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嗜酸性粒细胞在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寄生虫感染、接触性皮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要研究嗜酸性粒细胞在疾病中的作用,就必须把嗜酸性粒细胞从外周血中分离纯化出来。本文主要介绍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免疫磁珠法、MACS、流式细胞仪等四种分离嗜酸性粒细胞的方法,并比较了这四种方法的优缺点,为进一步研究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嗜酸性粒细胞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嗜酸性粒细胞成熟、迁移、活化、脱颗粒和延迟凋亡方面阐述嗜酸性粒细胞与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关系,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在三种不同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作用.通过研究嗜酸性粒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作用,寻找更多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方向,从而有助于指导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3.
嗜酸性粒细胞在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Hoshino,Metal.IntArchAllergyImmunol1997;112∶59),研究其功能需要制备高纯度和活力的嗜酸性粒细胞。本文介绍一种快速简便纯化脐血嗜酸性粒细胞的方法。一、样品 选择正常分娩的产妇新生儿脐血10份,每份取脐血35~50ml,以01mol/LEDTA抗凝。二、方法1取抗凝脐血100μl加嗜酸性粒细胞染液09ml,进行绝对计数后,其余血液按1∶5比例加入6%葡聚糖,混匀,37℃水浴40min后,取…  相似文献   

4.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变应性和气道高反应性炎症。嗜酸性粒细胞在气道局部区域的聚散反映着特应性哮喘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在气管哮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对正常人群与哮喘患者外周血、鼻粘膜的嗜酸性粒细胞进行检测,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在哮喘发病中的细胞学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嗜酸性粒细胞在鼻腔正常下鼻甲黏膜及鼻息肉标本中的分布情况及凋亡情况,研究嗜酸性粒细胞凋亡与鼻息肉发病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观察鼻息肉组(A组,21例)和对照组(B组,7例)嗜酸性粒细胞分布情况,AnnexinV-PE染色后,在流式细胞仪下检测嗜酸性粒细胞凋亡情况。结果A组嗜酸性粒细胞个数(12.83±5.20)明显高于B组(4.38±1.99)(P<0.05);A组凋亡的嗜酸性粒细胞比例(0.81±0.15)%明显低于B组(24.73±1.22)%(P<0.05)。结论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及凋亡受抑制可能在鼻息肉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杨堤  常晓燕  姜虹  肖雨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1(2):94-96,i010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9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结果所有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都有消化道症状,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其中黏膜病变8例,分布在胃、小肠和结肠;肌层病变1例。8例黏膜性病变患者对类固醇治疗有效。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消化道为特征的少见疾病。  相似文献   

7.
微环境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息肉是耳鼻喉科的常见多发病,其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目前认为其发病是与变态反应、感染、细胞因子等有关的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鼻息肉中大量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在黏膜及黏膜下层聚集,提示其在鼻息肉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认为嗜酸性粒细胞通过产生不同化学毒性产物,引起上皮损伤,组织水肿和功能紊乱。因此与嗜酸性粒细胞活性有关的细胞因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其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单核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介素-5(IL-5)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的聚集、活化、脱颗粒,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持续性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的特点,了解中性粒细胞在持续性哮喘中的作用。方法:持续性哮喘患者54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雾化吸入高渗盐水诱导痰,计数细胞总数及细胞分类,测量痰上清液中白介素-8(IL-8)及ECP含量。结果:持续性哮喘患者中23例(4l%)表现为嗜酸性粗细胞性哮喘,31例(59%)为非嗜酸性粗细胞性哮喘。与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组及对照组相比,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痰液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P〈0.05),IL-8含量(45&;#177;10.6ng/ml)亦较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及对照组明显增高。痰IL-8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数正相关(r=0.72,P〈0.05)。与对照组及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组相比,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痰上清液中ECP水平增高(P〈0.05)。结论:持续性哮喘患者诱导痰检查显示气道炎症存在两种类型,表明气道炎症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从而导致不同的治疗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试验检测蛋白激酶C(PKC)在嗜酸细胞凋亡中的调控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和原为杂交的方法,选择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点的鼻息肉组织26例,检测PKC与抑凋亡基因bcl-2mRNA及其蛋白的相关性;用细胞培养的方法,用PKC抑制剂检测嗜酸性粒细胞凋亡指数。结果嗜酸性粒细胞中PKC与Bcl-2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分别呈明显的阳性正相关(r1=0.0875,r2=0.0823,P<0.01),PKC抑制剂可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凋亡。结论PKC在嗜酸细胞凋亡中可以抑制嗜酸细胞凋亡,为治疗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作为一个简便易得、入院必备检查项目,可帮助评估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情及判断其预后。嗜酸性粒细胞在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人体免疫反应中的详尽机制尚未被充分研究。关于嗜酸性粒细胞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在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作用其关注度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1.
白细胞中的粒细胞根据其胞浆中颗粒染色的性质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三种。嗜酸性粒细胞的特点是细胞核常分为两叶,细胞浆内颗粒粗大,圆而均匀,可被伊红染成橙红色,布满胞浆。嗜酸性粒细胞约占周围血白细胞数的0.5~3%。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正常位为50~300/立方毫米。末梢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超过7%即为增多。嗜酸  相似文献   

