾 15~ 30cm[1] 的方法不能解决因水平位超重牵引而致患儿下移的问题。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应用自制四头胸腹带固定 33例患儿 ,使水平位和垂直悬吊皮牵引患儿的体位符合治疗要求 ,取得满意效果。介绍如下。1 制作方法1.1 材料取长 5 5cm和 2 0cm、宽 15cm的棉布 2块 ,长 6 0cm带子 4根 ,长 2 0cm的尼龙搭扣 4副。1.2 制作将两块布纵轴中线对齐并缝合。其…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心内测压管在小儿心内视术后的监测方法及临床意义,对53例心内直视术后放置心内测压管的患儿采用心血管多功能监护仪进行心内压力动态监测,并对相关数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本组术后无一例发生堵管,栓塞,脱管,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提示,熟练掌握各测压管的正确连接,密切监测心内压力变化,准确判断相关数值的临床意义是预防各种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微创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在小儿先天性心脏手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选择小儿一般先天性心脏病28例,其中房间隔缺损16例,室间陋缺1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右流出道狭窄1例。均采用右胸小切口经右第四肋间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不停跳下手术。结果:无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结论:右胸小切口浅低温不停跳下进行小儿心内直视损伤小,恢复快,简便,安全,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238例心脏直视术后病人间断减压吸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闫保君 《护理研究》2003,17(20):1198-1198
呼吸道管理是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确保病人生命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步骤 ,对改善通气和控制感染极为重要。 2 0 0 0年 ,我们对传统的持续负压吸痰方式进行了改进 ,采取间断减压式吸痰。有效减少了传统吸痰方法造成的不良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2 3 8例均是我科 2 0 0 2年 3月— 2 0 0 2年 12月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病人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间断减压吸痰研究。实验组 12 0例 ,其中男 68例 ,女 5 2例 ,年龄 4岁~ 68岁 ,先天性心脏病 76例 ,后天性心脏病 44例 ;对照组 118例 ,其中…  相似文献   

14.
PTCA加支架术后病人卧床及制动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娟华  吴巧元 《护理研究》2003,17(8):435-436
目的 :为减轻PTCA加支架术后病人因长时间卧床及肢体制动而引起的不适 ,对病人进行缩短卧床时间及制动时间的研究。方法 :将住院病人根据住院时间分成实验组 (卧床时间缩短组 )和对照组 (常规卧床时间组 ) ,实验组病人拔鞘后卧床制动6h ,常规组病人按介入术后护理常规卧床制动 2 4h。结果 :实验组病人卧床时间缩短 ,舒适度明显增加 ,局部血肿及并发症无明显差异。结论 :缩短PTCA加支架术后病人卧床时间可增加病人的舒适度 ,不增加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负米袋在预防褥疮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褥疮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中较为棘手的问题[1],预防褥疮是长期卧床病人的主要护理内容之一。我院自1990年开始,将负米装在不同规格的棉布袋内,制作成负米袋,置于病人不同的受压部位,用来预防褥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17.
Objective: To determine whether antibiotics prevent serious bacterial infections in children at risk for occult bacteremia.
Methods: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volving children aged 3 months to 36 months without a focus of infection and randomized into 2 treatment groups: 1) no antibiotic vs antibiotic or 2) IM ceftriaxone vs oral antibiotic.
Results: The use of either an oral antibiotic or IM ceftriaxone did trend toward a reduced risk of serious infection, although neither reach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R = 0. 60; 95% CI 0. 10, 3. 49; and OR = 0. 38; 95% CI 0. 12, 1. 17, respectively). It would be necessary to treat 414 patients to prevent 1 serious bacterial infection. When only children with proven occult bacteremia were analyzed, the use of IM ceftriaxon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preventing serious bacterial infections (OR = 0. 25; 95% CI 0. 07, 0. 89).
Conclusions: Clinical judgment should not be replaced by widespread antibiotic use in the approach to a child with fever. If rapid methods to identify children with occult bacteremia, such a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could be improved and become widely available, then antibiotics could be used judiciously on initial visits. Antibiotic use in all children at risk for occult bacteremia implies the treatment of many children unlikely to benefit from such therapy.  相似文献   

18.
19.

Purpos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track the fate of iron-labeled, multipotent stromal cells (MSC) after their direct transplantation into mice with spinal cord injuries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