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考察麻杏石甘汤中不同组方配伍对甘草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混料均匀设计法,固定麻杏石甘汤中的甘草量,将其他药材(麻黄、杏仁、石膏)作为可变因素,以甘草酸的测定量作为考察指标,对试验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处理。结果回归方程Y=5.63460420+3.819566922X1+1.4934846537X3,r=0.83193,P=0.0292,处方中甘草酸含量的影响因素主要为麻黄。结论甘草酸的溶出率与麻黄在整个处方中的用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配伍剂量变化对麻杏石甘汤解热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麻杏石甘汤配伍对其解热作用的影响。方法:利用混料均匀设计,以麻黄(X1)、苦杏仁(X2)、炙甘草(X3)和石膏(X4)4个组分设计4因素12水平的麻杏石甘汤配比实验。将SD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15组,分别为麻杏石甘汤配比N1~N12组、临床常用方组、模型组、空白组。采用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造模,造模后每0.5 h记录1次体温,计算体温反应指数(TRI);测定造模后6.0 h血浆前列腺素E2(PGE2)含量;对结果进行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结果:各配伍组与模型组比较,均能不同程度的抑制LPS诱导的大鼠发热,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经麻杏石甘汤干预后,血浆PGE2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经麻杏石甘汤干预后,TRI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TRI的因素为石膏>麻黄>苦杏仁与炙甘草的交互作用。麻黄与体温反应指数为负相关。结论:4因素12水平的混料均匀设计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疗热,方中石膏为君药,最佳配比剂量为麻黄0.6 g,苦杏仁7.5 g,甘草7.5 g,石膏26.4 g。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石膏对麻杏石甘汤中麻黄碱、伪麻黄碱、苦杏仁苷、甘草苷、甘草酸5种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测定麻杏石甘汤整方及缺石膏麻杏石甘汤两种汤剂中麻黄碱、伪麻黄碱、苦杏仁苷、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选用Agilent ZORBAX SB-Aq C18色谱柱,流动相乙睛-0.1%磷酸梯度洗脱,柱温30℃,于207 nm波长处测定麻黄碱、伪麻黄碱和苦杏仁苷,237 nm处测定甘草苷和甘草酸,流速1 mL·min-1。结果:麻杏石甘汤整方/缺石膏麻杏石甘汤中麻黄碱、伪麻黄碱、苦杏仁苷、甘草苷、甘草酸铵含量分别为197.80/183.08,64.32/54.57,448.05/368.79,56.81/50.34,119.76/143.92 mg·L-1,两组中各成分含量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石膏可影响麻杏石甘汤中其他药味成分含量,增加麻黄碱、伪麻黄碱、苦杏仁苷、甘草苷含量,降低甘草酸含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麻杏石甘汤中石膏剂量与解热作用的量效关系。 方法: 以麻杏石甘汤原方用量为基础,维持方中麻黄、苦杏仁和炙甘草药量不变,仅改变方中石膏用量,另设麻杏石甘汤去石膏方。采用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造模,造模后每0.5 h记录1次体温,统计结果并计算出体温反应指数(TRI);测定造模后6.0 h血浆前列腺素E2(PGE2)含量。 结果: 石膏用量变化的麻杏石甘汤及其去石膏方均能够降低LPS致热大鼠体温,同时降低血浆PGE2水平。与无石膏方比较,石膏加入方中后,各组在降低大鼠体温、降低血浆PGE2水平方面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半数有效量EC50 2.785 g·kg-1;治疗窗为[D]20~ [D]80 2.218~3.497 g·kg-1;阈剂量 2.218 g·kg-1结论: 麻杏石甘汤去石膏方具有弱的解热作用可能与汤剂中含有的甘草甜素、苦杏仁苷及麻黄的作用有关。当石膏加入方中,解热效应迅速增强,并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达到最大效应,即使再增大石膏用量,解热效应持续维持在最大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生物热力学的角度,探讨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的药性差异的客观真实性。方法:采用微量量热学方法,分别测定在中药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不同浓度水煎液作用下,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代谢的热谱图(即热功率-时间曲线,P-t图),并根据热动力学模型lnPt=lnP0+kt,计算得到一系列生物热动力学参数。结合中药药性理论,综合分析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的药性差异。结果: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且随着药液浓度的增加,其抑菌作用逐渐增强。但温热药方麻黄汤较寒凉药方麻杏石甘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弱,同时,从热动力学参数中的最大热输出功率计算结果也表明,麻黄汤作用于细菌生长代谢时,所释放的热量要高于麻杏石甘汤,两者存在较稳定的差异。结论:应用生物热力学方法进一步探索和验证了麻黄汤和麻杏石甘汤的药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石膏对麻杏石甘汤中甘草酸含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石膏对麻杏石甘汤汤剂中甘草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麻杏石甘汤汤剂和缺石膏的麻杏石甘汤汤剂两种汤剂中甘草酸含量,选Diamonisl C18柱,流动相甲醇-0.2mol/L醋酸胺溶液-冰醋酸(67:33:1),检测波长为250nm.结果:缺石膏的麻杏石甘汤汤剂中甘草酸含量为10.3530mg/g,麻杏石甘汤传统汤剂中甘草酸含量为9.6322mg/g.结论:石膏对麻杏石甘汤传统汤剂中甘草酸的含量有一定的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7.
