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既往使用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比较,优点为能一次性完整地切除较大病灶(>1 cm)、切除病灶的深度达到固有肌层、降低病灶的残留率、术后再发率低[1-6].  相似文献   

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既往使用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比较,优点为能一次性完整地切除较大病灶(>1 cm)、切除病灶的深度达到固有肌层、降低病灶的残留率、术后再发率低[1-6].  相似文献   

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既往使用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比较,优点为能一次性完整地切除较大病灶(〉1cm)、切除病灶的深度达到固有肌层、降低病灶的残留率、术后再发率低。近年来,我们对胃窦黏膜下肿物进行了ESD治疗,现将术后病理诊断为胃异位胰腺组织者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既往使用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比较,优点为能一次性完整地切除较大病灶(>1 cm)、切除病灶的深度达到固有肌层、降低病灶的残留率、术后再发率低[1-6].  相似文献   

5.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既往使用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比较,优点为能一次性完整地切除较大病灶(>1 cm)、切除病灶的深度达到固有肌层、降低病灶的残留率、术后再发率低[1-6].  相似文献   

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既往使用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比较,优点为能一次性完整地切除较大病灶(>1 cm)、切除病灶的深度达到固有肌层、降低病灶的残留率、术后再发率低[1-6].  相似文献   

7.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既往使用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比较,优点为能一次性完整地切除较大病灶(>1 cm)、切除病灶的深度达到固有肌层、降低病灶的残留率、术后再发率低[1-6].  相似文献   

8.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既往使用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比较,优点为能一次性完整地切除较大病灶(>1 cm)、切除病灶的深度达到固有肌层、降低病灶的残留率、术后再发率低[1-6].  相似文献   

9.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既往使用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比较,优点为能一次性完整地切除较大病灶(>1 cm)、切除病灶的深度达到固有肌层、降低病灶的残留率、术后再发率低[1-6].  相似文献   

1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既往使用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比较,优点为能一次性完整地切除较大病灶(>1 cm)、切除病灶的深度达到固有肌层、降低病灶的残留率、术后再发率低[1-6].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了1例胃窦囊性病变,症状表现为呕血和黑便。上消化道内镜和超声内镜提示胃窦处有一囊实性肿块。CT和超声内镜显示胃壁受累的局限性囊性肿块,无淋巴结肿大。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彻底切除该肿块,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胃窦处囊性异位胰腺。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56岁。因反复上腹部胀闷不适2个月前来就诊。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胀闷不适,尤以饮酒后加重,无明显腹痛,无恶心呕吐,大便正常,未引起重视,未行治疗。但近1个月来患者自觉症状加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窦孤立性黏膜隆起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7例胃窦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经超声内镜明确病变局限于黏膜层并愿意接受内镜治疗的患者,实施ESD治疗.[结果]本组患者ESD治疗均为一次性完成,未出现出血、穿孔、狭窄等并发症,术后1、3、6个月经内镜复查未见病变残留.[结论]ESD治疗胃窦孤立性黏膜隆起病变近期疗效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48岁。因剑突下腹痛伴酒后加重3个月而行胃镜检查,发现在胃窦部小弯侧近幽门管口一半环形条带状黏膜微隆起病变,表面见不规则糜烂,质地软,胃窦壁扩张及蠕动良好(图1)。局部多块活检病理显示为锯齿状腺瘤样组织特征。  相似文献   

15.
异位脾种植是指由于脾外伤或脾切除术后所引起的脾脏自体种植,可发生于盆腔、胸腔和腹腔等部位。本文介绍1例胃镜下发现胃底肿物8个月余,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诊断为胃底异位脾脏患者的诊治情况。  相似文献   

16.
异位脾脏指在外伤性脾破裂或脾切除术后而发生的后天性自体移植现象,并及易误诊为间质瘤或平滑肌瘤体等黏膜下肿瘤。本例患者为脾破裂行脾切除术后6年,胃底异位脾脏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  相似文献   

17.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诊断技术的发展,以及患者对恶性肿瘤“早查早治”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胃癌在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的早期阶段即被发现。据报道,日本的早期胃癌发现率已达40%~50%。在日本,对于早期胃癌的治疗前几年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施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EMR有多种手术方式,如双腔内镜圈套法、透明帽吸引法等。近年来,随着新型内镜治疗用具的开发和治疗技术的进步,又出现了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使得更多的早期胃癌病灶能够一次性地在内镜下切除。目前在日本,绝大多数条件具备的医院已普遍开展ESD,其他术式已较少采用。  相似文献   

18.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件及安全性.方法 对20例早期胃癌患者共21处病灶进行ESD治疗,观察治疗的情况及效果.结果 21处病灶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5.2%(20/21),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为90.5%(19/21).平均手术时间50.4 min.急性少量出血率4.8%(1/21),术后腹痛发生率为76.2%(16/21),未发生急性大量出血、穿孔、术后延迟出血.2个月时复查胃镜,溃疡愈合率100%.平均随访9.2个月(8~12个月),局部无残留、复发及异时病灶发生.结论 ESD町提高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和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是一种治疗早期胃癌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隧道技术(STER)在胃异位胰腺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3年3月胃镜疑诊为胃异位胰腺并强烈要求内镜切除的患者40例住院接受ESD或STER,切除标本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术后病理确诊胃异位胰腺25例,其中位于胃窦20例,胃底体交界3例,胃体2例;胰腺组织成团块状20例,散在分布状5例;25例中21例施行ESD术,4例行STER术,完整切除率88% (22/25),余3例剥离后有少许组织残留.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4%),予多枚钛铗止血成功无需另加手术,无术中及术后穿孔.术后随访1 ~30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ESD能完整大块的切除病变组织,不仅能提供标本获得准确的病理学诊断,同时起到微创治疗的作用,是胃异位胰腺有效且安全的诊治手段,内镜隧道剥离切除术可能为胃异位胰腺的诊治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泛指一类来自黏膜层以下(非黏膜组织)的消化道病变。随着内镜检查的开展和内镜超声的广泛应用,SMT的检出率逐年升高。通常认为起源于1~3层的病变可行内镜下治疗,超源于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