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琳 《西部中医药》2006,19(7):37-38
目的:观察辨证治疗经行身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经行身痛患者分气血亏虚、气滞血瘀、外邪侵袭3型辨证治疗.结果:痊愈率79.1%,总有效率100.0%.结论:辨证论治经行身痛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
月经前后诸证,泛指经行前后及经期出现如头晕、头痛、烦躁失眠、胸胁作痛,浮肿泄泻,身痛发热等症状,一般以经前及经期较多见,在古代医籍中,根据症状不同分别称为"经行头痛"、"经行身痛"、"经行浮肿"、"经行泄泻"、"经行发热"等。  相似文献   

3.
每遇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以身体疼痛为主症,或遇经行则身痛加重,经净则疼痛逐渐减轻者,称经行身痛。具有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的特点。其与内科的痹证不同点是有周期性,此证属于西医经前期综合症范畴。西医除止痛药对症治疗外,别无他法,且长期服用止痛药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4.
经行身痛治验二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行身痛是指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以身体肢节、肌肉疼痛为主的病症.笔者在临证中以中医药治疗经行身痛收到较好的疗效,现举2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刘金淑 《光明中医》2007,22(4):15-16
月经前后诸症是指周期性地出现在经期或行经前后的一系列症状,主要表现为经期或行经前后乳房胀痛、烦躁易怒或抑郁忧虑、心悸失眠、头痛身痛、头目眩晕、视物昏花、泄泻、头面四肢浮肿,偶见身热、口糜或皮肤红疹瘙痒等.按其不同表现诊为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情志异常、经行头痛、经行身痛、经行眩晕、经行泄泻、经行浮肿、经行发热、经行口糜、经行风疹块等.在临床上笔者采用周期疗法辨证治疗本病24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王淑敏 《光明中医》2009,24(4):747-749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经行身痛的疗效.方法:将58例经行身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以足三里、三阴交、关元为主穴位埋线,对照组单纯中药丸剂治疗.治疗4个月经周期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6.2%,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经行身痛疗效肯定,无任何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妇女每逢经前、经期或经后,出现以身体疼痛为主症者,称为“经行身痛”,其特点是身痛每随月经周期而发。经净后逐渐减轻,严重者则经净数日仍身痛不止。中医认为,经行身痛的发生,多由于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或素体虚弱,经期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侵袭;或气滞血瘀,经络痹阻,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临床一般可分下列三型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8.
张户选 《新中医》2012,(2):158-159
独活寄生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原用于治疗肝肾两亏,气血不足,风寒湿邪凝滞之痹症。笔者近年来运用本方治疗妇产科所见之妇人身痛,如经行身痛、产后身痛、更年期身痛、慢性盆腔炎引起的妇人身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月经前后诸症为妇科临床常见的综合征群,是指周期性的出现在经期或行经前后的一系列症状,。按其不同表现诊为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情志异常,经行头痛,经行身痛,经行眩晕,经行泄泻,经行浮肿,经行发热,经行口靡,经行风疹块等。在临床上笔者采用周期疗法治疗14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重用鸡血藤治疗经行身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淑华 《中医杂志》2003,44(9):648-649
近年来每遇经行前后及经期身痛的患者,笔者将经行身痛分为血虚、血瘀两型辨治。血虚以素体血虚,或大病久病后,以致气血两虚,经行时阴血下注胞中,气随血泄,气血愈显不足,筋脉失养,遂致身病。血瘀以素有寒湿稽留经络、关节,血为寒湿凝滞,经潮时气血下注冲任,因寒凝血瘀,运行不畅,以致经行身痛。血虚型拟养血益气汤,以大剂量鸡血藤30~60g为主药,配  相似文献   

11.
<正>巅顶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状,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中医学多按循经辨证原则,根据六经辨证将头痛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而巅顶头痛与厥阴、太阳经有关。《冷庐医话·头痛》云:"头痛属于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以太阳经行身之后,阳明经行身  相似文献   