武孔云  梁光义  贺祝英  靳凤云  李星  冯华 《中药材》2007,30(9):1128-1130
目的:测定麻杏石甘汤传统汤剂及颗粒汤剂中苦杏仁苷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麻杏石甘汤传统汤剂与颗粒汤剂液中苦杏仁苷含量,选Diamonisl C18柱,流动相水-甲醇(23∶77),检测波长为215 nm。结果:麻杏石甘汤传统汤剂中苦杏仁苷含量为17.74 mg/g,颗粒汤剂中甘草酸含量为24.80 mg/g。结论:颗粒汤剂的苦杏仁苷含量极显著地高于传统汤剂中苦杏仁苷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石膏对麻杏石甘汤中甘草酸含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石膏对麻杏石甘汤汤剂中甘草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麻杏石甘汤汤剂和缺石膏的麻杏石甘汤汤剂两种汤剂中甘草酸含量,选Diamonisl C18柱,流动相甲醇-0.2mol/L醋酸胺溶液-冰醋酸(67:33:1),检测波长为250nm.结果:缺石膏的麻杏石甘汤汤剂中甘草酸含量为10.3530mg/g,麻杏石甘汤传统汤剂中甘草酸含量为9.6322mg/g.结论:石膏对麻杏石甘汤传统汤剂中甘草酸的含量有一定的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造成麻杏石甘汤传统汤剂及颗粒汤剂中苦杏仁苷含量差异的原因。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方法制得的麻杏石甘汤传统汤剂及颗粒汤剂液中苦杏仁苷含量,选Diamonisl C18柱,流动相为水-甲醇(23:77),检测波长为215nm进行测定。结果麻杏石甘汤传统汤剂中苦杏仁苷含量为16.5183mg/g,延长煎煮时间制得的传统汤剂中苦杏仁苷含量为22.0639mg/g,颗粒汤剂中苦杏仁苷含量为22.2150mg/g。结论传统汤剂与颗粒汤剂中苦杏仁苷含量的差异是由于煎煮时间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建立麻杏石甘汤中甘草苷、甘草素、甘草次酸、苦杏仁苷、野黑樱苷、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等8种有效成分在大鼠血浆中药物浓度的LC-MS/MS测定方法,并应用该法研究麻杏石甘汤在正常及RSV肺炎感染模型大鼠体内8种成分药代动力学过程和差异。正常及模型大鼠灌胃麻杏石甘汤后,于不同时间点从眼底静脉丛取血,其中麻黄中成分以四氢巴马汀为内标,其余成分以氯霉素为内标,血浆样品经前处理后,上清液用N2吹干,残渣用甲醇复溶;以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ESI源,麻黄中的成分以正离子模式扫描,其余成分以负离子模式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检测各有效成分血药浓度;用WinNonlin 4.1药动学软件和SPSS 17.0软件分别计算各给药组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甘草苷、甘草素、甘草次酸、苦杏仁苷、野黑樱苷、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等8个有效成分血浆质量浓度分别在1.04~1 040,1.04~1 040,0.89~445,1.05~4 200,1.25~2 490,0.3~480,0.3~480,0.3~480 μg·L-1线性良好;上述各成分精密度、回收率、稳定性均符合生物样品定量要求。造模后,除甘草次酸因数据缺失未能得到完整的药动学参数,其余各成分Cmax和AUC0-t均显著高于正常组,CL均显著低于正常组,提示病理状态大鼠可能通过降低清除率进而增加各成分的吸收。该方法可以准确、灵敏检测大鼠血浆中麻杏石甘汤中8个有效成分的血药浓度。大鼠经RSV肺炎感染后,可增加对麻杏石甘汤的吸收。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比EDTA直接滴定法和ICP-OES法测定钙标准液、单煎石膏药液、白虎汤、麻杏石甘汤和竹叶石膏汤同一样品中Ca2+溶出量差异,探讨复方汤剂中有机基底等因素对EDTA直接滴定法测定复方药液中Ca2+溶出量的影响程度并建立一种可信的测定方剂中Ca2+溶出量的方法。方法:通过对比EDTA直接滴定法和微波消解-ICP-OES法测定钙标准液、单煎石膏药液、白虎汤、麻杏石甘汤和竹叶石膏汤同一样品中Ca2+溶出量。结果:EDTA直接滴定法与ICP-OES法测定钙标准液结果间无显著差异,两方法测定结果相同。两方法测定单煎石膏、白虎汤、麻杏石甘汤和竹叶石膏汤样品中Ca2+溶出量结果间差异显著(P<0.01),EDTA直接滴定法测定结果较ICP-OES法偏大。结论:EDTA直接滴定法测定样品中Ca2+溶出量受样品基底复杂程度影响,影响因素对EDTA直接滴定法测定影响均匀且呈线性关系。EDTA直接滴定法测定复方中Ca2+溶出量偏大,较不适合用于测定中药复方中Ca2+溶出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数学模型研究燀苦杏仁标准汤剂质量与其饮片中指标成分苦杏仁苷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制备燀苦杏仁标准汤剂,利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建立饮片出膏率、标准汤剂中苦杏仁苷含量、苦杏仁苷转移率分别与饮片中苦杏仁苷含量之间的3个线性回归模型。结果燀苦杏仁饮片出膏率为8.97%~12.12%;标准汤剂中苦杏仁苷含量为21.74%~30.32%;苦杏仁苷转移率为70.39%~90.54%。建立的3个线性回归模型R2均大于0.8,各项偏回归系数检验P值均小于0.05,具有显著性。3个线性回归模型均具有较好的准确性,预测值和实测值的相对偏差不大于10%,平均相对偏差不大于5%。结论该研究可预测不同燀苦杏仁饮片制备所得标准汤剂的质量,为制定其标准汤剂的质量标准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麻黄汤中总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比较其与盐酸麻黄碱的体内含量变化。