12.
《护士进修杂志》2005,20(5):420-420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成熟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输送氧。白细胞包括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具有吞噬作用,是抵制微生物侵入机体的重要防线。嗜酸性粒细胞与限制、改变炎症反应后果有关。嗜碱性粒细胞能释放组织胺及肝素。淋巴细胞经胸腺作用后称T细胞,未经胸腺作用的为B细胞,2种淋巴细胞分别参与体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血小板与止血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3.
研究认为,尿中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尤其是对急性问质性肾炎(AIN)患者的诊断会有一定帮助[1].本文运用Hansel染色和Wright染色两种方法对尿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进行了检查,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一、标本肾病患者143例,包括肾小球肾炎45例,肾功能衰竭42例,肾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从人胚胎干细胞向成熟嗜酸性粒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高效体外培养模型。方法采用人胚胎干细胞与小鼠主动脉-性腺-中肾(m AGM)基质细胞共培养的方法,进行早期造血干细胞诱导分化,将诱导分化的造血干细胞进行悬浮培养,在含有血清的培养基中,分阶段添加不同细胞因子组合进行成熟嗜酸性粒细胞的定向分化和增殖。结果获得从CD34+CD45+细胞扩增了约651倍,且纯度高达95%以上,CD88+Siglec-8+EPO+的成熟嗜酸性粒细胞。结论本研究建立了1种人胚胎干细胞高效定向分化为成熟嗜酸性粒细胞的模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嗜酸性粒细胞的早期发育调控和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某些人类淋巴瘤如T细胞免疫母细胞瘤和霍奇金病,有时发生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或血液中伴有广泛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作者曾用原位杂交方法证明,霍奇金病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由于Reedsternbery细胞产生的白细胞介素-5(IL-5)所致,因IL-5是一种能够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分化、增殖和趋化的细胞因子。本文应用高度敏感特异的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旨在确定3例伴有嗜酸性  相似文献   

16.
鼻息肉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免疫缺陷、失神经支配、纤毛功能障碍、阿司匹林耐受不良等。又因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增多是其显的病理学特征,噬酸性粒细胞具备产生炎性递质和碱性蛋白的能力,并受炎性递质作用,可调节局部炎性反应而导致一系列病理改变,所以化学递质与嗜酸性粒细胞与鼻息肉的关系更成为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持续性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的特点,了解中性粒细胞在持续性哮喘中的作用。方法:持续性哮喘患者54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雾化吸入高渗盐水诱导痰,计数细胞总数及细胞分类,测量痰上清液中白介素8(IL8)及ECP含量。结果:持续性哮喘患者中23例(41%)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31例(59%)为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与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组及对照组相比,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痰液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P<0.05),IL8含量(45±10.6ng/ml)亦较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及对照组明显增高。痰IL8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数正相关(r=0.72,P<0.05)。与对照组及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组相比,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痰上清液中ECP水平增高(P<0.05)。结论:持续性哮喘患者诱导痰检查显示气道炎症存在两种类型,表明气道炎症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从而导致不同的治疗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两种表型哮喘患者炎症特点及小气道功能变化,为哮喘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将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呼吸科就诊,经诱导痰细胞学检查证实的46例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及42例中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按哮喘类别分为嗜酸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多聚甲醛固定于支气管上皮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固定后细胞形态、结构,细胞与正常细胞共同培养过程中对细胞间粘附、活化,正常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能力的影响,探讨细胞固定对鉴别两种细胞共同培养过程中细胞代谢产物来源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1%多聚甲醛固定嗜酸性粒细胞和支气管上皮细胞系BEAS-2B细胞;通过胎酚蓝、伊红细胞染色,观察多聚甲醛固定对细胞形态、结构、活力和与正常细胞接触培养过程中与正常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方法定量分析固定细胞与正常细胞共同培养过程中对白细胞介素-6(interlukin-6,IL-6)释放的影响。结果多聚甲醛固定后支气管上皮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均变为死亡细胞,但其形态、结构及嗜酸性粒细胞中颗粒着色无明显变化;多聚甲醛固定的BEAS-2B细胞与正常及固定的嗜酸性粒细胞接触培养仅有极少量细胞发生粘附,而多聚甲醛固定的嗜酸性粒细胞与正常BEAS-2B细胞接触培养则有较大数量的细胞发生粘附,但粘附细胞数量少于两种正常细胞的共同培养;固定后的嗜酸性粒细胞与正常BEAS-2B细胞共同培养过程中可诱导BEAS-2B细胞释放IL-6。但与嗜酸性粒细胞单独培养比较,固定后BEAS-2B细胞与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共同培养对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浓度无明显影响。结论经多聚甲醛固定后,细胞死亡并丧失其代谢功能,但其表面仍保留可诱导其他细胞活化的结构成份,此技术可用于两种或多种细胞共同培养过程中代谢产物来源的鉴别。  相似文献   

20.
嗜酸性粒细胞在激素抵抗型哮喘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嗜酸性粒细胞在激素抵抗型哮喘(SRA)的发病机理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集SRA患和非激素抵抗型哮喘(NSRA)患的外周血,Percoll密度梯度法分离嗜酸性粒细胞,分别应用DPH染色荧光分光光度计测量嗜酸性粒细膜粘性和罗丹明123染色流式细胞仪测定其线粒体膜电位。结果 SRA患低密度嗜酸性粒细胞(HE)比例增加,嗜酸性粒细胞的膜粘滞度增加,线粒体膜电位的相对荧光强度下降。结论 功能活跃的HE增多可能是SRA发生的机理之一,嗜酸性粒细胞膜流动性及线体膜电位的改变 ,有助于SRA和春他嗜喘的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