12.
《陈素庵妇科补解》共记载女性经期痛证5类,分别为经行腹痛、经行经水异常腹痛、经行房事致痛、经行身痛、经闭癥瘕积聚致痛。经期痛证致病因素受外邪、饮食、情志、房事等影响,主要表现为瘀血阻滞。陈素庵作为陈木扇女科的重要代表人物,治疗经期痛证经验丰富,其用药平和,注重辨证调经、通补结合、脾肾兼顾,对于经期痛证虚实夹杂、表里同病者,因势选药,切中主要病机,全程不忘调和气血,为后世治疗经期痛证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月经病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月经过少、经间期出血、闭经、痛经、崩漏、经行头痛、经行发热、经行浮肿、经行身痛等病皆可由血瘀所致,在治疗上以血瘀的不同成因,可采用相应的活血化瘀法。活血化瘀药,能够改善血液流变性和血液黏度,纠正血液循环障碍,增加血流量,调节机体代谢,防治组织异常增生,以解除全身或局部的血行失度,恢复正常血行功能,因而善于调畅血脉而调经。下面简述血瘀所致月经病的不同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妇女每逢经前、经期或经后,出现以身体疼痛为主症者,称为"经行身痛",其特点是身痛每随月经周期而发,经净后逐渐减轻,严重者则经净数日仍身痛不止,多发于行经期妇女。笔者采用温针灸结合趁痛散治疗本病40例,收效良好。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选取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寒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经行身痛的临床效果。方法: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用西药治疗,观察组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结果:两组疼痛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观察组95.0%、对照组6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经行身痛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新中医》2016,(8)
正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是指在黄体期反复出现周期性以躯体不适、精神症状为特征的综合征,月经来潮后症状自然消失[1]。本病分属于中医学经行乳胀、经行浮肿、经行泄泻、经行头痛、经行身痛、经行感冒、经行情志异常、经行发热、经行口糜等范畴,也被统称为"经行前后诸症"。这些症状已严重地影响到现代女性的生活。源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篇中的黄芪桂枝五物汤,  相似文献   

17.
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常常与痛证有关,以痛证为主诉就诊临床上约为1/2~1/3之多。妇女的经、孕、产、乳等均可出现痛证。如痛经、经行头痛、妊娠腹痛、经前后、产后的腹痛、身痛、征瘕腹痛等,为进一步探究其发病原理下面分别讨论。1各种痛证的类型及机理1.1痛经:...  相似文献   

18.
刘双萍  包红桃  张扬  武权生 《新中医》2016,48(8):274-275
<正>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是指在黄体期反复出现周期性以躯体不适、精神症状为特征的综合征,月经来潮后症状自然消失[1]。本病分属于中医学经行乳胀、经行浮肿、经行泄泻、经行头痛、经行身痛、经行感冒、经行情志异常、经行发热、经行口糜等范畴,也被统称为“经行前后诸症”。这些症状已严重地影响到现代女性的生活。源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篇中的黄芪桂枝五物汤,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9.
经前期综合征,属于妇科常见的复杂疾病,可使妇女在黄体期周期性出现躯体、精神以及行为改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经前期综合征相当于中医妇科"月经前后诸证",散见于"经行情志异常"、"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浮肿"、"经行头痛"、"经行身痛"、"经行泄泻"等病证中。西医尚无特效疗法,而中医对其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与特色。"肝郁肾虚"是经前期综合征发病的重要病机,"补肾填精、疏肝柔肝、行气化瘀"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患者取仰卧位,取剑突下与肚脐连线之中点即为该穴,嘱患者放松,医者立于一侧,用右手拇指或食指用震颤法按压中脘穴,使之有酸、胀、沉、麻感,持续按压1~2分钟,术毕。并嘱其休息片刻即可。注意事项:如在施术时患者出现晕针反应,应停止施术,并让患者闭目平躺休息。共观察136例,总有效率为91.62%。体会《冷卢医话》云:“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额前;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以太阳经行身之后,阳明经行身之前,少阴经行身之侧,厥阴经会于巅顶。太阳、少阴二经虽不在头,然痰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中脘穴为手太阳、手少阳、手足阳明、任脉之会,并为六腑之会,胃之募穴。经气津液皆聚于此,点按此穴,可激发诸阳经气,温通经络,调和中州之气机,并有行气活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