方法:大鼠口服灌入麻黄汤,于不同时间点眼眶取血,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血浆样品中总生物碱含量,通过3P97软件进行房室模型拟合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利用HPLC测定血浆样品中盐酸麻黄碱含量,比较二者在大鼠体内的含量变化。结果:总生物碱在4~144 mg·L-1与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总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过程符合一室模型,t1/2=339.88 min,tmax=265.86 min,AUC=326 631.38 min·mg·L-1;盐酸麻黄碱10 min入血,但在第6 h基本未能测出。结论:酸性染料比色法可用于麻黄汤中总生物碱的药代动力学分析,方法准确可靠。盐酸麻黄碱入血、消除均较快。  相似文献   

14.
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研究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寒热药性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研究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寒热药性差异的客观真实性。方法:考察麻黄汤及麻杏石甘汤的给药剂量和测量时间,并进行验证性实验,测定ATPase等能量代谢指标。结果:给药剂量为10倍人体给药剂量(麻黄汤0.80 g.kg-1,麻杏石甘汤2.26 g.kg-1),测量时间为给药后30~60 min。与空白组比较,麻黄汤组小鼠在高温区停留比例明显降低(P0.01);与麻黄汤组比较,麻杏石甘汤组小鼠在高温区停留比例显著增加(P0.05)。与空白组比较,麻黄汤组小鼠的Na+-K+-ATPase活性显著性增强(P0.05),麻杏石甘汤组小鼠的Na+-K+-ATPase及Ca2+-Mg2+-ATPase活性均显著性降低(P0.01)。结论:从动物行为学角度验证了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寒热药性差异的客观存在,结果与传统中医药理论对其寒热赋性具有一致性,肝组织ATP酶活性的改变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配伍对麻杏石甘汤中苦杏仁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麻杏石甘汤中苦杏仁苷含量的分析方法,研究配伍对汤剂中苦杏仁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L8(27)正交设计,以HPLC法测定苦杏仁苷含量。结果石膏对方中苦杏仁苷含量的影响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甘草、麻黄对苦杏仁苷含量影响不显著,麻黄与甘草、麻黄与石膏、甘草与石膏对苦杏仁苷的含量影响交互作用不显著。结论石膏降低了全方药液中苦杏仁苷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配伍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其目的在于增效减毒。苦杏仁苷是中药杏仁的毒性(药效)成分且在煎剂中会发生差向异构。鉴于药物手性会产生不同的活性和毒性,该文针对杏仁类药对配伍对苦杏仁苷存在形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期揭示其配伍的科学内涵。方法:选取杏仁为主药,杏仁类药对为载体,采用HPLC-DAD法对水煎剂中L-苦杏仁苷、D-苦杏仁苷的含量变化及相对转化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配伍明显影响其有毒-有效成分苦杏仁苷的异构化进程;异构化(L-型/D-型)系数与配伍环境密切相关。结论:碱性是异构化的重要化学因素,符合相关化学反应原理,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杏仁配伍的科学性提供了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以生品半夏Pinellia ternata毒性大小为标准,寻找标示半夏炮制品相对毒性大小的方法及相对毒性大小与指标成分间的关系.方法 按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方法对半夏生品进行质量检查;将影响半夏炮制品毒性的4个因素(白矾用量、生姜用量、蒸煮时间、蒸煮温度)进行混合均匀设计,建立正棱锥降维模型;将上述4个...  相似文献   

18.
麻黄-附子药对主要有效成分在不同汤方中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麻黄-附子药对主要有效成分在麻黄附子细辛汤及麻黄附子甘草汤中的含量差异,为方剂配伍的科学性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采用HPLC测定汤剂中麻黄-附子药对麻黄的有效成分去甲基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及附子的有效成分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含量.结果:药对及2种汤剂中5种麻黄生物碱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附子中的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麻黄-附子药对主要药效成分在不同方剂中含量的差异与其临床应用相关,但具体原因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